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考研真题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34岩石学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岩石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做答,每题6分,共30分。
如果多答,按照答题顺序的前5题给分。
)
1、里特曼指数
2、同化混染作用
3、粒序层理
4、沉积相
5、混合岩
6、千枚状构造
二、简答题(任选4题做答,每题10分,共40分。
如果多答,按照答题顺序的前4题给分。
)
1、岩浆岩中最主要(7种)造岩矿物及其在不同岩浆岩中的含量与组合特征。
2、二氧化硅饱和度分类及其对应的岩石与矿物组合。
3、何谓鲕粒,简述鲕粒形成的过程。
4、巴罗型递增变质带。
5、绿片岩相的主要特点和典型岩石类型。
三、论述题(任选4题做答,每题20分,共80分。
如果多答,按照答题顺序的前4题给分。
)
1、论述鲍温反应系列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2、浊积岩和鲍玛序列。
3、碎屑岩的成分成熟度及其地质意义。
4、论述变质岩中Goldschmidt矿物相律与Korzhenskii矿物相律及其异同。
5、TTG岩系及其主要特征。
科目名称:岩石学第1页共1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普通地质学(甲)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6分
1.地质学思维方法论
2.硅酸盐矿物
3.转换断层
4.风化壳
5.浊积岩
二、简述题:共计40分,每题10分
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3.如何确定地质体的相对年代?
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三、问答题:共计80分,每题20分
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
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
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科目名称:普通地质学(甲)第1页共1页。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地球化学考研试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地球化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任选8题,每题5分,8题共40分)1.元素克拉克值2.元素丰度系数(Kn)3.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层圈结构4.吉布斯(Gibbs)相律5.吉布斯(Gibbs)自由能判据6.REE和HFSE7.不相容元素8.非实比部分熔融9.BABI和CHUR10.MORB和OIB11.等时线12.普通铅13.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α)14.SMOW和PDB二、问答题和计算题(任选6题,每题10分,6题共60分)1.解释元素丰度的概念。
说明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和决定自然体系中元素丰度的最基本因素。
2.列举地球化学经典时期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地球化学的贡献。
3.举例说明陨石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4.说明戈尔德斯密特(Goldschmidt)元素地球化学分类的依据、结果和意义,每类列举几个元素。
5.推导实比批式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和残留固相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公式。
6.说明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概念和测定分配系数的两种主要方法,比较它们的主要优缺点。
7.举例说明稀土元素在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8.推导Nd同位素模式年龄(tCHUR)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公式中符号的意义。
9.假设幔源花岗岩的全岩样品87Sr/86Sr=0.9170,87Rb/86Sr=50.00,设定合理的初始值(87Sr/86Sr)0,计算该岩体的年龄。
已知87Rb的衰变常数为λ=1.42×10-11/a,采用近似计算eλt≈1+λt。
10.同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测温,测得Δ石英-金红石=5.6,计算温度T=?(℃)。
已知:10001n石英-水=2.5×106/T2-1.96;10001n金红石-水=-4.1×106/T2+0.96。
中科院地球所考博地球化学答案

!200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地球化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选作5小题,共20分)1、不相容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或由固相部分熔融)中不易进入固相,而保留在与固相共存的熔体或溶液中,因而在液相中浓度逐渐增加,这些元素统称为不相容元素。
如I、Rb, Cs, Bc, Nb, Ta, W, Sn, Pb, Zr, Hf, B, P, Cl, REE, U, Th等2、能斯特分配系数:它是指在恒温恒压下,微量元素在两相(多数情况下是晶体相一矿物和液相一熔体)之间的平衡浓度比3、冷却年龄:当岩石、矿物结晶后冷却到某一放射成因子体的封闭温度时,这一放射性衰变系开始计时。
这一计时的年龄称为冷却年龄。
4、同位素稀释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作指示剂,进行化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将一定量已知放射性比活度(对稳定同位素则为丰度)的同位素或标记化合物与待测元素或化合物混合均匀交换完成后,用化学方法分离,按其比活度(或丰度)的改变,计算待测物含量的方法。
5、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流体和岩石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流体与岩石中的矿物起反应,使原来的矿物组合转变为另一组新的、在新的条件下更加稳定的矿物。
在这一过程中流体的成分也随之改变,并成为与这组新矿物相平衡的流体。
换句话说,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不仅使岩石的矿物组合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改变了原来流体的成分。
6、微量元素:只要元素在所研究的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7、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环境中天然的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的关系。
8、气源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曾生成和释放出足够的气态烃可以形成工业性天然气聚集的沉积岩。
9、同位素分馏:由于同位素质量不同,因此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过程中,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物相)之间的分配具有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的现象。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目录普通地质学 (3)一.名词解释 (3)二.简述题 (5)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5)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5)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 (5)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5)5.冰蚀地貌 (6)6.湖泊的成因类型 (6)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6)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6)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6)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 (7)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 (7)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7)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7)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7)15.简述风蚀地貌 (7)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7)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 (8)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 (8)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8)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 (8)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 (9)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9)23.世界火山的分布 (9)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9)25.火成岩的构造 (9)26.冰川的类型 (10)27.冰碛物的特征 (10)三.问答题 (10)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 (10)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1)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 (11)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1)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3)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3)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13)10.概述威尔逊旋回 (14)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14)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 (14)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15)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15)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 (16)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6)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6)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 (16)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17)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 (17)21.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其形成环境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引起 (17)22.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18)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18)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19)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 (19)前言:本资料为本人根据07年至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的历年试题编纂而成,本资料中也有部分题目比较重要但尚未考到同样须重视,因时间比较紧,编纂时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故错误在所难免,请考生在复习时仔细加以鉴别、比较并进一步完善,另中科院出题比较灵活,填空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知识,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多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才能尽量拿到高分,本资料仅作为参考之一,考生们仍需以教材为依据,多看、全面看、一字不漏的反复看,再结合本资料,应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乙)2012、2013年考研真题试题

六、 (共 20 分) 一个边长为 1.0 米的正方形回路在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 By Bz 0 ,Bx (6 y) 特斯拉( 1 米 1 )。设初始时刻 t 0 ,回路的一边与 Z 轴重合且位于 Y Z 平面上。求下列情况时回路中的感生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1) 回路沿 Z 轴平动; (2) 回路沿Y 轴正向以 3 米/秒的匀速平动; (3) 回路从静止开始,以 2 米/秒 2 的加速度沿 Y 轴正向平动; (4) 回路以角速度 2 弧度/秒绕 Z 轴匀速转动。
m
H
四、 (共 20 分) 火箭靠向后直喷气体来获得向前的动量。已知喷射出的气体相对 于火箭的速率为常值V ,火箭从静止开始启动,竖直向上运动,忽略重力与空气 阻力,试问: (1) 假设火箭未装燃料时质量为 2m ,装满燃料后质量为 2M ( M m ),火箭能达 到的最高速度是多少; (2) 若火箭为二级火箭,每级未装燃料时质量均为 m ,装满燃料后质量均为 M , 在第二级点火时,第一级火箭(质量为 m )脱离,则火箭最终速度是多少。
a
a
a
2. 简述基尔霍夫定律。
3. 厚度均匀的薄膜形成的随倾斜角变化的圆形干涉条纹,称为等倾干涉条纹。 它的特点是什么?
科目名称:普通物理(乙)
第 2 页,共 3 页
三、 (共 20 分) 如图所示,有一铁质球壳沿着一条曲形滑道向下运动。已知球壳 外径为 R ,内径为外径的一半,铁的密度为 。球壳初始静止,其底端距离水平 滑道的高为 H 。 (1) 若滑道光滑,试求物体最终的水平速度; (2) 若物体在滑道上发生纯滚动,试求物体最终的水平速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往年试题总结

2005-2011年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点汇总一、名词解释部分(教材为桑隆康、马昌前主编的岩石学第二版)1、钙碱指数:Peacock于1931年提出,指在SiO2-Alk-CaO质量百分含量图上,Alk含量曲线和CaO含量曲线相交处所对应的SiO2含量。
该指数将火成岩系列的二分法扩展为四分法,即碱性(<51)、碱钙性(51-56)、钙碱性(56-61)和钙性(>61)。
(见教材第四章,第87页)2、D〞层:位于下地幔底部的一个圈层,深度一般在2700-2900Km,厚度一般200-300Km,为核幔间的热和化学反应带,由金属合金和硅酸盐矿物组成。
该层地震波速极不均一,速度梯度降低,之下即为核幔边界。
(见教材绪论,第4页)3、S型花岗岩:上地壳沉积岩部分熔融、结晶产生的过铝质花岗岩类,代表岩石有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
(见百度百科词条)4、埃达克岩:一套由安山质、流纹质和英安质等系列火山和(或)侵入岩组合形成的特殊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相区别。
因首次发现于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而得名。
(见教材第八章,第171页)5.苦橄岩:一种稀有的、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
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橄榄石,少量为辉石,另外含少量斜长石、角闪石和金属矿物等。
常产于玄武岩系底部,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
(见教材第六章,第141页)6、紫苏花岗岩:一种以含有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岩,最早发现于印度南部,最常见于早前寒武纪陆核区。
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共生。
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紫苏辉石。
(见教材第九章,第183页)7、固相线:岩石刚刚开始熔融或者结晶完全结束时对应的p-T-X (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在二元系中,固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固相线为一个曲面。
(见教材第五章,第107页+百度词条)液相线:岩石完全熔融或者结晶刚刚开始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819《无机化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无机化学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 ( 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氧化物中,金属的原子轨道中不存在单电子的是:(A) Mn 3O 4 (B) Fe 3O 4 (C) Pb 3O 4 (D) Cr 2O 32.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下列金属离子中,最软的酸是:(A) Zn 2+ (B) Ca 2+ (C) Mn 2+ (D) Ni 2+3.下列金属中,与汞不能生成汞齐合金的是:(A) Zn (B) Ag (C) Fe (D) Cu4. 主量子数n=4, m s =1/2时,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A) 6 (B) 16 (C) 12 (D) 8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复合反应中,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必定相等(B) 通常,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越快(C) 加入催化剂,使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相同的倍数(D) 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减低,反应加快6. 下列含氧酸盐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A) K 2CO 3 (B) ZnCO 3 (C) CaCO 3 (D) Na 2CO 37. 下列离子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正确的是:(A) Li +< Na +< Mg 2+<F -<S 2- (B) Li +< F - < Na + < Mg 2+<S 2-(C) Li +< Na + < F -< S 2- < Mg 2+ (D) Li +< Mg 2+ < Na + < F -<S 2-8. 下列物种中,键角最小的是:(A) NO 2- (B) NO 2 (C) NO 2+ (D) N 2O9. H 2O 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H 2O 2可被氧化生成O 2 (B) H 2O 2可被还原生成H 2O(C) pH 变小,H 2O 2的还原性也增强 (D) pH 变小,H 2O 2的氧化性增强10. 在Y X 2208923292 的放射衰变中,发射出的α粒子和β粒子数为:(A) 3α和2β (B) 5α和3β (C) 5α和5β (D) 3α和3β11. 下列物质中, m f H 不等于零的是:(A) O(g) (B) Fe(s) (C) C(石墨) (D) Ne(g)12. 已知 ϕ(Cr 2O 72-/Cr 3+)> ϕ(Fe 3+/Fe 2+)> ϕ(Cu 2+/Cu)> ϕ(Fe 2+/Fe),则上述诸电对的各物种中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分别为:(A) Cr 2O 72-,Fe 2+ (B) Fe 3+,Cu (C) Cr 2O 72-,Fe (D) Cu 2+,Fe 2+13. 关于V 2O 5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酸性氧化物 (B)是无色晶体 (C)具有强氧化性 (D)可作为催化剂14. 室温下用CCl 4萃取I 2的分配系数D =2I C (CCl 4 )/2I C (H 2O), CCl 4萃取AtI 的分配系数D1=C AtI (CCl 4)/ C AtI (H 2O),则:(A) D>D1 (B) D<D1 (C) D=D1 (D)无法确定15. 对于常见分子筛的成分中,硅铝比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耐酸性强,热稳定性差 (B) 耐酸性差,热稳定性差(C) 耐酸性强,热稳定性强 (D) 耐酸性差,热稳定性强16. 仅用一种试剂,即可将Ag +, Hg 2+, Zn 2+, Fe 3+ , Ni 2+ 五种离子区分开,这种试剂可选用:(A) H 2S (B) Na 2S (C) NaCl (D) NaOH17.锰的下列物种能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的是:(A) MnO 42- (B) MnO 2 (C) MnO 4- (D) Mn 2+1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Ce(OH)3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Ce(OH)4(B) Ce 4+的价电子构型为4f 0(C) 镧系元素草酸盐是难溶的(D) 钍和铀是人工放射性元素19. 下列混合物中,可以制成温度最低的制冷剂体系是:(A) 水+甘油 (B) 水+食盐 (C) 冰+氯化钙 (D)水+冰20. 对于下列基元反应 A + 2 B → C ,其速率常数为 k ,若某一个时刻(时间以 s 计)A 的浓度为 2 mol · L -1,B 的浓度为 3 mol · L -1,则反应速率 υ=:(A) 6k mol · L -1 · s -1 (B) 18k mol · L -1 · s -1(C) 12k mol · L -1 · s -1 (D) 36k mol · L -1 · s -1二、填空题 ( 共 5题,共30分 )21. (每空1分)相同温度,压力,体积下,两种气体(1,2)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1和M 2(M 1>M 2)试比较,物质的量1 _____ 2,质量1_____ 2,平均动能1 _____ 2,平均速度 1 _____ 2,密度 1 _____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岩石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岩浆 2.过冷度 3.岩浆建造4.同化混染作用 5.斑状结构 6.变质相 7.接触变质作用 8.变质结晶作用 9.层流和紊流 10.胶结作用二.填空(每题3分,共30分)1.常见的火成岩矿物的种类包括:,,,,,,。
2.里特曼岩系指数的计算公式:。
3.岩浆分异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
4.火成岩的分类基础主要是:,,,。
5.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必须考虑四个因素:,,,。
6.变质岩的结构类型繁多,按成因可分为四大类:,,,。
7.冲击变质作用是由陨石冲击而产生的一类变质作用,极高的,极大的,极短的是作用的主要特征。
8.查明变质岩原岩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9.层理构造可按层内粒度递变特征划分为:,,,。
10.鲍玛(Bouma)提出浊流的形成和运动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花岗岩类型划分的现状2.简述鲍温(Bowen)反应系列的内容及其局限性3.简述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形成环境对这些特征的影响4.试述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动力学意义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
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
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5.表3-7 表3-8 表3-9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6.地层表:(P50)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7.褶皱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8.断层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
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
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
10.地震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面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大。
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1-12度)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大于300km)震级分类:微震(小于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大于6级)震中距分类: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100-1000km)远震(大于1000km)发生年代分类: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11.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在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
世界地震分布最大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布现象,共分为4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尼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全长1500km),活动次于环太。
③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沿大洋中脊分布,蜿蜒于各大洋中,几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大规模地震。
④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
基本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①青藏高原地震区②新疆——阿拉善地震区③华北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⑤台湾及东海地震区⑥南中国海地震区12.火山喷发方式1>按喷发途径分为①熔透式②裂隙式③中心式2>按喷发状态分为①宁静式②猛烈式③中间式13.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中,岩浆岩体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②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中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围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面往往平行。
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倾入岩体形成的时间早于围岩。
③断层接触: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导致侵入岩体为围岩的接触界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
特征为接触面附近常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
岩浆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时,则很难判断岩浆岩体形成是早于还是晚于围岩。
但岩浆岩体的形成一定早于断层。
14.化学风化方式①氧化作用②溶解作用③水化作用④水解作用15.河流侵蚀作用(一)下蚀作用:河水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
→形成V形河谷河水最终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称作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二)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沙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及河谷加宽的过程→裁弯取直,槽型河谷(三)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16.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一)形成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沿河谷两岸断续分布,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形成过程:当地壳上升,河流进行下蚀作用。
如果地壳停止上升,甚至微有下降,于是河床纵比降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动能降低,河流由以下蚀作用为主转化为以侧蚀作用为主,在测试作用下,河流加宽出现了河曲,形成了边滩。
后来由于地壳再次上升,使河床抬高,增加了河流纵比降,河流下蚀作用再次加强,河流切入谷底之下,原来的河漫滩到了谷坡之上,洪水期也不能被河水淹没,就形成了河谷阶地。
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就形成了多级河谷阶地。
按基岩出露情况和阶面上冲击物的组成将阶地分为①侵蚀阶地:这类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击物,阶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