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第一章绪论神经调节。

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

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

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

自身调节。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

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语言功能: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篇)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篇)
时间短。 2、病毒载体导入法:
四、基因治疗中的病毒载体:
如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等,经 过改造,对人体无害。
五、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前还刚刚起步,对单基因病较易 1、恶性肿瘤:抑癌基因;反义RNA; 2、心血管疾病: 3、遗传性疾病: 4、艾滋病: 5、其他:
复习思考题
1、分子病、基因病、基因组学、蛋白 质组学、基因诊断、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的概念。
1、核酸操作层面的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PCR、DNA测序等 2、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导、基因转染等 3、蛋白质操作层面的技术: 蛋白质电泳、 4、细胞层面的技术: 流式细胞仪,等等 5、其他:图像分析仪,等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蛋白质电泳图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在疾病 诊断中的应用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DNA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6时24分25秒 下午6时24分18:24:2520.10.19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1920.10.1918:2418:24:2518:24:25Oc 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6时24分 25秒M onday, October 19, 2020
、亚单位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用DNA重组技术 3、传统生物制品:如胎盘球蛋白 4、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蛋白质
激素、抗体、其他活性蛋白质类
四、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的发展趋势 :
一是发展快: 二是范围广: 三是竞争激烈:
第五节 基因治疗
概念:指将正常基因或具有治疗作 用的DNA片段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矫 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治疗方法。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一、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和生命过程的学科,其目标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保障人类健康。

基础医学概论会介绍医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和西医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三、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和降解的代谢途径。

四、组织学和器官学:五、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人体的生理学基本概念,包括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等内容。

六、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过程的影响和破坏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炎症、免疫、代谢紊乱等方面。

七、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病原性的学科,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病原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

以上是基础医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培养科学思维和医学思维,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基础医学概论要点

基础医学概论要点

复习要点
运动系统
1.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包括哪些骨?脑颅骨和面颅骨包括哪些骨?
2.骨按形态分为哪四类骨?各部骨的形态分类?
3.颈椎、胸椎、腰椎各有什么主要形态特征? 特殊颈椎(三
个)的名称。

椎体和椎弓之间的连结各包括哪些?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关节。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哪三部分?骨质分为哪两种?骨髓
分为哪两种?
5.关节有哪三部分基本构造?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
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距小腿(踝)关节由哪些骨构成?
6.哪些骨参与组成胸廓和骨盆?
7.骨骼肌的基本构造。

膈的三个孔裂的名称及其穿行的结
构。

主要的呼吸肌(膈、肋间内、外肌)。

咀嚼肌(咬肌、颞肌)名称。

胸锁乳突肌的位置。

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8.名词解释:胸骨角、肋弓、翼点
1。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考点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考点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考点第一章:人体组织细胞结构1.液体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的蛋白质2.上皮组织: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3.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细胞间质和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4.肌纤维: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5.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6.神经元:有胞体和突起组成7.神经胶质组织: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外的另一大类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网状支架8.9.神经末梢:由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及包在外面的胶质组织组成10.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运动或转运的过程11.易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2.通道:只允许具有特定离子半径和电荷的离子通过,具有离子选择性。

13.载体:是疏水性的小分子14.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在生物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通过自身消耗、代谢供能的转运15.出胞: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珠滴进细胞16.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珠滴出细胞1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的电位差18.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19.局部兴奋: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是它能导致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第二章:人体调节20.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新陈代谢21.人体活动调节方式及对应特征主要--神经调节: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辅助--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调节22.什么是适应性?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23.什么是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24.什么是阈值?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25.什么是机体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细胞生存所处的细胞液体环境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使内环境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26.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1、细胞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2、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3、神经系统和体液等调节机制进行物质代谢的场所27.什么是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包括水和其中溶解的物质28.体液包括哪两部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第三章:人体疾病29.什么是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有规律的过程30.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31.什么是死亡?心跳和自主呼吸的永久性的停止32.什么是脑死亡?虽有心跳但无自主呼吸,脑功能已经永久性丧失,最终必致死亡33.死亡的判断标准1、呼吸心跳停止2、脑干神经反射消失3、不可逆性深昏迷4、瞳孔散大、固定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6、脑血液循环停止34.疾病发展发生的基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2、因果交替3、局部与整体35.病因、条件之间的关系如何?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导致该疾病特异性的各种因素条件是指除原因外,其它同时存在的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能促进疾病的发生,但与疾病的特异性无关3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3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口径相应大小的血管管腔38.梗死机体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以致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39.血栓形成、梗塞、梗死三者关系血栓可脱落成为栓子引起栓塞(血栓栓子),血栓形成和栓塞都可引起梗死。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八章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八章
03
肾小管依次分为三部分。
近曲小管超微结构模式图
肾髓质
01
细段
02
集合 小管
03
毛细 血管
04
集合管:连接于远曲小管行至髓质部到肾乳头孔,有重吸收及分泌功能。
位肾小体血管极,由①近血管球细胞 (分泌肾素)、 ②致密斑 (感受肾小管液Na+量)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近血管球细胞:是入球小动脉在肾小体血管极处,血管壁的平滑肌变成的上皮样细胞,含大量大肾素颗粒,与血压调节有关。
02
维持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
Part 01
肾的形态、位置和大体结构:
肾的形态:
肾是一个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质柔软,表面光滑,其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成一大腔称肾窦,其开口称肾门。出入肾门的有血管、神经、输尿管等。
03
功能减退:低血压,高血钾症。
04
血管紧张素原(血浆,无活性)
↓肾素(球旁细胞)
血管紧张素I
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转换酶(肺)
血管紧张素II
促小动脉收缩、促醛固酮分泌
↓氨基肽水解酶
血管紧张素III
促醛固酮分泌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BP ,循环血量 入球小动脉的压力 ,血流量 小动脉壁上牵张感受器所受刺激 肾素释放;
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2
1
排泄:
将体内代谢终产物、摄入的有害物或药物等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肺,还有消化道和皮肤、粘膜。
第二节 泌尿生理
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过程。肾脏通过泌尿过程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1、细胞:是人体结构的最小单位。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合而成。

它能完成一切生命活动,包括代谢、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生理过程。

2、生命的三个基本生理过程: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各种膜性结构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一般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

糖类只占少量。

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学说来解释这些物质分子在膜中排列的形式;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4、核蛋白体:又称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5、线粒体:线粒体中存在着催化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各种酶和辅酶,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

6、入胞和出胞: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珠滴进出细胞则称为。

7、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8、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与呼吸道的腔面。

9、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皮、口腔、食道、阴道等器官的腔面。

10、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器官称为腺。

1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

12、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3、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4、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或长树突及包在外面的胶质细胞组成。

15、骨包括骨质、骨膜和骨髓,此外还有血管和神经。

骨质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16、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为骨连结,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17、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关节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间隙,活动性较大。

间接连接也称关节。

18、体液:人体内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和其中溶解的物质。

约占人体重的60%。

体液的2/3在细胞内,是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场所,称为细胞内液。

其余1/3的体液,为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细胞间隙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总称细胞外液。

19、血液由体液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1 .起名:部位+组织来源+〃瘤”2 .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3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严重恶性W瘤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器官,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主要表现:(1)恶性肿瘤引起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比良的中瘤严重(2)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溃疡、穿孔、出血和感染(3)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压迫神经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严重折磨患者(4)恶性肿瘤引起恶病质,表现为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多见于癌症晚期(5)恶性肿瘤引起转移,85%以上的癌症患者思雨转移(6)恶性肿瘤引起副肿瘤综合征,是指那些不是由肿瘤及其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破坏引起,而是由肿瘤简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骨关节系统和泌尿系统异常第九节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心力衰竭1 .心力衰竭(泵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2 .心力衰竭的分类,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1)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发生率较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狭窄等(2)班衰竭: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病变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也可继发于左心衰竭(3)全心衰竭:左、右心同时或先后发生衰竭,称为全心衰竭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1)低输出量综合征:A.皮肤苍白和发玉;B.失眠、嗜睡、疲乏;C.尿量减少D.心源性休克(2)静脉淤血综合征:①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由左心衰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水肿a.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骑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环节,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b.肺水肿②体循环淤血:由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所致a.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b全身水肿C.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二.呼吸衰竭1典衰竭二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OmmHg的病理过程三.肾功能衰竭1 .置功鲤蝎二任何原因引起的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时,代谢废物堆积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2 .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一)鱼醺碰缰蝎二是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引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废物蓄积的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D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①少尿期:通常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1)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IOOm1)②多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每天尿量超过40Om1时,即进入多尿期③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进入恢复期,肾功能恢复正常约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3多尿:24小时尿量一般在2000-3000m1z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1称为多尿少尿:每日总尿量可少于40Om1夜尿: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为1500m1r白天尿量约占总尿量的三分之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后,把它们制造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作用:指机体把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的需要,并把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能引起机体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值愈小,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对刺激的反应愈灵敏)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细胞质中各细胞器的主要功能:附着核蛋白体:合成输送到细胞外的分泌蛋白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分为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结构蛋白内质网:运输功能(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溶酶体:水解作用6、被覆上皮的分布: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间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腔面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7、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的主要功能: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肥大细胞:充满粗大的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8、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9、骨骼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凝蛋白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无法与位点相结合。

当兴奋使肌质网终池内的Ca2+进入肌质,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的ATP酶作用使A TP分解释放能量,供横桥连续作同方向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心方向滑行,结果是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当肌质中的Ca2+被转运回肌池,肌质内Ca2+降低时,Ca2+即与肌钙蛋白分离,原肌凝蛋白构象恢复、复位,重新遮盖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使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横桥停止摆动,细肌丝恢复到收缩前的位置,结果是肌节变长,肌细胞舒张。

10、骨的形态和分类: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11、肋骨:共12对,上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稳固性较大,称真肋。

下5对肋骨不直接与胸骨相连,弹性较大,称假肋。

其中第8~10对肋软骨前端依次附着于上位肋软骨,构成肋弓。

第11、第12对肋骨连同肋软骨,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活动性较大,为浮肋。

12、翼点: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

13、内环境:构成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成为内环境。

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的功能状态叫内环境稳态。

14、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免疫功能、运输作用、营养功能、缓冲作用、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15、血沉:将血液从体内取出与抗凝剂混合,垂直静置于血沉管中,由于重力的作用,红细胞将缓慢下沉,以单位时间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16、血液凝固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17、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由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故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一段时间,称房室延搁,它可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于心房、心室各自完成它们的功能。

18、心排血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又称搏出量。

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排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19、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心排血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20、鼻旁窦(副鼻窦)的种类: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2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每分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适当深而慢的呼吸,可增大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可不增加),则气体交换效率高,有助于身体健康。

22、咽峡: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之间的分界处。

23、胃:胃是一个肌性囊,其形态和大小由于充盈程度、体位和体型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一般可分为前后两臂、上下两缘和出入两口。

(上缘—胃小弯,下缘—胃大弯,入口称贲门,与食管连;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管、幽门窦24、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在右髂前上棘到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25、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前后略扁,左右各一,全长约20~30cm。

起于肾盂,行经腹腔和盆腔,终于膀胱。

输尿管三个狭窄部:①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②越过小盆骨的入口处②穿入膀胱壁处2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27、白内障:位于虹膜后方,外包有弹性的透明囊,其边缘有很多睫状小带连与睫状体上。

水晶体具有弹性和聚光作用,如发生浑浊称为白内障。

28、输卵管:一对弯曲的肌性管道,连与子宫两侧,为输送卵细胞的管道。

由内侧向外侧分为四部: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斗29、子宫:一个孕育胚胎和形成月经的肌性器官,位于小骨盆腔中部,前邻膀胱,后靠直肠。

成年女子正常的子宫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

前倾:指子宫从整体上看是向前倾斜的,子宫的长轴与阴道间的夹角呈朝向前方900角。

前屈: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的弯曲,呈钝角。

30、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为:特异性、高效能、信使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拮、允许作用)31、胰岛内各细胞各激素: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32、适应的种类:萎缩、肥大、增生、化生33、玻璃样(变透明变)的种类:①细胞内玻璃样变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③细动脉壁玻璃样变34、坏死的标志: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三种形式: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35、坏疽: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

36、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将细胞分为三类:①不稳定细胞②稳定细胞③永久性细胞37、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38、淤血的原因:①静脉管腔阻塞②静脉受压③静脉血液坠积④心力衰竭39、心力衰竭细胞:当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转变成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0、梗死形成原因和条件:⑴动脉血液供应阻断:①血栓形成②动脉栓塞③动脉受压闭塞④动脉痉挛⑤DIC时微循环广泛形成纤维蛋白性血栓⑵血液供应中的侧支循环状况①贫血性梗死的原因:当心、肾、脾等器官的动脉血流阻断后,供血区内及其邻近的脉动分支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从该区挤压出来,继而缺血区内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膨胀也挤压间质内的小血管,使该区保持贫血状态。

②出血性梗死的原因:血流阻断、静脉淤血、侧支循环丰富及组织疏松等41、炎症的原因:①物理性因子②化学性因子③生物性因子④组织坏死⑤变态反应42、渗出液的作用:①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以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②为炎症灶带来营养物质,带走炎症灶内的代谢产物。

③渗出物内含有抗体、补体等,可消灭病原体。

④所含的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出的组织凝血酶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互相交织成网,可阻止细菌扩散,使炎症灶局限并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

⑤在炎症后期,纤维蛋白网还可以成为修复支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⑥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至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43、血道蔓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44、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使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的细胞失控性增生和分化障碍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45、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两个方面:组织结构异型性、细胞异型性46、肿瘤的生长方式:①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②浸润性生长(大多恶性肿瘤)③外生性生长(大多良性,少数恶性)47、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转移⑴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脉管壁或神经束衣等不间断地侵袭和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并继续生长。

⑵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脉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于原发瘤同种类型肿瘤的过程。

转移途径:①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②血道转移(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③种植性转移48、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极度消瘦,严重贫血等进行性全身衰竭综合症,称为恶病质。

49、癌前病变:指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在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再进一步发展为局限于上皮内的原位癌。

50、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已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侵润的癌,亦称上皮内癌。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