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艺考语文复习训练: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一节 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练习

第一节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张昭传》)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解析:B [“群盗”“孝廉”是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
“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
“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前文的张昭,前面都要断开。
“然后”常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
“孝廉何得寝伏哀戚”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断开。
因此选B项。
][参考译文]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
(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
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三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二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练习含解析

特色专项训练二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时间:45分钟,分数:50分)一、语言基础(11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住证制度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过渡,通过不断剥.(bō)离户籍制度承载.(zài)的福利,最终拆除户籍制度蕃篱,还原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B.网络社会中,一个小事件容易在论坛中被围观,被热炒,以致不断发酵.(jiào),上升为论坛主题帖.(tiě),并被更多的论坛转载,成为网络社会一时的热点。
C.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nǔ)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sùn)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D.世事纷扰,人生坎坷。
在这纷烦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那年,旱獭很多,打谷场上的麦垛遭了殃,[甲]为了避免再受其害,我同两个舅舅、小姨去捉旱獭。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时,[乙]每当旱獭刚到洞口,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反反复复折腾半天,惹得舅舅们也是捧腹大笑!然后..旱獭早已逃得不见踪影。
响彻山谷的笑声,仿佛还在昨天,却又不是昨天。
这个春节,小舅因为腰疾复发,没有回家过年,这些年,因为工作和身体原因,他已很少回家。
那个顽皮的少年,曾因夜半时分顶棚中的老鼠打架睡不着觉,抱着家中的肥猫不管三七二十一.....放进顶棚中,报纸终究承受不住肥猫的体重,肥猫重重地摔了下来,喵呜了几声,逃之夭夭..的故乡,您是....,小舅站在地上开怀大笑。
[丙]我寂寞否也在怀念这难忘的时光?(选自《寂寞的故乡》,有删改)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B.三七二十一C.逃之夭夭D.寂寞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B.两国关系稳步发展,但仍面临一些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如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冲突,中韩应切实解决渔业纠纷,避免影响两国关系。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一第二讲“文言文断句题”如何做得又快又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一第二讲“文言文断句题”如何做得又快又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一第二讲“文言文断句题”如何做得又快又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一第二讲“文言文断句题”如何做得又快又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断句题”如何做得又快又准规范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俱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悉散走。
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
贼义之,乃释而去。
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
太祖遣诣柳城。
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
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
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
峭王惊怖,左右失色。
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
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
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专题01 断句-2020年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原卷版)

专题01文言文阅读断句【必考指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乃至理解内容的综合能力。
文言文阅读断句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多年,全国课标卷从2014年开始考查,至2019年高考,连续考了6年,预测依然是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步骤是: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语段情境一拖三

返回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 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 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 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 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返回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解析:第一空,“边缘化”指人或事物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
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公
返回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的角度设误。画线句说了两层意思:一 是古琴音量小,使古琴能够直接与心交流;二是因为能够直接 与心进行交流,古琴成为最个人化的乐器。A、D 两项没有表 达出这两层意思。比较 B、C 两项,C 项用“成为”更能体现 古琴音量小带来的效果,故选 C 项。 答案:C
返回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返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结合 后半句中的“但我认为”,这里应选用“很多人认为”与之相 对应;下文“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提示了阐述的是“古琴音 量小”。综合以上分析,选 D 项。 答案:D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一节 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 Word版含解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张昭传》)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解析:B[“群盗”“孝廉”是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
“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
“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前文的张昭,前面都要断开。
“然后”常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
“孝廉何得寝伏哀戚”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断开。
因此选B项。
][参考译文]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
(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
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 一遍过考点25 断句(含解析)

断句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高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从分值来看,客观题一般固定在3分,主观题多为3—5分。
综观2019年高考各地区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考查题型上,客观题居多,如课标全国I、II、III卷,天津卷等;以主观题为辅,如浙江卷。
2.考查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考向一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
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断句对点训练

[题组一对点练]一、客观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解析:选B。
通读画线的句子,结合前文“径仅容双趾”,可知只能容一人通过,故在“以匹布缚胸”后断开,排除C、D项;“扶滕侧足”“盘跚而步”是通行时的姿态,排除A 项。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
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看到)石壁陡峭山崖险峻,(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
强壮的人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
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道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得下双脚。
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缓慢前行,非常危险。
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
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张昭传》)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解析:B[“群盗”“孝廉”是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
“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
“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前文的张昭,前面都要断开。
“然后”常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
“孝廉何得寝伏哀戚”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断开。
因此选B项。
][参考译文]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
(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
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瓒壮其对,释不诛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解析:B[“汉室衰颓”是主谓句,意思相对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判“节”归上句;“于将军未美”意思相对完整;“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这样断句意思清楚明白。
][参考译文]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着离去。
(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
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
”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释放了他,没有杀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解析:A[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句中“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刘廷让率领的军队到达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
][参考译文]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
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
帝意解,得遣戍。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八年,卒于家。
赠少保,谥文穆。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解析:C[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
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来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
句中的“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做“下狱拟戍”的宾语,而应做“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个“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
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第一个“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
][参考译文]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都一直跪着)没有起来。
皇帝情绪平静了,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
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认为处罚太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
成基命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成基命)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
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
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
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解析:D[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
C、D 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
][参考译文]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
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
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
通过行事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
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遭遇母亲去世。
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
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A[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
故选A项。
][参考译文]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会夜阴晦,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自若。
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贼围守数重,及坏寺入,惟击柝者在焉。
贼平,改知许州。
(选自《宋史·雷有终传》) A.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B.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C.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D.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 间道而出/解析:D[“贼围既合”是“敌人的包围圈合拢之后”的意思,而“有终”是人名,是事件的指挥者,所以排除B、C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