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及评价

合集下载

两难故事

两难故事

两难故事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道德两难故事火车轨道

道德两难故事火车轨道

道德两难故事火车轨道
道德两难问题(moral dilemma)一直是道德研究领域中的经典心理范式,著名的电车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情境例子。

它最早由哲学家菲利普福特在1967年提出,引发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题目如下:假如你看见一辆已失去控制的有轨电车在轨道上前行,电车所行驶的方向上有5 位工人正在进行工程作业,如果电车按目前的轨道前行,这5 位工人势必会被电车撞死,拯救这5 位工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第一种情况是,你的身旁有个铁轨扳手,你可以扳过扳手,使电车改变方向,但是这样电车就会撞上另一轨道上执行维修工作的1 位工人并致其死亡。

你怎么选?
第二种情况是,你的身边站着一个胖子,拯救这5个工人的办法是你可以猛地将身边这个人推下天桥以阻挡电车前行,然而这样就会牺牲这个人的生命。

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都是要求被试在是否会牺牲一个人挽救多个人的性命问题上做出选择。

而且不论做出哪种选择,均会让选择者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冲突。

尽管第一种扳动扳手的情况属于低冲突情境,就是你间接地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第二种推胖子的情况属于高冲突情境,就是你直接地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其实不管我们怎么选,心里都会有点不舒服。

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到道德两难的抉择,即在两个或多个道德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然而,道德两难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权衡和取舍。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阐述道德两难的情境和应对方法。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某天,一位医生接到了一个急诊电话,得知有两位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但是手术室只有一个床位和一个手术工具。

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需要立即接受手术以保住生命。

另一位患者是一位老年人,他也需要紧急手术以挽救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选择救哪一位患者。

故事二,商人的困惑。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时,遇到了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

他的生意伙伴让他参与一个利润丰厚但非法的交易,而且对方还以威胁的方式逼迫他参与。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是违法参与交易还是拒绝对方的要求而遭受损失。

故事三,家庭的选择。

一位母亲在生活中也面临了道德两难的抉择。

她的两个孩子同时生病,但是她只有足够的钱支付一个孩子的治疗费用。

母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不知道是选择救治年长的孩子还是年幼的孩子。

面对这些道德两难的情境,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德的基本原则,如尊重生命、公平正义、善良等。

其次,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分析各种选择的后果和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勇于做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医生的故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手术的成功率来进行选择。

在商人的故事中,商人可以选择拒绝非法交易,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母亲的故事中,母亲可以选择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或者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来治疗两个孩子。

综上所述,道德两难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我们需要在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勇于面对并做出选择。

在做出决定之后,我们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境。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的纠结时刻》
嘿,你们知道吗?我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让人纠结的事儿。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菜市场买菜。

在一个摊位前,我挑好了一把青菜,正准备付钱呢。

这时候,旁边来了个老奶奶,她也看中了这把青菜,就对我说:“小伙子,能不能把这把菜让给我呀,我走了好几个摊位都没看到这么好的菜嘞。

”我当时就有点犹豫了,一方面我自己也挺想要这把菜的,另一方面呢,又觉得老奶奶也挺不容易的。

我就跟老奶奶说:“奶奶,我也挺想要的呀。

”老奶奶就开始跟我讲:“我家里就我一个人,就想吃点新鲜的青菜,小伙子你就行行好嘛。

”哎呀,我这心里就更纠结了。

摊主在旁边看着,也不说话,就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这时候,我脑子里两个小人就开始打架了,一个说:“让给老奶奶吧,尊老爱幼嘛。

”另一个说:“凭啥呀,你先挑到的呀。

”我纠结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一咬牙,对老奶奶说:“奶奶,那您拿去吧。

”老奶奶可高兴了,直说:“谢谢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呐。


我虽然有点不甘心,但还是笑了笑说:“没事奶奶,您慢走啊。

”然后我又重新挑了一把青菜,付了钱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呢,觉得这还真是个道德两难的情况呀。

不过嘛,做个好人的感觉也还不错啦。

嘿嘿,这就是我遇到的道德两难故事,你们说我做得对不对呀?。

道德两难的故事

道德两难的故事

道德两难的故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这些选择往往让人左右为难,难以抉择。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他在一家医院工作。

有一天,一位急需手术的重病患者被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这位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才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位患者也被送到了医院,他的病情同样危急,需要进行紧急手术。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先为哪位患者进行手术。

如果他选择先为第一位患者进行手术,那么第二位患者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甚至可能丧命。

但如果他选择先为第二位患者进行手术,那么第一位患者同样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生命也将面临威胁。

医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决定先为第一位患者进行手术,因为他认为第一位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需要更紧急的救治。

然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人认为医生的选择是不公平的,因为第二位患者同样需要及时的救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两难的选择并不罕见,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在面对道德两难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决定呢?首先,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最多人有利的决定。

其次,我们需要尊重事实和专业知识,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决策。

最后,我们需要勇于承担责任,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勇于承担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道德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和决策能力。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两难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并且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希望我们在面对道德两难的选择时,都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正能量。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选择,有时候这些选择甚至涉及到道德层面。

道德两难是指一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时,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会违背某种道德规范或者价值观。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道德两难的故事。

故事一:小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上班。

有一天,他在地铁上发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现金和各种证件。

小明心里挣扎,他知道这个钱包肯定是有人不小心丢失的,但是他也知道地铁上的失物很难找到失主。

如果他把钱包交给地铁站工作人员,里面的现金可能会被人拿走,而且失主也未必能找到。

但是如果他自己拿走钱包,就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小明陷入了两难境地,他该怎么做呢?故事二:小红是一名医生,她在医院工作多年,深受患者的信赖。

有一天,一位重病患者来找她,患者告诉她,自己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只能再活几个月。

但是患者的家人并不知道他的病情有多严重,他请求小红不要告诉家人,让他们以为他还有一段时间。

小红陷入了两难境地,她作为医生,有责任告诉患者的家人真相,让他们有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她也理解患者的心情,他不想让家人担心,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最后的日子。

小红该如何抉择呢?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充满了道德困境的情节,这些情节让人感到纠结,也让人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当我们置身于道德两难的境地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两难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权衡利弊,找到一个尽可能符合道德准则的折中方案。

其次,我们需要尽量避免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担当的人,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总之,道德两难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

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勇于担当,尽量避免陷入这样的境地。

希望大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道德上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出决定。

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道德两难的故事吧。

故事一,医生的抉择。

一位医生在手术室里面做手术,突然发现手术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药物,而这种药物只有一瓶了。

可是,另一位患者也需要这种药物才能维持生命。

医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给哪位患者使用这种药物才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他给正在手术的患者使用,那么另一位患者可能就会因为缺乏这种药物而丧命;但如果他选择留下这种药物给另一位患者使用,那么正在手术的患者也会因为缺乏药物而死亡。

医生该如何抉择呢?故事二,哲学家的困惑。

一位哲学家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群逃犯,这些逃犯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请求哲学家帮助他们躲避追捕。

可是,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观念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果他帮助逃犯,那么他就违反了法律,成为了共犯;但如果他不帮助逃犯,那么这些人可能会因此被抓捕,甚至遭受更严重的后果。

哲学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决定呢?故事三,商人的抉择。

一位商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

他的供应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合作机会,但这个合作需要通过行贿才能够达成。

商人知道行贿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合作机会,影响自己的生意。

商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该如何抉择呢?以上这些故事都展现了道德两难的情境,让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感到困惑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决定呢?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下,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思考后果。

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大的利益出发,选择对更多人有利的决定;我们也可以寻求第三种解决方案,尽量避免伤害任何一方;或者我们可以寻求专家或者他人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无论怎样,道德两难的情境都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理性抉择。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两难故事中国民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将修成正果。

山下有个镇,镇里有名大员外,这大员外很是阴险毒辣,总想破坏老和尚的名节。

某日,大员外对自家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丫鬟说:你今晚到庙里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

成功了,我一定重重奖赏你,并给你找个好人家,但明天鸡叫时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将你乱棍打死。

那丫鬟当然只得照办,于是进入庙中,施展了浑身解术来色诱老和尚。

哪知那老和尚是个真和尚,整夜坐禅居然丝毫不为所动。

眼看就要鸡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来。

老和尚觉得纳闷儿,忍不住问哭为何故?丫鬟指着他骂道:你不是一个真和尚!老和尚不服气地反问:我做错何事,怎么不是真和尚?丫鬟喝道: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你却见死不救。

老和尚连忙追问发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经过从头讲了一遍。

这下子,老和尚着实碰到了两难的选择:见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样也成不了佛。

老和尚该怎么办?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男子遭人诬陷,因凶杀罪被判了无期徒刑。

他的妻子千方百计想证明其夫无罪,可是不得其门。

某日,她丈夫的一个同事求见,说是商量有关打官司的事。

这名女子救夫心切,马上同意面谈。

那同事色迷迷而又神态诡异地说,只要她答应同他睡觉,他就可以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其夫无罪。

否则,他就会销毁这些材料,让其夫在牢房里熬过漫长的一生,直到老死在那里。

这女子立刻陷入了伦理的两难:同此人睡觉?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婚外性行为就是通奸,乃最大的罪孽之一,既对丈夫不忠,也上不了天堂;不同此人睡觉?自己心爱的丈夫就会苦难无边,甚至死于非命。

这名女子该怎么办?日本有一个民间故事:在海边有一个村子,村民都信奉海神,那海神庙就位于村后的一座高山上。

对全体村民来说,这海神庙比全村人的生命财产还重要。

某日清晨,村里的一个樵夫上山打柴,当他在山顶的崖边,向海上眺望时,突然发现远处一场巨大的海啸就要来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及其评价
姓名:吴兰婷单位:人文学院学号:0901041003
两难故事:还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作为英语课代表,在晚自习的时候,要帮老师监督大家每周日的英语周测。

有一次当我坐在讲台上的时候,分明看到同寝室的两个好友在交流答案,虽然时候她们解释并没有交流答案,但作为老师的助手,我有义务将这作弊行为报告给老师,以确保对其他同学的公平。

但是,作为室友,我又不能不顾其面子以及朋友之情。

于是,我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处境。

最后我选择了隐瞒真相,包庇了朋友(虽然可能确实是我误会她们了)
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论来分析这件事情。

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论对于儿童非常普遍,又是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道德推理。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的。

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

第一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同学作弊应该被老师惩罚,但我选择了不报告老师,是因为,介于同学关系,以及认为这只是一般小测试,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对这件事情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的功利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不报告老师的理由——同学会因此感激我,我能和她继续友好,而且如果是我的判断错误,会引来同学和老师的批评。

报告的理由——如果她平时对我不好,和她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就报告老师。

在第二阶段,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关系他人不是基于忠诚或内在的尊重。

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

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

第三阶段为“以人际和谐为准”。

不报告的理由——如果报告,会使得同学之间关系变的不好,给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阻碍。

报告的理由——不管同学怎么看我,我都要对老师负责。

第四个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相持阶段”。

报告老师事实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也是救同学的非常措施。

但,作弊是不对的,包庇同学是不对的,可不这样做的话,就不能顾同学之情了。

第三水平为“后习俗阶段”,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称为从社会突出来的单独的实体。

第五阶段为“功利阶段”。

如果我没有报告老师的义务,这是不正常的,但无论如何都要顾全同学的面子以及对他的影响。

这是一种超出责任之外的行为。

但是学校禁止学生作弊这是事实。

第六阶段为“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我包庇同学对同学来说无可非议,但我没有考虑对其他人的公平性,我这么做是对别人不公正的。

该报告的理由——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报告老师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正义最可贵。

但是“包庇同学”是在同学的“道德情面”下必须做的。

如果,现在要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报告老师,因为这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公正,也是基于正义的原则。

当初的选择只是“伪”道德。

学校明令,考试不得交流,无论出于何因,我应该将此事公正化看待。

现在的学生在处事中会遇到很多
两难问题,虽然在不同的水平下,阶段不同,结论不同,但如果可以用分析来解决问题,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我们都不用分析的思路来说服自己。

建议:首先不可否认,我被您每节课的演讲深深的吸引,对讲课的内容和精彩度无可厚非。

唯一的建议:希望老师能与学生多交流,大家一起讨论对问题的看法。

这比单纯老师讲课学到的东西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