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诗意阅读试题及答案
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蛩:蟋蟀。
[鉴赏提示]白居易的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
用“讶”与“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紧扣题目。
《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
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
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形式一样,均为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孤独寂寞,夜不成眠。
夜雪鉴赏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余秋雨散文《夜雨诗意》鉴赏

余秋雨散文《夜雨诗意》鉴赏余秋雨散文《夜雨诗意》鉴赏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散文《夜雨诗意》鉴赏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
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
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来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
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
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
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古诗文阅读理解:水仙子·夜雨(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水仙子·夜雨(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后面题:(共10分)水仙子·夜雨徐再思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①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②“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3分):A.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B.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C.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D.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③“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5分)答:①B(3分)②C E (4分)③内容不同:①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是秋夜;②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诗人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
余秋雨《夜雨诗意》简析

余秋雨《夜雨诗意》简析【余秋雨《夜雨诗意》原文】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
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
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
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
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
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富而立。
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
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
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
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
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
《夜雨诗意》(附习题)

《夜雨诗意》(附习题)《夜雨诗意》主旨雨夜是让行走天涯的人更加想家,雨夜是让有着雄才伟略的人更加学会思考。
说站在窗前看着雨,其实看不远,又似乎看见很远。
玻璃上起了雾气,用手指去划,慢慢地写来写去,就写出了思念。
雨夜,更加让人觉得在家里有多么的温暖。
“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历史中占据着地位……”多么富有哲理与诗意的句子!《夜雨诗意》,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作者是一位具有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素养的当代名作家,正是因为他那与题目一样富有诗意的,面世不久即风靡整个华人世界,历十年而不衰。
《夜雨诗意》就是其中一篇优秀的散文。
重点语句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解析余秋雨在《夜雨诗意》中用生命的诗意缠绵着夜雨的声响:“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专注的神情目睹着闪亮的雨点,而遥远的想象敲打着雨样的心灵,把一切黑夜里的寂寞和孤独碾碎,抛入深邃的夜空,任由时空吞并。
雨,没有笑容,没有色彩,也没有张扬。
所有的微笑,那只是生命的原色;所有的色彩,那只是生活的乐观;所有的张扬,那只是外物的肆掠。
思路作者在诗册中翻出“夜雨”这一题目而引出,而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而引出开篇话题。
分为三小篇,每篇讲的话题不尽相同,但作者将它们连接得天衣无缝,使浑然一体。
这篇讲的不是单纯的夜雨,也不是单纯的诗意,而是一种自然美。
写作特点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家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
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
“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浪淘沙·夜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浪淘沙·夜雨》阅读答案及赏析浪淘沙·夜雨[明]梁寅檐溜泻泉声,寒透窗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上片“檐溜泻泉声,寒透窗棂”句有何作用?(4分)(2)词作下片作者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紧扣题目描写了夜雨大作、寒气袭人的情状,烘托渲染了冷寂的氛围,(2分)为下面“愁生” “梦惊”做了铺垫。
(2分)(2)先写了诗人一夜牵肠挂肚,担心夜雨使花凋零的心绪;接下来以景写情传达出愁绪顿消的心境;最后欲和故人同听啼莺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情感变化2分,分析2分(先答情感变化再分析,亦可)二:(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赏析】这首小令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风格悠远。
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
“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标明天气之寒。
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稠密的窗棂,四处洋溢。
雨声喧哗,寒气逼人,词人不由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
以草喻愁是本人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动自然。
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
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3.“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4.“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3.CE[C、E两项都使用了虚写想象,属于对写法,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在思念自己。
]4.(1)内容不同:①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写的是秋夜。
②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作者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
(2)情感不同:赵诗:作者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
本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客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夜 雨 诗 意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夜雨诗意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恐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的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室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团”。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来。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
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诗意①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②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③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④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不认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⑤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
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有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及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
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
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
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截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
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
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⑥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1.第①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5分)提示:文题为“夜雨诗意”,这个意念是由“富有的雅士”的荒墅所引发的,它令作者思考关于诗意的事,便有了下文。
参考答案:“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12.第④段“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一句中“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5分)提示:根据全文内容理解标题中“诗意”(美学)的含义,再结合④、⑤两段的内容用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1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松快愉悦的美”与“悲剧美”即为答案的两个要点。
参考答案: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美;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14.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
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引用理论,“品味苦涩的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均能揭示答案。
参考答案:不同意。
因为作者认为
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