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城市空间解析

城市空间解析提要: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空间、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
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
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
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
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
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
”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1.道路(Paths)2.边沿(Edges)3.区域(Districts)4.结点(Node)5.标志(Landmarks)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

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
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
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香港前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
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
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 城市概括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
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
53KM2。
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
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
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2.1 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
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生态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原则浅析

作 者 简 介 : 琳 琳 ( 90 , , 士 , 划 师 , 册 规 戈 师 , 苏 省 城 市 规 划 设 计研 究 院 , 苏 南 京 李 18 -) 女 硕 舰 注 町 汀 江
2 02 10 4
第
20
孝3 1
李 琳生 城 规 中市 间态 划 则 析 琳 : 市 划 城 空 形 规 原 浅 态
国伯克利 、 巴西库里蒂巴、 瑞典马尔默 、 日本北九州和新加坡等。
国江 西 省 宜 春 市 提 出建 设 生 态 城 市 的发 展 目标 , 出 我 国生 态 城 跨
环经济 、 色交通 、 源再生利用 、 碳模式等 。 绿 能 零
我 国的生态城建设 在 2 纪 8 0世 0年代 已经开 始。18 9 6年我 3 生态城 市 空间形态 规划 原则 运用 生 态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原 则 可分 为 两 大类 , 类 是 宏 观层 面 的 , 一 涉
随着 城 市 的发 展 , 市 中 显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越 来 越 突 出 , 们 市建设 的第一步 。 目前我 国 已有 6 0多个 大中城市 及 2 0 城 人 0 000多 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 的 , 于生 活的 , 适 可持续发展 的。 个小城镇都在 向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 变 , 中具有 代表性 的有 江 其 20 0 8年 世界 生 态 城 市 峰 会 提 出 生 态 城 市 是 人 与 自然 和 谐 持 续 共 苏省 的张家港市 、 常熟 市 、 山市等 , 昆 这些 城市 在 2 0 0 6年被命 名 存的城市环境 。各 界有识之 士也 已经陆续 提 出人 类文 明要 向生 为 国家生态城市。同时 , 国很多大城市 新建卫星城来 缓解主城 我 态 发 展 。 人类 为 了更 好 的生 存 , 必 须 处 理 好 城 市 与 自然 生 态 环 压 力 , 些 卫 星城 的 建 设 越 来 越 多 的采 用 了 生 态 城 市 模 式 , 中 就 这 其 境 的关 系 。建 设 生 态 城 市 是 人 们 对 以 往 工 业 文 明 产 生 的 城 市 模 具有代表性的有与新 加坡 合作 的天津 中新生态 城 、 与瑞 典合作 的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

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2019-07-10城市形体环境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树⽊等实体构成,由这些实体组成的外部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
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以实体和空间为两个基本要素。
但空间往往容易被⼈们忽视,特别是城市空间,虽然⼈们每天⽣活在其中,但它常常成为设计或建设中缺乏关注的“空⽩地带”。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分属于许多团体和个⼈,⼀⽅⾯建筑师只能单独地设计他的甲⽅所要求的那⼀栋建筑,另⼀⽅⾯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往往只在⽤地性质、建筑层数或建筑与红线的关系上作出某种规定,因此在现代城市中,⼈们可看到个别好的,甚⾄是卓越的建筑,但美好的城市空间却较难发现。
这是因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形体环境质量的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通常是没有经过精⼼设计,空间的质量往往难以令⼈满意。
为了克服这⼀弊端,需要我们城市规划设计⼯作者不断反思城市规划设计⽅法上的缺陷,透过空间外壳,探究其本质,真正认识什么是城市空间,树⽴起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
⼀、城市空间及其本质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
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城市空间的概念: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低层次,⼏何地联系在⼀起,它仅仅在⼏何特征和审美质量⽅⾯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允许⼈们⾃觉地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
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们的各⽅⾯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平⾯、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在设计平⾯、模型上费尽⼼机。
因此,当他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主地拿出城市的平⾯、模型来,但在城市设计上,平⾯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与模型,只能表现⼀种⼆维的形态,⼈们观看模型的视⾓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规划师解决的是⼈⾛在⼤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讲解

• 5.5空间标记分析
•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 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 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视察效果。
• 所谓注记,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使用纪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 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 他认为,改善环境不仅仅是指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在 害,它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创造过程。
4.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
• 城市结构“线”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 1)物质线,是城市域面上各种实存的、可以清楚辨认的“线”。 • 2)心理线,是人们对城市域面上物质形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成的
会空间便交织在一起,构成名副其实的场所。 • 3)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城市设计者就可以做出设计和建设的对策研
究,同时结合了对若干规划设计辅助线、控制红线等“人为线”的分 析探讨。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上述诸“线”叠加,便形成城市的各种网络,如道路结构网络、 开敞空间体系及其分布结构、空间控制分区网络等,对该网络进行综 合分析和研究,设计者便可最终理解给定的城市分析域面的种种特质 和内涵,并为下一步微观层次的空间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限制条件。
• 他的生态设计方法是: • 1)自然过程规划:视自然过程为资源。 • 2)生态因子调查:土地信息。 • 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构成单因素图。 • 4)规划结果表达:生态规划的结果是土地适宜性分区。
• 3.2西蒙兹和“大地景观”
• 西蒙兹是当代美国“受到最广泛尊敬的景观建筑师”。他的学术思想集中反 映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辅导: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 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 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 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 的外部效果。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 毗临)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专题研究三: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一、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诠释今天,在经济领域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变革。
“新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逐步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智力资本”被认为是和“金融资本”并重的经济发展的支撑。
这种“新经济”现象,也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或“创新经济”。
总部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1996年10月8日发表了一份《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可携带能量等领域。
报告提出了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大要素,包括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R&D)、信息和通信技术、劳动技能素质以及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与构成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图5—3知识经济的特点和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示意图资料来源:改绘自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
“城市创新空间”就是为了推动知识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物质空间形式,其发展也必然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质和它给传统工业生产空间带来的变化。
其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创新空间内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总量超越低创造性的生产加工活动总量(图5—3)。
1 城市创新空问的概念诠释1.1何为城市创新空间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①在空间上的集群。
它是聚集创新产业活动的空间场所。
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城市”。
“创新”是知识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城市”则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正如一些经济学者的论断: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天然的孵化器。
城市创新空间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
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
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
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
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
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
53KM2。
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
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
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
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
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
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
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
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
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霄的巨大火箭。
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造型新颖的高70层的中国雁行新建大楼,如节节生高的竹子,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楼最高一节柱好象竖立的大拇指"第一"的雄姿直指蓝天。
香港中环银行建筑高度和风格的变化是香港建筑高层化、风格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