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地运动教案设计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时间等。
3.地球自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讲解昼夜交替、地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4.讲解地球公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等。
5.地球公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解四季变化、地球倾斜度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6.地球运动的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通过讲解日食、月食的原理和发生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和问题。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word版本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 次科” 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
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
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7 ~ 9 年级的地理课中也有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要处理好与它的区别和衔接问题。
教材分析: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 15 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 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点共线” 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 1.14 中的“ 三颗恒星” 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北京时间” 等。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补充知识: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通过经纬仪,认识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解释。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20°W,160°E。
解释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察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90°S。
解释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线、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高纬通过图总结: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5、坐标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6、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
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EF7、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经纬度和方向。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4.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1.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4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
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图1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如图2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图2 图3师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到E3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师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从E 1到E3生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1(2(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为什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 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生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生3师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2V=2πR÷2460°Nv=2πr÷24r=Rcos60°=1/2R∴V=2v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问题1生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生椭圆轨道图投影:师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师问题3 生师 问题4 生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度都相等,即15°/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第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速度都相等,即15°/生 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生 师 板(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 按教材P 17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 (2 (3(4(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生师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1生(2)将地球仪转动180生(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4生(5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判断图中E、F、G、H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板(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师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
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生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师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1.地方时师(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
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师(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3板2.时区和区时师(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3(4生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生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生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师生完成教材P22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板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师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请生不吻合。
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师很好。
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A.10月2日15时B.10月2日3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读下图,回答2~3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A.8时B.9C.15时D.16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A.3时B.9时C.12时D.15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B.东侧是东经C.D.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A.不变B.10月2C. 9月30日D.9月31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A.120°EB. C.120°W D. 116°E答案: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按教材P 18~P22板书设计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赤道上不偏移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1.2.3.第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考: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场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比较合适?1. 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