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断句真题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断句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断句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楚昭王与鲁哀公会于淖陵,昭王问于哀公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善言义,敢问义何谓也?”哀公曰:“义者,天下之公义也。

凡天下之事,各有其义,吾所以为之者,必合乎义也。

夫义者,所以正天下之乱,平天下之危,安天下之民,定天下之治也。

是以圣人为天下之主,必以义为本,而以仁为末,以礼为节,以法为度。

如此,则天下大治,百姓安宁,国家富强,社稷长久矣。

”昭王曰:“善哉!吾闻夫子言义,吾亦闻夫子言仁。

敢问仁义二者,孰为天下之公义也?”哀公曰:“仁者,天下之公德也。

凡天下之人,各有其德,吾所以待之者,必合乎仁也。

夫仁者,所以养天下之民,安天下之心,利天下之生,乐天下之乐也。

是以圣人为天下之主,必以仁为本,而以义为末,以礼为节,以法为度。

如此,则天下大治,百姓安宁,国家富强,社稷长久矣。

”昭王曰:“善哉!吾闻夫子言礼,敢问礼何谓也?”哀公曰:“礼者,天下之公序也。

凡天下之事,各有其序,吾所以为之者,必合乎礼也。

夫礼者,所以正天下之乱,平天下之危,安天下之民,定天下之治也。

是以圣人为天下之主,必以礼为本,而以义为末,以仁为节,以法为度。

如此,则天下大治,百姓安宁,国家富强,社稷长久矣。

”昭王曰:“善哉!吾闻夫子言法,敢问法何谓也?”哀公曰:“法者,天下之公法也。

凡天下之事,各有其法,吾所以为之者,必合乎法也。

夫法者,所以正天下之乱,平天下之危,安天下之民,定天下之治也。

是以圣人为天下之主,必以法为本,而以礼为末,以义为节,以仁为度。

如此,则天下大治,百姓安宁,国家富强,社稷长久矣。

”昭王曰:“善哉!吾闻夫子言德,敢问德何谓也?”哀公曰:“德者,天下之公德也。

凡天下之人,各有其德,吾所以待之者,必合乎德也。

夫德者,所以养天下之民,安天下之心,利天下之生,乐天下之乐也。

是以圣人为天下之主,必以德为本,而以法为末,以礼为节,以义为度。

如此,则天下大治,百姓安宁,国家富强,社稷长久矣。

”昭王曰:“善哉!夫子之言,天下之公理也。

高考语文试卷断句

高考语文试卷断句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断句说明】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胜一筹。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排开云层飞上天空。

- 便引诗情到碧霄:便引发了诗人的情感,使诗情飞向碧蓝的天空。

【解答】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胜一筹。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排开云层飞上天空。

- 便引诗情到碧霄:便引发了诗人的情感,使诗情飞向碧蓝的天空。

【总结】
通过对文段进行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断句是阅读古诗文的重要技巧,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掌握断句技巧对于正确解答题目、提高得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断句真题汇编(有答案详解)

高考断句真题汇编(有答案详解)

断句高考真题【题1】(2017江苏)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靖康之祸,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

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

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答案】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题2】(2016浙江)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题3】(2016天津)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答案】A 【解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高考语文断句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断句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断句练习题(含答案)断句是高考语文常考的重要题型,做掌握断句技巧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断句练习试题,请考生认真学习。

高考语文断句练习一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答案1.(6分)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缮/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

“//”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6分为止。

2.(6分)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

语文高考试卷断句题

语文高考试卷断句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则异于是。

以为至乐,在于山水之间也。

(1)下列对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下列对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3)下列对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答案】(1)A(2)A(3)A【解析】(1)根据文段内容,可以判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日出和云归的景象,因此断句应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同样,根据文段内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象,因此断句应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文段中“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作者登山观景的体验,因此断句应为“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断句

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断句

一、断句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断句。

(一)甲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上,朝廷之尊也;下,朝廷之所卑也。

尊其上,则忠;卑其下,则顺。

忠顺之道,礼也。

故忠顺之礼,天下之达道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所以修身,则能安家;知所以安家,则能治国;知所以治国,则能平天下。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下平者,天下之达道也。

(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子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四)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盂子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国之所以存者,无他,善政而已矣。

”王曰:“吾知所以利吾国,未暇及子。

”对曰:“王知夫水与民乎?水信无分于东西南北,然而东西南北,各得其所流;水由地中行,江海所以能至焉。

王者,水也;百姓者,水之流也。

今吾王无乃若是乎?百姓之于王,亦水之于下海也。

今吾王塞其下海之道,而勿使自得其所,则海内扰乱,虽有智者,亦无所措手足。

”(五)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不忍见人之所忍,忍见人所不忍,狂徒也。

夫狂徒,不可与居也。

”孔子曰:“吾见狂徒,未尝不敬也。

高考文言断句练习30练

高考文言断句练习30练

文言基础知识训练——断句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考真题断句专项 含答案

高考真题断句专项 含答案

甲【2018全国2】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乙【2018全国1】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丙【2014全国2】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丁【2017全国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戊【2016全国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己【2015全国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庚【2015全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郡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卷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试题答案】D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新课标卷II)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浙江卷)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标点: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翻译: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湖南卷)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答案】D.【解析】先排除了A项“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冱寒指不见天日,主语是冰雪,是不可以断开的;再排除了B项“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的主语是“徐孟祥”,句中必须断开;最后排除C项“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成就其它事物的想法,中间不能断开。

试题分析: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吴德基传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1、(2013江西)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2、(2013重庆)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3分)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3、(2013浙江)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4、(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5、(2013江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_下_争_于_战_国_贵_诈_力_而_贱_仁_义_先_富_有_而_后_推_让_故_庶_人_之_富_者_或_累_巨_万_而_贫_者_或_不_厌_糟_糠_有_国_强_者_或_并_群_小_以_臣_诸_侯_而_弱_国_或_绝_祀_而_灭_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6、(2013湖南)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7、(2013湖北)请用斜线(/)给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_饮_不_入_口_者_三_日_恸_辄_呕_血_扶_乃_能_起_既_葬_结_庐_墓_所_诸_相_以_居_忧_无_例_欲_极_力_起_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8、(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9、(2012北京)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0、(2012湖北)请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11、(2012湖南)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12、(2012浙江)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13、(2012重庆)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2013江西)答案B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2013重庆)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断句译文】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死去的人互相垫着,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难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2013浙江)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

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2013四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

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2013江苏卷)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统一货币(国家经营商业,掌握货币,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互收放,平衡物价,调剂供求),从山、海的事业中求取财富,来使各诸侯国到齐国朝拜,利用小小齐国成就了霸主的威名。

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利用地力,发展农业生产,成了强国。

从此以后,在战国时期天下互相争夺,以诡诈武力为贵,轻视仁义道德,以富有之道为先,以推让等礼仪为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