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李福春;潘根兴;谢昌仁;冯家毅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2004(024)004
【摘要】下蜀黄土的风尘成因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但在其物源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同。

但有的研究仍认为下蜀黄土以近源物质为主,西北来源的物质居次要地位。

显然,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REE(稀土元素)彼此间性状上的微小差异使其可以在一定
【总页数】2页(P477-478)
【作者】李福春;潘根兴;谢昌仁;冯家毅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5
【相关文献】
1.邙山黄土古土壤S2沉积以来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 陈立业;张珂;傅建利;梁浩;李肖杨;李忠云
2.黄土与古土壤容重指标与季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
面为例 [J], 肖华国;吴锡浩;蒋复初
3.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李徐生;韩志勇;杨达源;陈曰友
4.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J], 马昕昕;许明祥;张金;邱宇洁;脱登峰
5.南京市旅游学校西侧山体下蜀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 [J], 刘德飞;孙少锐;喻永祥;何伟;宋京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冯柳柳;陈艇【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24(44)2【摘要】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

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化过程等可为研究长江流域东亚季风环流特点提供证据,对探究过去湿润区风尘风化固碳过程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对长江流域各地区黄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同地区黄土物源、物质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在风化固碳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本文在综述了川西、金沙江、巫山、下蜀风尘黄土的形成年代、物源等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巫山、下蜀三地黄土的发育与青藏高原在青藏运动B幕、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3个阶段的隆升有重要对应关系;并且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的风化程度均比黄土高原黄土强,且在古土壤发育期更强;认为长江流域黄土风化过程对陆地固碳的影响及其与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今后湿润区黄土研究的重点。

【总页数】17页(P16-32)【作者】冯柳柳;陈艇【作者单位】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调控重庆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中国辽宁典型风成黄土分维区间选取研究2.汉江上游晏家棚段二级阶地风成黄土成壤特征及气候变化3.青藏高原东缘风成黄土的多源性——以九寨沟黄土为例4.郧县盆地风成黄土—古土壤与汉江I级阶地形成年龄研究5.印度河-恒河平原风成黄土的发现及其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学者 把长江下 游 的下 蜀粘 土称为 泛滥粘 土 。下 蜀 黄土 的风 成 学 和 水 成说 的争 论 也 由此 伊始 。近 年 来, 有关下蜀 黄土 为 中更 新 世风 尘 堆积 的 观 点逐 渐
呈陡壁或直立式 , 柱状节理发育 , 土质均匀 、 无层理 , 层内大孔构造 多觅 , 风成 黄 土的 外 貌特 征 。粘 土 具 层( 古土壤 )钙质淀积层 、 、 黄土母质层的土壤发生层 次明显 。其 中钙 质结核 多呈上 大下 小 、 上密下 疏 , 单
者以下蜀土的沉积特征和古生物为依据 , 出下蜀 提 黄土为风成 成 因 一 。许 杰 一 系统 研 究 了 其 中 l 7种 旱生腹足类 化石 后 , 出 它是 形成 于干 冷 草原 环境 指
阶地等不同高度 和不同地貌单元。此外 , 还见 于长 的风尘 堆积 , 其沉 积 时代 与 北 方 马兰 黄 土相 当。这 江三角洲 的平 原 、 东海 大 陆架 和 岛 屿上 。许 多黄 些 出露 于丘 陵 、 岗地 边 缘 的黄 土 沉 积 主要 有南 京 老
维普资讯
矿 物 岩石 地 球 化 学 通 报
5 5
别组成 , 量 超 过 9 %。其 中 粉 砂 含量 占优 势 , 含 0 达 5% ~ 0 , 5 7% 粗粉砂 ( .5 .1m 含 量往 往是 细 00 ~00 m) 粉砂 的 5 左右 。粘粒 为 1% ~2 %。微砂含量 通 倍 6 5
京 老虎 山下 蜀组 剖 面 为例 : 该剖 面 沉 积在 地貌 上
成因和沉积年代上 许杰 鉴定了其中旱生腹足类 化石 , 指出它形成 于 干冷 的草原环境 , 时代应 与北 方 马兰黄 土相 当 。然 而 , 2 在 o世纪 5 o年代末 期 , 国 全 地层委员会将 其归属于河湖相沉积l。此后 , 6 J 也有

重点参考——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_毛沛妮

重点参考——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_毛沛妮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2卷第2期2017年2月V ol.72,No.2February,2017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郭永强,胡慧,刘涛(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摘要: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 、Na/K 、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显示:①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 2、Al 2O 3和Fe 2O 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g/kg ;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O 2>Al 2O 3>Fe 2O 3>K 2O >MgO >Na 2O >CaO 。

风化成壤过程中Na 、Ca 、Mg 、Si 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 、Al 、K 相对富集。

②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 1→过渡性黄土L t →古土壤S 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 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ka BP )冷干、早全新世(15.0-8.5ka BP )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ka BP )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ka BP )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

③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O 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 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黄土;常量元素;风化程度;汉江上游;区域对比DOI:10.11821/dlxb201702008黄土中不同化学元素在表生环境的风化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活动性而发生分异[1-3]。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铝元素的来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铝元素的来源方面,矿物和土壤是主要的铝源。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铝元素主要通过风化、溶解、吸附和沉积等过程在环境中循环。

铝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积累也是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化学成分、温度、水文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多样性、生命活动等因素。

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铝元素在长江流域及黄、东海的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积累规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铝元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长江流域;黄海;东海;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因素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sources,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luminum elements.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aluminum elements, minerals and soils are the main sourc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luminum elements mainly circulate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rocesses such asweathering, dissolution, adsorp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e conver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biological organisms arealso important process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s influenced bymany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iological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 chemical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hydrology, etc.,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nclude ecosystem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life activities, etc.This paper will use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ycling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eco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and protection of aluminum element resources.Keywords: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aluminum element; biogeochemical cycle; influencing factors.。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张建军;杨达源;陈曰友;李徐生;蒋红俊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00(18)1
【摘要】通过对镇江大港剖面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以及与相邻地区风尘堆积研究成果的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磁化率曲线的波动旋回很好的对应了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记录着该区中更新世以来七次大的古气候冷暖旋回.古气候的旋回变化幅度较北方黄土区要小得多,冷期和暖期都存在着频繁的小尺度的气候冷暖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较;但各地下蜀黄土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差异.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张建军;杨达源;陈曰友;李徐生;蒋红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江苏省镇江市勘察测绘院,江苏,镇江,212000;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江苏省镇江市勘察测绘院,江苏,镇江,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13+1
【相关文献】
1.矫顽力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黄土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 [J], 韩志勇;李徐生;陈英勇;杨达源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J], 郑乐平;胡雪峰;方小敏
3.大连市七顶山黄土剖面磁化率特征及其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J], 李丽;张威;李云艳;丁蒙;杨蝉玉
4.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J], 李徐生;杨达源
5.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比较研究 [J], 张建军;杨达源;李徐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下蜀黄土?

什么是下蜀黄土?

什么是下蜀黄土?下蜀黄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李希霍芬。

“下蜀黄土”是1932年由李四光、朱森以江苏下蜀镇黄土地层命名的。

此后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成因和沉积年代上许杰鉴定了其中旱生腹足类化石,指出它形成于干冷的草原环境,时代应与北方马兰黄土相当。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全国地层委员会将其归属于河湖相沉积。

此后,也有学者把长江下游的下蜀粘土称为泛滥粘土。

下蜀黄土的风成学和水成说的争论也由此伊始。

近年来,有关下蜀黄土为中更新世风尘堆积的观点逐渐占上风,但仍存在争议。

下蜀土自正式命名至今70多年来,诸多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位置针对下蜀土在地层层位、粒度、磁化率、化学特征、成因和年代等诸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工作。

其中研究较多的典型下蜀土剖面分别有:吴标云等研究的南京泰山新村与燕子矶剖面等。

李吉均等在江西庐山地区研究的叶家垄剖面,杨达源、李徐生和刘良梧等学者展开研究的安徽宣城向阳剖面,杨守业、张建军和郑祥民等研究的镇江大港剖面,吕民康等探讨了在不同层位的下蜀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许峰宇,李立文研究了南京地区下蜀土的岩石磁学特征。

吴自强提出了关于下蜀黄土分类新方法并对其承载力进行探讨。

杨守业等从化学角度对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进行研究。

李徐生等研究了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

前人研究表明,下蜀土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更新世,我国北方沉积了厚层马兰黄土,马兰黄土质地均匀、疏松,大孔和虫孔发育,具垂直节理,有较强的湿陷性,对工程的危害性大。

北京马兰裕黄土剖面在淡灰黄色的黄土中发育有三层灰棕色埋藏古土壤。

老虎山下蜀土在岩性特征上与马兰黄土极为相似,这表明二者形成环境基本相同。

老虎山下蜀土的硅铝率高达8.69~9.43,说明它是典型的冰缘及沙漠边缘环境中的风成沉积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矿 脉 本身 常 穿 插 交 代 硫 化物矿脉
,
脉 内常 含 少 量 黄 铜 矿
,
但明

显 被菱 铁 矿 和 粗 晶 方解 石 交 代 值 得 指 出的 是
,
剔除 矿脉 围岩
0 % 矿石 本身脉石 矿 物 一 方 解石 含 量 不 足 1
,
上 述 各 类 矿石 在 矿床 中 的 产 出特 征 远较 上 述情 况 复杂

而 笔 者为 了 使 矿

石 稀土 元 素 地 球化学 特征 的 研 究 意 义 明 了
的 矿石 不 在 本 文讨 论 之 列 2
,
主要 产 于层状
,

有 时可 见 其 内 有 胶 状 黄 铁 矿残 留
( 白)
白 铁 矿共 存 晶 嵌连 结 构
矿石 具 块状 构 造

铁 矿 晶体颗 粒大 小 悬殊
,
呈 似 斑状
,
常 见典 型 的 三
,
脉 石 矿 物 含 量 极 少 且 主 要为碳 酸 盐 矿 物 , ③ 细 晶 黄 铁 矿 矿 石
多数研 究者 倾 向 于 认为 该 区 铜


金 矿 床 的 形成
,
有 同 生 沉 积 成 矿 的 物质 基 础 即石 炭 系 至 三 叠 系 地 层 中 的 同 生 沉 积 矿 层 或 矿 胚 层 数 矿 床 又 受 到 燕 山 期 中 酸 性岩 浆侵 入 活 动 的 改造 和 成 矿叠 加 为 了 深 入 认 识 该 区铜 金 矿 床 的 成 因机 制
产 于 不 规 则状矿
体中
,
呈 团 块 状 或不 规 则 脉 状 分 布 于 矽 卡 岩 中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 l w s / s l
1 2 4 . 3 0 8 7 . 9 0
G . C O, 2 . 0 7
1 . 4 0
74 03 83 - 49
64 此 69 93 97 卯
秦山新村
秦 山新村
泰 山新 村 燕 子矶
1 . 1 8 0 . 8 0 1 . 2 3 1 . 1 7
I . 1 3
2 . 3 1
占土壤层
苗土层
1 0 5 . 7 2
1 1 2 . 1 0
] 1 3 2 . 9 9 3 . 9 5 3 . 2 2
4. 9 6
3 . 0 6 2 . 6 7 2 . 5 0 2 . 9 0

1 2 . 5 6 1 1 . 2 8 1 1 . 4 4
1 1 _ 0 6
杨守业 ’ , 李从先 ’ , 李徐生 2 , 王爱萍 ’
( 1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 教育部重点实K室 。 上海 2 0 0 0 9 2 ; 2 .南京大学 城 市与资源学系,a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根据元素含量、 K , 0 / N a , O , K 2 0 / C a O ' , A h O 3 / N a 2 O , C I A及A - C N - K图解等指标, 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 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 研究 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 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 C a , S r , N a 和M g 大量迁移淋失, 不仅表
3 . 2 化学风化程度判别
1 3 3 . 5 8 2 3 0 . 5 0 2 0 8 . 1 1
2 61 . 8 4
5 . 3 0 6 . 9 8 5 . 6 9
8 . 7 9
西北 黄上 西北 黄土 古 上坡层 黄 土层 变 异系数 变异 系数 变异 系数 变异 系数 变 异系数
2 . 3 3 2 . 3 1
2 35
2 . 41 2 . 2 5
2 53
西北黄土
泰 山新 村
{ {
5 6 co 川 21
24 10 10 30 7
25 10 10 30 7
4 6 13
12 二 9 13
燕 子矶 镇江大港

西北黄土
长江漫滩沉 积物
{ : : :
1 2 1 2 9
2 0
7 17

万方数据

有差异、 但并不显著( 表1 , 图1 ) , 下蜀 F 之
间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偏差小 于 1 5 %。 其
I 长 江沉积物; 2 西北黄土( 本研究) ; 3 泰山新村; 4 . 燕了矶 5 _镇江
大港 ; 6 洛川黄土( 据文献【 7 I )
表 1 长江下游下蜀土元素组成及与西北黄土等的比较〔 %)
古土坡层
黄土层
5 .1 2 4 . 8 0 6 . 01 6 . 3 7 5 . 8 8 5 . 8 0 5 . 8 9 5 . 7 2 6 . 01
4 1 6
1 2 8 . 9 0
1 1 0 . 2 4 1 }一 . 9 4 1 1 3 . 6 6 1 0 9的
2 . 1 5 2 . 0 6
地 点 层 位
样品数
K , O
2 . 1 4 1 . 5 8
2. 21
N a , O C a 0
F e , O,
4 . 8 3
M 8 0
AL O, 1 1 . 6 6 1 0 . 9 3 1 1 . 7 5 1 4 . 01 1 4 . 5 6 1 3 . 8 1 1 2 . 6 7 1 3 . 2 2 1 2 . 1 8
差较大。
组成也存在一些差异 ( 表1 ) 。黄土层中F e 和A l 含 量比古一 壤层中略低, 而其余元素则高于古土壤层, 尤其是C a , N a 和S r 较显著, 相对偏差较大。 这种分 布规律同西北黄土很相似, 但下蜀土的每一黄土层 或古土壤层,与西北黄土中的黄土层或古土壤层相 比 较, N a , C a , M g 及S r 都明显亏损, 而F e 和A l 则相
A l 含量最低。燕子矶下蜀土中 F e 和A l 含量均比镇 江大港高, 其他元素组成接近。 下蜀土中各个黄上 一 古土壤旋回层之间的元素
2 分析结果
长江下游下蜀土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见表 t o 与西北黄土一样 , 下蜀土的元素组成比较均 一 , 含量 变化小, 绝大多数元素的变异系数 〔 C V ) 小于 1 5 %, 以N a , C a ( 同其他主元素一起均表示氧化物, 下同) 组成变化较大, 变异系数可达 2 0 %以 F 。而与长江 漫滩沉积物相比,不同元素的变异系数相



2 0 0 1年
对富集。同一个下蜀土剖面中不同时期的黄土层或 古土集层之间元素组成相差不大, 元素的变异系数 一般小于 1 0 %。
2 . 0 2 %, 而后者可达6 . 9 8 %( 均指分析的样品粒级 中的含量; 表1 , 图1 ) 。下蜀土中 碳酸盐的低含量也
反映出其剖面中碳酸盐淋滤较完全,次生碳酸盐很
下蜀土的元素组成存在明显的规律
性( 表1 , 图1 ) 。 其中 的K , N a , C a , M g 及S r
的含量均低于西北黄土,表现为万损,而 F e , A l 则高于西北黄土, 呈相对富集。 与西 北黄土相比, C a 的亏损最强, S r 其次, 它们 在下蜀土与西北黄土之间的相对偏差均
3 化学风化程度判别
3 . 1 元素的活动性
多数研究表明,长江下游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 物源相同, 均为风尘沉积 I 2 . 1 4 1 。由元素组成分析可 知, 与西北黄土相比, 在下蜀土形成过程中, 碱及碱 土金属元素多迁移淋失, 根据其亏损程度可知元素
少形成, 淀积层普遍不发育 , 与西北黄土明显不同。 这也同样表明了下蜀土所经历的风化成壤作用比西 北黄上强许多。
图1 卜 蜀土的元素组成及与西北黄土等比较
F i g . I C o m p a n a o n o f e l -e n t c o n l e n t a 6 - a t h e X i ah u L -
a n d t h e l +, . ai n NW C h i n a
土壤层质地致密 , 具有粘粒结构及小孔隙发育 , 植物 根系 、 铁锰质结核及粘粒胶膜较多。 从3 个下蜀土剖面系统共采集了 9 0 个地球化 学样品。同时在西安近郊的白麓源剖面采集 马兰黄 土和离石黄土的上部层位中的黄土层 L , , h和 L 3 , 及
而A I , S c , T i 和R E E 等则相对稳定而富集, 根据沉积
T a b l e 1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e l e m e n t a l c o m p o s i i t o n s h e -e e n t h eX i a s h u I ms s m t d t h e I es c i n N W C h i n a
0 引

下蜀土的研究已有 1 0 0多年历史, 对其地层、 时 代、 物源与成因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已取得了不少重 要进展。然而,目前在下蜀土的化学风化方面研究 较薄弱,从地球化学方面研究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 程几乎是空白队 2 」 。 对其化学风化的研究对于了 解长江 下游地区晚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 化学风化时一些碱及碱土金属元素容易迁移淋失,
( 肆) 划札
大于6 0 % ; N a 与M g 的亏损相近, 相对偏
差均在3 0 %以上, 以N a 的亏损稍多; 而K
的亏 损最弱, 明显地弱于N a , C a , M g 及S r ,
两者的相对偏差在 1 0 %以内。 不同剖面的下蜀土之间元 素组成虽
K , O N s , O C a 0 F了 O, M9 0 A I , O, C . C O ,
作者简介 : 杨守业( 1 9 7 1 一) ,男, 讲 师. 海洋地质与沉积地球化学专业
万方数据
第 4期
杨守业等 :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精度与准确度,得出分析的相对误差和相对偏差均 小于 5 %, 表明分析结果可靠。
中泰山 新村下蜀七的N a , C a 及S r 含量最高, K , F e ,
1 . 9 8 2 09
2 . 2 0
燕 了矶
燕 子矶
古上集层
黄 上层
2 . 2 2
犯- 55 43 65- 40
2 . 1 9
l . 1 9
94 朋 洲
二 08
55 23 32 一 28
镇 大港 镇 江大港
镇 江 大港 长江漫 滩 沉 积物
2 . 1 9 2 . 1 6 2 . 2 1
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南京泰山新村剖面、燕子矶剖面和镇江大港剖
收稿 日期: 2 0 0 ( 】 一 0 9 一 2 7 ; 接受日 期二 2 0 0 1 一 0 3 一 0 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9 9 7 6 0 1 6 )
行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测试,所用仪器为] J Y 3 8 S 单道扫描型 I C P直读光谱仪。 根据多个空白样 、 重复 样及国家标准样 ( G S S - 6 , G S l - 2 ) 的分析来监控测试
长江漫滩沉积物化学风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考虑到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存在粒级效应影 响1 ‘ 2 , 1 3 1 , 本研究未采用全岩分析方法, 而是选择小于 O . 0 6 3 m m粒级进行分析。用高纯度去离子水( 电阻 率1 8 M D ) 浸泡样品, 洗盐, 再运用沉降法提取小于 0 . 0 6 3 m m粒级样品, 在6 0℃低温下烘干, 在南京大 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 I C P - A E S 方法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