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第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历高考题汇编

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 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
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 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 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 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 明其理由。(3分)
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 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材料一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 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 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3分)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 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 分)
箕子之明夷——从黄道周与黄宗羲的易学私淑关系看《明夷待访录》书题含义

箕子之明夷——从黄道周与黄宗羲的易学私淑关系看《明夷待访录》书题含义摘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自流传之始,围绕其书题意蕴和待访对象而产生的争论即聚讼纷纭,考察黄宗羲与黄道周之间的易学兴味与易学师承,可以用来解读《明夷》卦象对于黄宗羲等明末士人的意义,从而为梁启超“后王”说提供更为有力的旁证。
关键词:《明夷待访录》黄道周十二运关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书题含义的讨论,发端于清代黄之传,自1906年章太炎“将俟虏之下问”一说提出后,“明夷”的意蕴与“待访”的对象便成为学界聚讼的焦点,梁启超针对章太炎的观点,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章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是向满洲上条陈。
这是看错了。
此后钱穆、陈寅恪、胡发贵、谢刚、孙宝山、鱼宏亮等学者都相继撰文进行了讨论,在这场争论中,罕有学者关注到黄宗羲的易学兴味以及他与黄道周之间的私淑关系对《明夷待访录》一书命题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后王”说作一侧面补充。
一、《明夷待访录》题辞中的易学兴味与经世思想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在叙述黄宗羲学术渊源时,只提及“宗羲之学,出于蕺山”,而未论及黄道周,此后梁启超与钱穆在各自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只是介绍了黄宗羲与刘宗周的师生关系,而完全忽略了黄宗羲与黄道周在象数易学上的私淑关系。
而纵观黄宗羲的一生,他对于易学尤其是易学中象数一派的兴趣始终十分浓厚,虽然其著述中针对《周易》的研究仅有一本《易学象数论》,但是这部书针对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术数学作了系统性的考辨评述,堪称明清象数易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说: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先纠其本原之依托……其持论皆有依据。
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洞晓其始末,而得其瑕疵,非但据理空谈、不能中其要害者比也。
而黄宗羲关注象数的深层动力,又与他“以慎独为宗,以实践为主”,承继并发挥刘宗周“经术所以经世”的理学观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夷待访录》之浅评“原君”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此段直斥那些强调君臣大义、伦理纲常的道学家们为鼠目寸光的腐儒。黄宗羲认为以天下为私财的专制君主是不值得辅佐的,是一定要打倒推翻的;君主和人民是平等的,人民有权力使用一切手段来反对不平等待遇。同时他也指出了专制帝王们用君父之名愚弄人民,以期控制人民的思想来压制不满,这些手段都是自欺欺人的,人民应当由监督统治者的权力。
——上述是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应当是兴公利、除大害,大公无私、以民为天。这样的君主是只有千百倍的付出而没有丝毫回报的,也是一般人所没有毅力与决心去做的。那么,难道三代之时的那些君王就是人人如此的吗?当然不可能。黄宗羲这里所谓的依托三代之时的“君”只是托古改制下一种包含朴素的民*主*思想的新概念。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因为君王独操生杀大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故而人人都相当那个最高统治者以此来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利并“合法”抢夺他人的财富。如此一来,君王们自然如坐针毡,更加似守财奴般看紧“天下”这份家产,然而他一人的能力万万防不住千千万万有此野心的人的,终落得皇冠旁落、子孙屠戮的下场,一朝一代便如此循环不断。黄宗羲在这里提出的是“专制王朝必然走向灭亡”这一真理,他认为一个只有君主才能保有生命权和财产权的社会是绝不会稳定长久的。因为人们求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帝位是人人欲得的,一旦时机可乘,社会必然大乱,只有如传说中的三代那样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这样纵使有君位存在,人们也不会争着去做,毕竟如第一段所述的那样大公无私的君主职责不是人们的常情所能承受的,这样的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显而易见,黄宗羲的这些关于“君”的设想已经包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如伏尔泰等人深入,但黄宗羲毕竟早于启蒙三杰百年左右,他的这些思想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了。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他颇为自负的一部书。
在书中,黄宗羲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建国理想,总结了过去各朝,当然主要是明朝的经验教训,体现了超凡的政治气魄。
黄宗羲思想的来源,首先是对明王朝的失望,这在《明夷待访录》中也多次体现出来,当然还有对满清外族统治的不满;此外,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工商皆本”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最后,在明朝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以及殖民者开始进入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的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的士人。
《明夷待访录》分为21篇,分别是《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土地赋税制度、文化教育、官制、军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包含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夷待访录》为“怪书”,主要原因是这部书中包含的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非君思想和民主思想。
在那个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非君思想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启蒙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是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他的非君思想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原君》、《原臣》等篇中否定了“家天下”的个人专制制度。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天下是君主的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的“朕即国家”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这种思想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明夷待访录》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3、影响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 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 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 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为新时期中国出现的官僚腐败、 社会发展与生态、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会道德在某种程度的扭曲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中
国作为世界古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唯一一国,在对外交往中, 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 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 治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 中的新体现。 时代在变,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变;社会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1、生平著作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有中国
思想启蒙之父的称号。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 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 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篇阅读与翻译

《明夷待访录·学校篇》阅读与翻译1.学校,所以养士也。
(译文:学校,是培养士大夫的地方。
)2.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但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开办学校的意图却不仅仅在此,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才干都出自学校,然后开办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
不仅指整肃朝班、颁布诏令、赡养老人、抚恤孤儿、擒杀敌人、统帅大军则能集结将士、判决重大案件则能聚集官民,主持大规模祭祀活动则能让宗庙得享尊崇等以上人才都出自学校。
而是使上到朝廷、下到民间,都能被耳濡目染,没有人不饱读诗书气量宽大,天子所肯定的未必正确,天子所否定的也未必错误,天子也不敢将自己的是非观强加于学校。
)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译文:所以培养人才是开办学校的事务之一,而学校却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开办。
)4.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译文:三代(夏商周)以后,全天下的是非对错只出自朝廷的判断。
天子所尊崇的,大家就趋炎附势认为正确;天子所羞辱的,大家也跟着去揭露所谓的错误。
处理文书、施行政令、收缴赋税、断狱听讼,一切的事务都委托给庸俗的官吏。
在当时的大众风气之外,稍有人才,就会以为学校不合乎轻重缓急的习气。
而所谓的学校,为了科举制而争名夺利,为荣华富贵的欲望而迷失心智,也因为朝廷的功利而改变了初衷,士大夫中真正有才能学问的人,往往自隐于草野之间,与学校毫无干系,最终学校连培养人才的功能也丧失了。
明夷待访录 原法

一、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译文:后世的法令,把天下藏在筐箧(箱子)之中。
对于下层人得不到任何好处,好处都集中在上层人手中。
使用一个人,就会怀疑他存在私心,于是又用一个人来防范他的自私。
颁布一项事权,就会考虑它的可能蒙蔽性,于是,又设立另外一项事权来防范。
天下人都知道法令专制,我也有一种恐惧貌说只有筐箧是让人最担心的,所以法令不得不严密。
法令越严密则天下就会从因法二生乱,这就叫非法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法
作者:黄宗羲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末尝为一己而立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曰:昔王冕仿《周礼》,著书一卷,自谓“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终不得少试以死。冕之书未得见,其可致治与否,固末可知。然乱运未终,亦何能为“大壮”之交!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末融”,遂秘其百也!
癸卯,梨洲老人识。
译文
原君
作者:黄宗羲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目录
题辞
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
取士
建都
田制
兵制
财计
胥吏
奄宦
原文
题辞
作者:黄宗羲
余常疑孟子一冶一乱之言,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也?乃观胡翰所谓十二运者,起周敬王甲子以至于今,皆在一乱之运、向后二十年交入“大壮”,始得一治,则三代之盛犹未绝望也。
前年壬寅夏,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局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日:“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
译文
原臣
作者:黄宗羲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
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