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⑶二氧化碳
⑷碳酸
⑸碳酸钙
知识点 2: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
制取方法
反发收检
应生集验
原装装方
理置置法
归纳总结: 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
碳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 装置、检验方法,找出其 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 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方 法。
3/7
利用氯酸钾和 二氧化锰或高 锰酸钾制取氧 气 利用过氧化氢 和二氧化锰制 取氧气 利用碳酸钙和 稀盐酸制取二 氧化碳
问题 5: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有 人说:“我不会一氧化碳中毒!我闻 到一氧化碳的气味就跑出去”。这种 说法对吗?
例题 1: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鉴别 解题指导: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至少填三 这是一道鉴别题 。鉴别
种)
是利用不同物质的特性,
(1)
利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
智 (2) (3)
把它们区别开来。物质的 鉴别主要是根据物质的特
装置应选用
和
。
置”。利用该装置收集气 体时,一般注意“能排能
5/7
( 3 ) 实 验 室 制 取 CO2 的 原 料 为
和
(写名称),有关的化学方程
式为
;制取
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
和
。
(4)①若用 f 装置收集 CO2,应从
端通入,收集 H2 应从
端通入。
②若用注入水的方法将 f 装置中的 O2
排出,水应从
则选择 a;如果是“固体
智
加热型”,则选择 b
⑵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的
能
密度和溶解性决定。如果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选
应
择 c;如果气体密度比空
气小,可选 择 d;如果气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三、课堂检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对本章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学思练练习题。
板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单质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
一、引入新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堂复习课的学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讲解新课
一、碳的单质及碳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药品: 2.原理:3.装置: 4. 二氧化碳的收集:
教学重点
1.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
教学难点
1.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2.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及方法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归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比学习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课时数
1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初中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
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方法3.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反应生成了红色金属Cu,也产生了CO2。
知识点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反应原理1.实验药品某某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知识拓展】:实验目的是制得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从原料角度来分析:浓盐酸、浓硝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制气过程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或硝酸蒸汽,从而导致产物不纯;碳酸钠、碳酸氢钠是粉末状的固体且易溶于水,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外界的酸与内部的碳酸钙继续反应,使反应速度大大减慢;综上所述: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宜采用块状的某某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作原料。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即在实验条件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研究支取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性质。
(1)发生装置的选择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装置举例固体(固体+固加热体)固体+液体(液体+液体)不加热(2)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选择收集方法装置举例优缺点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O2、H2、CO等收集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O2、CO2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H2、NH3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3、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O2、H2、CO2的检验方法气体检验方法现象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H2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纯净气体能安全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知识拓展(1)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用排水法收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复习 教案

汇报课教案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熟练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会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归纳,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书写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操作现象与结论现象:下面的蜡烛 先灭 ,上面的蜡烛 后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 燃烧 ,也不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现象: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H 2CO 3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 2CaCO 3↓+H 2O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原理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方法通入 澄清石灰水 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是: CO 2+Ca(OH)2CaCO 3↓+H 2O 。
(4)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接近 集气瓶口 ,如果 木条熄灭 ,证明已满。
4.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1)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
③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④作化工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易引起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晰起来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
晰起来
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
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再次清晰理解,最后用几道中考真题加强巩固一下,使学生真实认识到该单元知道的重要性,达到提炼复习的效果。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单元还是有部分知识未能一一提到,这是略显不足的地方,而且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也未能较好的小结本节课内容,略显仓促,这是以后在类似复习课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