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全国各地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愈加突出的矛盾冲突问题。
我省幅员辽阔,新时期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土地整理工作,全面认识土地整理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不断改善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整理的四个突出特点相较于其他工程而言,土地整理的持续性、系统性更强,在实践期间涉及环保、交通、气象、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良好协调组织才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该项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多元化特点。
落实土地整理工作期间,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此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土地资源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采取相适应的高效循环生态效益模式,体现出该项工作的多元化实施特点。
二是地域性特点。
我市各地土地资源差异性较大,在不同自然环境、区域跨度的影响下,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土地整理方案才能够实现工作目标。
三是动态性特点。
社会在不断发展,各个时期所开展的利用土地资源工作宗旨和目标也不同,所以该项工作的进行要顺应国情、紧随时代脚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动态改革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时刻与社会接轨。
四是空间性特点。
空间是产生生态功能、反应生态功能具体演变、利用和呈现景观格局的必备“介质”,因此土地整理工作离不开特定空间范围。
二、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四方面影响新时期,重视和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十分必要,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脚步。
目前我省很多区域特别是农村区域普遍存在着地域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尚未统一规划房屋建设,很多房子在没有科学依据与充分调查前提下私建起来,房屋基础较差,面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抵御为人们提供安全保护。
加强并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可切实改善这种情况,对生态平衡、农村建房进行调节管理,从区域到整体都具有更强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浅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均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生物环境、土地环境及气候环境,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需消化人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废能量和废弃物,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但生态环境自我清洁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如人们过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消耗,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1土地整理概述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资源分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对此应及时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和整理项目的决策与规划设计中,应充分结合自然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应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2.1有效解决环境问题通常情况下,环境评价只能从单一的某个项目中思考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各个项目之间产生的共同效果没有深入了解与分析。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之对环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处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人类活动是环境产生问题的最根本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配置问题上,环境配置层面高,那么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则相对越大。
但是如果将土地整理工作应用在其中,它可以对引起环境的问题展开归纳与分析,发现存在于根源中的问题,进而给出有效解决措施。
2.2更好实现土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土地整理规划,主要是对土地整理工作展开统一安排与协调。
对某一地区的土地现状展开考察、研究的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然后再给出有效解决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损失,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更好实现土地整理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更好发展。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作者:鲁付荣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3期【摘要】土地整理作为一项重建生态环境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简要概述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以期避免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开展土地整理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理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地表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其对土壤、水环境、植被及生物资源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其生态环境效益,最大程度避免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双重效益,一方面土地整改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整改能夠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土壤方面的影响,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土地整理中的主要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改变了土壤的原生态状态,如果整改存在不合理因素则会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等问题,但如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则会提升土壤利用效果,改善土壤环境;(2)水环境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相关工程会影响水环境的渗透、表现径流及水位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质量;(3)植被方面的影响,土地整改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覆盖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植被数量及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一定的控制;(4)生物资源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会对生态用地和其他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布置,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原有生物活动场所的变化,对生物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相关规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则有很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对生态环境基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效应,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土壤侵蚀度的影响,其主要改变区域内的地貌情况,尤其对坡度的改变对土地侵蚀具有重要影响。
浅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周效平

浅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周效平摘要:本文对土地整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为土地整理在生态环境方面,在未来的土地整理过程中提供参考。
为了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虑,以提高土地整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土地整体质量较差,但耕地数量越来越少,这一问题大大加剧了我国人口增长与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之间的矛盾。
农村水、土地、道路等方面是属于土地整理管理的范围。
为了确保经济、环境生态的效益相一致,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高度可行的土地整理方案。
另外,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时候,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土地整理1.1土地整理内涵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整个土地的目的。
目前,生产收入,土地结构,以及土地结构工作的优化,以提高多样化的特点。
1.2土地整理内容土地整理是指对耕地进行整理,对林网、道路、沟渠进行整理,扩大土地面积,优化土地结构,使土地提高生产水平。
土地复垦主要针对那些被毁的土地。
通过对哪些被毁坏的土地进行复垦的处理,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恢复被毁坏的土地使用;其次,在新土地开发过程中,土地整理不仅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和废弃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发挥土地服务功能。
在建设用地的使用做一个好工作,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此外,它可以显著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用地环境。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就是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两面影响,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的影响。
2.1土地整理在土壤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剖面性质。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是指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和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景观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措施。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一、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1土地整理使景观格局更加规划和有序土地整理首先会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城乡用地范围,并进行土地的重新划拨和调整,使得景观格局变得更加规划和有序。
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土地整理可以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相结合,使城乡之间的景观格局相互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和谐统一的景观格局。
1.2土地整理提升景观品质和多样性土地整理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引入生态景观、休闲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建设出更加美丽和丰富的景观。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绿化带、水体和文化遗产等景观节点,使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更加多彩,提升了景观的品质和多样性。
土地整理改善了城乡空间的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景观更加连续和连贯。
通过规划一些景观绿带和休闲节点,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无缝衔接的景观脉络,提高了景观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人们在城乡间流动更加自然和愉悦。
2.1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合理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调整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用地和重要生态节点,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态适应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2.2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划拨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通过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2.3土地整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增加已经开始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从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来看,资源规划配置不合理,土地资源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整理政策,通过节约利用的方式来达到土地科学利用目标。
本文就土地整理相关内容和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随着土地整理的开展,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土地整理不仅对农田标准化建设与农荒地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城市土地规划方面同样作用明显。
但是,在土地整理落实过程中,对于耕地整理方面认识过于片面,过分追求耕地数量开展的大范围复垦一定程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土地整理开展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土地整理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可以寻求土地整理开发的平衡点,实现生态环境与土地价值开发的双赢。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指的就是为了达到土地规划目标,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从而实现某些功能的需要。
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等诸多领域,是对土地价值和使用的综合组织协调[1]。
从广义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可以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城市用地整理。
而狭义上的土地整理仅包括对农业用地的整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定义,通过复垦或者开荒来实现农业耕地的增加。
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整理上力度逐渐加大,对于采矿废弃地、未利用土地的复垦工作逐步开展。
二、土地整理的内容(一)农用地整理农用土地对于我国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整理的重点。
在农业土地整理中,核心的目标是将耕地的面积扩大,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使其能够为农业生产创造更高的价值。
不仅如此,通过农业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活动效率,为耕种管理提供良好的作业空间。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土
地整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环境质量。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城
市景观。
通过对城市聚集区进行整理,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创造更加美丽的城市环境。
第二,土地整理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土地整理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生
态景观工程,可以实现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其次,土地整理对生态效应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土地整理可以提高生态
环境的质量。
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土地开采和污染,可以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
繁衍。
同时,在建设生态景观工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面、森林和草地等自然元素,实现环境的自我净化和改善。
第二,土地整理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由于气候的变
化和灾害的频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减轻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
管理,可以实现城市景观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能够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文围绕土地整理这一举措,首先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提出几点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对策,旨在不断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标签: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对策;环保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1.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首先,通过区域内土地进行宏观的设计与整治,能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加合理、更加绿色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更为自然和谐的生态分为,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目标。
其次,在工程、生物等措施的整治之下,区域内土壤将会有更强的蓄水能力,在强有力的蓄水能力之下再加上质量过硬、配备合理的水利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内地表径流量,从而使这一区域的抗旱防洪能力更强,在极端天气来临时有更强的抵御水平。
在增施农家肥、秸秆过腹还田等土壤改造措施的整治之下,能够进一步实现土壤结构的优化,使其肥力更强。
最后,土地整理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資源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原本无序的土地利用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耕地面积无论是质量上还是面积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与地之间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消解。
不仅如此,在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之下,普通农田变成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农田,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
1.2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湿地、沼泽等生长了许多无法再干燥的土壤中成长的植物,同时是许多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不仅维护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平衡,更能够起到减少旱涝等情况发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为了实现足够的新增耕地率,有时会将湿地、沼泽等进行整理,使之变为耕地,导致区域内的原生、次生自然植被的减少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对害虫的转移,无形之中降低了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与补偿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摘要:土地整理是一个涉及面广、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
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对此,本文将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业内人士提
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影响
我们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为了使耕地总量的动态能够平衡,对土
地进行可持续的运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土地整理。
在施行土地整理这个项目的
过程中要对自然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与我们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符合。
那么在实施项目的进程中怎样才能使生态、社会、经济的效益协调发展就成了人
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或
国家,对土地的需求及利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
际情况,1998 年原国家土地局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
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
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郑拥军认为,科学的土地整理概念应该是,在一定的
区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
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理顺、综合整治的过程,以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工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为
了全面整合实际工作,就要从多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和分析。
从生态学的
角度出发,土地整理过程是突破传统结构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就必然会对周围
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都会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充分认知相关影响因素,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构更加
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整理标准体系。
第一,土地整理对水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
物措施,都会对水文结构形成影响,尤其是区域内水源的分配效果以及水环境的
基本质量,这也是造成安全隐患和威胁的关键点。
第二,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数量结
构和空间布局产生制约,植被的砍伐以及迁移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第三,土地整理对土壤产生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最直观的影响因素就是土壤,不仅会改变其原有的结构,也会对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等产生不可逆的破坏,甚至会造成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土壤推广加剧问题等,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严格
约束,否则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生态过程。
第四,土地整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大气污染以及小气候过程,会造
成区域内大气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第五,土地整理会对敏感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组分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些部门
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就会对生态系统或者是人文景观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形成经
济损失和生态损失,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3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3.1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对生态环境基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
效应,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
土壤侵蚀度的影响,其主要改变区域内的地貌情况,尤其对坡度的改变对土地侵
蚀具有重要影响。
坡度控制在 5 º 以下则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侵蚀现象,由此可
见土地平整工程中对坡度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土地侵蚀状况;其次为对土壤质量的
影响,在土地平整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型机械,会造成土壤板结或熟土层破坏,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土壤自身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土
地平整过程中措施的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最后为土壤面蚀的影响,土地整改工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属于少雨季节,
从而受到土壤面蚀现象威胁较大,并且面蚀损失的多为肥力较强的表层土。
3.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环境效应
土壤整理后会造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耕地和交
通用地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土地类型相对减少,很多分散的土地被规整综合利用,其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未被利用土地开发带来的生态效益,在其开发过程中对未被利用土地的地形、地貌等要素产生影响,荒地等未
被利用用地的开发必然会导致其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灌溉方面也会造成地
下水与地表水的变化;②交通用地造成的影响,增加交通用地必然会导致噪音和废气污染增加,同时交通用地本身建设过程中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在相
应条件下出现物种入侵等现象;③土地类型减少造成的影响,土地类型在整理后呈现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地的异质化程度,导致土地抗干扰能力下降。
此外,单一连片种植也不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供给,降低土壤质量。
3.3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
经过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呈现规整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碎片化发
展的模式,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其景观
格局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
廊道格局变化对动物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遇到生态敏感区会对动物,尤其是
两栖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第二,格局的变化会提高区域内部美学价值,土地在
整理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的调整,而是根据具体的规范化条例进行,因此在整理后
土地格局呈现出规整化趋势,农村景色、农业田园景色及相应的水文、土壤、植
被要素共同组建成了独特的景观。
4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这种生态效应,
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当前,有学者通过土地整理后整理区的景
观结构、景观功能的评价分析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
利用景观生态评价方
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
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从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
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降低了坑
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
运用GIS和景观指数,对土地整理后的景观生态效应进行
了评价,发现土地利用斑块呈现出数量较少、面积较大、大小变异不显著的特点,
表明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
综上所述,经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可见土地整改的环境效益较为明显,因此在土地整改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土地整改的良性作用,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鹏.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7年26期.
[2]田瑞青.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年2期.
[3]夏军.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年25期.
[4]倪晟.关于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7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