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

环艺设计
I 6 9
徐 州户部山古 民居室 内空 问形态研究
文 /沈小娜
摘
要 :徐州户部 山古 民居是苏北地 区最具代表性 的民居建筑之 一,通 过对现存古民居的实地 调研
和 可供参考 的历 史文献 的爬梳 , 从 民居室 内空间的形 态、 空 间组合 的模块 以及空 间组合模式入手 , 来 探 究户部 山古 民居 室内空间形态的组织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其精神 文化 内涵 ,进而揭 示其 “ 质 ”“ 形 ”的形成过程及相互关 系。 关键词 :户部 山古 民居 ;空间形 态;形与质 基金项 目:本文 系江苏省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基金项 目 ( 2 0 1 2 S J B 7 6 0 0 7 1 )研究成果。
图 1 崔 家上 院 一 进 西 跨 院 图 2 余 家 大 院 大过 邸
合并成立 了 “ 徐州市 民俗博物馆” ;崔翰林府修 复工程也 即将收
尾 ,同时徐州 市政 府也正在着 力打造戏 马台景区 。
二 .户部山古民居室 内环境 形态描述
( 一 )空 间分类 及形 态 户部 山古 民居 的建筑空 间按 照当时A. 1 i ' 1 的生活习惯 以及空
场所 , 也作为景观的 ・ 部分。 如余家 大院 西路院 中的西花J 了 : ,
阔三间,四面设廊 ,金柱之 间用格栅门窗把西花 旧的优 美景色
图 4 崔 家 大 院一 进 西跨 院 图 5 崔 家 大院 一 进 西跨 院 大 客 厅
融入到客厅 当中 ,并 H 巧妙地 衔接 了西 彳 芭 厅和客厅院 。西花 厅 屋顶为 九脊 歇山顶 ,造 型优美、装饰华 丽,与 周围环境很 好的
图 6 翟 家 大院 大客 厅
图 7崔 家 大 院翰 林 搂
我国古典建筑空间处理与造型分析

我国古典建筑空间处理与造型分析摘要: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建筑艺术风格因地域和民族等而异,但在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处理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并享誉全球。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建筑思想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有明显的反应,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塑造,这是我国古典建筑被人门奉为经典并世代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着重对古建筑的空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代建筑设计要积极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处理;造型;天人合一Abstract: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al art has a long history, architectural styles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group layout, space,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and world-renowne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China stands for “Heaven”, this simple architectural ideas in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s have a significant reaction,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hap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of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which is China’s classical architecture was door regarded as a classic an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f spatial processing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e modeling,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To active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patial processing; modeling; Heaven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和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是这些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建筑之美。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庭院、厅堂、厢房等,以及与周围环境相连的门、门楼,呈现出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部分,常常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营造宁静和轻松的氛围。
庭院往往由门廊环绕,连接着各个房屋。
门廊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起到过渡空间的作用,使人从外界进入古建筑后,逐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
古建筑的庭院往往被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院通常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面向大门,给予人们宽敞和欢迎的感觉。
中院是庭院的核心区域,常常有中央花坛或水池,以及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楼阁或正堂。
后院则是一个安静、私密的区域,常常用来安置主人和家人的起居场所。
其次,我们来探讨古建筑的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古人在设计古建筑的时候,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例如,厅堂作为会客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通常被设计得宽敞、高大,以展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厢房则是用来居住的,不同功能的厢房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布置。
比如,卧室需要安静、温暖的环境,而厨房则需要通风、明亮的空间。
古建筑的功能还体现在一些特殊的空间设计上。
例如,书房作为古人读书、写字的地方,往往被安置在安静、明亮的地方,有一定的私密性。
花园则是古人追求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以及欣赏四季美景的场所。
另外,古建筑常常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区域,如健身区、祭祀区等,这些区域常常分布在古建筑的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需求。
总之,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是我们理解古建筑内涵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古建筑的空间布局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形态

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其中包括:
1. 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强调建筑的梁架、柱子和椽子之间的巧妙组合,使建筑在外观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2.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四面居所独立,以廊相连。
这种布局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文化。
3. 屋顶造型独特,是古代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屋顶的曲线和斜面被设计成利于排水的形状,使雨水迅速流走。
同时,屋顶的翘角结构不仅具有功能性,而且给整个建筑增添了美感。
4. 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装饰效果,还具有标志、保护、象征等作用。
例如,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这些雕刻和绘画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5. 地域特色鲜明。
不同地区的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例如,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屋顶造型、装饰和地域特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归纳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归纳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几千年来,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就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木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以木构为主要结构形式。
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榫卯结构,以木材作为搭建建筑的主要材料。
这些木构建筑以其高度复杂的结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
二、平面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形成中轴线对称的结构。
从整体布局上看,中国古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或“五进院落”的形式,即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具有独特的功能。
这种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美感。
三、宫殿式风格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对古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殿式风格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风格注重整体气势和庄严感,建筑多为多层楼阁、高耸的屋顶和宽敞的内部空间。
宫殿式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四、装饰技法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技法非常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传统的装饰技法包括彩画、木雕、砖雕等,这些装饰手法都注重细节和精细程度。
另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以其寓意深远而著称,如龙、麒麟等神兽图案、吉祥纹饰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注重烘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建筑的规模、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构特点、平面布局、宫殿式风格、装饰技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无不彰显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独特性。
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成就的结晶,也是后世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解说汉代建筑空间形制分析

解说汉代建筑空间形制分析两汉时期建筑技术趋向成熟,木结构的广泛使用,为营造宽敞开放的室内空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除传统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外,又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既有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高台建筑”,也有由单体建筑分置组合形成的院落建筑,此外还存在着单体建筑之间相互连通的开放式建筑体。
不同形制的建筑在空间尺度、平面形态以及组合关系上均有很大的区别。
一、高台建筑汉代受秦王朝的影响,热衷于长生不老并祈求与神仙共存,武帝时期在建造宫室方面多效仿天宇宫苑,建造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
这些建筑高大华美,或建于宫苑之内,高达百尺;或居于市井之中,巍峨壮观;或依悬崖峭壁,或临江诸之畔。
追求一种灵动、跃腾、升华的空间效果,以达到皇室贵族追求的人神交汇的境界。
汉代,高台建筑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大型、重要的建筑均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因其体形庞大,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因而两汉宫殿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
从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中我们可管窥汉代高台建筑的尺度与规模:如班固《西都赋》所云:“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急奢。
”又如《三辅黄图》中记载:“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等殿,又有殿阁三十有二。
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通光、曲台、白虎等殿。
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
”从出土建筑遗址来看,高台建筑不仅在都城长安以及洛阳十分兴盛,两汉边远地区的重要建筑也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
如崇安汉城二号建筑遗址是利用原生山丘将山顶铲平,周围部分挖低而成。
广东五华山汉代建筑遗址是一组四周回廊、中央为台的大型高台建筑遗址群,回廊利用地形,北高南低,边缘靠近较陡山坡处构筑墙基,两端转角处设有角楼。
西汉时期高台建筑遗址保存较好的首推汉长安城“明堂辟雍”遗址,平面呈方形,四面围墙各长235米,围墙正中设一门,四周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围有环形水沟,庭院当中有一圆形土台,直径62米,高出地面30厘米,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夯土台基,台基的四面均有墙柱痕迹,可以看出原建有大体对称的堂、室建筑物。
明清民居建筑赏析

明清民居建筑赏析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其中明清民居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民居建筑在设计、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明清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风格。
明清民居建筑的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为主要特点。
四合即指四周有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落中心有天井,使得整个建筑空间通风明亮。
这种布局既能保护隐私,又能保证通风采光,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气候特点。
同时,明清民居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整体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二、结构特点。
明清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和搭建技术上。
在材料上,明清民居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檐口、柱子、门窗等部分都采用精美的木雕工艺,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在搭建技术上,明清民居建筑的梁架结构非常复杂,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能够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
三、装饰艺术。
明清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建筑的檐口、门窗、柱子等部分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雕刻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明清民居建筑的室内装饰也非常讲究,家具、屏风、挂画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
四、文化内涵。
明清民居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文化艺术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建筑的布局到装饰的图案,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明清民居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保护与传承。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明清民居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
因此,保护和传承明清民居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明清民居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民居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传承,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明清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灵活处理,甚至把墙全部砸掉都不要紧,无非就是房舍变成亭子,一样屹立不倒.[2]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是有机的空间组合,灵活而有弹性,与西方古典建筑完全不同,却与现代建筑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古建筑不仅在结构和空间形式上独具特色,建筑外型形态也有其独特的精妙之处.大屋顶是传统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精华之所在,这与建筑的建造材料为木材以及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框架有直接的关系,屋顶在房屋建筑体积中所占比重略大,整座建筑内部的主要复杂结构都集中在屋顶之内,梁、枋、檩条、椽子等结构构件集中组合且安身于此,并且建筑的级别越高,屋顶的体积规模和华丽程度之规格也越高.在封建儒家礼教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依照这一定律,大屋顶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以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和规格形制的要求,如屋顶的形态按照级别从大到小依次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屋顶的屋面为曲面形态,屋檐及屋顶四角微微向上翘起,称之为“反宇”,更有些建筑的屋脊也是向上翘起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特点,“反宇”的屋顶形态不仅在外观形式上给建筑物带来了变化和勃勃生机,更在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增加阳光照射面积,加强室内的采光,减轻梁柱承重结构的负担,防止雨雪对建筑墙基的侵蚀等.2.2组群建筑的空间结构和组织形式特点传统木构架建筑深受建筑材料的制约,木材长度的限制使得中式建筑无法像西方古典建筑那样能够建造出超大体积的空间.为了满足更多的空间规模和使用功能的需要,中国古建筑形成了建筑组群,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实现不同类型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目的.庭院是一个内向型封闭性的空间,它由简单而规整的长方形单体建筑围合而成,通常以院子为中心,每一座单体建筑皆以长边面向院子,且门窗均开设在此立面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小到一座住宅,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189有些庭院的围合方式未必一定向四合院那样标准整齐,会把除去坐北朝南的主房之外的三面单体建筑简化为围墙或走廊,得到的仍然是封闭围合的庭院.庭院的围合方式除了标准的四合院外,通常还有三种:一是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面两侧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和院门,称之为“三合院”.9庭院是整座组群建筑的中心,是一家人游戏玩耍的公共空间和主要场所,并且承担着美化院落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通常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表达吉祥美好的花草树木,会成为人们的首选,被栽植在庭院之中.庭院的规模会随着主人的地位和经济水平而有所变化,普通人家仅仅就是一座简单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王侯贵族或是家大业大的大家庭人口众多,会将两个甚至多个四合院沿横向或纵向轴线合并串联使用,在更高程度上带来使用面积的扩大,同时在使用功能上也得到了扩展,富裕人家甚至将串联的四合院专门开辟出园林庭院部分,叠山理水,栽树造景,增加了庭院居住空间的审美功能和附加值.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群体组合布局规划的精髓所在,不论何种类型的建筑皆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都只是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稍加变化,如寺庙等宗教建筑仍然保持庭院式的群体建筑空间结构,仅仅只是将主房内部中心位置搭建为宗教敬拜的人物塑像,旁边是为进行宗教活动所使用的配套设施,如功德箱、解签文、红烛架子等等,主房外部庭院内或院门外则放置香案鼎炉,如此便大功告成,而无需再做建筑形制的更改.3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的最大贡献在于为人类营造了空间,以满足人类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需求,空间是建筑的目的和归宿,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建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形态,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处理上均有其独特之处.3.1建筑内部空间的结构形态和室内陈设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的不同,造成南北方建筑及院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北方庭院的内院往往较为大而开阔,以利于冬季增强阳光照射面积取暖之用;南方建筑的院子就非常狭小,只能称为“天井”,却能够达到夏季躲避酷暑阴凉消温之用.即便如此,南北方建筑在空间的结构安排上基本都遵循着门———厅———堂———寝的序列原则,堂是一座建筑庭院里最为重要的建筑空间,一般位于主房的中央位置,承担了祭拜祖宗天地、长辈寿辰,儿孙婚宴、会亲见客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重要功能,从外观上看,堂屋往往作为整个建筑群里体积最大,规格最高,内部布置最为考究和精美的建筑空间,室内陈设上突出书卷文化气息.以皖南古徽州民居为例,堂屋内部的家具陈设一般为对称布局,中央背景墙面称为太师壁,太师壁前是一张长条案几,案几前面放置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这是男女主人落座的位置,长条案几上面对应男女主人的方位,分别陈列摆放着镜子和花瓶,寓意女主人心静如水,男主人外出平平安安,两者组合在一起就寓意一生平静.堂屋的两侧沿着墙各对称陈设一对太师椅和茶几,其后面的墙壁上可以悬挂字画,中央的太师壁上也悬挂书画,寓意吉祥或劝勉明志题材.大户人家还常常给自己的住宅取名某某堂,并悬挂堂名匾额,整个堂屋书香气味浓郁,布置古雅考究,充分展现了意境空间.当地外出发迹的人往往会斥巨资回乡修建住宅,堂屋和与其相连的天井,暴露在视线范围内的建筑结构上常常精雕细琢,鎏金饰彩,华丽非常,屋主人的地位和财力可以由此空间的内部装饰得而一窥,这也正是衣锦还乡———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获得认可受到尊敬的情怀体现.主房内部空间一般分割成三间屋子,也有五间或七间,堂屋为居中一间,两侧为主人卧房,主房两侧的厢房数量也是灵活变化的,可以不止一间,多为儿孙辈居住之用.与主房位置相对的,同大门并排且相临街道的房屋,北方称为“倒座”,南方称为“下房”,此处多为仆人居住.纵观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规划严整有序,等级伦理秩序清晰了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分割及规划使用仍然是在儒家等级伦理秩序和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一个家族人口众多,都栖居在庭院之中,住在主房的人必定为一个家族内辈分最高地位最重的人,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因此,主房也称之为“上房”,两侧的厢房为家族内部辈分和地位稍浅一级的人,如小姐少爷居住,这种建筑内部的空间使用安排无论南北方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环境气候的不同,皆是如此,无半点逾越.3.2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古人讲求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要和谐统一,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11又或者说在环境优美区位上佳之处营建的建筑空间会给使用者带来深厚的福分且能福泽延绵荫及子孙,因此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往往经过一番勘查和细致考量,选择山明水秀避风聚水之处,并且将这一思想理论化体系化,成为了千百年来我国建筑营建中独特的风水学说.究其本质,这其实是人们希望为自己选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宅邸的周边,建筑的外部拥有一个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血脉方能生生不息.理想的建筑选址环境应该是四面有山环抱,且环抱之山层次较多,建筑坐落其中,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同时有水流来自于山间,形态曲折流向前方.这作为建筑的外部大环境,在农业社会下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的,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扩可以获得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301流水可做生活和农业、渔业之用.坐拥这样一方风水宝地,自然可以掌握优渥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活.这种天人合一的风水环境思想进一步延伸,从建筑的外部大环境深入到庭院小环境,就是风景园林.庭院中的风景是与人最近距离接触的自然,是身在庭院与外界接触的最直接方式.古人通过堆叠山石,挖筑水体,栽种植物,达到造景的目的,将自然移到身边,将美景搬到眼前,并将这种置景造园的思想深化,逐渐形成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中式古典园林建造风格.置身屋宇之内,推窗便可见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内心深处的那份悠然和惬意油然而生,岂不快哉乐哉.庭院的这些景观的布置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小气候的良性循环,有益身心,形成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4结语中华民族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然而它完全迥异于西方建筑,无论从设计构想还是建筑形制,展现的完全是另一种独特的思维和文化.从木质材料的优缺性,到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的精妙变幻,从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探讨到建筑外部空间的分析,这些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的研究,既是对过往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厚奠基,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