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课件: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说汉字,认识“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 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唐《元和郡志》 3.赏“三衢”美景 (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 (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

亲山。 4.引“三衢”诗文 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 (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情。) 二、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1.出示古诗 2.回忆学法 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 (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 (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 (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出游时间。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2020《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分为() A .术后 B .创伤 C .脑膜脑炎 D .以上都不是 2 . (单选题)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A .发烧 B .头痛 C .脑膜刺激证 D .以上都是 3 . (单选题)感染发生在脑实质称为脑炎,主要表现为()

A .高热 B .意识障碍 C .癫痫 D .以上都是 4 . (单选题)定性的感染分为细菌感染和() A .社区感染 B .病毒感染 C .医院感染 D .细菌感染 5 . (单选题)按照病程分类,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程在() A .4周以内 B .4周以上 C .5周以内 D .6周以内 6 . (单选题)流行性脑脊髓脑膜炎是一种流行性的()

A .病毒感染性疾病 B .传染性疾病 C .医院感染 D .以上都不是 7 . (单选题)在流行性病学上称为脑膜炎带的发病率为() A .1/100000 B .0.35/100000 C .4-5/100000 D .500/100000 8 . (单选题)脑脓肿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最常见为() A .血行播散 B .创伤 C .手术 D .以上都不是

9 . (单选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重要的诊断是做() A .手术用药 B .脑脊液检查 C .创伤感染 D .长期底热 10 . (单选题)化脓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原则是() A .快速杀菌 B .最大剂量 C .血脑屏障通途率高的药物 D .以上都是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八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 3.疫苗(vaccine) 4.类毒素(toxoid) 5.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 二、填空 1.细菌感染的诊断主要包括细菌学诊断及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为目的的,肥达反应属于。 2.类毒素是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而保持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3.血清学检测的标本一般应采集两次,分别在疾病的期和期,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时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选择题 1.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免疫原性的物质 D.是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免疫原性的物质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 百日咳类毒素、白喉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菌苗,白喉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D. 百日咳活菌苗、白喉活菌苗、破伤风死菌苗 E. 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3.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应尽可能在疾病早期及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严格消毒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并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 D.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4.不能用于细菌学诊断的方法是 A. 检测特异性抗体 B.噬菌体分型 C.细菌素分型 D.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E.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5.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采集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应接种 A.肉汤培养基 B.增菌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6.确诊细菌感染最可靠的方法是 A.观察临床症状 B.询问病史 C.根据抗生素试探性治疗效果 D.根据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E.以上都不是 7.关于血清学诊断正确的是 A.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B.主要适用于病原体抗原性较弱,以及病程较长的传染病诊断 C.试验阴性即可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 .不能用于检测预防接种效果 E.双份血清标本,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感染初期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8.不属于血清学诊断方法的试验是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ELISA D.H2S试验 E.中和试验 9.使用异种抗毒素时应注意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10.关于胎盘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A.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血液和婴儿脐带血液中提制而成 B.含有抗多种微生物的抗体 C.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D.经长期放、化疗的肿瘤患者不宜使用该制剂 E.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知识点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 自《永乐大典》。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微生物学及检验(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试卷1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微生物学及检验【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试卷1 (总分:6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score:60分) 1.下列革兰染液成分不包括 【score:2分】 【A】稀释复红 【B】结晶紫 【C】95%酒精 【D】卢戈碘液 【E】5%石炭酸复红【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本题思路:革兰染液成分有结晶紫、95%酒精、卢戈碘液、稀释复红。 2.临床上最常见的真菌培养基是 【score:2分】 【A】脑心浸膏琼脂 【B】沙保琼脂【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尿素琼脂 【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E】玉米粉聚山梨酯一80琼脂

本题思路:本题考查真菌的临床培养。真菌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沙保琼脂、脑心浸膏琼脂、米粉吐温琼脂、蔡氏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其中沙保琼脂适用于分离绝大多数真菌,应用广泛。 3.下列关于培养基性能试验说法不正确的是【score:2分】 【A】分离培养基应每周测试1次 【B】鉴别培养基需每批及每月测试1次 【C】如需观察多项性能,可使用多种菌株完成【D】每批新购、新配的培养基,均应用已知性质的标准菌株进行预测 【E】用于测试分离培养基性能的菌株,原则上应使用预期最容易生长的细菌菌种,并且应多量生 长【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培养基性能试验的理解。用于测试分离培养基性能的菌株,原则上应使用预期最难生长的细菌菌种,并且应少量生长,其余均正确。 4.专性需氧菌经人工液体培养基培养后,可观察到的生长现象是 【score:2分】

【A】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液体底部有沉淀 【C】液体变色 【D】可闻到腐败性的恶臭 【E】液体分层 本题思路:专性需氧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因生长代谢时需要氧气,故呈表面生长,常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 5.中国蓝培养基属于 【score:2分】 【A】基础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E】增菌培养基 本题思路:中国蓝平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有选择地促进革兰阴性细菌生长,是很好的弱选择培养基。 6.糖发酵管属于 【score:2分】

如何看验血单(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首先,宝宝健康第一,但是发现一些必要的知识还是要学习一下的。以下是转来的,记录一下。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 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宝宝年龄:9M+ 发病时间:6.13凌晨一点发烧,有腹泻 第一次验血时间:烧后14-15hr(还未吃过任何药) 验血结果: 白细胞总数:7.6 中性粒细胞:67% 淋巴细胞比:27%

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优秀教案

《三衢道中》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细菌感染的诊断

细菌感染的诊断——201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 细菌感染的诊断是201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解剖学中涉及重要内容,新阳光教育整理相关内容如下: 一、检测细菌或其抗原 (一)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 自病人标本直接涂片作染色镜检是简便而快速的方法之一。自一定部位采集标本作直接检查需考虑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可能存在的细菌数量。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瘀斑刺破涂片,常可显示在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有诊断价值。白喉患者咽部假膜涂片中可见典型的杆菌有时可有异染颗粒,也有参考诊断价值。结核患者痰直接或浓集后,涂片抗酸染色检出结核杆菌有诊断价值。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利用免疫荧光或酶标记抗体染色镜检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如粪例中的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可用这种技术检出。 (二)培养 大多数病菌的形态与染色并无特征,因此需用培养方法来分离与鉴定细菌。虽然这一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比较可靠。此外,只有通过这一方法才能获得细菌的纯培养,可用于做药敏试验或毒力试验。应根据不同细菌需要的营养、生长条件(如厌氧或CO2)、菌落生长特征来初步识别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需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菌落周围有完全溶血圈,可资鉴别。多数细菌欲确定为何种病原菌尚需进一步获得纯培养及接种各种特殊培养基进行生化反应试验或确定其抗原性与致病力等。 (三)生化反应 细菌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通过酶利用一些物质或分解一些物质。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酶,因此各种细菌能够利用与分解的物质也各不相同。利用各种细菌的不同生化反应帮助鉴别细菌在某些细菌如肠道杆菌中是很重要的步骤。例如肠道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形态亦相似,但对于糖的发酵结果不同,因此可利用不同种糖作为培养基质进行生化反应予以区别。

《三衢道中》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从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词句体会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诗人笔下的春天。 二、解释课题 三衢山的路上。 三、介绍诗人 曾几,(曾是多音字)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今江西赣县人,徙居今河南洛阳。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阴:树荫。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3.概述全诗大意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山中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五、讨论探究 1.你能从诗中看出诗人心情变化吗? (1)“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2)你明白“泛”和“尽”的意思吗?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 (3)当诗人看到山路上绿树成荫,听到树上的黄鹂清脆的鸣声,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 2.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六、总结全诗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七、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八、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9-2-10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9-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之一。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网游排行榜 https://www.360docs.net/doc/248979027.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A.毒血症 B.脓毒血症 C.病毒血症 D.败血症 E.菌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与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的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 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 合,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 糖苷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氨 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 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三衢道中》) 2.简介诗人曾几:(课件出示)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

下面的拼音。 méi xī 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对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

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诗?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它的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像……”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三、回归课文,呼应导入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4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习要点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1. 细菌学诊断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致病菌检出的成败. (1)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 (2)不同病程,采取不同标本。 (3)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4)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5)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在采集、运送和处理标本时应考虑生物安全。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1)显微镜检查:包括不染色标本和染色标本的检查。观察细菌的有无、染色性、形态、排列和动力。 (2)分离培养: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后进一步鉴定。 (3)生化试验:细菌的代谢活动依靠酶的催化作用,不同致病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故其代谢产物不尽相同,籍此可用生化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别。 (4)血清学试验:包括直接检测病原体和间接检测特异性抗原。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抗体的免疫血清(标准诊断血清)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或型。常用方法是玻片凝集试验。 (5)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单片纸碟法

和试管稀释法常用。纸碟法根据抑菌圈有无及大小来判定试验菌对该抗菌药物耐药或敏感。试管法是以抗菌药物的最高稀释度在16~24h内仍能抑制105~107个细菌生长的测定管为终点,该管含药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C),为试验菌株的敏感度。适用于大多数细菌,包括生长缓慢的细菌。 2. 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这类方法通常称为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4倍时方有诊断意义。 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 3.现代细菌学检测技术 酶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 统称为免疫标记测定技术,即用酶、荧光素或放射性核素来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用来测定未知的抗原或抗体。这些技术保持了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但由于标记物的放大作用却显著地增加了测定的敏感性。在酶免疫测定中,以ELISA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操作方便,试剂稳定,无须特殊昂贵设备、无放射性污染,且可自动化检测大量标本。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包括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特异性免疫的产生方式 (1)主动免疫:自然主动免疫(患病、隐性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等) (2)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人工免疫 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等免疫原性物质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示范教案

《三衢道中》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衢道中》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学生齐背。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这首题画诗中,苏轼将画中的春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出来,大家学习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三衢道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古诗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要求,出示要求: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上面的图片是【情境课文】三衢道中(诵读版)截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 2.认读生字: qú zēng méi xī fàn jiǎn 衢曾梅溪泛减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对比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梅: 书写指导:注意母字体的书写顺序 溪: 书写指导:注意第六笔撇的书写。 泛: 书写指导:注意字体的书写顺序。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7-1-8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7-1-8

问题: [单选,B型题]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是() A.基础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增菌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按照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和蛋白胨水等、增菌培养基血琼脂培养、碱性蛋白胨水、选择培养基SS琼脂、鉴别培养基糖发酵管、双糖铁培养基和伊红-美蓝琼脂、厌氧培养基庖肉培养基、巯基乙酸盐肉汤。

问题: [单选,B型题]糖发酵管、双糖铁培养基属于何种培养基() A.基础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增菌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按照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和蛋白胨水等、增菌培养基血琼脂培养、碱性蛋白胨水、选择培养基SS琼脂、鉴别培养基糖发酵管、双糖铁培养基和伊红-美蓝琼脂、厌氧培养基庖肉培养基、巯基乙酸盐肉汤。

问题: [单选,B型题]平板划线分离法() A.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 B.多用于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C.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 D.主要用于液体标本中细菌计数 E.主要用于含杂菌标本的分离培养 1.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的目的是使标本中混合的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形成各自菌落。便于根据菌落特征,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鉴定。 2.穿刺接种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3.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https://www.360docs.net/doc/248979027.html,/ 中国男足

问题: [单选,B型题]液体接种法() A.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 B.多用于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C.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 D.主要用于液体标本中细菌计数 E.主要用于含杂菌标本的分离培养 1.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的目的是使标本中混合的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形成各自菌落。便于根据菌落特征,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鉴定。 2.穿刺接种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3.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得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与病毒就是最多见得、最主要得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得诊断与鉴别对病人得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得、实用得、快速得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与病毒快速分离与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与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就是广大医院尤其就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得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就是鉴定细菌感染得常规项目。但就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得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与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得反应细菌感染得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得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与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 [1]。所以WBC 计数与N%用于细菌性感染得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得局限性。 二、血沉(ESR)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得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与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与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就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三、白细胞介素-6(IL-6) IL-6 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得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得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与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与IL-8,就是局部与系统免疫反应得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得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得T、B 细胞,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分泌大量得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