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一.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

的。

1.课程: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2.必修课:指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基本专业课程。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以比较重要的学科或内容为核心,其他学科或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的主体结构型课程。核心课程通常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

1.强化:指提高机体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

2.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

3.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

4.同化:指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吸收,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并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5.认知策略:是指运用一些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来调节和控制人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并提高认知效率的能力。

6.过度学习:又称过量学习,指达到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过度学习的量应是达到掌握标准学习量,再增加50%为宜。

7.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8.课堂群体动力:指课堂上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1.护理教学:是在护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规范下,以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2.实质教育论:是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其基本论点是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专门训练。

3.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是根本。

4.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即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根据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3.课的类型:指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把课分为不同类型,如一节课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称单一课,一节课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称综合课。

4.临床实习:又称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是指全部课堂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

5.带教制:一名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固定跟随一位护理人员实习的形式。

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是一种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该法强调以学生为

主体,以促进学生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3.微型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1.护理教学评价:是从设置护理教学目标入手,并以护理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其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的实现护理教学目标,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以及对培养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

2.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及时了解护理教学进展情况,发现教学方法、计划和教学进程的问题,及时反馈,通过调控促使教学不断完善。

3.区别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鉴别程度。用区别指数表示,区别指数高,意味着该题对学业成绩好、差的考生有较好的区别和鉴别能力。

4.效度:称有效性,是指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常用内容效度和效标相关效度来表示。

1.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平行影响原则:教育者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学生所在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再去影响个别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地进行。这一原则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

3.自我修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

方法。

4.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的教育,是引导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发展的教育。5.适量性原则:指在个性化教育中,纠正不良的个性和发展优良的个性方面要做到适度。

1. 护理教育:是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理专业人才的活动。

2.临床教学:帮助学生将既往学到的基本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及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中的媒介,并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

3.课程:广义的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综合。

4.“光环”效应:指一个学生前面问题的回答情况会对评分人评阅判断后面的结果产生影响。

5.PBL: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7.继续护理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8.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9.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先备知识和观念建立起实质联系的过程。

10.角色扮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运用表演和想

象情境,启发及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及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教育目的(P49):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教育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结构。一是通过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即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12.课程结构(P64):指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各类科目课程的数量、相互关系、顺序、配合和比例。课程结构的研究主要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及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结构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

13.教育评价概率。(P160):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定量及定性的手段对教育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测量、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对象和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判断、验证和指导决策等。

14.activity curriculum:活动课程,根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一个社会过程”,主张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重视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围绕学习者的动机进行教学。

15.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联系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的中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16.操作条件反射学习: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习得的反应,学习的可控性可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反应。

17.塑造:用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步练习,最后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而形成复

杂行为的方法,及新行为的塑造。

18.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

二.简答题

1.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标志是什么?

四个阶段:教育学萌芽阶段、独立型态的教育学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

2.简述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最主要区别在于:①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因此可控性最强;②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承担的;③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而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3.简述护理教育的任务。

护理教育的任务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发展社会服务的项目。

4.环境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限度表现在哪几方面。

(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变量:表现为①环境中不同构成成分对人的不同发展时期影响不同;②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③随着个体活动能力大小而变化。(2)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性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方向上可能是一致的、协调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互相矛盾的。

1.请简述教师的角色功能

教师的角色功能包括:①知识的传递者;②教学的设计者;③学习的促进者。④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⑤学生的伙伴;⑥科学的研究者。

2.请简述护理专业教师自我调控能力的构成

护理专业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包括三方面:①根据客观需要调整自己工作结构的能力,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能力。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和行为过程进行自觉地反思和监控,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能力。③调控自身的心境和情绪的能力,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快、乐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

3.请简述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途径

包括:①终身自学以求终身发展;②在职培养规范化;③脱产进修制度化;④学术交流经常化;⑤专题讲座和短期学习班相结合。

4.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必须尊重老师。

1.比较教育目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和护理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而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运行在通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轨道上,有次序、积累地、渐进地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接近。

2.简述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四育”各自的主要功能

德育(moral education)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是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美育(aesthetic eduction)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述编制护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与总体目标相结合;②必须包含本学科课程全部重要成果;③须符合教育心理学原则;

④必须具有可行性;⑤必须具有可测性;⑥必需与非目标教学结合。

1.简述课程的作用有哪些?

课程的作用:(1)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具体体现;(2)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3)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5)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简述护理学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1)护理学课程的分类结构可分为:普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专业课程三类。(2)按学科类型结构可将护理学课程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

(3)按课程的形式结构,可将护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4)按课程的内容结构,可将护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5)按综合课程结构,国内外均有将临床各科护理学综合为成人护理学、母婴护理学等综合性课程。

1.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是:①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人类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讲的或教科书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②强调直觉思维,认为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

③强调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④强调学习记忆的首要任务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2.简述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的十大原则

①人类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②学习内容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学习目的和发展需求,才会产生有效学习;③涉及改变自我的学习具有威胁性,容易受到抵制;④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比较容易同化威胁自我的学习内容;⑤当对自我威胁很小时,学生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学习;⑥大多数有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学;⑦当学生负责人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⑧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最持久、最深刻。⑨当学生以自我批判与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就会促进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⑩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的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3.概念和规则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①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②运用正例与反例;③运用变式;化④;⑤给学生反应与运用的机会。

4.简述维持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一般原则

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之前,必须先满足低层次需要;②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③学习动机的激发必须适当。

1.简述构成护理教学过程的各基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护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这些因素中,护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护理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而教学手段则是护理教师得以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2.什么是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它包含有哪些内容?

护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护理教学过程诸因素之间最根本的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3.简要回答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是根本,而教学原则是由教学规律派生的。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对教学规律只能发现、掌握、利用,决不能创造和改变。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上升而成的理论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教学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客观反映并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的教学原则也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由于教学原则是通过人们意识的加工,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对教学原则的制定、解释和运用时要受到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

4.简要说明学生的感知规律。

包括:感知时任务明确程度规律、对象与背景间差别规律、对象各部分组合规律、对象活动性规律和多种感官协同感知规律等。

1.简述护理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

(1)依据护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整个护理教学过程是由若干教学阶段或环节组成的,每一个教学阶段或环节都有具体的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有区别

(2)依据护理教学内容:即依据学科的性质和内容来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3)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身心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4)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条件。

2.一份规范的教案应包括哪些项目?

(2)应包括:授课课程、授课对象、授课时数、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和进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使用的教具、时间安排、复习要点、思考讨论题及作业题、新近参考

书、实施后情况记录等。

3.选拔临床带教老师的标准有哪些?

(3)①等于或高于带教学生层次的学历;②明确、清晰的教学意识;③较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④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⑤一定的临床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⑥成熟的专业角色行为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1.请描述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应用过程。

①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素材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②借助推理和直觉,提出试探性的假设;③学生用更多的感性知识检验试探性的假设;④假设证实后将其付诸实施。

2.讲授法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作用特点包括:①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医学和护理学等知识系统、连贯地传递给学生;②传递信息密度大,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③一个教师可以同时和多个学生接触交流,传授效率高;④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善于设疑、解疑,都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⑤能将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和富有说服力的讲授有机结合,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3.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课堂演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集中型教学模式。

(2)广播电视教学,是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3)个别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或专家编制教学媒体,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处理学习内容,教师只起间接作用。

(4)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5)微型教学,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指教学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2)调控功能,指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功效和能力;

(3)鉴定功能,教学评价具有认定、判断评价对象是否合格,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能;

(4)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具有激发评价对象(教师、学生)的情感,鼓励上进的功能。2.笔试的优缺点是什么?

(2)优点:①一次考核试题量大,涉及面广,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信度和效度较高;②大批考生同时应试,费时少,效率高;③考生心理压力相对小,较易发挥正常水平;④学生考核试题相同,教师便于掌握评分标准,可比性强。

缺点:①无法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作技能及在压力下的应变能力;②考生有可能凭借猜测或作弊得分。

3.简述主观题的含义、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主观题又称自由应答型试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自由组织答案,教师评分也需借助主观判定。常见的题目形式有论述题、论证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也可用于操作技能考核。这类试题用于测量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如综合、评价等,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与条理性、文字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和较好的检查效果。这类试题易于编制,但一次考试题量不多,知识覆盖面较小,评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1.请简述护理专业的教育中德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简述体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全面性原则首先是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其次,要具有锻炼的全面观点,使学生基本素质、运动能力及身体机能均衡发展。最后,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受到教育和锻炼;(2).经常性原则体育锻炼必须坚持不懈,不间断地进行,才能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3).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要从学生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和难度;(4)个体性原则体育锻炼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及体质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3.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美育;通过课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通过自然进行美育;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4.简述个性化教育的内容。

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但最主要体现在对主体性、独特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完整性等个性品质的教育等方面。

1、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

(3)强调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3.影响讲授计划的因素

(1)学生因素(2)题材因素(3)环境因素(4)心理因素

4.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对护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

(2)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3)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获得基础学科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5.临床教学的内容

(1)培养临床护理能力

(2)培养护理组织管理能力

(3)培养书写及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科研能力

1. 护理课程的编制程序

课程编制的程序(见74页)

(1)指导阶段:明确护理教育理念;统一术语;确定培养目标;选择课程编制的框架。

(2)形成阶段: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3)功能阶段:

(4)评价阶段:

2. 简述护理教学过程的特点p90

护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实践性强

(2)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强,对教学环境有特定的要求

(3)护理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强

3、简述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p114

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评估者与计划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咨询者与指导者,支持者与协调者,激励者与榜样者,研究者与改革者。

4. 简述教学媒体的选用原则。P111

(1)根据媒体的教学功能进行选择。教学媒体的功能主要有呈现刺激、引起注意、行为示范、提供刺激、指导思维、产生迁移、评定成绩和提供反馈。

(2)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教学目标可分为:学习真实信息;学习直观鉴别;学习原理、概念和规律;学习过程、程序;完成技能知觉运动动作;发展期望的态度、观点和动机

(3)根据教学媒体使用的成本进行选择应从教学单位的经济条件出发;

5.简述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P46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根据师生关系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人际关系,组

织关系,心理。关系。根据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专制性,管理性,民主性,挚爱性,放任性。

1、护理教育学与教育学、护理学、心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护理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护理学与护理教育学的关系是母学科和子学科的关系;护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心理学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科学学科。

2、简述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措施。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材料的意义;提出明确、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成功的满足与失败的威胁;给予明确、及时和适当的反馈;恰当运用评价;发挥教师自身言行的激励作用。

3、简述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评定学习成果。

4、简述护理教学原则。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5、现代教学方法有哪几类?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6.试简述PBL基本应用过程?P136答案:PBL的基本应用过程如下:

(1).选取教材的全部会部分内容,教师先讲授总论及重点内容、基本概念作为过渡;(2).有关专家或教师设计一定难度能包含学习目标、有实用价值的PBL辅导材料预习;(3).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病案、理论思考题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分析归纳出解答这些问题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制定学习计划;

(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各种工具自学及解决问题;(5).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分享信息(6).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带入课堂讨论;(7).教师精讲和总结。

4.(简答)简述护理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⑴专业性质、任务的特点:以培养各层次护理专门人才为目的,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⑵教育对象的特点:大多是来自不同的护理工作岗位的成年学生,身心发展较成熟,有稳定的人生观

⑶教育内容的特点:综合性、整体性

4.教育组织与方法的特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患者的直接护理行为来体现

⑸教育管理的特点:层次多、部门多、参与和管理的人员多

5. 简述编写护理学教学大纲的原则

答:1、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2、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

3、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思维性和学术性;

4、按照科学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

5、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三.问答题

1.个体实践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活动对个体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只有那些高于个体发展现有水平,又是个体有能力进行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的活动,才能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2)活动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度:活动的目标越明确,步骤越清晰,手段越具体,活动主体越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这种把握有助于个体学习的迁移和思维逻辑的形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重复,才能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与技巧,并把思维的重点转向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活动的结构本身,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3)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程度:个体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及主动创造。被动应答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应答性反应,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小。自觉适应是个体主动接受、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自觉参加活动,为完成活动任务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主动创造是个体为满足自己需求提出活动目的和任务,在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活动中个体自主程度越高,对个体发展影响越大。

(4)活动的成效及个体对成效的感受:如果活动在个体努力下获得成功,个体可由此感受自

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激发更高水平的需求。而需求水平的提高正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力。反之,可能会导致个体消沉,丧失信心,但也可以使个体成熟、坚强,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目标、策略,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活动的最坏结果是没有结果,对发展只会起到消极影响。

2. 试述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策略

21世纪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方向和策略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加速教育国际化进展:①高等护理教育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②加强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③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2)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①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②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实用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③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④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⑤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②具有专业培养功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③营造有利于专业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

(4)提高护理教育的产出效益:①采取多样化办学形式,建立灵活变通的教育管理制度;②建立护理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③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护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试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因材施教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个性发展方面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因人、因时而异。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领导 leadership: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达到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的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激励 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于地理上的相邻,兴趣相似或者利益相同等而自发形成的组织。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在工作中由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控制的定义:就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对其内部成员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以政策、章程、组织结构等加以明文规定所形成的组织体系。 成熟度(maturity):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包括心理成熟度和工作成熟度。 人本管理思想:人本原理强调,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条件来尽量发挥人的能动性。要强调和重视人的作用,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搞好对人的管理。 外变量: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量性研究:通过数字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书上又称定量研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设计,是在实证主义哲学观下的研究流派,主要特征是强调客观、精确,确认食物是可以寻求规律的,真理具有惟一性,常常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量化。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2010-06-27 17:131.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2. 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C 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4.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高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 5. 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6. 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7.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自感空气不足,胸闷,呼吸费力,不能平卧;并有烦躁,张口耸肩,口唇、指甲紫绀,鼻翼扇动等体征。 8.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9.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正常值为4?5.3kPa 10. 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 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 12.6kPa或以上。 1. 休息是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并使精力恢复。 2.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3. 异相睡眠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其脑电图是去同步的低振幅脑波,又称去同步睡眠。表现为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但眼肌例外,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 5. 失眠是睡眠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早醒。 6.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自我限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性致死性疾病。 7. 冷热疗法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从而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信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 1. 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由专人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 2. 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

《护理教育学》选择题汇总

《护理教育学》试题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属于( ) A、理想教育 B、慎独品质教育 C、敬业品质教育 D、诚实守信教育 2.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 A、教学媒体 B、教学评价 C、教学环境 D、教学方法 3. 编制护理教学目标时,确定教学目标在层次系统中的层次及类别,称为( ) A、目标定位 B、目标分解 \ C、目标反馈 D、目标表述 4. 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是下列哪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桑代克D、罗杰斯 5.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及能力的程度,称为()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 A、护理知识的传递者 B、学生心理保健者 C、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D、学生生活的管理者 : 7.护理院校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保证有效协作,称为:() A、系统化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整体效应原则 D、最低岗位数原则 8.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称为( ) A、核心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必修课程

9. 美国护理学家班娜发现的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称为:() A、经验教学法 B、带教制学习法 C、学习过程阶梯模式 D、“从生手到专家”模式 10. 下列哪个记忆过程具有运作性() . A、感觉记忆 B、长期记忆 C、短期记忆 D、感觉登记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2分) 1. 教育的要素包括:(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E、教育手段 2. 下列哪些是人类的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 ) A、应答性行为 B、惩罚性行为 C、负性行为 D、消退性行为 E、操作性行为 3.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包括:() 、 A、人道性 B、民主性 C、合作性 D、相容性 E、教育性 4. 美育的原则包括:( ) A、寓教于乐 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环境结合 E、内环境熏陶 5. 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 A、临床带教 B、生产实习 C、护理查房 D、临床见习 E、专题报告 6. 课程编制的程序包括:( )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反馈阶段 - D、评价阶段 E、功能阶段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 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 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 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 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 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 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 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 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 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 衰竭的心脏病。 脑血栓栓塞征: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为来自静脉 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 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临床和病理生理 特点。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 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 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 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 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 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肺性脑病:因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CO2潴留而引 起的神经、精神障碍。 呼吸困难:是指呼吸时患者感到空气不足、憋气、 呼气费力。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见 于左心功能不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 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 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 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 心悸:是指圜则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 感。 晕厥:一时性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 突然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导致的晕 厥。

护理管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护理管理学 一、填空题: 1.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 2.双因素理论认为_激励因素是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保健因素是使员工得到工作满意的因素。 3.控制过程的三个关键步骤包括确立标准、衡量成效和评价并纠正偏差。 4.在领导者影响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5.创新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 6.自管理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7.强化是指能使_个体操作性反应频率增加_的一切刺激。 8.控制的主要功能是_限制偏差的积累和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9.与人本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_能级原则_和_动力原则_。 10.霍桑实验共分四个阶段:_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 11._ 计划_是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 12.组织变革的阻力来源于个人阻力、组织阻力和领导者的阻力。 13.按照性质和职能,我国的卫生组织大致可分为三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事业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 14.临床护理模式包括_个案护理_、_功能制护理_、__整体护理__和临床途径。 15.双因素理论中的两个因素指的是_保健因素_和_激励因素_。 16.护理质量缺陷分为_患者不满意_、_医疗纠纷_和医疗事故三种。 17.组织文化的作用有导向作用、_凝聚作用_、约束作用、_激励作用_、_辐射作用_。 18.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了激励要适度和_激励要公平_两个方面。 19.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有_人工处理_和_计算机处理__。 20.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可以分为_事先控制_、_过程控制_和事后控制。 21.领导方式论认为基本的领导方式包括_独裁式领导_、_民主式领导_和_放任式领导_。 22.激励的基本模式为需要—动机—_行为_—_目标_—需要被满足,通过反馈形成循环。 23.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 24.控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二、选择题: 1.医院的分级管理,下列哪项是对的 [ C ] A.三级九等 B.二级九等 C.三级十等 D.二级十等 2.王某是护理部主任,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与她的领导职能无关。 [ B] A.向下属传达她对护理管理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医疗器械商谈判以期达成一项护理用品购货协议 C.召集各科护士长讨论和协调评估工作的落实情况 D.筹备护理技术竞赛活动 3.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理想有效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C ] A.1.1 型 B.5.5 型 C.9.9 型 D.9.1 型 4.由于肥胖会给个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肥胖者有意识的在饮食方面加以控制,可以由此减轻体重避免了肥胖影响自己的形象,最终使控制饮食的行为得到强化,指的是 [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5.下列哪项不可以加大管理幅度 [ A ] A.中低层存在较多的专业问题 B.上下级之间有效的联系 C.内外部环境的缓慢变化 D.重复性工作计划明确 6.理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关键指标是 [ B ] A.工作数量 B.工作绩效 C.工作质量 D.工作结果 7.组织最重要的管理资源是 [ A ] A.人力资源 B.财力资源 C.信息资源 D.时间资源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贫乏管理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 ] A.1.1 B.1.9 C.9.1 D.9.9 9.下列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 B ] A.归因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强化理论 D.期望理论 10.当前我国医院护理管理体系是几级负责制 [ B ] A.二级或一级 B.三级或二级 C.四级或三级 D.四级负责制 11.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地位、安全、工作环境等因素是 [C] A.激励因素 B.心理因素 C.保健因素 D.生理因素 12.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指的是 [ A ] A.系统 B.组织 C.总体 D.团体 13.ABC时间管理法中,最优先、必须完成的目标是 [ A ] A.A 目标 B.B 类目标 C.C 类目标 D.D类目标 14.院的主要职能是 [ A ] A.医疗 B.教学 C.科学研究 D.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 15.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B ] A.以人为本 B.组织的价值观 C.软性管理 D.增强群体凝聚力 16.关于公平原理,以下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 A.公平即经济报酬平等 B.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C.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D.客观评价工作业绩是公平分配的前提17境领导理论认为,适宜采用授权型领导方式的员工成熟度类型是[D] A.能力低,动机水平低 B.能力低,动机水平高 C.能力高,动机水平低 D.能力高,动机水平高 18.奖励护士的优质服务行为使其更加提高护理质量依据的理论是 [D] A.人类需要层次论 B.双因素理论 C.成就需要论 D.强化理论 19.真正的科学护理管理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 A ] A.南丁格尔时期 B.马斯洛时期 C.法约尔时期 D.赫茨伯格时期 20.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模式,遵循的管理原理是 [ C ] A.系统原理 B.人本原理 C.动态原理 D.效益原理 21.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强调激励的中心问题是 [ B ] A.分析人的动机 B.满足人的需要 C.观察人的行为 D.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 22.把自己的情感置身于说话者的位置上即换位思考指的是哪种倾听技巧 [ C ] A.专注 B.接受 C.移情 D.对完整性负责 23.冲突双方都必须以放弃部分利益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部分需要的冲突解决方式是 [ C ] A.合作 B.回避 C.妥协 D.迁就

护理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总)

《护理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2. 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3. 亚文化 4. 悲哀 5. 工作疲惫感 6. 医疗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 1. 以工作任务及活动为中心进行岗位分工的一种集权式的护理方式是指:()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2. 护理计划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 A.从病人出发且可以测量 B.以护士为中心C.标准要高 D.由护士决定,不考虑病人的意见 3. 综合护理出现在护理理念的() A.禁欲主义阶段 B.浪漫主义阶段C.实用主义阶段 D.人本存在主义阶段 4. 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下列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 )A.人院介绍及健康教育 B.提 供良好的住院环境C.关心、重视病人的特性及个人习惯 D.过硬的护理技术 5. 一位患者有强迫性的人格, 根据佛罗依德的观点, 其性心理发展障碍主要在:( ) A.口欲期 B.肛欲期 C.性蕾期 D.潜伏期 6. 临终关怀所关注的是( ) A.生存质量 B.药物治疗 C.延长生命 D.手术治疗 7. 保健教育过程模式是由谁提出的() A.霍克巴姆B.格林及克鲁特 C.潘德D.贝克 8.某人为了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而坚持勤学苦练,体现了希望的( ) A.行为特征 B.依附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景特征 9. 沟通交流的最高层次是:() A.事务性沟通 B.分享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10. 指导过度肥胖的人群合理安排饮食属于() A.临床前期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三、多项选择题 1. 发生医疗事故后,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E.违宪责任 2. 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有:() A.名称 B.症状 C.诊断依据 D.相关因素 E.定义 3.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包括( ) A.悲观失望 B. 孤独 C.恐惧 D.焦虑 E. 信仰不同 4.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人 B.环境 C.文化 D.护理 E.健康 5.ROY 认为,刺激分为:() A.表面刺激 B.主要刺激 C.内在刺激 D.相关刺激 E.固有刺激 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适应反应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B.适应是一种被动的动态过程C.适应是有限度的D.适应能力因人而异E.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 6分,共24分) 1.简述心理防卫机转的特点及意义。 2. 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3. 病人角色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要介绍健康信念模式。 五、论述题(其余每题10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护理程序的基本过程。

护理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WHO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韩德森护理定义:护士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病人或健康人进行有益于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临床治疗综合模式与治疗程序,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表。 健康(1946):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他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他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满意程度。健康行为: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角色行为强化:不仅接受“患病”角色,安于患者角色,同时过分寻求他人帮助,依赖性增强。 成长:个体在生理量性增长。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 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成熟的象征。包括生理,理,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 生长: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增殖过程。可表现为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成熟: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内部生长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包括内源性应激源和外源性应激源。 应激:是指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状态的过程。 全身适应综合征:认为是人体对应激所做出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防御性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应激产生的反应,无论何种类型的应激源引起,都会导致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适应:是指人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或外环境的的平衡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应对: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护理管理学习题册答案

护理管理学练习册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E 4A 5A 6B 7D 8D 9D 10D 二、简答题 1. 简述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护理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研究科学化2. 护理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护理管理模式研究,护理质量管理研究,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护理经济管理研究,护理文化建设研究,护理管理环境研究 第二章管理理论和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E 4B 5C 6A 7C 8A 第三章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E 2D 3E 4D 5E 6A 二、填空题 1.制定目标体系、组织实施、检查评价 2. 最优先(必须完成的),较重要(很想完成的),不重要(可暂时搁置的)3.5年以上、一年或更短 三、名词解释 1.目标管理:是组织内管理人员与下属在具体和特定的目标上达成的协议,并写成书面文件,定期以共同制定的目标为依据来检查和评价目标达到情况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方法。 2.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相关人的合作,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目标和满足项目相关人的需求。 四、问答题 1.简述管理决策的原则。 答:目标原则:围绕组织预定的整体目标进行 信息真实原则:对全面真实信息进行归整比较

可行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 对比择优原则:充分比较权衡利弊从中择优 集体决策原则:集思广益反复论证 2.简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答: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强调自我管理、强调自我评价、强调整体性管理。 第四章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A 4B 5B 6D 7C 8C 9D 10B 11 A 二.简答题 1.简述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统一指挥的原则;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管理层次的原则;管理幅度的原则;职责与职权相应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 答:职务设计;职能分析和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的设计;联系方式设计; 管理规范设计;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反馈和修正。 3.简述正式组织的特点。 答:(1)有共同的目标 (2)明确的信息沟通系统 (3)协作的意愿 (4)讲究效率 (5)分工专业化但强调协调配合 (6)赋予职权,下级服从上级 (7)不强调工作人员工作的独特性,组织成员的工作及职位可以相互替换4.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答:(1)自然或自发形成的,一般无章程和确定的权利和义务 (2)组织成员之间情趣、爱好等相似 (3)组织内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 (4)有不成文的无形规范 (5)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6)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传递具有渠道畅通,传递快的特点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急救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EMSS 院外急救 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 生存链(参照2010年指南) 急救半径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城区急救半径应≤5KM。 分诊 SOAP公式 PQRST公式 动态评估 CVP 生理无效腔 BE MODS SIRS 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ALF ARDS 心源性休克 首剂综合征 SCA BLS CPCR ACLS 休克 中毒 毒物 中毒后反跳 中间型综合征 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中毒后迟发脑病 中暑(heat injury) 淹溺(drowning) 触电 热衰竭 热痉挛 热射病 创伤 多发伤

多处伤 复合伤 联合伤 二、简答题 1、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院外急救的原则。 3、在院外救护中,如何进行现场评估? 4、紧急呼救120应注意些什么? 5、现场救护如何根据病员的伤情进行分类标记? 6、现场救护中的转运护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7、何谓院外救护的生存链? 8、急诊分诊有哪些技巧? 9、急诊护士如何对入诊患者进行分诊及病情分类? 10、何谓急诊的快速评估和动态评估? 11、ICU能够收治的病患有哪几类? 12、MODS在发病中具有哪些特点? 13、MODS 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14、如何处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15、简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护原则。 16、简述急性肝衰竭的救护原则。 17、简述急性肾衰竭的救护原则。 18、MODS的护理重点在哪几个方面? 19、心脏停搏的病人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哪些? 20、简述CPCR的不同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抢救重点。 21、BLS阶段复苏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2、应用人工复苏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23、电除颤时应注意什么?人工气道如何进行气道管理? 24、CPCR用药的途径有哪些?常用复苏药物有哪些? 25、机械通气设置参数一般有哪几项? 26、患者出现休克,护士应进行哪些方面的临床观察? 27、简述休克的救治原则。 28、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9、休克按病因分类,有哪些类型? 30、简述急性心梗的紧急处理措施。 31、如何对昏迷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32、对高血压危象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硝普钠时候应注意什么/ 33、什么是急腹症处理的五禁四抗原则? 34、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措施。 35、简述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36、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紧急救护? 37、如何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紧急救护? 38、简述中毒患者洗胃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护理教育学》试题.doc

《护理教育学》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护理教育 2. 教育目的 3. 课程结构 4. 惩罚 5. 教育评价 6. 继续护理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属于 ( ) A、理想教育 B、慎独品质教育 C、敬业品质教育 D、诚实守信教育 3. 编制护理教学目标时,确定教学目标在层次系统中的层次及类别,称为 ( ) A、目标定位 B、目标分解 C、目标反馈 D、目标表述 4. 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是下列哪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 (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桑代克D、罗杰斯 5.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及能力的程度,称为()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 A、护理知识的传递者 B、学生心理保健者 C、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D、学生生活的管理者 7.护理院校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保证有效协作,称为:() A、系统化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整体效应原则 D、最低岗位数原则

8.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称为 ( ) A、核心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必修课程 9. 美国护理学家班娜发现的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称为:() A、经验教学法 B、带教制学习法 C、学习过程阶梯模式 D、“从生手到专家”模式 10. 下列哪个记忆过程具有运作性() A、感觉记忆 B、长期记忆 C、短期记忆 D、感觉登记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2分) 1. 教育的要素包括:(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E、教育手段 2. 下列哪些是人类的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 ) A、应答性行为 B、惩罚性行为 C、负性行为 D、消退性行为 E、操作性行为 3.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包括:() A、人道性 B、民主性 C、合作性 D、相容性 E、教育性 4. 美育的原则包括: ( ) A、寓教于乐 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环境结合 E、内环境熏陶 5. 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 A、临床带教 B、生产实习 C、护理查房 D、临床见习 E、专题报告 6. 课程编制的程序包括:( )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反馈阶段 D、评价阶段 E、功能阶段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 (5~10cmH20)。

护理管理学名词解释[精品]

护理管理学名词解释[精品] 管理(management)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工作,合理有效利用和协调组织管理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学(management)是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角色”(role)是描述一个人在某个位置或状况下被他人期望的行为总和。 循证医学实践(evidence based medical practice)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审慎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悉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变革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符合人性的、邮寄的、扁平的组织。 管理原理(theory of management)是对管理工作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概括。 管理原则(principle of management)是根据管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而引申出的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系统(system)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计划(plan)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的行为进行设计设计的活动过程。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长期计划(long-term plan)一般指5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medium-term plan)一般指2-4年的计划。短期计划(short-term plan)一般指1年或1年以下饿计划。目标是在宗旨和任务的指导下,组织要达到的可测量的、最终的具体成果。

2011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教育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2011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教育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是() A.孔子的《论语》 B.布鲁姆的《目标教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开创了近代护理专业在() A.1850年 B.1855年 C.1860年 D.1870年 3.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巴甫洛夫 B.马斯洛 C.布鲁纳 D.班杜拉 4.俗语说“三日不练,手也生”是指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效果律 5.斯金纳理论的中心原则是() A.强化 B.惩罚 C.反射 D.塑造 6.最早研究并发现记忆与遗忘规律的学者是() A.加涅、教育学家 B.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C.马斯洛、心理学家 D.布鲁纳、教育学家 7.为课程设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是其它三个阶段的基础的是()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8.罗杰斯理论突出体现了() A.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B.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C.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D.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9.成人教育模式的创造者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桑代克 D.诺斯 10.活动课程主张()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学习者为中心 C.以学科为中心 D.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 11.最能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12.在情感领域目标范畴内,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 A.接受—反应—价值观念组织化—赋予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B.反应—接受—赋予价值—价值观念组织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C.接受—反应—赋予价值—价值观念组织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D.反应—接受—价值观念组织化—赋予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3.“学生能够为乳腺癌病人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这一目标属于认知领域的层次是()A.知识 B.分析 C.应用 D.综合 14.在课程模式中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的信念、价值和思想作为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是下列() A.课程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15.在课程设置的四个阶段中护理哲理及培养目标完成于()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16.广义的教育是指() A.自觉的而非自发的感化 B.有计划的而非偶然的感化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完整版)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5分)一般所指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0.5分) 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1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任高于正常水平(1分)。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胧性疾病等。(1分)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1分),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1分) 5、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1分),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1分)。 6、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张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语言或轻度刺激唤醒,(1分)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后又很快入睡。(1分) 7、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分)。 8、隔离:是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0、无菌技术:是指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征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13、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 14、内源性感染:各种病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 的医院感染。

《护理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护理教育的人道性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对人的健康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具有扎实的________理论及精湛________技术的人才。 2.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和________,而并非信息的________。 3.护理教育的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4.示教法主要适用于________ 和某些________________ 的教学。 5.美国Benner 1984年发现了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即________ 。 6、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7、编制护理学课程计划的原则有___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__原则、社会发展原则和法规依据原则。 8、在某次护理教育学期末测试中,一道论述题满分25分,全体考生平均得分16.25分,则该题的难度指数P的值为____________。 1.护理护理 2.促进者、传递者 3. 护理理念、教育理念、学校理念 4、运动技能、概念原理 5.生手到专家 6、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解析:布卢姆和他的同事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7、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解析:护理课程的编制原则为: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发展原则和法规依据原则。 8、0.65 解析:得分可从0分至满分的试题成为非0、1计分试题,该试题难度指数P等于“全体考生该题得分平均值”与“该题满分值”的比值,即P=16.25/25=0.65 1、必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和基本专业课程。 2、远程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师与学生身处不同的地方通过现代计算机、通讯等技术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3、教育学思想起源于及中国的时期。 4、根据社会需求,护理教育要形成、知识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具有较高 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5、护理教育学是由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护理领域内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6、我国实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或。 7、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所提供的实例,来探索学生的及价值观,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组织活动能力 8、护理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是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个性和的人才,是将来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9、认知心理学家一般将信息处理分为、短期记忆及。 10、罗杰斯认为是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立,为学生而教学。8、解释遗忘原因的两种学说是学说和学说。 1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的总体设想或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