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

合集下载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概论

【病原生物学】一、脱水。

脱水: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时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高渗性脱水:特点:失水大于失钠;血清【Na+】>150mmol /L;血浆渗透压>310mmol/L机制:1)水分的摄入不足,常见于:水源断绝;有水不能喝或不会喝的病人;渴感缺失的病人2)水分丢失过多,常见于:经肾丢失大量水分;胃肠道丢失;皮肤和呼吸道丢失水分影响:1)细胞外液高渗2)体液总量减少3)血钠浓度增多三、低渗性脱水。

特点失钠大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机制:1)经肾失钠: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间质性肾疾患;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小管性酸中毒2)肾外失水:消化道丧失消化液;皮肤失水;体液聚积在第三间隙影响:体液总量减少,细胞外液低渗,血钠浓度降低,甚至导致脑细胞水肿四、等渗性脱水特点:失水等于失钠;血清【Na+】130~150mmol/L;渗透压280~310mmol/L机制:1)胃肠液大量丢失,见于呕吐、腹泻和肠梗阻等2)大量血浆丢失,见于大面积烧伤3)大量抽放胸水和腹水4)治疗过程中的高渗或低渗性脱水转化而来影响:1)细胞外液减少,血浆容量及组织液量减少2)尿量减少3)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4)如处理不当可转变为高渗性脱水或低渗性脱水五、钠平衡调节,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六、水中毒水中毒: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特点:血钠浓度下降,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原因和机制:1)水的摄入过2)水的排出减少,ADH分泌过多3)低渗性脱水晚期的患者影响:1)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浆稀释2)细胞内水肿3)慢性水中毒患者4)可凹性水肿水肿一、水肿的发生机制1)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2)钠水潴留二、决定组织间液与血管内液交换动态平衡的因素1)平衡有效流体静压2)有效胶体渗透压3)淋巴回流三、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引发水肿导致因素: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酸碱平衡紊乱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一)血液的缓冲作用: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具有反应迅速,缓冲作用不持久的特点(二)肺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控制CO2排出量来调节血浆H2CO3浓度,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二氧化碳麻醉:当PaCO2超过80mmHg(10.7kPa)时,呼吸中枢反而受到抑制称为二氧化碳麻醉(三)肾的调节作用:1)近曲肾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和磷酸盐的酸化3)NH4+的排出(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作用)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指血浆中以物理状态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PaVO2的高低直接反映肺泡通气量。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特异性免疫
发生 细胞组成
作用时效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
种系进化形成,先天具有
个体遇到抗原刺激,后天获得
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 NK细胞、T细胞、γ δT细胞、 递呈细胞 B1细胞
即刻~96小时内
96小时后
非特异性;无需增殖分化,作 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
用迅速无免疫记忆
45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 二、抗原表位的类型 • 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6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抗原表位(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 genic determinant,AD)。
4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5
本章学习要求
• 掌握免疫、免疫应答的概念 • 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 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 • 了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简史
6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7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 免疫的新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
(一)淋巴结
T、B淋巴细胞居留地 与接触抗原的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
过滤作用。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0
外周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1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结构
22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滤血功能。
脾脏的功能
免疫细胞居住场所。

基础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基础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期。 • 细胞分裂期:M期。
2021/1/4
26
一、细胞
基础医学概论
• 2.细胞的基本功能: 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小分子)被动转运(扩散):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耗能,泵蛋白) (大分子)出胞和入胞。 ②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受体可以识别激素、神经递质等化学
物质,并且与之特异性结合;转发化学信息,引起细胞的 生物反应。
2021/1/4
6
参考书目:
基础医学概论
[1]杨朝晔,钱春野.基础医学概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2010.
[2]李卫东.基础医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3]倪衡建,石增利.基础医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 [4]周瑞祥,杨桂姣.人体形态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23
细胞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
2021/1/4
24
细胞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
2021/1/4
25
细胞增殖:
基础医学概论
• 细胞增殖: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的过程。 •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
束的过程,可分为细胞间期和细胞分裂期。 • 细胞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DNA合成后
• 细胞外液为细胞提供营养和必要理化条件,并接受细胞代 谢产物,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
•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即稳 态。
2021/1/4
20
8.生殖:
基础医学概论
•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字 体后代的功能,称为生殖。
2021/1/4
21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概论

基础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1、何谓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干扰素2. 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3. 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4. 抗原、异嗜性抗原、APC、超敏反应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APC(抗原体呈细胞):指一类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造成机体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病理免疫应答。

5. 应激、心衰细胞6. 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及包括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

世代交替: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更迭出现的生殖方式7. 疟疾发作、疟疾复发、疟疾再燃8. 血栓形成、发热、Ep9.脑死亡、肥大10.变性、坏死、梗死11.炎症、渗出12.肿瘤、肝性脑病、呼吸衰竭二、简答题1. 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2.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3. 乙肝的检测指标(大三阳、小三阳)4. 梅毒的临床表现(一期,二期,三期)5. 肝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6. 钩虫的贫血原7. 坏疽及分类8. 肝性脑病。

外源性与内源性肝性脑病的差异9.发热的过程及代谢特点10.休克的分类11.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与机制及对身体的影响12.组织的适应方式13.坏死的结局14.肉芽组织的作用15.血栓的形成条件及类型1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结局17.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方式18.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差别19.描述心脏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和心外的代偿20.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和病理表现22. 抗体的作用及产生的一般规律23.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4.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个部位?常见的内源性致热物质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哪种病原不会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E )A 梅毒螺旋杆菌 B风疹病毒 C 钩端螺旋体 D 弓形虫 E 麻疹病毒2.下列不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的是( B )A 染色后呈红色B 多为外毒素作用C 细胞壁内不含磷壁酸结构 D多采用偏酸性抗生素治疗 E 细胞壁肽聚糖层薄3. 俗称乙肝“大三阳”的下列指标错误的是( D )A HBsAg(+)B HBeAg(+)C 抗—HBs (-) D抗—HBe (+) E抗—HBc (+)4.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A 支原体B 衣原体C 真菌D 细菌E 立克次体5. 下列关于疟疾发作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B ) A疟疾发作三个连续阶段周期性发热、寒战、出汗 B疟疾发作时间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C疟疾病人不会出现贫血 D凶险型疟疾治愈率较高E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前这段时间称为疟疾发作期6.日本血吸虫卵引起的超敏反应属于哪一型?( A )A Ⅳ型超敏反应B Ⅴ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Ⅱ型超敏反应E Ⅰ型超敏反应7. 下列属于良性肿瘤是( E )A 肝癌 B大肠癌 C鼻咽癌 D乳腺癌 E脂肪瘤8.一种成熟的组织变成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 D ) A.机化 B.钙化 C.分化 D.化生 E.适应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 B ) 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 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生理性萎缩10.下列哪部位形成的假膜性炎对人的危险性最大?( B ) A.咽喉 B.气管 C.结肠 D.直肠 E.回肠部11.半抗原( A )A.只抗原性 B.只有免疫原性 C.既有抗性又有免疫原性 D.既无抗性又无免疫原性 E.以上都不对12.脐带血中哪种Ig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A )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13.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B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14、OT实验检测下列何种细菌( B )A. 大肠杆菌B. 结核杆菌C. 伤寒D. 葡萄球菌E.霍乱弧菌15、下列不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点的是( D )A 染色后呈紫色B 多为外毒素作用C 细胞壁内含有磷壁酸结构 D多采用偏酸性抗生素治疗 E 细胞壁肽聚糖层厚16、下列病毒中不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是( D )A. SARS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腮腺炎病毒17、美洲板口线虫外形和背辐肋的特征为( B )A、呈“C”形,背辐肋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为2小支B、呈“S”形,背辐肋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为2小支C、呈“S”形,背辐肋由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D、呈“S”形,背辐肋由基部分为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E、呈“C”形,背辐肋由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为3小支18、日本血吸虫卵的致病作用在于( A)A、卵内毛蚴分泌物致超敏反应、肉芽肿形成B、卵内毛蚴分泌物致炎症反应C、虫卵机械性阻塞血管D、卵内毛蚴分泌物致组织溶解E、以上都不是19、疟原虫感染者可产生( C )A、先天性免疫B、终身免疫C、带虫免疫D、伴随免疫E、消除性免疫20、下列不属于亚健康状态的是( E)A衰老 B更年期综合症 C疲劳综合症 D 神经衰弱 E多功能器官衰竭21.“肥大”是指( D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 细胞、组织体积的增大2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D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23.炎症的变质是指局部发生( C )A.萎缩和变性B.萎缩和坏死C.变性和坏死D.变性和再生E.坏死和再生2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B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25.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不包括( E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调理作用C.激活补体 D.结合细胞E.直接溶解细胞26.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 )A.18次 B.10次 C.15次 D.5次 E.20次。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案例引入
Ⅰ型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胰岛素的不足而引起高血糖症。胰岛 素属于哪一种生物大分子呢?胰岛素是如何作用于靶细胞从而 触发其降血糖的生物效应呢?
学习活动
任务一:生物大分子概述 任务二:细胞结构和细胞膜主要功能 任务三:组织分类 任务四:器官和系统
第三节 物质代谢
本节导言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本节围绕三大营养物 质—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反应,介绍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和机体能量生成过程。
学习目标
1. 知道机体饥饿情况下,整体调节的要点; 2. 简述氨基酸代谢概况; 3. 列举必须氨基酸的种类; 4. 解释糖分解代谢与能量产生之间的偶联关系; 5. 解释脂肪酸氧化产能的高效性。
案例引入
人们往往感慨“吃胖容易,减肥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你 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 任务二:糖代谢 任务三:脂代谢 任务四:蛋白质代谢 任务五: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课程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基本任务
基础医学是阐明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活动规律,揭示疾病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 化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内容
基础医学是若干医学基础课程的总称。其中,概括了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的 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药理学等。 其内容可概括如下: •研究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 •以细胞为中心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功能和调控; •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及器官系统的功能、调控和相互关系;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
第四节 人体内环境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第二节 生命与健康
一、生命
生命定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 式,由物质、信息、能量3种基 本要素组成的综合运动,具有自 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内外环境 选择性适应的属性。
生命从何时开始? 社会学家认为从分娩并得到社会 承认后开始 生命神圣论者认为从受精卵开始
生命的基本表现(P7):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既 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生长发育 生殖遗传与变异 反应性: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精力充沛;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三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水平
2.特点:强度弱,范围小,灵敏度低,仅局 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内。 举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四、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 控制 指 令 受控
部分
部分
机能 活动
特点:对受控部分活动无法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中 极少见,仅在反馈机制受抑时出现。
(二)反馈控制系统
特点: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双向信息联系。 受控部分影响控制部分,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 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 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研 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2.生理学研究方法——实验
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在体、离体实验) 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
人群资料调查 特殊研究
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 ——心与血的运动(哈维,英)
他估計心脏搏动72次/ min,每次 搏动泵血量约兩盎司,每h有540 磅血液從心脏泵入动脉。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基础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和实验依据,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01
基础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02
通过基础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
生机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类型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人体内的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药理 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包括激活、抑制或调节靶点的功能。
药物的类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途,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 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每种类型的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 用途。
02
通过学习解剖学,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医学学习 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03
解剖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人体内 部结构,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掌握相关解剖知识, 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的定义与分类

为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临床试验方法需要进行严格的伦理 审查,确保试验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基线数据、终点数 据等,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和影响因 素的科学,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了解疾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干预措
施的效果。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是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工学结合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征求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意见;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在学习、调研、讨论和总结我校多年药学专业教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建设的共识:1.课程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得原则。

2.课程体系人性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岗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结合个人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供可能。

3.课程结构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解岗位任务入手,明确岗位课程,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模块。

4.课程标准综合化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特色,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要体现高等、突出职业、强化技能,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二、课程性质基础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正常人体的组成、代谢、功能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水性基团
3.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
4.磷脂分布不对称
疏水性基团
(二)细胞膜蛋白质 以α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 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 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
(三)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白 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 “标志”作用。


主动转运所需能量: 1、ATP提供 2、光能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
Na泵(Na+-K+依赖式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
Na+泵每循环一次, 消耗一分子ATP,将 膜内3个Na+移出膜外, 将2个K+移入胞内。
(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 过程。
(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 (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1、通道(channel)易化扩散
如:Na+、K+、 Ca+和
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
过程。
2、载体易化扩散 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的 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 与。如Na泵、Ca泵、H泵的转运过程。
基础医学概论
(生理学部分)
潘 讲解人:
群皖
P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 生殖和生长发育
机体功能: 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 呼吸 排泄 内分泌 机体调节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
二. 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 (一) 简单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指脂 溶性小分子 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O2 、CO2、 N2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
(二)协助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指 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白 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
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
+++++++ --------
+++++++ -------
(二)RP有关的概念:
mV
极 化(polarization)
+30
去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0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mS
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体液调节方式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
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
(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 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
如: 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时 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
三、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
(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1.调节方式: 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 生的规律性反应。
2.结构基础: 反射弧 感受器
反射弧 的组成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 射、拥抱反射等。
第二章 细胞的功能
P21
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膜外
膜内
(一)脂质双分子层 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
特点
1.双嗜性,呈双层
2.熔点低,呈液态
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兴奋”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 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RP)、局部 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AP)
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一)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
由此, 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当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
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 K+向外净移动等于
零, 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
即Rp。
电位差驱动力 Na+(10倍)
因此,Rp由K+向膜外扩散所致,
+
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Ek)。
输出
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如:CO2、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 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 如: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排尿、排 便反射。 意义: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成
-90
电位差驱动力
(三)RP产生的机制: 条件
Na+(12倍) +
-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K+]i >[K+]o约30倍, [Na+]o > [Na+]i约12倍。
化学驱动力 K+(30倍)
2、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如对K+通透性大(较Na+大50-100倍),
对Na+几乎无通透性。
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 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
4.特点: 快速、短暂、 作用局限、精确。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指机体产生
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受体,对
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
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
-
化学驱动力
K+(30倍)
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及其产
刺激
生机制
(一) 定义:细胞受刺激后,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 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 电位变化,称为AP。
(二)AP的组成及特点
去极化和超射 AP
复极化
AP特点: 1、“全和无”。 2、不衰减,可远 距离传播。
(三) Ap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Na+通道开放, Na+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 上电压门控式Na+通道大量开放, Na+借浓度差快速内 流, Na+电导(通透性)增强,形成Ap去极化和超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