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影评考试技巧
影评考试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影评考试的内容和写作要求专业考试中的电影评论写作和一般的学术研究型的电影评论的写作方向和考试要求不一样,考虑到考生的学术素养和观影经验,不会对考生有很高的要求。
(一)影评考试内容1.主题的揭示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亦不例外,评论者必须通过对作品的读解把握和主题揭示;对主题读解和把握虽可能有差异,但它相对地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对主题准确且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是对考生视听语言读解能力以及思考的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核。
2.情节结构的把握能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中点和终点;对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人物主题的必然关系有一定认识。
3.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
4.视听语言的初步读解对影像的读解主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对声音的读解主要包括音乐和音响,台词和对白、旁白等;还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细节等的读解与分析。
鉴于考生只是初涉影视艺术,故视听语言的读解和分析,要善于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段落,或他们在开头、结尾高潮中的综合运用。
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影评写作要求与考试形式影视剧评论属议论文范畴。
切忌写成纯感性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
除按中学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标准要求考生,鼓励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而又言之有理的个性鲜明的文章。
考场内当场观看影视剧短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观摩时间不计在内);评论文章字数为1500字寿右.影评写作常见的11个问题以及克服途径1.复述代替论述——克服的途径是采取逻辑思路,而不是剧情思路来构思。
编导艺考影评写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编导艺考影评写作的技巧及
注意事项
编导艺考影评写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编导艺考影评写作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片的分析能力,涉及到具体影片创作的问题,电影诗情品格或美学定位能力及试听和文学叙事知识的能力,那么编导艺考影评写作有哪些重点和注意事项呢?下面观后感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巧,分析具体影片创作的问题。
2、结合电影化的呈现,把握具体的电影的诗情品格或美学定位的能力。
(给影片档次打个分,但要电影化)
3、具体运用所学视听和文学叙事知识的能力。
(电影具有文学性,诗是文学的最高形态)
二、考卷以往出现的问题
1、仅仅对影片进行文学评价。
(主题好不好不是首要,关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看到、听到的来反映主题,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即要说出主题如何被看得见、听得到的)
2、仅仅对影片进行泛泛的视听评价。
(为什么这样用视听语言?要上升到艺术本质、诗的层面,不能单说视听语言,视听语
言是手段)
3、把电影当作一种媒体文化来评析。
(符号、后现代都不是首要需要的,视听特点、诗情的转化及两者关系,对影片基本创作形态——视听形态的认识)。
影视评论技巧

电影、电视作品评论写作技巧艺术考试中,一般是先观看一部电影或者电视短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对影片进行分析。
电影多为国产故事片,电视短片的类型一般包括:纪录片、专题片、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栏目,其中,以纪录片和电视散文为主。
在艺术考试中,电影、电视评析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本文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个介绍。
影视剧评论文章的写作,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对电视短片的内容进行概括、复述。
看一部电视纪录片或一部电视诗歌散文,首先要看懂这部片子,看懂就是说看完之后,要知道片子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里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哪一个人物是主要人物,主要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电视评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上面提到的内容进行一次回顾。
在回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有提炼和重新组织故事情节的能力,不能面面俱到,那样的话只会使文章烦琐、复杂。
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创作者以时间为主线,用摄像机记录了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的生活故事,片子通过对孟金福在山林中狩猎、捕鱼、做桦皮船等活动记录反映了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本片也通过记录孟金福对山神进行祈祷和跳萨满舞等活动,展现了孟金福的宗教信仰。
孟金福希望能够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山林当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他又不得不面对山林不断缩小、猎物不断减少的现状,本片也从此反映出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矛盾和冲突。
第二、挖掘电视短片的主题。
主题是指对电视短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的挖掘。
这一部分就要求考生在看纪录片或者电视散文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和情节的认识上,要能够从中挖掘出故事内容所反映的人物心理、社会意义、伦理道德、思想内涵等等。
这其实也正是看懂电视短片的另外一层涵义,挖掘出主题才是真正看懂一部片子,只有从主题上对片子进行理解,你才能够和创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所以,当一部片子让你十分感动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的去挖掘让你感动的主题。
影视鉴赏应试方法和技巧

影视鉴赏应试方法和技巧一、做好笔记,注意细节、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主题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
需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
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好的应对现场影评的方法是:边看片边记录一些重要的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主要演员是谁,男女主角的称呼,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的主要性格,电影中最感动你最吸引你的细节(细节中的视听语言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看完影片以后应该能够使用上的素材。
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构思评论的写作,从什么视角,怎么立意等。
一篇影评的主要内容应该在观片中就已经在脑海中形成。
二、确立论述中心,选择素材当我们有了记录,就有了素材,所以在动笔写作之前,根据你的立意,列好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归类素材。
在面对素材时,需要有所选择。
首先要找到最符合你表达思路的素材,选择最突出,最闪光的素材,然后选择你能很好描述,解读的素材。
并非所有素材都需要一个不纳的用上。
三、中心论点的归纳影评写作中难度最大的恐怕就是中心论点的提出,如何保证中心论点既鲜明又突出,而且正确呢?开头开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影评的开头关键是亮出你的中心论点。
观点一定要鲜明,切忌含糊不清。
如果观点含糊到要让读者替你找,替你猜的地步,那文章通常不会成功。
中心论点通常是有一定的范式可学的。
即通过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或者导演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关键是平时注意训练概括能力,即从很多语言中总结出最核心的内容。
比如,有一场斗殴被你看到了,死伤了很多人,周围的民房也着火了。
事后,你作为目击证人要接受采访,你先要用概括的语言介绍当时情况,这就如同找中心论点,你要先找出最关键的内容:“昨晚,斗殴死伤严重。
编导艺考生怎么写影评?需要注意什么?

编导艺考⽣怎么写影评?需要注意什么?⼀、编导艺考⽣怎么写影评? 1、论点影评开头时提出问题,此处为论点部分。
提出问题引起阅读者对影评问题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阐述进⾏铺垫。
2、论证中间部分是影评内容主体,也就是对问题得证明部分。
它需要对问题具体分析影⽚成功之处在哪⾥,那些经验值得学习。
⼀般⾄少需要提出三个⽅⾯的优点,每个⽅⾯分别写⼀⼩段,每个⽅⾯第⼀句话是提炼出来得⼩论点。
⼩论点要做到精辟、整洁⽽醒⽬,最好归纳的局式整齐。
为了突出⼩论点,可以对⽂字加粗或者直接改为⼩标题,也可以在前⾯加上序列号或者“⾸先、其次、最后”。
再围绕这个⼩论点做出分析。
结合影⽚内容,举出具体的例⼦,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3、结论结尾是始终解决问题得部分。
它的很短,但是描述很有⼒度,主要是对全⽂的总结,或者提出不⾜、提出希望、补充说明,照应影评前⾯部分。
完成总结,影评就有头有尾,完整的对影⽚做好评论了。
⼆、编导艺考⽣写影评需要注意什么?1、评析要深⼊这⼀考试科⽬冠以“影视作品评析”,很明显是要评论分析的,评论分析总要以作品为载体,对其予以理论⾊彩的观照。
但有些考⽣在作品评析中基本是复述性的内容梗概的介绍,⽤⼤量的甚⾄是全部的笔墨将作品复述⼀遍,以述代析,有观⽆感,述多评少,纯粹是⼀篇观后感,甚⾄是可以说是观后抄。
观后感只是对影⽚肤浅的⼀鳞半⽖式的印象和感想,⽽评析是分析基础上的褒贬,是对作品作出的理论性评价。
俗话说:外⾏看热闹,内⾏看门道。
既然来参加专业考试,总要⽤⼀定的专业知识武装,并以此对作品加以分析。
⽽上述那些考⽣之所以⽆话可说,与平时缺乏起码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有很⼤关系。
这样的评析⽂章要胜出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解决的⽅式还是要在平时运⽤相关专业知识,试着分析影视作品以掌握基本的评析套路。
2、分析要具体有些考⽣在评析中只有褒贬,却没有让⼈信服的分析。
有时得出的结论很激烈,却缺乏论据来⽀撑。
编导艺考生攻破影评难关的:几个技巧

编导艺考生攻破影评难关的:几个技巧影评是编导高考笔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试项目。
影评写作的考试出题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在总分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比较高。
相当于高考试卷语文试卷中的作文。
甚至比作文占的比重还大。
一、增加看片量首先考生不要着急去学习那么多的影评写作理论。
理论固然重要,但积累更重要。
没有好的积累,缺少看片量,就无法对常考电影有一个好的认识。
如果时间实在是不够用,那也要多看一些电影的介绍。
一部电影名字告诉你以后,你得马上能说出导演是谁,导演是第几代导演、导演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最基本的。
增加看片量,看一个故事情节或者场景,就停下来记录一下这个情节的要点、作用,为什么要用这个场景,对话表现了什么等等。
多从导演的角度去思考。
而不是像普通的观众一样只会看热闹,记住咱们学的就是影视类的专业,咱们在看热闹的时候,更多的要看门道。
要自己分析下电影的的叙事特点、镜头表现方式、故事线索、导演风格等,从而总结电视或者电影的拍摄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适当用理论辅助,锻炼自己的影评写作能力和电影解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编导高考影评写作中提高分数。
二、提高写作效率是关键提高影评写作效率必须要学会看电影。
有同学说看电影谁不会看啊,不就是用眼看用脑子记吗。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观影人来说,用眼看就够了,连用脑子记都不用记,看电影都是为了放松心情的,不用太多的思考。
但是,咱们是专业学影视的,要有点专业精神。
首先得学会记。
在看电影之前准备好纸笔,记录一下电影的主要信息,包括导演、主演、电影名字。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记住重要的时间和线索。
有些电影年代跨越比较大,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如果不好好记住,在写影评的时候可能会有忽然找不到写作素材的感觉。
有些电影导演热衷于用象征手法,将一个事物时不时的就在电影镜头里出现,这个事物要记住,说不定解读这部电影就要从经常出现的事物或者道具下手,而这个道具往往和电影名称对应。
艺考中的影评写作技巧

艺考中的影评写作技巧艺考中的影评写作技巧一、影评考察学生的是什么能力: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考察考生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
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
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
二、写影评的步骤:影视评论的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调支评论者的各种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论修养,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再创作的过程。
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不同,所建构的接受客体是千差万别的。
好的影视艺术评论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这就是必须首先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写影评的步骤:理解看懂影片感悟分析影片(故事简介)(分析内容)→ (吸引人么) → → 结束(故事梗概) (分析形式)(是否真实)(扩展简介)(是否感人)三、应试点拨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地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
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
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
莫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
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分析、有说理的。
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
为使评析写作能顷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本的。
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片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要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写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后提炼主旨。
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道具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
艺考中影视作品分析的写作方法

艺考中影视作品分析的写作方法艺考中影视作品分析的写作方法。
在考试中总体把握,是对考生进行影视评论写作考试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首先要准确定义影片类型,然后才能明确影片内容。
影视作品分析的大忌是复述情节,包括讲故事、重复对白,重复、啰嗦地分析影视作品的思想以及脱离作品分析。
总体把握影片的艺术、思想价值,首先要真诚地感悟影片,全面、正确、感性地把握,再梳理其思想分量、社会价值、艺术特点等。
描述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时,选择细节,从小处入手,全面把握思想到形式。
最后展开评论。
例如陆川的《可可西里》,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他们关注的是影视创作的动态。
然而电影的主题有很多类型,是事件性的还是世界性的,需要仔细揣摩。
该片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斗争中展现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其艺术风格是纪实主义,运用了纪实美学和纪实艺术。
视听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是震撼、压抑。
叙事方式从视点来看,是第三人称与自述相结合的,以记者的口吻描述事情发展;从体裁来看,该片采用了日记体,即第一天,第二天……的时间顺序。
高尔基说,文学作品就是写人,文学就是人学。
因此分析人物是对影视作品进行剖析的关键。
该片中,主线人物日泰是一个执着、顽强、坚韧的人,有着藏族汉子的血性,同时公民责任感非常强,甘愿牺牲。
群像是对一群人的描绘,刘栋就是群像人物中的一个,他的身上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
但他直面人性的复杂,知法犯法,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点。
把握了影视作品的基调,我们就可以把写作技巧总体归纳为“四要四不要”“八抓三注意”。
四要:一、切入点要小。
从影视作品的开头结尾、细节片段、台词、对白入手。
例如《南京~南京~》中范伟所饰演的唐先生。
用七句台词就能深刻剖析这个人物。
“今晚我们住哪件房,”这是影片开头,他对妻子说的。
此时的他还完全没有国破家亡的危机感。
“朋友(日语)”。
他在住所周围用日语教身边的人说朋友这个单词,他希望用自己的友好感染周围的人,也希望周围的人都没有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
LOGO
精品资料Βιβλιοθήκη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影评
2020/12/2
LOGO
电影
概念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
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类型 动作片 喜剧片 纪录片 科幻片 恐怖片 科幻片 武侠片 动画 片 战争片
产生 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 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 生日。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
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 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 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 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 、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 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 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
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
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 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 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 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 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 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 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 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陪体
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 景物或人物具突出主 体、说明主体、均衡 画面、美化画面和渲 染气氛的作用。处在 与主体相应的次要位 置,既与主体相呼应 ,又不能喧宾夺主。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
LOGO
概念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 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 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 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 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 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 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 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 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 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 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 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 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 、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 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 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 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 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
声音画面
画面的构成 1.构图 影视作品中,运用镜头成像特性与造型手段,把所要表现的 对象和意图赋予相关的造型因素(如光影、线条、色彩)。 影视构图的基本要素:主体、陪体、环境、景别
主体
是影视画面中的主要 对象。可以是一个( 组)对象;可以是人 或事物;可以是主角 或配角。总之,是要 表达的中心。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 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 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 、《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 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 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 《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 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
导演的独特构思 声音画面 蕴含的深刻道理 影片的时代意义 影视音乐 电影内容 电影灯光照明 电影的拍摄技巧 电影中的角色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 、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近一步论证。
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 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Company Logo
评论内容
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社会意义 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
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 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 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
传的 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
专栏评论 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
评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