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合集下载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新旧规范对比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新旧规范对比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新旧规范对比篇一:新规范保护层厚度新规范保护层厚度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为纵向钢筋(非箍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

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

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大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而且由于设计中是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的,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条,规定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一般设计中是采用最小值的。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规范》关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其它规定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如对于框架结构,当某根柱发生破坏失去承载力,其直接支承 的梁应能跨越两个开间而不致塌落。这就要求跨越柱上梁中 的钢筋贯通并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通过贯通钢筋的悬链线 传递机制,将梁上的荷载传递到相邻的柱。
加强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保证剩余结构的延性
结构在局部破坏发生后,剩余结构中部分构件会进入塑性。因 此,应选择延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延性构造措施,提高结构 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剩余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能力,可避免 发生连续倒塌。可采用拆除构件后的结构失效模式概念判别, 来确认需要加强延性的部位。
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拆除竖向构件后,其所支撑的水平构件在维持其极限承载 力的条件下,能够承受直接传递到水平构件上的荷载,具 备足够的跨越能力。
水平构件的跨越能力由塑性铰机制(即梁端和跨中的形成 塑性铰)和连续贯通钢筋的悬链线机制(即连续贯通钢筋 抗拉强度)实现。
由于梁跨中底部钢筋的抗拉强度已在悬链线机制中被利用, 对于塑性铰机制,偏于安全地仅考虑梁端负弯矩塑性铰的 抗弯能力,不考虑跨中正弯矩塑性铰的贡献。
3 去除构件法:按一定规则去除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采用考 虑相应的作用和材料抗力,验算剩余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也 可采用受力-倒塌全过程分析,进行防倒塌设计。
假定某个主要构件失效→从结构中拆除→分析剩余结构是否会倒塌→ 如不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增强拆除后的剩余结构来避免连续倒塌
19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竖向拉结应能保证竖向构件可悬挂该竖向构件从属楼 面面积上最大楼层荷载标准值。
18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2 局部加强法:对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发生局部破坏的竖向重 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可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也可直接考虑 偶然作用进行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新旧规范对比(逐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新规范第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新规范第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强制性条文部分: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第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第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第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7月1日新规《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钢筋排号保护层计算搭接锚固计算构件节点等方面变化巨大

7月1日新规《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钢筋排号保护层计算搭接锚固计算构件节点等方面变化巨大

11G101与03G101变化解析11G101系列新平法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11G101-3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一、适用范围变化: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以及锚固长度la、lae的计算方式。

较03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03G101有如下变化: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3、A节点,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5、BC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长>1.5labe,同样错开20d;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A组合使用;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新旧钢筋规范对比

新旧钢筋规范对比

汇总03G101-1图集与11G101-1图集之100处不同现简要汇总03G101-1图集及04G101-4图集(以下简称老图集)与11G101-1图集(以下简称新图集)之间的区别,合计100项!1、旧的图集以2002版《砼规》、2001版《抗规》、2002版《高规》为编制依据,新图集以2010版《砼规》、2010版《抗规》、2010版《高规》为编制依据。

2、老图集一共有六本,新图集整合为三本。

3、老图集墙柱共有10种,新图集墙柱类别划分为4类(仍为10种)。

4、老图集剪力墙拉筋只标注一种间距,新图集需要标注两种间距,并增加双向拉筋与梅花双向拉筋示意图。

5、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按铰接设计及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老图集是设计应按《规范》规定另行变更,新图集是设计者应注明。

6、老图集板类别有4种,新图集为3种,取消了延伸悬挑板YXB。

7、老图集无梁板中没有暗梁AL构件,新图集无梁板中增加了AL构件。

8、老图集未区分板端支座按铰接设计或按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新图集有区分并规定设计应注明。

9、老图集板相关构造类型共有13种,新图集共有11种,取消了板挑檐TY和悬挑阴角附加筋Cis。

10、老图集锚固长度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新图集锚固长度以基本锚固长度Lab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和抗震锚固长度Lae。

11、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新图集环境类别三分为三a和三b两种。

12、老图集保护层为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新图集保护层为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且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图集中的保护层数值应加5。

13、老图集保护层受混凝土强度影响,新图集不受混凝土强度影响。

14、老图集机械锚固有3种形式,新图集增加至6种。

15、老图集没有并筋构造,新图集增加并筋构造。

16、老图集拉筋应同时钩住纵筋及箍筋,新图集给出三种做法由设计指定。

17、老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详图一起表达未有划分,新图集分别表示且当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时,基础顶面以上柱纵筋非连接区由大于等于Hn/3修改为大于等于Hn/6且大于等于Hc且大于等于500,并规定设计应注明嵌固部位所在位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Hale Waihona Puke 11/3421.3 试设计分析
1) 试设计的工程 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9年7月开始进行试设计。试设 计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提供设计软件,7个单位对7种结构 形式的10个工程进行设计及分析、对比。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框架结构(办公楼)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框架- 剪力墙结构(多层厂 房)、排架结构(单层厂房)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板柱结构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框架结构(教学楼)、框架-剪力墙结 构(商住楼)、剪力墙结构(商住楼)。
8.对于荷载、内力不大,由最小配筋率确定截面配筋 的情况,采用更高强的500MPa钢筋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中高强的400MPa级钢筋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力钢 筋。 9.板柱结构在限制高度24m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后,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在钢筋等级不变的 情况下用钢量增加10~15%,但采用高强钢筋后, 可以持平或减少。这种结构形式作为车库、商场、 仓储等结构有一定的优势。 10.综上所述,修订规范的工程适用性较好。在适当提 高安全储备、抗灾能力、耐久性能的情况下,通过 技术进步和采用高强材料等措施,有效地落实了节 材、减耗、环保的目标。
γ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确定性分项系数
2 对二维、三维混凝土结构构件,当按弹性或弹塑性方法分析并以 应力的形式表达时,可将混凝土应力按区域等代成内力设计值,按 3.3.2条进行计算;也可直接采用多轴强度准则进行设计验算。 (3.3.3条)
上述表达式能适应多轴强度计算、应力设计、既有结构设计以 及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等情况。

新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规比较-结构所资料

新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规比较-结构所资料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 响的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 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 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 高度的混合结构及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 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 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 建筑不应大于0.85。
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 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 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 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 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 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 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 措施,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1.第3.4.3~3.4.7条对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性提出限制条件。 2.结构方案中仅有个别项目超过“不宜”的限制条件,结构 虽属不规则,但仍可按规程有关规定计算和采取相应构造 措施;若有多项超过“不宜”的限制条件,此结构属特别不 规则,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比规程规定更严格的措施。参考 《超限高层抗震审查要点》,以下两种情况都属于特别不 规则: 1)超过3.4.3~3.4.6、3.5.2~3.5.6条中三项“不宜”限制 条件;2)具有表3.1.4(略)所列的一项不规则; 3.不规则程度超过“特别不规则”条件较多,属严重不规则
3.4.3 抗震设计混凝土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宜过大(图3.4.3略); L、l等值宜满足表3.4.3的要求;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减小,恢复力差,也可能发生非延性破坏。 • 焊接:可实现直接传力,力学性能最为优越;施工质量不
易保证且难以检验,存在温度应力的影响。 3)基本原则: • 连接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 宜限制钢筋在构件同一跨度或同一层高内的接头数量。 • 宜避开结构的关键受力部位。
八、构造规定(3)
——钢筋的连接(2)
• 5)布置原则 • 结构设缝应“一缝多能”,减少设缝的数量 •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满足缝的功能 • 考虑构造做法和施工的可行性
五、结构安全及结构方案(2)
——结构方案(5)
4.合理结构方案要诀
• 四要:方正规矩、传力直接、冗余约束、备用途径。 • 四忌:头重脚轻、奇形怪状、间接传力、材料脆性。 • 四强:强脚柔腰、强柱弱梁、强墙轻板、强化边角。 • 四宜:连接可靠、围箍约束、空心楼盖、以柔克刚。
截面越大、配筋越多的不合理结果。 • 基础筏板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度降低,取为0.15%。 • 大截面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限制临界厚度不小于截面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1.应力设计及非线性分析 2.本构关系及混凝士多轴强度准则 3.简化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P-δ二阶效应计算 5.调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复合受力计算 7.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8.调整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4)
——完善基本构造要求
1.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 2.调整钢筋保护层厚度 3.控制钢筋锚固长度 4.钢筋连接设计 5.最小配筋率调整 6.特厚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2.结构方案的基本原则
• 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构件的承载力不属同一层次,是结构 安全的最重要的保证;
• 与建筑方案协调的合理结构选型、传力途径、构件布置能 够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新旧规范对比(逐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关调整部分: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 7.2 9.6 11.9 14.3 16.7 19.1ft 0.91 1.10 1.27 1.43 1.57 1.7124.2.2条: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值。

热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fyk表示。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N/mm2)符号d(mm)fykHPB235(Q235)φ8~20 235HRB335(20MnSi)Ф6~50 3354.2.3条: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按表4.2.3采用。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符号d(mm)fyHPB235(Q235)φ8~20 210HRB335(20MnSi)Ф6~50 300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构件的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00 N/mm2时,仍应按300 N/mm2取用。

6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之强制性条文:6.1.1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取1.0;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取1.2。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分项系数取1.0。

9章“构造规定”之强制性条文:9.2.1条: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9.2.1 3板、墙、壳梁柱≤C20 C25~C45 ≤C20 C25~C45 ≤C20 C25~C4520 15 30 25 30 30a ---- 20 ---- 30 ---- 30b ---- 25 ---- 35 ---- 35---- 30 ---- 40 ---- 40注:基础中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9.5.1条:钢筋砼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1。

偏心受压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2.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共建”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钢筋砼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9.5.1最小配筋百分率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0.2和45 ft/ fy中的较大值10章“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之强制性条文:10.9.3条: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PB235级、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10.9.8条: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HPB235级钢筋制作,严禁4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

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2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50 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4个吊环时,设计时应仅取3个吊环进行设计。

11章“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之强制性条文:11.1.2条:结构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6度设防烈度时的建筑,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6度设防烈度时建造在Ⅳ类场地土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11.1.4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按表11.1.4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

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表11.1.4摘录)构体系与类型设防烈度6 7架结构高度(m)≤30>30≤30>30框架四三三二注: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偏心受压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511.3.1条: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7.2节(本规范第44~48页)的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二、三级抗震等级:χ≤0.35h0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11.3.6条: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以下要求;0.25和55 ft/ fy中的较大值(%)梁跨中处,≥0.20和45 ft/ fy中的较大值(%)震等级不应小于0.3;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直径应增加2mm。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加密区长度(mm)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1.5h和500中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86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61)三级抗震等级,框架中柱和边柱,最小配筋百分率≥0.7%;四级抗震等级,框架中柱和边柱,最小配筋百分率≥0.6%;2)三级抗震等级,框架角柱和框支柱,最小配筋百分率≥0.9%;四级抗震等级,框架角柱和框支柱,最小配筋百分率≥0.8%;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采用: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箍筋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最小值86(柱根8)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λ≤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λ≤2时,箍筋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11.7.11条: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70.25%;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均不应小于0.2%,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其直径不应小于8mm;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章“基本设计规定”方面:3.3.2条中规定: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的受弯构件最大挠度计算值不应超过以下规定:当构件的计算跨度L0﹤7m时,挠度限值≤L0/200(L0/250)当构件的计算跨度7m≤L0﹤9m时,挠度限值≤L0/250(L0/300)当构件的计算跨度L0﹥9m时,挠度限值≤L0/300(L0/400)3.3.4条中规定: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类别和下表一的环境类别,按下表二的规定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1。

表中对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取号内的数值;2.一级裂缝控制等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二级裂缝控制等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宜产生拉应力,当有可靠经验时可适当放松;8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表二次开发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表一条件室内正常环境A 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B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海水环境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表二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裂缝限值裂缝控制等级裂缝限值三0.3(0.4)三0.2三0.2 二----三0.2 一----4章“材料”部分4.1.2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当采用HRB400和RRB400级钢筋以及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9章“构造规定”部分;9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下表的规定:室内或土中露天装配式100 70装配式75 50现浇式55 35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3.当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并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时,上述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