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热带病科室情况

热带病科室情况

热带病科室情况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所。

创建于1978年,主要开展热带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多年来坚持科研、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建立了热带病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体系。

我所曾先后任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合作中心,目前为WHO囊虫病合作中心。

热研所临床室专业特色:1.各种寄生虫病、麻风病、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治,如疟疾、肺吸虫病、肝吸虫病、脑囊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有经验丰富的热带病专家、临床医师出诊。

2.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在一些专业上有新的发展:(1)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患者等)的机会性感染:如弓形虫、卡氏肺孢子球虫、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隐球菌等的诊治。

(2)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腹泻的诊治。

(3)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等诊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所形成了一支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科研队伍,与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规划署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研究所等合作在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防治策略等方面已开展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随着与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等热带病高发国家联系的日益紧密,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建立了符合国际水平的热带病诊断实验室、应用规范的检测技术建立快速、高效的热带病诊断技术平台,为此提供更有利的医疗支持。

热带病负责人情况
热带病专业近三年门诊诊疗及入出院人次情况。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6年修订)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6年修订)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8年8月修订)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热研所)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是组建于1967年的广州中医学院疟疾研究室。

2003年热研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原虫与病毒三级实验室。

热研所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的重要组成单位,博士、硕士授权点,有研究生导师1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主要科研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研究,包括青蒿素类药物抗疟、中药抗病毒和中药新药研究。

热研所是我国青蒿素的发明单位之一,青蒿素抗疟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近二十年来致力于青蒿素复方抗疟药研究,成功开发了四代青蒿素复方抗疟新药,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作为一线抗恶性疟疾药物向全球推荐,青蒿素哌喹片获得四十个国家的专利保护,是我国领导人赠送非洲国家的礼品。

近年来在疟疾防治策略研究和援外抗疟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共同组建的广东青蒿抗疟团队,创新了疟疾防治策略,成功帮助科摩罗快速控制了疟疾的流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研究所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乙型肝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和天然药物研发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抗艾滋病研究;为国内10余种抗乙肝与抗流感病毒新药的临床前主要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服务,自主研发的治疗感冒中药新药“病毒宁滴剂”获得临床批文且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2015),“鸭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研究”获我校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发现一批体内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草药来源化学成分。

近10年来,研究所主持“艾滋病与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纵向经费3600余万元。

2015年以来,研究所的“艾滋病与肿瘤创新中药研发团队”和“岭南药物毒理学研究团队”被遴选为我校创新强校团队建设项目。

名誉主编张胜年教授

名誉主编张胜年教授
策 略 会 议 ,并 于 l 9 年 l月 至 2 0年 2 9 9 0 0 O ¨受 聘 于 世 界 _ 牛组 织 两太 区 办 事 处 短 期 、务 顾 问 ,从 事慢 性 非 传 染 性 疾 病 流 行 病 学 评 价 工 作 ; l J 『
在教学方面主 要负责本科非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 、预防 学专业 公共 生导论 》和面向全校的 环境与人群健康》 ,以及研究 生的 《 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等课 程 :作为研 究生导 帅 有l 人硕士毕业 ,7 5 A博士 毕业 ;负责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课题多
名 誉 主 编 翁心 华 教 授
f 一 ■
翁心华 ( 8 ) ,男 ( 1 3一 9 汉族 ) ,浙江省乐清市人 ;大 学本科学历 ,主任 医师 ,教授 ,博士 生导师 ;l6 年毕业于 上海第一 医学院 ,l1 年在莫 斯科原苏联 中央热带病研究所 专业进修 : 2 9 96 8
皤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国 家十五攻关课题及93 国家级课题; 第一作者或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o 7等 曾以 0余篇, 先后主编或
参 编专著2 余本; 0 带硕士、博士研究生2 余名; O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 三等奖 (O7 20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疾病尤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 一 :
项 总经费达 10 多万 元 :先后荣获 19 年上海市教委 “ 0 0 7 9 育才奖”、2 0  ̄复 旦大学普 康奖、2 0 年复旦大学教学 名师奖和复旦大学复 0 2 07 华奖 :2 0 年评为复 旦大学优秀研究生 导师 、2 0 年评 为上海 市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有2 0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 0 年主编 08 09 05 0 5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皮肤科专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毕业于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拥有博士学位,并在皮肤科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声誉。

何黎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湿疹、疱疹、痤疮、银屑病、皮肤过敏等。

他精通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激光治疗等,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何黎教授以严谨的治疗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他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除了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何黎教授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为推动皮肤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何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皮肤科专家,他的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水平高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在未来的工作中,何黎教授将继续努力,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副主编傅华教授

副主编傅华教授

皤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国 家十五攻关课题及93 国家级课题; 第一作者或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o 7等 曾以 0余篇, 先后主编或
参 编专著2 余本; 0 带硕士、博士研究生2 余名; O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 三等奖 (O7 20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疾病尤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 一 :
主编、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编、 中国新药与I床 剧 主编¨ 世界感染杂志 名誉主编、 公共 卫生 与临床 医学 名誉 主编 、 《 中华 内科杂 志>l 编。长 期 从事 感染 病 的临床 、教 >副主 ¨ 学、科研工作 ,对 多种感 染性疾 病 ,尤其对 长期不 明原 因发 热的病 因诊 断 ,细菌性 ( 真菌 )感 染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 ,有着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 曾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 , ” 包
健康城 市理论与 实践 ( 民卫生 出版社 出版) , 社 区卫 生服务 管理> ( 人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等教材和著作 .主要研究方向 :社 区卫生与健康促进 、社 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社 区防治 、职业流行病学。
一 ,t 1
项 总经费达 10 多万 元 :先后荣获 19 年上海市教委 “ 0 0 7 9 育才奖”、2 0  ̄复 旦大学普 康奖、2 0 年复旦大学教学 名师奖和复旦大学复 0 2 07 华奖 :2 0 年评为复 旦大学优秀研究生 导师 、2 0 年评 为上海 市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有2 0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 0 年主编 08 09 05 0 5
务理事 、上海 市预防 医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 、 环境与 职业 医学》主编 、 环境与健 康展望
主编 , 世 界感 染杂志 常务编委 、杂志社 社长 , 公 共卫生 与临床 医学 名誉主 编 ;先后主 持开展省部级和 厅局级 科研课题 l余项 ,发表论文 3 余篇 ,先后获全军科 技成果一 等奖 、中华 O 0 预防 医学科 技成 果二 等 奖、上 海市 标准 化科 技成 果一 等 奖、上 海 市科技进 步 二等 奖等 七个 奖 项 .主要研究方 向 : 病的预防控制 。 疾

人事动态

人事动态

1.8.2010– 31.7.2012
Dr. John A. Buswell
Senior College Tutor, Shaw College 逸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10– 31.7.2012
Mr. Chan Andrew Yiu Yung 陳燿墉
Adviser (honorary), Faculty of Medicine 醫學院名譽顧問
Visiting Scholar (honorary), Dept of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訪問學人
17.6.2010– 16.6.2011
Dr. Hou Zhibo 侯志波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醫學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1.6.2010– 30.6.2010
Dr. Philip L. Wickeri 魏斐立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Divinity School of Chung Chi College, Dept of Cultural & Religious Studies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22.6.2010– 21.11.2011
Prof. Chung Kim Sau 鍾劍修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conomics 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
30.6.2010– 30.8.2010
Prof. Chan Chok Wan 陳作耘 Honorary Clinical Professor, Dept of Paediatrics 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伦照荣简历

伦照荣简历

伦照荣简历:1989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委员会(NSERC)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993);瑞士热带医学研究院(1990-92)和多伦多大学(1993-1995)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和化学系研究员(1996);加拿大国家食品检验局寄生虫学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1997-1999);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Research Officer (1999-2002)。

2002,6-现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寄生虫学)学术带头人;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动物健康组织(OIE/NTTAT)高级科学顾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疫苗专家。

在PNAS(US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Schnizophrenia Bulletin,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Parasite Immunology,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非洲锥虫和动物锥虫进化,寄生原虫与宿主(细胞)关系,人畜共患病原体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美国斯丹利医学研究院;电话(Tel):+8620-84115079;84115070传真(Fax):+8620-84036215Email:lsslzr@Selected Publications:1.Wang T, Liu M, Gao XJ, Zhao ZJ, Chen XG, Lun ZR. (2010). Toxoplasma gondii: The effectsof infec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regnancy on the offspring of mice. ExperimentalParasitology (In press).2.Lun, Z.R., Lai, D.H., Li, F.J., Lukeš, J., A yala, F. J. (2010). Trypanosoma brucei: two steps tospread out from Africa?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6:424-427i, D.H., Wang, Q.P., Li, Z., Luckins, A.K. Reid, S.A., and Lun, Z.R. (2010). Investigationsinto human serum sensitivity expressed by stocks of Trypanosoma brucei evansi.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40:705-10.4.Lun, Z.R., Reid, S.A., Lai, D.L., Li, F.J., (2009). Atypical human trypanosomiasis: Aneglected disease or just an unlucky accident? T rends in Parasitology, 25:107-108.i, D.H., Hashimi, H., Lun, Z.R., Francisco J., A yala, F.J., Lukeš, J. (2008) Adaptations ofTrypanosoma brucei to gradual loss of kinetoplast DNA: T. equiperdum and T. evansi are petite mutants of T. brucei.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1999-2004.6.Lun, Z.R., Wang, Q.P., Chen, X.G., Li, A.X. and Zhu, X.Q. (2007). Streptococcus suis: anemerging zoonotic pathoge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7:201-2097.Li, F.J., Gasser, R.B., Lai, D.H., Claes, F.,Zhu, X.Q. and Lun, Z.R. (2007) PCR approach forthe detection of Trypanosoma brucei and T. equiperdum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from T.evansi based on maxicircle kinetoplast DNA,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 21:1-78.Li, S.Q., Li, S.Q. Fung, M.C., Reid, S., Inoue. N, and Lun Z.R. (2007) Immunization withrecombinant beta-tubulin from Trypanosoma evansi induced protection against T. evansi, T.equiperdum and T. b. brucei infection in mice.Parasite Immunology, 29:191-199.9.Torrey, E.F., Bartko, J.J., Lun, Z.R. and Y olken, R.H. (2007) Antibodies to Toxoplasmagondii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Schnizophrenia Bulletin, 33:729-736.10.Li, F.J., Lai, D.H., Lukes, J., Chen, X.G., Lun, Z.R. (2006) Doubts about Trypanosomaequiperdum strains classed as Trypanosoma brucei or Trypanosoma evansi. Trends inParasitology, 22:55-56.11.Lun, Z.R., Chen, X.G., Zhu, X.Q., Li, X.R and Xie, M.Q. (2005) Are Tritrichomonas feotusand Tritrichomonas suis synonym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1:122-125.12.Li, F.J., Gasser, R.B., Zheng J.Y., Claes, F., Zhu, X.Q., and Lun, Z.R. (2005)Application ofmultiple D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members of the subgenus Trypanozoon (Protozoa: Trypanosomatidae). Molecular andCellular Probes, 19: 400-407.13.Lun, Z.R., Gasser, R.B., Lai, D.H. Li, A.X., Zhu, X.Q., Y u, X.B. and Fang, Y.Y. (2005)Clonorchiasis: a key food-borne zoonosis in China deserving serious attentio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5:22-33.Chapters in Books (In English):(1) Chen X.G. and Lun, Z.R.(2005). Basic Biology of Toxoplasma gondii, in V ol 4,Toxoplasmosis and Basesiosis in Asia Ed by Y ano A. et al., Published by AAA Committee and The Federation of Asian Parasitologists.(2) Wang, Q.P. and Lun, Z.R. (2008) Streptococcus suis: the threat remains. In EmergingInfections, Chapter 11, V ol 8 (Edt by W.M. Scheld, S.M. Hammer, and J.M. Hughes)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pp. 213-228).(3) Wang, Q.P. and Lun, Z.R. (2010)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d Humanangiostrongyliasis. In Zoonos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ephen Palmer,Lawson Soulsby, Paul Torgerson and David Brown). Oxford Press。

生效日期

生效日期

Dr. Liu Qing 劉擎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
1.9.2008 – 31.8.2010
1.8.2008 – 31.1.2009
Mr. Yeung Chung Kee 楊鍾基
Senior College Tutor, United College 聯合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08 – 31.7.2009
Prof. Yip Din Yan 葉殿恩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副教授
21.7.2008 – 20.7.2009
Prof. Aun Sui Tee, Cindy 洪秀治
Honorary Professor, Dept of Anaesthesia & Intensive Care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名譽教授
1.8.2008 – 31.7.2010
Dr. John A. Buswell
1.8.2008 – 31.7.2009
Prof. Hu Shiu Ying 胡秀英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onorary), Dept of Biology 生物系名譽高級研究員
1.8.2008 – 31.7.2011
Dr. Hung Hin Wai, Joseph Senior College Tutor, United Colle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502)符林春研究员符林春,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所所长,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疟疾和中药抗病毒研究。

主持或参与青蒿素类四个一类新药八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参与青蒿素类复方研究,这些药物已成为最优秀的抗疟药,广泛使用于全球疟疾的防治。

参与脑型疟的救治研究,使脑型疟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正参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主持和参与各级政府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曾获“全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奖”,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

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陈沛泉研究员陈沛泉,男,广东省罗定市人,1949年9月出生。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热带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会会员,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

陈沛泉研究员从事病原生物学和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参与青蒿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结协作,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的杀虫速度要比国际上常用的甲氟喹、奎宁、氯喹等快得多; 适当延迟长疗程,治愈率可达90%以上; 用于脑型疟救治,死亡率低于10%;海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抗性曾经相当严重;甲氟喹、氯喹、哌喹、奎宁等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无效,在首剂给药后3-4周还可感染蚊媒,而青素类药首次给药后14天即可阻断恶性疟传播;目前海南恶性疟对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是敏感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有望成为WHO一线抗疟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生物技术,把体内、体外试验联系起来,对药物阻断疾病传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深入的见解。

当前的研究方向是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对中医药防治热带病(传染病)的作用机理和实用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WHO、国家、部(省)、厅(局)级和对外合作科研项目20多项,多次以专家身份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已经培养和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多名。

陈沛泉研究员教研作风严谨,成绩显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

李常青研究员李常青,男,1965年9月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

学术特长: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脂肪肝的临床医疗实验研究工作。

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先后主持2项省级课题和1项厅级课题、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开展了苦参碱靶向制剂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证实苦参碱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苦参碱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效果,并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其毒性作用。

完成了包括叶下珠复方在内的多个中药复方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和药效学研究工作。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论著1部。

招收研究人员人数:已毕业两名,在读三名。

对外学术交流情况:06、07年先后应邀出席台湾参加海峡两岸肝病治疗学术研讨会。

曾庆平研究员曾庆平,男,湖南常德人,1961年4月出生。

理学硕士、工学博士,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广东省热带病学会会员,受聘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生物医药评审专家库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局部重建及青蒿素前体的生物转化、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合成代谢基因敲除的研究、DNA疫苗联用转基因中草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转人α-干扰素基因苦瓜的抗病毒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面向高产青蒿素的代谢途径工程育种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鲨烯合酶基因敲除与转基因青蒿素高产植株的培育、中药复方配合DNA疫苗防治猴艾滋病的研究)、省科技计划项目(转基因青蒿氧化胁迫诱导及青蒿素前体大规模转化)、省教育厅项目(集成化艾滋病、乙型肝炎和STD基因诊断用反义探针微球的研制)及多项横向合作项目(高效低价疟疾检测试剂盒的研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4本。

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工作,并参访了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德国Max-Plank研究所、荷兰雷登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等著名学府及科研院所。

曾获邀参加美国著名的Gordon科学会议(GRC)的植物代谢工程专题研讨会,并进行论文展示及开展学术交流,还与欧美多所大学及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自198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CI论文),并在GenBank发布基因序列50余条,主编专著《植物生物反应器》(2008,化学工业出版社)、《遗传修饰植物》(2006,科学出版社)、《生物医药前沿技术》(2004,人民卫生出版社)、《人类艾滋病》(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专著《植物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1990,湖南科技出版社)。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奖8项。

现专业技术领域为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生物工程(转基因中青蒿及青蒿素合成的微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分子中药学(青蒿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及其网络调控),并从事重大传染病(疟疾、AIDS、SARS、STD等)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目前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青蒿素前体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在青蒿无细胞提取液中的生物转化、青蒿CYP基因在酵母内膜上的表达及膜结合型CYP催化青蒿素前体的转变、酵母SS基因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SS基因转移;青蒿鲨烯合酶反义基因转化培育青蒿素高产植株的研究、基于锚定RT-PCR的青蒿EST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青蒿cDNA文库构建与CYP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的发育调节模式研究、青蒿ADS基因启动子低温诱导结合转录因子的分离与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人工干预、环境胁迫诱导的青蒿素合成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单线态氧介导青蒿酸转变成青蒿素的体内外途径、基于PfLDH靶点的中药抗疟成分高通量筛选与生物鉴定等。

袁冬生研究员袁冬生,男,江西乐安县人,1964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广州市科技评审专家。

现主要从事中医药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以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长期坚持消化内科、肝炎专科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临床经验。

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

参编《中医临床基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中医学基础》教材(科学出版社)。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杨瑞仪副研究员杨瑞仪,女,广东大埔县人,1972年5月出生,1998年暨南大学免疫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会员。

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

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著作3部。

现专业技术领域为医药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工程(包括转基因中药、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代谢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基因工程研究等)及中药对肿瘤的免疫调控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张奉学研究员张奉学研究员,安徽省人,1962年出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

热带医学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是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学者”。

《生物技术通讯》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198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8月起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

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选派在日本长崎大学分子免疫遗传学系进修。

2005年6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优秀研究生奖”。

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体内外活性研究开发与评价。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2项,主持广州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收录4篇。

参编学术专著两部。

负责核苷类抗乙型肝炎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的药效学评价并于2003年7月获临床批文。

另外,负责三个中药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评价并已经通过省级鉴定。

申请专利3项。

近年主要在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领域和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的Dr. Mark Feitelson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陈纪军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徐敏博士等建立了稳定的研究伙伴关系,并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李刚教授在内啡肽类物质对SIV感染导致引起宿主细胞凋亡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

开设并主讲《病毒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一门,每学年30学时,教学效果良好。

并编写研究生用教材一部。

已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并具体负责指导4名博士生学位论文实验。

指导七年制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2003年省级二等奖。

中药学(1008)胡英杰研究员胡英杰研究员,男,1962年生,祖籍湖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硕士);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1988年起在西南林学院任教植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课程,并从事多项国家级、部省级项目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药物活性中草药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草药化学成分结构与药物活性研究,特别是治疗艾滋病中药与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