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拓展阅读-关于鲁迅先生的小故事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1]
《最先与最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鲁迅先生的小故事

鲁迅先生的小故事以下是鲁迅先生的5个小故事:1. 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2. 马马虎虎给钱: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3. 弃医从文:鲁迅小时候立志学医,想通过治病救人来拯救国民的身体。
在日本留学时,他看到一个镜头:有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而一群中国人却在旁观看助威!这让鲁迅深受刺激和震撼!他觉得中国人身体的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病!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立志通过文字来拯救国民的思想灵魂。
4. 对业师的故事:鲁迅少时,就读于绍兴东昌场口的“三味书屋”。
有一天,寿镜吾先生出了个三字对:“独角兽”。
有的学生对“两头蛇”,有的学生对“九头鸟”,还有的对“八脚虫”、“四眼狗”,等等。
寿先生问鲁迅,鲁迅在《尔雅》中记起了“比目鱼”,便站起来对道:“比目鱼”。
寿先生连连点头赞好。
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量词,但有单、一的意思;比目鱼的“比”也不是数量词,但有双的意思。
这两个字对得很准。
最先与最后散文

最先与最后散文
•相关推荐
最先与最后散文
这又是一个濒临灭绝的游戏,俗名叫扒土堆。
在今天,大概十分偏远的山村里还有孩子们在玩儿,但对于笔者,是确实已经有多年不见了。
就如和泥、摔泥巴一样,尽管家长们欣赏孩子们作文里“泥土的芳香”之类的词句,但却都无一例外地禁止他们去触摸这一类的脏东西。
在我们小时候,这种游戏却是常见的。
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拢起一堆土,中间插上一根木棍儿,道具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的就是“考大家”决定先后,然后按顺序依次扒去木棍儿周围的土,谁把木棍儿最后扒倒了就算输了,则要做为服务员,再拢起土堆,插上木棍儿,进行下一轮的比赛。
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比赛,操作起来实际也有技巧。
先扒的自然占优势,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扒下大堆的土,而不必担心失败的危险。
越往后,扶住木棍儿的`土越少,则越要小心。
但实际上,你度过了任何一步危险,就把更难的挑战留给了下一个的对手,其中妙处恐怕也是其他游戏无法相比的。
说起来也很有趣。
实际这根木棍儿是大家共同扒倒的啊,但责任总在最后一人。
游戏规则就是这样,这本是一场绝对公平的竞争,谁也不必为之鸣不平。
就如有人承认最后吃的一个馒头填饱了他的肚皮一样,毫无道理可言,只因为它占了诸多馒头中的最后一个。
对所有被吃的馒头而言,机会都是均等的,而对于没有被吃的馒头,它们同样都是幸运者。
无论是面对扒倒木棍(儿)时的倒霉,还是成为致使裹腹的最后一个馒头,玩得多了,就都无所谓。
也许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孩子们成人之后,面对或喜或忧的人生境遇,总是能坦然处之,所以他们的日子波澜不惊、平淡如水。
鲁迅《最先与最后》原文赏析

鲁迅《最先与最后》原文赏析【作者小传】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题目解析】本篇节选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
文章从韩非的话“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开始谈起,接下来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和在现实中的结果的直接描述,而作者的重点在于“不耻最后”,这当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他指出“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发人深省。
【原文欣赏】《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
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
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1]。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
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
但这些事又作别论。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文字犀利深刻,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刺破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而他的这篇文章,更是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我参加的是跑步比赛,站在起跑线上,心砰砰直跳,紧张得不行。
“砰!”发令枪响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我也不甘示弱,拼命地往前跑。
一开始,我跑得还挺快,处在领先的位置。
可跑着跑着,就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了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哎呀,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心里暗暗骂自己。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鲁迅在里说的那些话。
他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想到这儿,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我咬着牙,继续坚持跑着。
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流进眼睛里,辣得我睁不开眼。
每跑一步,都感觉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周围的加油声、欢呼声好像都离我远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我看到了终点线。
那一刻,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名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我用尽最后的力气,冲过了终点线。
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软得站不起来了。
同学们都跑过来,有的给我递水,有的给我擦汗,还有的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真棒,坚持跑下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鲁迅写的深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最先到达终点的那个人,但只要我们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就值得被尊重。
就像这次跑步比赛,也许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我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
我没有因为落后就放弃,而是一直努力跑下去。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跑步比赛,想起鲁迅的。
它让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最先”与“最后”、远和近、担笃行之道义,书复兴之华章

“最先”与“最后”、远和近、担笃行之道义,书复兴之华章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在他的《最先与最后》一文中写到:“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在文中,他还以“观看运动会比赛”为例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争当最先,更要不耻最后拨开重重历史,鲁迅先生的话始终熠熠生辉:“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乃正是国家的脊梁”。
短短一句话,归纳出了泱泱华夏的千年奋进史:争当最先不避危难,不耻最后奋勇向前。
“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对于我辈青年来说,奋斗就是争当最先,奋斗就是不耻最后。
争当最先不避危难,体现的是个人的担当;不避最后奋勇向前,彰显的是心中的坚韧。
“不为最先”的人,是不愿面对未知困难的人,总觉得枪打出头鸟,还是中庸好,缩手缩脚,拖时代的后腿。
于是,百日维新成为一场闹剧,《药》中的革命者也成了“药引子”人血馒头。
真正“争当最先”的人,打破世俗束缚,勇于担当。
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揭开了底层百姓反抗压迫斗争的帷幕;陈独秀“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的感慨,反映了他处境艰难却对“为中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行为的坚定和不悔;周恩来等人在南昌的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先贤们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争当最先无需畏惧艰难,时代需要“出头鸟”,社会需要领路人。
真正“不耻最后”的人,勇于面对困境,坚持不怠。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从蛟龙入海到嫦娥登月,从雪龙破冰到北斗组网,从墨子升空到天问探火,从一无所知到勇立潮头,一代代中国科研工作者不惧困难,不耻落后,砥砺奋进,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向世界证明落后并不丢人,只要不放弃、不懈怠,终能走到前方。
鲁迅励志小故事

鲁迅励志小故事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
在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上。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励志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鲁迅励志小故事。
小时候,鲁迅家境贫寒,但他却酷爱读书。
他家里没有多少钱买书,于是他就
到书店里去读书。
有一次,他在书店里读得太入迷,竟然忘了时间,结果被店主发现了。
店主责备他说,“你家里没有钱买书,就别在这里白读了。
”鲁迅听后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去找书籍。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在文学创作上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在当时受
到了许多非议和打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坚信自己的文学道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最终成就了不朽的文学经典。
鲁迅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
己的梦想。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鲁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坎坷,但他的励志故事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
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楷模。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困难
和挫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鲁迅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鲁迅励志小故事,让我们学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愿我们都能在追求梦想的
道路上,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范文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范文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1读了课文《最先与最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既要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又要有“不耻最后”的勇气。
有这样两句诗:“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纵观古今中外建功立业者,无不是有胆有识,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
神农氏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创亘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年;安徽凤阳农民冒坐牢的危险,秘密承包土地:在合同书上按下指印,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农村经济的复苏描绘了灿烂的蓝图;温州人敢为最先,开创了“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温州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同样,达尔文如果没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就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题”,去推翻已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冒牌祖先——上帝,而大胆提出人类的祖先是猿的见解;哥伦布没有危险的海上飘流,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皮尔里没有险象环生的冰川之行,就不可能征服北极。
可见,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没有今天的佳肴;没有无畏的开拓者,就没有今天的文明。
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我们需要“敢为最先”的精神,也需要“不耻最后”的勇气。
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耻最后”,是指和“敢为最先”者一样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而“最后”的,绝不是那种投机取巧而一败涂地的人。
这样的“最后”者从不哀叹,从不怨天尤人,而他们所做的只是向“最先”之路继续跋涉。
改革,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会有“敢为最先”者成功的喜悦,也一定会有“不耻最后”者失败的沉思。
我们在对“敢为最先”者赞美之余,也对“不耻最后”者深表敬佩和感激。
因为他们虽然“最后”了,却把那种顽强的精神和敢于正视落后的勇气留给了别人。
可以想象,如果“温州模式”的四个创始人初尝失败后就消沉、退缩,“羞于后人”,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温州模式”。
许多下岗工人,如果没有一点“不耻最后”的勇气,也许就不可能重新上岗,再创辉煌。
鲁迅《最先与最后》读后感2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最先与最后》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鲁迅先生的小故事
理发的故事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
理发师听了大窘。
爱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辣椒驱寒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