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知识[1]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知识要点

环境监测知识要点
TOC
CODcr > TOC TOC=( 0.2 ~ 0.7)CODcr
采样要求
采样的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在水深大于 1 m 时,应在表层下 1/4 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或等于 1 m 时,在水深的 1/2 处采样。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 pH、COD、BOD5、溶解氧、硫化物、油类、有机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
废气机物
当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小于1 mg/m3时,分析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3位(丙酮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当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大于等于1 mg/m3时,保留3位有效数字。
采样要求
采样点正交于烟道中心线的平面,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80mm,宜选用90-120mm内径的采样孔。
TOD(总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
总氮与氨氮的比例约为1.67,且总氮越低,氨氮占比越低;总磷升高所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会随之使得氨氮值升高,二者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一致性。
废水
PH
测定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并注明样品测定时的温度。当测量结果超出测量范围(0~14)时,以“强酸,超出测量范围”或“强碱,超出测量范围”报出。现场测定。
电导率
一般来说,溶解性总固体的数值越高,离子浓度也越高,电导率也越大,电导率和溶解性总固体成正比。水的总硬度越高,钙镁离子含量就越高,钙镁离子是离子总浓度的一部分,因此,离子总浓度就越大,离子传导电流的能力越强,电导率就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的相关性,判断数据的合理性。
氨氮
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中,并应充满样品瓶。采集好的水样应立即测定,否则应加硫酸至 pH<2(酸化时,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氨而玷污),在 2~5℃保存,24h内测定。氨氮数值根据水温12℃执行。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对)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

(对)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

(对)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对)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对)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

(对)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

(对)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

(对)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

(对)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

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对)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

(对)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

(对)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 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对)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

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

(对)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练习题解答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应⽤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对⽔、空⽓、⼟壤或⽣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进⾏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2.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体健康产⽣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4.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合理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技术规范。

5.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类健康、维持⽣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问答题1.根据环境监测的⽬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1).监视性监测:⼜称为常规监测:对指定的对象的有关污染物进⾏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

⽬的是为了确定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源等。

2).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进⾏的监测。

3)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科研课题⽽进⾏的监测。

2.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质监测、⼟壤监测、⼤⽓监测、⽣物体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等。

3.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是什么?答:代表性:是指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然界的污染状态。

完整性:强调⼯作的总体规划完整、且切实可⾏,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且⽆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可⽐性: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有可⽐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内容扩展到化学因⼦以外的物理参数(如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和⽣物参数(如⽣物量、⽣物多样性等);检测频率⼀般是是连续性,实时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
监测和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

第五版的环
境监测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背景以及对
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2. 环境监测的分类,包括大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监测等不
同类型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

3. 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介绍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以及监测方法,如气象站、水质监
测站、土壤采样等。

4.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装备,包括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如气体分析仪、水质分析仪、遥感技术等。

5. 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
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在环境保护决策中的应用。

6. 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监测、大数据分析、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

以上是第五版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指标和方法、技术和装备、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
● (二)空气与废气现场监测安全防护
● 1、现场监测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严禁相互戏闹、吸烟、酒后登高、带 病作业。患有恐高症、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癫痫病等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
● 2、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确认高空监测平台面积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有安全护栏、登高的爬梯 是否牢固(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自动升降梯)。
(三)噪声监测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特别是建筑施工场地)须戴安全帽,以防物体堕 落伤人;测量污染源噪声时要注意现场周围环境,防止触电、碰 伤、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在测量高噪声源时,要配备防噪 耳塞。测量交通噪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与秩序,以防发生交通事 故。
●2、测量夜间噪声时,要做好生物性防护,配备口罩、橡胶手套、 手电、棍棒、消毒药品等物品,以防蛇、虫叮咬。
● 3、监测开孔应避开漏风,并便于操作、安全可靠处,如条件允许监测孔最好设在上风向、负压状 态下的垂直管道处。在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颗粒物的管道中开孔时应遵循企业安全作业要求,采 取必要防燃、防爆措施。当采取有毒有害、高温气体,采样点处于正压状态时,为保护操作人员的 安全,采样孔应设置防喷装置(丝堵或废气止气装置),人员应站在上风向,如有必要须佩戴防毒 面罩或呼吸器。人员如感不适,应及时更换采样人员或停止采样。
● 2、采样仪器或设备放置在堤岸上,应避免受到水浸蚀或人为的故意破坏,并采取适当的 保护措施。
● 3、当趟水进入江河采样时,应由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操作,必须穿上救生衣,同时采样 者要考虑到有淤泥、流沙、深洞及急流的存在,要预备趟水探测工具。如果采样者对自 己趟水采样能力没有把握,或者对江河底质条件不清楚,应当在河岸固定物体上系一保 险绳。
● (3)、在含有细菌、病毒和有毒污染物(如医疗废水)的监测中,采样过程对病毒和细 菌的防范,必须给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外,还可以借鉴医院的做法。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

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日平均浓度为:1.85,1.86,1.93,2.01,2.03,2.05,2.07,2.12,2.15mg/m3。

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19某某i2.01mg/m39i1(某i19i某)20.11mg/m391自由度f=n-1=8显著性水平α=0.01=1%查表得t0.01,(8)=3.36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1.89,2.31]则1.89≤μ≤2.31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TSP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以上问题,均可用“t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

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1)某=-2.11t/n(2)给定α=0.05,fn1=9,查得t0=2.26.05(9)(3)判断︱t︱=2.11<t0.05(9)=2.26所以测定结果与保证值无显著性差异。

一个排水口排放废水的5日生化需氧量(BOD5)值符合正态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内容
q 1.1《办法》出台的背景 q 1.2《办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q 1.3《办法》的主要内容 q 1.4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q 1.5《办法》有哪些突破 q 1.6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 q 1.7企业的责任与以往规定有何不同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 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 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n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 进行审核和检查。
n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 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 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 部门。 n 第十五条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知识
2020/11/23
环境监测知识[1]
n 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2 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 n 3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n 4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 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 《办法》),已于9月1日实施。
环境监测知识[1]
2.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n 1、环境监测的特点 n (1)、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
测数据处理分析的综合性; n (2)、连续性:只有长期测定,才能从大
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n (3)、追踪性:质量保证体系。
环境监测知识[1]
2.3监测技术概述
n 1、化学、物理技术:化学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利 用物质的化学性质);仪器分析方法(利用物质的物 理性质);
n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 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n 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 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n 第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 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 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 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n 第九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 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 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n 第十条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 面)组成。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 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 污染提供依据。 n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 供数据; n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的分类
n 1、按监测目的分类 n ①、监视性监测,也叫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 n ②、特定目的监测,也叫特例监测 n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n 2、 按监测对象分类 n ①、空气监测; n ②、水质监测; n ③、土壤监测; n ④、固体废弃物监测; n ⑤、生物、生态监测; n ⑥、物理污染监测
n 2、生物技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 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
n 伤害症状、污染物含量、生化反应、植物监测器、生 理机能变化等;
n 3、监测技术的发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子荧 光光谱、离子色谱、HPLC等;
n 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n 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知识[1]
n 第二十一条 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 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n 第二十二条 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n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环境监测知识[1]
2 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
n 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目的
n 1、根据环境质量标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2.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包括: n 1、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n 2、已有可靠的监测方法并能获得准确数据
的污染物; n 3、已有环境标准或其他依据的污染物; n 4、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
准浓度,棘手的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 n 5、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n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 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n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 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n 第三条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 定职责。
n 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 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九条 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 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 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 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n 第二十条 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 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 设施。
n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 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 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n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 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 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