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简介
2.杨炯的典故背景
3.典故内容概述
4.典故的历史影响
正文:
杨炯是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炯的典故主要涉及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中的事迹。
杨炯的典故背景发生在唐朝初期,那时正值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杨炯在这样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坛的佼佼者。
典故内容概述:
据传,杨炯曾在一座寺庙中题诗,诗中写道:“寺内僧人不知处,庭前老衲已无言。
”这句诗表达了杨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前人。
这句诗传到了当时著名文人刘知几的耳中,刘知几对此诗颇为赞赏,并感叹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典故的历史影响:
杨炯的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风雅和自信,展示了初唐四杰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这个典故也激励了后世文人,使他们更加自信地投身于文学创作,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炯简介】杨炯及其唐诗代表作梳理

【杨炯简介】杨炯及其唐诗代表作梳理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
高宗上元三年(676)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曾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县附近)县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余。
《杨盈川集》原三十卷,今存十卷,有诗三十余首,全是五言。
成就主要在五律方面。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②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③不平:难以平静。
④牙璋:调兵的符牒。
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⑤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⑥“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⑦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诗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诗中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颇可代表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宏,允矣,初唐之杰。
……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杨炯卢前王后: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世人一贯认同的主张。
盛唐之时,大诗人层出不穷,文风鼎盛,诗作盛行,在历史上漂染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论诗不离四杰,而杨炯,正是初唐四杰中的一位。
杨炯,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同以文章诗词扬名于世,被世人合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又因为三人所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所以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一直流传的叫法便是“王杨卢骆”,这个称呼无疑是时人依据他们四个人的才学而做出的排名。
可是“王杨卢骆”这个说法,却并没有让杨炯这个位居第二的才子满意,甚至让他极为不快,说了一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而这句话传出去后,也是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同。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初唐四杰提及杨炯,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昂,豪情切切,久转不绝。
杨炯的《从军行》可谓是古往今来最为优秀的边塞诗之一。
且观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叹的是边塞未至却思长风已起,寥寥十字久抒不平之意。
杨炯借用了乐府诗旧题《相和歌·平调曲》,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通过对边塞环境,征战历程等等侧面的渲染,在将一个书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远大抱负。
比之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的送别之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王子安这句诗难免有盗用曹植那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意,在本质上难免不如杨炯这句端正。
如果说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打开盛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杨炯的这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盛唐大门初启,所有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呐喊,正是这一声声的呐喊,唤醒了整个盛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才华鉴赏》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才华鉴赏引言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初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几位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的诗人,他们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这些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作品的深刻内涵而受到后世的推崇和钦佩。
本文将对这四位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行鉴赏和探讨。
一、王勃1. 生平介绍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但凭借他出色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在青春飞逝中早早离世。
2. 作品欣赏(1)《滕王阁序》这首作品是王勃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陈琳的功绩,表达了壮志未酬、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描写了杜少府借调蜀州时的离别场景,以及王勃对其告别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充满了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慨,表现了王勃对仕途不如意的无奈与失望。
二、杨炯1. 生平介绍杨炯(581年-645年)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早年曾有过多次出仕失败经历,但最终克服困难成为一名将领,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2. 作品欣赏(1)《世说新语·文学》这篇散文记录了当时各种文学才子辈出的景象,并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与作品特点的描述展示了杨炯对于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的见解。
(2)《三峡》这首诗以描绘长江三峡为背景,展示了杨炯雄浑壮丽的诗歌风貌。
他用雄辩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敬畏之情。
三、卢照邻1. 生平介绍卢照邻(647年-678年)是初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特别擅长写景。
然而,他在仕途上屡次受挫,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作品欣赏(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美好的秋夜场景,并表达了卢照邻对于人事悲凉和诗人苦涩境遇的思考。
(2)《中秋闲居》这首诗以描绘卢照邻闲居的田园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其独特雅致的笔触和才华。
杨炯:郁郁不得志而寂寞一生的神童

杨炯:郁郁不得志而寂寞一生的神童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初唐四杰”来说,这杨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滕王阁序》;骆宾王有“鹅鹅鹅”和《讨武曌檄》,卢照邻有《长安古意》,有《行路难》,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倾羡了后世多少人。
算来杨炯身上的标签有两个,一个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再有一个就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了,从这“耻于王后”来看,他对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杨炯同王勃应该不在一个层次上,无论才情或留传下来的作品,王勃都比杨炯要高一个档次,而“愧在卢前”也有些茫然,他同卢照邻应该差不多,无所谓谁前谁后,所以,他这句话真不是所云何来。
但当时的宰相张说对杨炯的评价倒是很高,据唐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轻,杨炯和王勃同为一时之俊杰,年龄相当,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点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
但说这话也许是他在前期说的,而后来对王勃看法的转变却很少有人知道;当王勃死后,杨炯为其文集作序,对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许是对王勃早逝的一种惋惜,为此后无人与其争一时之长短的一声叹息吧。
杨炯,弘农华阴人,即今陕西华阴人,初唐诗人,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
又因故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则天除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这弘农杨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汉丞相杨敞,大学者杨震,还有那让曹操恨得咬牙的杨修等等,都是曾经的骄傲,只是到了唐时,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强大的,所以,在杨炯身上智慧的潜力那是多多。
杨炯是神童一枚,而他这神童之名可是考来的,当时有一种选拔叫“弟子举”,是由各地政府举荐天才少年,再由朝廷进行考核入编,以备将来任用,杨炯是十岁应弟子举及第,侍制弘文馆,也就算半个公务员了,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学习,还有银两进帐,真是羡煞人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作者:叶寒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皆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
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些。
其中又以杨炯,最为恃才傲物。
1“高开低走”的一生杨炯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
人家问:怎么像麒麟楦呢?杨炯就说了: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然后翩翩起舞。
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它变不成麒麟。
我看呀,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朝臣们,披着朱紫色的朝服,看起来人模人样的,其实他们和覆盖着麒麟皮的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写到这里,诗词君不得不感叹一句:杨炯是真敢说呀!这一段话传出去,得罪的可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杨炯因为这些言论,从此被朝堂上很多人忌恨。
私下里直言不讳,在文学上,杨炯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排名为“王杨卢骆”。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来自《旧唐书》)意思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我是很惭愧的;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却是不服气的。
杨炯的这种“狂”,是有底气的。
他自小就是神童,9岁就进士及第,10岁就进了弘文馆。
弘文馆,最初叫作“修文馆”,公元621年,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立,招集天下名士,其中就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名流。
太宗即位后,改名为弘文馆,聚书20万卷,是国家藏书之所,也是皇帝招纳贤才之地。
杨炯进了弘文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所有人都以为他的前程不可限量。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点。
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我以为我的人生终于要扬帆远航了,你却告诉我,船只从此抛锚在这里。
起点,原来竟是终点。
待制弘文馆,一待就是16年。
昔日青葱少年郎,转眼已将到而立之年。
除了阅历和学识的加深,他的仕途看不到一点起色。
公元676年,杨炯在京应制举,终于获得了一个“雠(chóu)校典籍”的九品小官。
(完整)初唐四杰

杨炯之生平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四杰命运多舛,四人中就有三人死于非命,只有杨炯得善终,但年岁也不高,仅43岁,且身后萧条,没有子嗣,其中以骆宾王和卢照邻年岁稍长,杨炯和王勃同龄。
1、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伯父杨德裔曾在地方州县担任要职,杨炯自称“吾少贱也”,可能幼时家境并不怎么好。
2、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3、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正三品,副部级)、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
(弘文馆是太宗时代就设立的,主要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设置;同时又招收弟子、教授生徒,相当于中央直属的学校,能到里面学习都是贵族子弟,且名额有限。
)只可惜,杨炯的辉煌便止步于此,从10岁到27岁,这10年间,一直都是“待制弘文馆”的身份,生活仿佛止步不前,他的心情压抑而彷徨。
这期间土蕃大举入侵西北边庭,渴望挣脱樊笼、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他,写了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一位埋首穷经的书生弃笔从戎、从军边塞的过程,写得气格豪迈,壮志昂然,远非当时柔靡浮艳、吟弄风月的宫廷诗可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后来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
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想必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而这一句更是喊出了作者的心声,只可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炯一生都困守书斋,从来都没有机会实现他的豪迈愿望。
直到27岁,杨炯才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专门校勘典籍的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也就是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好友王勃,也是27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亡。
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作者:金陵小岱来源:《幸福·悦读》2019年第06期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也有着神童的光环,据说其幼年就聪颖博学,文采出众。
唐显庆五年(660年),那时的杨炯只有十一岁,就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他童年时期,所作的一些诗文就颇具刚健之风,杨炯虽出身于寒门,但诗文里却藏着傲骨,性气豪纵,轻视权贵。
当年诗坛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宫廷诗风达到了鼎盛时期,讲究“六对”“八对”,过于重视诗歌的音律,忽略了“诗言志”的本质,很多文人跟风效仿。
杨炯却不,他与上官体为首的宫廷诗派划分着鲜明的界限,他主要是以诗歌抒怀,以诗歌表达他的内心所想,情感真挚,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大唐的新诗风。
而所谓“待制”弘文馆,就是等待诏命,每天轮值,随时做皇帝的顾问,后来人越来越多,“待制”也就变成了一个职称。
初入弘文馆,杨炯太过年轻,对出仕这件事还没有什么概念,日子过得安逸且满足,杨炯也是如此,在弘文馆一待就是十六年。
二十七岁时,杨炯有些焦虑。
年岁在增长,阅历与学识也在加深,他不再屈从于眼前的安逸,“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在心底日渐萌生。
只是这时的杨炯早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机遇,古人寿命短,二十七岁,正是不上不下的年纪。
在怀才不遇的焦虑中,杨炯写下了《青苔赋》与《幽兰赋》,表达了他入仕无门的郁愤与哀怨。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在京应制舉,补秘书省校书郎。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很多诗人都在这个位置上坐过,但这个职务大多是他们仕途的开始,抑或是升迁的一个跳板。
而此时的杨炯已经年近三十,才获得了这么一个九品小官,他心里极其郁郁不平。
我倒是觉得杨炯的这种郁郁不平分为两种心理:一是怀才不遇,认为眼前的这个九品小官远远不及自己的学识;二是年近三十,他如此努力地拼搏了一把,却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总感觉有点伤自尊,抑或是有些……丢人。
入职以后的杨炯,郁郁寡欢,于是抬头望着天空,望着望着,就写下了一篇《浑天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炯简介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