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 势 与 任 务

形 势 与 任 务
形 势 与 任 务

责任与使命

——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

秘书处

二○一一年三月二日

责任与使命

——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安云云

(2011年3月2日)

各位理事、老师们、同志们:

受聊城市教育学会委托,代表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市教师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继2009年依托聊城大学建立了“聊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依托聊城市教育学会建立了“聊城市新世纪教师培训中心”、依托聊城教育城域网筹建了“聊城教师教育网”之后,今天,我们成立了在聊城市教育学会领导下的“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市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我市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必将承载更多的使命和更重的责任,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后,我们还要深化与聊城大学的合作,共建接受聊城大学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的聊城教师教育研究院;还要强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打造3—5所高水平的县级教师培训中心,还要依托我市的名师名校,逐步建立50—100所学科教师培训基地,还要强力推进校际合作、城乡联动的校本培训机制,建立300个左

—1—

右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3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主体多元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格局。

聊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将始终秉承聊城市教育学会的优良传统,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群众性、学术性、专业性、服务性”的办会功能,更好地贴近教师教育实际,切实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承担“五项使命”,强化“四个建设”、弘扬“四种作风”,不断为全市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承担“五项使命”

第一,维护教师权益——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通过我们的角色影响,来为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出建议和搭建平台;

第二,引领教师成长——每年召开一次主题鲜明的学术年会,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论文评选、成果推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服务教师培训——调研教师培训需求,论证培训项目,审议培训方案,组建培训项目专家库,指导培训过程,实施项目评估,论证培训绩效,推广培训成果,为教师培训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

第四,支持行政决策——每年抓好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探索教师教育自身的规律,探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律,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第五,宣扬教坛风采——承办一年一度的“聊城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推出并宣传教育战线上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四个建设”

第一,强化学术中心建设——凝聚全市优秀的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就我市教师教育问题发出专业委员会的声音,引领全社会更好地关心教师、支持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强化专业研究会建设——逐步建立“教师教育管理研究会”、“校长领导与学校发展研究会”、“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名师成长研究会”等若干分支研究机构,并以分支机构为主体组织活动,开展工作,这样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强化人才成长平台建设——面向全市5.6万教师,提出未来教育家应具备的潜在素质,让大家都去思考、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创办自己的会刊,搭建成就教师、宣传教师的平台,为我市教师队伍尽早走出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领军人物做出努力。

第四,强化专业委员会的骨干队伍建设——我们的常务理事会、我们的理事单位以及我们将要建立的专业研究会,是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一个更加精干、更加敬业的工作集体,是一个能够凝聚各位理事共同奋进、共同成长的团体,它将带领着

—3—

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不断壮大,不断创新,也必将在聊城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弘扬“四种作风”

第一,弘扬自律的作风——我们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自律意识、自我警醒的意识,严格要求的意识和责任感,都应该用自律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弘扬团结的作风——为了共同的事业,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要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弘扬民主的作风——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应该是学术民主的典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在这里,为了我们的事业,我们将畅所欲言;

第四,弘扬创新的作风——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应该是一个奋进的团体、一个创新的团体、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团体。

总之,我们要弘扬四种作风:自律〃团结〃民主〃创新。

二、我市教师大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开创了教师教育新格局

2007年,市教育局“1338”工作计划提出了开展干部教师大培训活动,三年多的时间,全市教师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省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准确判断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立足聊城教育实际、教师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气,明确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全市教师教育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4—

(一)工作定位更加准确

将教师教育工作定位为“自觉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具体包括4个方面:第一,为素质教育服务,第二,为新课程改革服务,第三,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第四,为打造名师服务。基于教师教育流程化管理的新理念,提出了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合作机制,形成教师培训合力,构建开放型、服务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

(二)教育视野更加开阔

提出了“省内学潍坊、青岛,国内学江浙、上海,国外关注欧美(主要是英、美)教师教育发展动态”的要求,将聊城九个县(市、区)划分为三个教师教育协作区,分别与淮坊的青州、寿光、诸城市结成对子,开展了交流学习活动,力争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三)科研指导更加深入

完成了两项省级教师教育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模式改革研究》、《“三结合”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基于“三五七十”(3年教坛新秀-5年骨干教师-7年学科带头人-10年名师)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开展了教师分层培训,打造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梯队结构;基于“骨干教师以集中培训为主、全员教师以远程研修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制定了“做精集中培训、做活远程研修、做实校本培训”的工作目标;基于“骨

—5—

干引领、倾斜农村、覆盖全员”的培训机制,启动了建立城乡联动、双向共赢的区域性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探索。

(四)工作思路更加务实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探索,全市上下逐步形成了更加务实的教师教育新思路:坚持“教师兴教”的理念,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坚持全员与骨干并举,城区与农村统筹,通识与专题兼顾,构建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校本培训“三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实效性,促进我市“干部教师大培训”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

(五)培训内容更加优化

针对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校长培训增加了素质教育与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性教师评价两个块;新教师培训提出了“一年学、二年仿、三年创”的三年培训计划,开列了232个学时的19门培训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增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三个模块;学科单元培训将重点确定为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弥补学科教师执行课标能力的不足;名师培养实施了名师工作室、名师研修、名师送教、名师课堂开放周、名师课题、名师论坛七项措施;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重视了心理健康、小学英语、思品、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及音、体、美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班主任—6—

培训由六大模块的“理论取向”转向了以主题班会设计为核心的“实践取向”;全员教师培训开展了“教师读书计划”,开列了120个书目,启动了包括教师礼仪、教师口语、硬笔书法、教育技术、教师才艺五项内容的新五项全能基本功训练,连续二年开展了包括通识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全员业务考试;培训的系统性、实效性初步得到彰显;

(六)培训形式更加灵活

系统的集中培训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提出了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1十1”的培训要求,固化了“四+1”的参与式教学组织模式,即“专家讲座—小组研讨—大班交流—结业论坛”的教学流程 + “培训成果交流报告会”;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行了“导师引领下的‘两段三环节”教学模式,即:

第一阶段(1个学期):10天暑假集中培训-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导师跟踪指导;

第二阶段(1个学期):5天寒假集中培训-验收培训成果(一堂过关课例+一项教学科研课题+一篇结业论文)—考核结业;

培训形式的创新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七)保障机制更加给力

领导更加重视,将“教师大培训活动”列为2011年全市“六大”特色活动之首,提出强化基地建设、抓好“学科单元培训”,提高各级培训的系统性、实效性的工作目标,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两次集中培训落实了80多万元专项经费;制度更加完善,

—7—

严格落实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统筹管理更加到位,5%的教师培训费得到有效监管和使用,培训项目审批制度和培训基地认定制度逐步规范,乱办班、滥办班现象得到有效遏止,保证了教师大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系统开展。

(八)培训方位更加全面

培训内容从“教书”层面到“育人”层面、从教学技术层面到文化修养层面、从基本能力层面到专业成长层面;培训项目从全方位、多类型、多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到体现“师教无类”的网络远程研修和体现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校本教师全员培训;培训人数从每年1万多人的县级以上集中培训到每年2万多人的远程研修,从每年5000多人的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堂开放周到每年3.4万多人的教师业务培训考试。

我们可以说,教师教育新格局较好地落实了全市开展教师大培训活动的各项要求。

三、我市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2010年7月,“国培计划”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拿出了5.5亿专项资金,比2009年增加了10倍,这是教育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出台实施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专项资金支持培训5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还安排了1000万专项资金用五年时间支持培养100名齐鲁名师和100名—8—

齐鲁名校长;新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1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个部门联合下发了3号文件《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年)》(鲁教师字[2011]3号)。应该说,我们赶上了教师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素质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教师教育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二是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尚未全面落实,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淡化和弱化教师教育的现象;三是教师培训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高端培训项目还很少;四是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还较少;五是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和今后三年,我市教师教育工作采取制度创新和项目引领双管齐下的措施,实施“十大培训项目”,开展“七项重点活动”,推进“五项制度建设”,形成教师教育的稳定格局,巩固并彰显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一)十大培训项目

水城名师名校长“影子培训”、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培训、学科单元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薄弱学

—9—

科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硕士学位培训、中小学教师五项全能基本功培训、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

(二)七项重点活动

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名师课堂开放周活动、教育名家讲坛活动、校本培训质量提升年活动、教师业务考试活动、教师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活动、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系列评选活动。

(三)五项制度建设

教师培训基地认定制度建设、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制度建设、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设、培训项目行政审批和经费统筹管理制度建设。

同志们,尽管我们已经在探索和实践,并开始取得了成果,但同时也清醒地知道,我市的教师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远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近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所以我们坚信:只要怀揣着教育理想不停的行走,奇迹就一定会出现在远方。

愿我们一路同行!

—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