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政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详细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详细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信宜三中杨大清一、概述(一)课题所属学科:思想政治(二)课题来源: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三)课程类型:新授课(四)所需课时:1.5节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四个表现(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那么“认识从何而来呢?”对,从实践中来,所以在第一目题,我们学习了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那么实践与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和准确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1让没有吃过百香果的学生现场尝一尝得知其味道,引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区分途径和来源,并展示相关名言。
好,大家都看到我今天带了一些水果来,知道这是什么吗?吃过吗?有没有同学没吃过的?(或者:你没吃过吗?)好,现在就让你尝一尝。
请你尝了之后把这百香果的味道告诉大家。
一一酸、甜、香……好,刚才这位同学亲自品尝了这种百香果之后得知这是酸的(或其他),用书本的话说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从没吃过,但刚才也从?口中或者百度搜索等其他途径知道了这种水果的味道,这是不是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是。
从别人口中或从书本等其他途径的获得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但这些经验最终还是来源于实践。
所以我们要把” 认识的途径和来源”区分开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十年的农村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这个认识是从哪来的?从实践中得到的,所以说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书翻到第59页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实践”?我们每天都要从事许多活动,但这些是否都是实践活动呢?请同学判断:1、蜜蜂筑巢 2、“争论克隆人” 3、“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4、学生归纳实践的含义:主体、行为、结果、范围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理解两层含义:(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同。
(2)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学生举例:你们都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呢?(略)社区服务、技能实训、物理化学试验等。
从刚才同学们所说的看出来我们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说是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既包括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为改造客观世界作准备的探索性活动。
它们有哪些特征呢?2、实践的特征浩瀚的太空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向往的,大家看从这幅敦煌的飞天壁画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古代人对宇宙对太空的美好梦想,为了探索太空的秘密,人们一直在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自己的导弹研究机构,开始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1999年,“神舟一号”首发成功,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今年9月翟志刚成功实现了首次太空出舱。
这次载人航天任务将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是实践活动,以此项活动为例分析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政治范志娟

教师引导学生:
得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注意知识的作用并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课时
播放视频:“嫦娥三号”登月之旅
提出问题,并把复印好的问题分发给每位学生
问题一:在探月实践活动中,借助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我们获得了对月球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在一步步地加深,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月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问题二:从视频中可以了解到,“玉兔”号月球车上有四位探月能手: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这些能手也是得益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感悟生活,升华知识
结合学校里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思考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探究
生成答案后派代表上讲台阐述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合作探究,生成教材知识点
学生积极思考,将知识内化为感悟
随堂检测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
1.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这说明:B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三讲《认识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质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确的认识。
(2)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例题解析】[例题1](2007年高考,广东政治,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
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B.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解析] 考查学生对实践和认识关系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三政治]人教A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2课时)导学案.doc
![[高三政治]人教A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2课时)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54f166a5727a5e9856a615d.png)
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难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
【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案例教学法,实施和推进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材料信息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在情景分析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分组分层学习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法、总结评价法等方法
PPT多媒体展示:
输血出现了新问题不断失败又客服困难直至发现血型,今天被广泛运用,从中感悟。
课时作业十一基础小练7、
PPT多媒体展示:
输血以挽救病人为宗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课时作业十一基础小练3
PPT展示知识体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体现及各自的关键词
做练习并展示
阅读材料思考,抓住关键词归纳概括出
展示动力的三个体现的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展示答案分析并归纳做题方法。
学生阅读材料并讲解展示材料的脉络,
运用刚学过的认识的含义理解其原因。
展示答案分析并归纳做题方法。
学生阅读材料并抓住关键词
学生完成,展示自己的答案。
做练习册P33合作讨论二并展示
归纳答题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西医输血疗法的历程导入本节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探究合作
【探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PT展示
西医输血疗法的历程
发展简历
练习册P32
PPT展示列举输血疗法产生的原识的形成过程
阅读目标并细化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抓关键词,展示问题。
学生概括,学生补充归纳。
练习
【探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案三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案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____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____年,__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____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____年,__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二上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二上册第六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会运用该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动手实践、分析、讨论、归纳,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并能通过列举制作纸质桥梁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重视实践的作用,避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而空谈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关于哲学生活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能力基础: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在教学设计阶段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
3重点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教学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课教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明确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实践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 实践第一的观点4.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5. 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践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支持。
2. 实践案例:收集典型的实践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地,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等基本概念。
3. 分析实践案例:分析典型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践观点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报告。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接受情况。
5. 教学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活动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范志娟时间2014-1-3
课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目标:
理解: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1、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
2、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几个需要同仁共同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中学生分为三组是否科学?
简洁直观
体现启发性、建构性。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方法:直观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归纳法、传统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主要是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B.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征程,中国可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嫦娥落月”不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月宫的种种美丽想像,更充满着技术上的风险。这表明:B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聚“经”会“神”,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点
引用“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层层设问,古人对月球的认识是怎样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如果大多数人都有这种观点是不是就能说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化解难点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进行小组归纳,最后形成共识,实现从知识到情感的内化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感悟生活,升华知识
结合学校里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思考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探究
生成答案后派代表上讲台阐述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合作探究,生成教材知识点
学生积极思考,将知识内化为感悟
随堂检测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
1.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这说明:B
播放视频:“嫦娥三号”登月之旅
提出问题,并把复印好的问题分发给每位学生
问题一:在探月实践活动中,借助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我们获得了对月球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在一步步地加深,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月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问题二:从视频中可以了解到,“玉兔”号月球车上有四位探月能手: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这些能手也是得益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A.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理论创新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结果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了自然的规律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2动力
3唯一检验标准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问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2)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
得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注意知识的作用并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