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也称为中药制剂,是指采用中药或中药材作为原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制备而成的制剂。
它具有中药成分的特性,也保留了现代药物制剂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中成药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在我国临床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1. 青霉素消炎片青霉素消炎片是一种使用链霉素作为原料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能够有效地杀死细菌,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但青霉素消炎片对某些细菌耐药性较强,因此在用药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2. 人丹人丹是一种以黄连、黄芩、龙胆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急性肠胃炎等病症。
人丹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广泛受到患者的青睐。
3. 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以丹参、三七、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活血化瘀、增加微循环、保护心肌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
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提高食欲,促进消化等。
4.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种以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滋阴补肾、壮阳补益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症状。
金匮肾气丸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1.在使用中成药之前需要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中成药不能作为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的手段。
3.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4.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中成药在临床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尽管中成药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慎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药品,其临床应用广泛且多样化。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包括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等。
通过详细的解析和举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由参、苦参、苦苓、白术等草药成分制成。
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些是脾胃功能不良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其次,我们来看看肠炎宁片的临床应用。
肠炎宁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板蓝根、黄芩和生地黄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肠胃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儿童肠炎流行季节,很多儿童容易患上肠病毒引起的肠炎。
这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肠炎宁片来缓解症状,抑制肠道病毒的生长。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清热解毒胶囊的临床应用。
清热解毒胶囊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清热解毒胶囊来清热解毒,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
补肾益精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肾阳虚导致的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中老年男性中,常出现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补肾益精片来补益肾阳,提高性功能,缓解腰膝酸软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通过对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成药能够对一系列疾病和症状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1:概述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和矿物质、动物性药物为主要原料,经特定
加工工艺制得的药品。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中成药的详细应
用指导,包括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2:常见疾病及适应症
2.1:感冒
2.1.1、适应症: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2.1.2、药物推荐: 此处列出常用的中成药品种,例如感冒通、鼻炎康等。
2.1.3、用法用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用药剂量。
2.2:消化系统疾病
2.2.1、适应症: 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胃功能紊乱等。
2.2.2、药物推荐: 此处列出常用的中成药品种,例如胃康宁、胃复安等。
2.2.3、用法用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用药剂量。
3: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3.1:不良反应: 包括药物过敏、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
3.2:禁忌症: 包括孕妇禁用、哺乳期禁用、严重肝肾功能
损害患者禁用等。
4: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4.1:合理使用原则: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程、体质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4.2: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患者,需避免
使用相关中成药,并注意患者的用药安全。
5: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表。
6:法律名词及注释
6.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负责对药品的注册、审批和监管工作。
6.2:中医药管理局:指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对传
统中医药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内科用药(一)
解表剂:九味羌活丸 祛暑剂:藿香正气水 泻下剂:麻仁润肠丸
清热剂
清热泻火:黄连上清丸
清热解毒:双黄连合剂 清热祛湿:茵诡黄颗粒 清热解毒:护肝片
内科用药(二)
温里剂:附子理中丸
止咳平喘剂:通宣理肺片 开窍剂:安宫牛黄丸
内科用药(三)
固涩剂:生脉颗粒 扶正剂:参麦注射液
内科用药(四)
安神剂:天王补心丸
止血剂:三七胶囊 祛湿剂:丹参注射液
内科用药(五)
理气剂:气滞胃痛胶囊
消导剂:保和丸 治风剂:正天丸 祛湿剂:消炎利胆片
妇科用药
乌鸡白凤丸的功效
乌鸡白凤丸的临床应用 乌鸡白凤丸的不良反应 乌鸡白凤丸的用法
眼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
明目上清片的功效及应用
明目上清片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耳聋左慈丸的功效及应用 耳聋左慈丸的用法及应用
骨科用药(接骨七里片)
主要组成成分
主要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谢
谢!!
临床常见中成药及针剂的应用

处理方法:对于 轻度不良反应, 可采取停药、减 量等措施;对于 严重不良反应, 应使用;注意观察 身体反应,及时 反馈不适症状。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中成药与针剂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避免重复用药: 在联合应用中成 药和针剂时,应 避免重复用药, 以免增加不良反 应的风险。
注意药物相互作 用:中成药和针 剂可能存在相互 作用,应注意观 察,如有不适, 及时调整用药方 案。
关注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者联合 应用中成药和针 剂时,应特别关 注过敏反应的发 生,如出现不适, 及时就医。
01
感冒类中成药
999感冒灵: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缓解头痛、发热、鼻塞等症状。 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缓解咽喉肿痛、口渴等症状。 小柴胡颗粒:和解表里,用于感冒引起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状。 银翘解毒片:辛凉解表,用于风热感冒,缓解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咳嗽类中成药
适用症状:咳嗽、痰多、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常用药物:止咳宝片、止咳枇杷露、蛇胆川贝液等 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药物,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盲目使用 联合用药:可与西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配合使用,增强疗效
YOUR LOGO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临床常见中成药及针剂的应用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临床常见中 成药的应用
02.
临床常见针 剂的应用
03.
中成药与针 剂的联合应 用
04.
中成药与针 剂的合理使 用
临床常见中成药的应用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中成药是指通过药物制剂将中药进行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并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的内容。
一、推拿舒筋类1. 拔毒化腐胶囊:主要适用于疮痔肿痛、疮疡不透、痈肿毒疮等病症。
2. 风湿舒胶囊: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
3. 活血止痛丸: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增生等病症,可有效缓解疼痛。
二、消化类1. 四季感冒胶囊:适用于感冒、鼻塞、流涕等病症,能够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
2. 胃康灵胶囊:主要用于胃炎、胃溃疡、胃痛等病症,有良好的保护胃黏膜作用。
3. 养胃丸:适用于胃寒、胃痛、胃酸过多等病症,能够促进胃部健康。
三、心脑保健类1. 宁心宝胶囊:适用于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 安神补脑液:主要应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头晕等症状,有益于提高睡眠质量。
3. 安神定志丸:适用于心悸、健忘、自汗等症状,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情绪。
四、肝胆调理类1. 乌鸡白凤丸: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乏力、神疲等症状,能够养血补气、强壮筋骨。
2. 肝舒宁丸:适用于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等症状,有利于调节肝胆功能。
3.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应用于肝脏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可促进血液循环。
五、免疫调节类1. 强力感冒片:主要针对感冒、流感等症状,能够增强免疫力,缓解发热。
2. 舒筋活血胶囊:适用于外伤后肌肉韧带劳损、挫伤等情况,有利于促进愈合。
3. 益智胶囊:主要用于提高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大脑有益。
本文介绍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涵盖了推拿舒筋类、消化类、心脑保健类、肝胆调理类和免疫调节类五大类别。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在不同病症下有着良好的效果。
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医生在处方中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配。
中成药最新临床应用

中成药最新临床应用引言中成药是指由中草药和其他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经过工艺加工而成。
中国传统医学中,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且具有长期的临床疗效验证。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介绍中成药最新的临床应用,并在此背景下探讨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
中成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成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等作用。
例如,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同时减轻疾病对肾脏的影响。
这些中成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液黏稠度等。
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如胃炎、胆囊炎、溃疡等。
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中成药可以有效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增强肠道黏膜的防护屏障。
其中一些中成药还具有抗氧化、抗病毒等作用,对于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疾病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感冒、哮喘等。
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中成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增强肺部的免疫力。
这些中成药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中成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神经系统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大量人口的常见疾病。
中成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如头痛、失眠、焦虑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安神补脑、开窍活络的中成药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症状,同时提高大脑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速度。
此外,一些中成药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于预防和延缓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效果。
结论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最新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中成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6.1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规范中成药使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印发,供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参考。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一○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一、中成药的剂型二、中成药分类三、中成药安全性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各论一、解表剂二、泻下剂三、和解剂四、清热剂五、祛暑剂六、温里剂七、表里双解剂八、补益剂九、安神剂十、开窍剂十一、固涩剂十二、理气剂十三、理血剂十四、治风剂十五、治燥剂十六、祛湿剂十七、祛痰剂十八、止咳平喘剂十九、消导化积剂二十、杀虫剂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
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
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
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
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
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
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
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
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注意事项:(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四、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
2.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
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
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
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
5.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
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例如知柏地黄丸。
6.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
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
例如清瘟解毒丸(片)。
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五、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
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1.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证。
症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
例如甘露消毒丸。
2.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
例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保济丸。
3.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
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
例如十滴水。
4.清暑益气剂适用于暑热伤气,津液受灼证。
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等。
例如清暑益气丸。
注意事项:(1)暑多挟湿,祛暑剂中多配伍祛湿之品,但不能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2)忌生冷、油腻饮食。
六、温里剂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
例如附子理中丸(片)、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的危重病证。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或沉微等。
例如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
症见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例如小金丸、代温灸膏。
注意事项:(1)凡实热证、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不宜用;(2)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七、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
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
临床以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痢疾、胃肠型感冒、急性肾炎等有表里同病表现者。
1.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
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
例如防风通圣丸(颗粒)。
2.解表清里剂适用于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之证。
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见里热表现。
例如葛根芩连丸。
3.解表温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有寒象之证。
临床兼见表寒与里寒的症状。
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五积散。
注意事项:(1)必须具备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方可应用,否则即不相宜;(2)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然后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3)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
八、补益剂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例如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补中益气丸(颗粒)。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例如归脾丸(合剂)、当归补血丸。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例如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人参养荣丸。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症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胶囊、片)、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百合固金丸。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
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
例如金匮肾气丸(片)、四神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