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简介(一):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用心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生平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
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
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
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回到家乡。
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
唐开元六年(718)回到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
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
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
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
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
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
他推荐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
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
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
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介绍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介绍文学史常有变故,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被誉为翘楚,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比如张九龄。
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启下,树儒家典范、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宗,如此伟业却随时间湮灭,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为人所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张家落籍曲江(今广东韶关),随着与当地人通婚,张家成为“土著姓”。
在重视门籍的唐代,这样的出身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虽然才华出众,但在与张说通籍后,他才得以逐渐步入“正途”。
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的王方庆,王方庆夸奖他“此子必能致远”。
张九龄又被称作张曲江、曲江公、始兴公、始兴伯、张文献公,他的传世文集为《张曲江集》。
二十岁时,张九龄考过了乡试,702年,又进士及第。
因其才华出众,受到负责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沈佺期的欣赏。
703年,张说被流放钦州,路过韶州时被张九龄文章所打动,“燕公过岭,一见文章,并深提拂,厚为礼敬”。
707年,张九龄考取中宗的才堪经帮科,授以秘书省校书郎。
712年,玄宗登基,开制科,张九龄考取道侔伊吕科,授以左拾遗。
张九龄能两次通过制科考试,足见其真才实学。
在近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以尚直守正、竭忠尽孝的“九龄风度”著称,为时人敬仰,也为他带来一次次波折。
张九龄由于直谏宰相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又指出地方吏治的不足而得罪姚崇,于716年秋称病返家。
回家后,他上书玄宗,请开凿大庾岭新路。
朝廷下旨后,张九龄亲自翻山越岭去勘察,找出来最适宜的路径、提出避险修路的主张,恰逢农闲,周围的农民踊跃参与,道路按时修通。
718年春,张九龄应诏返回京城复职,上书劝玄宗重郊祀之礼而被受到玄宗赏识,被授以从七品上的左补阙。
他善于考查人才,参与吏部选拔的评定,办事公允,被提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720年四月,任命为专门负责评定官员勋绩的司勋员外郎,次年被升为从五品下的散朝大夫。
【张九龄】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张九龄简介张九龄(著名文学家)张九龄,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详细介绍张九龄简介张九龄(678年 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政治主张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
唐朝宰相张九龄

唐朝宰相张九龄唐朝宰相张九龄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朝宰相张九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唐朝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唐朝大臣,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
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
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
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
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
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
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
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
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罢相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
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
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
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
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
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
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
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
(完整版)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丞相。
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九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九龄(678 年;740 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
13 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
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
得到了宋璟的肯定。
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
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
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
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
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
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
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
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
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
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
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
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四年后,张九龄回乡探亲,病死于自己家中。
死后,唐玄宗赐谥号文献,追封为荆州大都督。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特地派人来到广州纪念张九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唐代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与当时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诽谤排挤后被罢相,遭贬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简介_张九龄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张九龄简介_张九龄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的诗全集代表作品:《咏燕》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归燕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翻译】海燕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简介张九龄(678年-743年),字子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出身于世家望族,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精通诗文,尤以其五绝闻名于世,被誉为“一代诗宗”。
张九龄出生在唐朝,他的祖辈是军旅世家,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张九龄自小聪明过人,才思敏捷,学贯古今。
经过良好的教育,他很早就展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气质。
在唐太宗时期,他考入了进士,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张九龄在政治上属于开明派,他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提升国家实力。
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掘和培养人才,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建立和推行科举制度。
他主张依法治国,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农桑,发展商业,提倡科技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在政治上的杰出成就,张九龄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誉,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风优美,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能够用简洁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表现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意境和情感。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思考而著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的代表作有《芙蓉楼送辛渐》、《登池州小亭》、《乘舟短夜入潇湘何行状元楼馆逢赠乐天黄鲁直秘书长句答柬因寄自个秦中饯赋已捐华润七首之一》等。
这些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除了政治和文学,张九龄还是一位卓越的儒家学者。
他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的学术思想主张以理治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与奉献。
他的政治和文化理念都融入了儒家的思想理念,使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圈子里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人物。
张九龄一生贡献良多,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政治上的理念、文学上的才情和学术上的造诣都不可忽视。
他的思想和作品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的后辈文人和学者,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生平简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思念亲人诗的代表名句,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里面的,那么,写出这首诗的作者张九龄,你了解吗?对于他的成就你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张九龄生平简介,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成就成就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
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
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
有诗《感遇》12首,名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安史之乱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
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
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
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丞相。
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九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
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
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
得到了宋璟的肯定。
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
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
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
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
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
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
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
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
藏着许多社会矛盾。
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
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
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
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四年后,张九龄回乡探亲,病死于自己家中。
死后,唐玄宗赐谥号文献,追封为荆州大都督。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特地派人来到广州纪念张九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唐代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与当时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诽谤排挤后被罢相,遭贬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作者对着明月思念远方家乡亲人的诗。
该诗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此句起笔意境雄伟,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营造了一种辽阔广大的海上景象。
而“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样一轮明月。
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怨”和“竟夕”两个词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程度的深度和长度,这种思念通宵达旦,至深至切。
后两句把诗人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他熄灭了灯,发现室内还是被月光洒满,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
想把着皎洁的月光掬满在手心送给亲人,在月光又怎么能被他捧起来呢?还是回到床上睡觉,这样可以在梦中可以梦见和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刻。
这两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远”这个主题,形象鲜活,感人至深。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被贬之后所作,但通篇没有让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时的伤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调上,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张九龄春江晚景赏析《春江晚景》是唐代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的诗作,体裁为五言律诗,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之内。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该诗是作者见景抒情之作,据说张九龄十分喜欢色调清素的景物,因此他的笔下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
而此诗没有特殊的创作背景,因此创作年代已经无法考证。
整诗以作者在旅途中见到春日的景象为切入点,抒发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景物的向往和憧憬,表现了其洒脱的人生观。
该诗的第一句,描写了作者在旅行的途中见到的美丽的景色,江边林花绽放,天上白云落日,颜色非常鲜艳。
此处借用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登江中孤屿》中的句子,却比谢灵运用得要自然,毫无违和之感。
第二句写到作者自己此时的感受,在旅途中,遇到这样的美景,让他欣喜不已。
第三句写到其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佳趣。
第二、第三两句都写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但在写心情时,也融景于其中。
最后一句仍是以补充写景结尾,当残花落满了诗人所乘的客船时,诗作戛然而止,让人留下诬陷的遐想。
张九龄的诗作,即使在被贬时,字里行间也不见他消极的感情,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洒脱、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