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第七十九章上一章讲弱如何胜强,柔如何克刚,这一章是说圣人给了人家不忘回报,于是他们不要求人家跟自己在一起,自然有人会和他们在一起。
否则即使你用尽了力气,想让人家来和你,勉强和了也会有裂痕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
“和大怨,必有余怨”。
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你不明白这个理把它契合了,必定是有大怨。
“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当大怨已经来了的时候,就算你想尽办法拿德来愈合他,结果伤痕还在,很难恢复如初。
所以我们知道言语不攻人心病,我们杀人一刀,砍人一下,伤了人家的皮肤,伤了人家的身体,就留个疤痕,这个是可以愈合的。
拿言语伤人,这是伤到人家心里头去,心里的伤很难愈合,所以我们言语要非常谨慎。
所以我们说一个大怨怎么来的,这个怨一定有原因。
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放在心里头,问题不解决,恨他,讨厌他,自己就每一天被这种怨恨折磨,伤人害己。
大怨虽然表面和了,可是里头有伤痕,所以必定有“余怨”。
怨恨之心很难消灭的,所以能够不结怨最好了。
怎么不结怨?嘴上饶人,不逞一时之快。
因为很多怨恨都是因为想占人便宜来的,尤其是嘴上的便宜。
做事情宁可自己损伤一点,让一点,吃一点亏,不要占人便宜。
我们之所以出大毛病,就是言语伤人,嘴上逞一时之快。
这种余怨最终很难消除。
安可以为善﹖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
当然最好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要结怨,假设结了怨,记得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己先解,从心里解。
这样才可以称为“善”。
只要我们心里头有一点点仇隙,一点点怨恨,即使只有一点点,只有一小丝一小毫,在我们心里头跟一座大山都没什么分别。
所以说根本就不要跟人结怨。
我跟诸位说过一个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年我们平常不是太常见面。
一天他突然跑来了,提着礼物,说“我来给你道歉”。
我很纳闷,问为什么,他说你没有觉得我这一年都对你很冷淡么?我说“没有啊,怎么啦?”他说,“我很生气啊,我恨了你一年。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概述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二】翻译与解析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翻译:诚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话语不诚实。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翻译:善良的人不善于辩论,善于辩论的人不善良。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翻译: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不一定真正有知识。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翻译:圣人不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富有;给予他人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大自然的法则,是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法则,是努力付出而不争抢。
【三】现代生活启示
1.诚实与美言:在现代社会,诚实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学会用诚实的方
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言辞。
2.善良与辩论:善良的人往往不善于辩论,因为他们以和为贵,不愿意争执。
我们应该学会善待他人,避免陷入无谓的辩论。
3.知识与炫耀:在现代社会,真正的知识在于运用,而不是炫耀。
我们应该谦虚低调,将知识用于实际,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原文及翻译

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原文及翻译原文: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翻译:老子所说的天之道,就像拉开一弓一样。
解释: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77章,意味着老子认为天道就像张开的弓一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和平衡。
下面是一些用法和中英文对照的例句:1. 张弓(zhāng gōng):to draw a bowExample: 张弓射箭是一项古老的运动。
(Zhāng gōng shè jiàn shì yī xiàng gǔ lǎo de yùn dòng.)Translation: Archery, drawing a bow and shooting arrows, is an ancient sport.2. 天之道(tiān zhī dào):the way of HeavenExample: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天之道的思想。
(Lǎozi de "Dàodéjīng" chǎnshù le tiān zhī dào de sīxiǎng.)Translation: Laozi's "Tao Te Ching" expounds the philosophy of the way of Heaven.3. 犹(yóu):similar to; just likeExample: 这个问题犹如一道难题,需要仔细思考。
(Zhè gè wèn tí yóu rú yī dào nán tí, xūyào zǐxì sīkǎo.)Translation: This question is similar to a difficultproblem and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4. 内容丰富(nèi róng fēng fù):rich in contentExample: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一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一章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
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
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
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
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
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
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
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
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
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
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
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
道德经78章感悟心得

道德经78章感悟心得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其中的第78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篇章,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
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这一章节,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道德和生活的启示。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第78章开篇即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表明了水的柔弱却具有无可抵挡的力量。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界拥有巨大的力量,并且具备着恢复和平衡的能力。
就像水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柔软和灵活,并学会顺应自然规律。
2. 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经第78章继续说道:“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权力和利益,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通过无私和谦逊,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只有放下个人私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并且愿意为共同利益做出牺牲。
3. 人与自己的关系道德经第78章接着说:“莫之能胜以其无所可胜。
”这句话强调了无欲则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但这种追求往往让人陷入困境。
道德经告诉我们,在内心保持平静和满足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摆脱对物质欲望的执着,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
通过修炼自己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智慧和力量,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结论通过对道德经第78章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道德和生活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己的关系中保持柔软和谦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权力、利益和物质财富,却忽视了与他人、自然以及内心的联系。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2010年12月21日晚,我应邀在国宾酒店“中外名家大讲堂”聆听了国学大师、96岁的叶曼女士关于“老子的智慧”的讲座。
可容纳三百多人的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过道上站了许多人,可见当今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叶曼老师的景仰。
我和朋友交流,尽管岁末诸事繁多,但叶曼大师的讲座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聆听。
我在两年前曾听叶曼老师讲授过《老子》,受益匪浅,我曾在博客上有记载。
暂且不论叶曼老师所讲内容宏大精妙,就凭她老人家96岁高龄,还能够面对几百名听众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记忆超凡,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赞,对中华智慧的明证,对生命潜力的诠释。
每个前来聆听叶曼女士讲座的听众都会受到自信的鼓励,大家都渴望向叶曼大师学习,希望自己96岁时,也能够和叶大师一样快乐地活着,最好也能登台演讲。
为了博友认识叶曼大师,下面对她作一简要介绍。
叶曼,国学大师,1914年生,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中年为明了生死困惑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屡有所得。
20世纪80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会时与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相遇并成为好友。
叶曼女士是当今世界极少能将儒、释、道文化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
主要著作有《叶曼拈花》《世间情》《叶曼讲心经》《叶曼讲金刚经》《叶曼随笔》《叶曼讲阿弥陀经》,协助南怀瑾先生编著《楞严大义今释》等。
叶曼大师用了一个半小时,讲解了“老子的智慧”。
原本是本科学生两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在一个半小时,实在是难为了叶曼大师。
叶曼大师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讲出了许多新观念,澄清了一些曲解老子的谬误。
使听众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叶曼大师将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活泼幽默,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下面请博友分享一位96岁大师赐予我们的“老子智慧”,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若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可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音版】天(tiān)之(zhī)道(dào),其(qí)犹(yóu)张(zhāng)弓(gōng)欤(yú)?高(gāo)者(zhě)抑(yì)之(zhī),下(xià)者(zhě)举(jǔ)之(zhī);有(yǒu)馀(yú)者(zhě)损(sǔn)之(zhī),不(bù)足(zú)者(zhě)补(bǔ)之(zhī)。
天(tiān)之(zhī)道(dào),损(sǔn)有(yǒu)馀(yú)而(ér)补(bǔ)不(bù)足(zú)。
人(rén)之(zhī)道(dào),则(zé)不(bù)然(rán),损(sǔn)不(bù)足(zú)以(yǐ)奉(fèng)有(yǒu)馀(yú)。
孰(shú)能(néng)有(yǒu)馀(yú)以(yǐ)奉(fèng)天(tiān)下(xià),唯(wéi)有(yǒu)道(dào)者(zh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功(gōng)成(chéng)而(ér)不(bù)处(chǔ),其(qí)不(bù)欲(yù)见(jiàn)贤(xián)。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道德经作者:叶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也,高下相倾也,音声相和也,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以上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这本古籍以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道的哲学和人生智慧。
虽然文字版无法完全体现其中的深意,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从中体悟到一些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老子连至几章都是告诉人家最要紧的是戒刚强,这一章他就来谈一谈天道跟人道的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的道就跟我们拉弓一样,大家都看过拉弓箭,这个弓后面是一个弦,这个弦有松紧的你要拉。
天之道是不是就像张弓一样的,这个“与”是表示疑问,为什么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我们定这么一个弓,这个弓有这么宽的东西,这个弓弦在两个弓的两端,这个弦假设高的话,你拉低一点;假设太低了以后,你弄高一点。
“有余者损之”,这个弦假设太长了崩不起来了,就减少些;“不足者补之”,太短了就补起来。
所谓天之道,就是消息盈虚,消是灭,息是生,盈是满,虚是空掉,所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
所以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易经里面“否极泰来,剥久必复”。
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就知道盛极必衰。
到了你最高的时候很容易往下跑,因为仗着自己经历很饱满,能力非常强,于是使用过度。
好比张弓,你拉的太满了,弦一定要断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说“满招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是很公平的,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在死亡的面前、在老的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太多了就拿过来补那个不够的,就跟这个弓弦一样的,这个弓弦太长了截短一点,把它拉长一点,所以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本来多的让它少一点,少的多一点很公平。
但是你很难说生下来都一样,高低各方面都不同的。
太多的去掉,不够的来补偿它。
好比我们说一个瞎子,他的耳朵就能非常好。
聋子的话眼睛非常之好,一个残废的人脑筋非常之好。
自古才子短命,佳人薄命:我们说天妒红颜,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人,他的命很苦;非常美的人、非常有才华的,好比说像王弼,王弼注了这么多书,24岁就死了。
从古以来,才子命都短,红粉佳人命运都非常坎坷。
这也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聋子的眼睛非常亮,瞎子耳朵非常灵,残废心思非常巧,可是最聪明的、最漂亮的命常常薄,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正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
注: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
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我们把注解的句断一下,“与天地合德”,你能够与天地合一德。
“天无私父覆,地无私载”,天不会说我这儿照着你,我那儿不照你,也不会说你这个人聪明、你这个人漂亮我多照着你一点,没有,覆盖一切,没有私心,地也没有私心,圣人走过它,它不以为荣;破破烂烂的牛马走过它,它不以为辱,都接受。
能够了解这个的话,你能够跟天地合德。
“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像天的道,像人的量。
一个人什么叫做伟大?伟大的话是他所能够影响的人,能够使人家得到好处的越多越久越伟大。
假如我们一个人只能说我是个慈母,我是个孝女,我不过就在一家而已,只有很有限的量。
像华盛顿、林肯、甘地、孙中山这些人为什么伟大?因为影响的人太多,影响这一个事情很长久,越长久越多越伟大。
“则各有其身”,天有天的道,我们人各有各的
人身,不得相均。
男孩子都希望六尺,女孩子都希望苗条,不可能的,这叫“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不可能彼此平均如同一样的,
“惟无身无私乎”,我们麻烦了半天,有大忧患的有烦恼的,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怎么能让它健康、怎么能让它漂亮,怎么能够让它穿得好。
我若无身,何患之有啊?只有你无身了,你才没有私心呢!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你要怎么样?必须要顺乎自然。
人之道,则不然,我们都知道在人世间越穷越吃亏,掌权的人跟有钱的人勾结,于是你越有权,你越有势力,就越有钱。
人之道完全走人际关系,为了利害,当权的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了权就要钱。
有钱的人有了钱还得要权,为什么在台湾花几千万竞选一个议员或者竞选一个立法委员,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因为当选了以后,官商勾结,有很多好处。
所以我们说越有钱越有权越占便宜,而越穷知识越低,越没有势力越吃亏,这是人之道,从古以来就是如此。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够让有余的来给天下的一般人,谁能够做得到,唯有道者,只有一个有道的君主一个领袖才能做得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老子认为真正的有道者“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成了功了,有了名的,事情已经成了,赶紧退下来,这才是最聪明的本身。
所以圣人他替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他自己不恃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功成而不处”,他已经把事情做好了,成了功了,并不自夸说是我成功的,因此是我的功劳。
“其不欲见贤”他不愿意显,不愿意让人家知道这是了不起的。
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圣贤跟一个独裁者两个怎么分别?圣贤是我知道我应该这么样,所以我能够做,我必须把它做出来,这就是行所当行。
独裁的人我能够我有这个力量,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一世的雄才,雄才大略,我能够所以我应该,我应该享受。
功成了,也不自己居功,为什么?他只是顺天之道而已,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他行所当行,绝不以贤能来显示,你看我多能干。
当政的人总是说“我泽及百姓”,民国以来这七八十年也是,就是恩泽。
总统啊或者主席或者什么,说恩泽,什么恩泽啊。
其实是老百姓养你的,你应该做的。
假设说我们知道我们只是顺天之道,做我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不居功。
只是说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够如佛家所说的那样上报四重恩——国家的恩、社会的恩、父母的恩、古圣先贤的恩。
这就是顺天之道。
老子一直说要“自知”,不是“自见”。
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够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事情,该退下来的时候就退下来。
注: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
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我们把底下的注解释一下,“言唯能处盈而全虚”,这很难。
你能够在很满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完全是空的。
怎么空?不居功,不以为自己能。
无论多能干,多了不起,要能够处盈,要把一切都看空。
“损有以补无”,不要“锦上添花”,要尽量“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雪里送炭是“损有余以补不足”。
锦上添花的人太多,雪里送炭的人太少。
“和光同尘”,不要自己标新立异,自己孤芳自赏。
你看我多聪明,我学问多好,我多能干,这些都是既不和光,也不同尘。
要让自己跟一般人一样,你们喜欢什么我就跟你们一样。
连佛都是人成的,有什么了不起,人跟人的智慧差得很有限。
“荡而均者”,荡是平荡荡。
它能够平一而且平均,这叫“荡而均者”。
“唯其道也”,什么叫道,就是这个道。
要不这么做,而是专门不足以奉有余的话,就是违天之道。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是不变的定理。
“人不平则鸣”,你违背
天道,其他人觉得不平不均,就会叫起来示威。
“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老子一直说“和光同尘”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跟大家一样。
他做了这么多事情,就是“不欲示其贤”,不表示他自己这么样的贤能,“以均天下”,让天下的人都一样。
所以有很多会当政的人,你看他好像是清净无为,事实上他不炫耀而已。
天下不是没了谁,谁就活不下去了,地球照样转动,其他人照样忙碌。
我们要明白,做任何事情,不过是顺自然天之道,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
这样自己不夸功,自己不夸能,大家都愿意帮着你。
自然而然地,事情就容易做成了。
你老说我最能干,我最聪明,人家就会排斥你,事情反而做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