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辽阳市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检验的回顾性分析

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检验的回顾性分析

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检验的回顾性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免疫学检测和生化检查,并对比了患者血液情况。

经过检验发现,患者有血清钾、ALT 和血清Fe的改变,并且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有所改变。

因此加强甲型H1N1流感患者检验检疫工作,对于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做到及时防御、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疾病控制;临床检验甲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2009年时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流感的防御级别。

随着甲流在全球的蔓延,我们必须对于甲流感传染疾病引起充分重视,加强预防措施并严格控制。

本文中笔者对我市某医院在2009年收治的14例甲流患者的检验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进一步得出详细结果。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根据笔者调查的我市某医院在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间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首发症状均为发热,其中体温37.5~37.9℃4例,38~389℃1例,39~39.9℃8例,超过40℃1例,潜伏期1~3d,平均2d。

发病至住院1~2d,平均1.5d;发热,体温37.8~398℃,持续时间平均2.8d,并伴有咽痛、干咳、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鼻塞、流涕等呼吸道其他症状少见,所有患者咽部均充血,少数病例扁桃体肿大,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21~27岁,平均22.5岁。

所有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均无基础疾病。

疾病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没有差异。

(二)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4×109/L者2例,4×109/L<wbc10×109/L者3例,L%≥0.40者7例;小便常规提示尿蛋白(+-++)者6例;血沉增高者3例,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6例。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抗原性转变的特点
由于病毒基因组RNA片段的较大片段的变异所引 起,这种变异通常是由病毒基因组RNA片段的重 组所导致的。
病毒进化趋势分析
病毒进化的方向
流感病毒的进化方向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性的变异 、病毒毒力的改变以及病毒传播能力的改变等。
病毒进化的驱动力
流感病毒进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基因重组、自然 选择以及遗传漂移等。
病毒进化的影响
流感病毒的进化可以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产生重 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疫苗的研发和改进。
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的影响
疫苗研发的挑战
流感病毒的快速变异和进化趋势给疫苗研发带来了很大的挑 战。
疫苗研发的策略
为了应对流感病毒的快速变异和进化趋势,疫苗研发的策略 主要包括基于病毒进化趋势的预测性疫苗研发、基于病毒抗 原变异的应急疫苗研发以及基于病毒传播能力和毒力的疫苗 研发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监测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的流感监测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 无法准确预测病毒的演变和传播,也无法对 所有病毒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因此,需 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流感监测技术。
疫苗接种的挑战
虽然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传播的重要 手段,但目前疫苗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此 外,病毒的变异也使得疫苗的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加强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提高 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
仅感染人类,很少引起大流行性疾病。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的基因特性,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知的乙型流感病毒有2个HA亚型和3个NA亚型 。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
仅感染人类,可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疾病。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 NA)的基因特性,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知的丙型流感病毒有2个HA亚型和2个NA亚 型。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表1 50例流感确诊患者的血细胞5项检测结果
3.讨论
流感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正粘病毒科。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流感病毒,尤其人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能经常不断的发生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HA蛋白分子上氨基酸序列发生替换,造成其抗原性经常不断的发生漂移,每次抗原性漂移常带来不同程度的流感流行。
(2)急性期血清: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3)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的流感样病例。
3、采样方法
(1)咽拭子采集:对婴幼儿患者采集样本时,先将棉拭子用Hank氏液(PH7.4)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被检者鼻咽部涂抹数次,然后将棉拭子置于含有3ml Hank氏液的试管内送检。对大于5岁患者采样样本时,棉拭子可不必用Hank氏液蘸湿。为了提高采样效率,可以对同一患者,采集咽拭子2~3次,分别放入采样管内。
(2)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头部浸入3~4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
(3)含漱液采集:先让患者咳嗽数次,然后用Hank氏液5ml~10ml昂头含漱几次后,吐入无菌广口瓶中。
(4)鼻咽抽取物:采集方法同耳鼻喉科的常规操作方法:电动吸引器+三通管+导管,三通管与导管接通后,再与电动吸引器连接,将导管插入人咽部,长度从入口处算起约10~15公分(儿童)或15~20公分(成人),打开电动吸引器,将导管在咽部反复吸动4次,取出导管。将导管插入含1ml采样液的小试管中,待导管内液体全部吸入到三通管后关闭电动吸引器,将三通管内的所有液体转移到1.5ml Eppendorf管中,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2012年流感监测项目小结

2012年流感监测项目小结

2012年流感监测项目小结
为做好流感项目的防治工作,我市疾控中心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上级部门下发的《2012年流感监测项目方案》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流感防治工作,现将2012年流感监测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和监测
流感样病例监测: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按照《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的要求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

从2012年1月-2012年9月,实验室共接样和检测样品500份,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为56份,阳性率为11%。

对56份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的样本及时网上报告。

二、流感暴发疫情的监测:及时处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参考“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

(1)对全年暴发的所有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按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置,暴发疫情处置率100%;(2)每次暴发疫情应采集10份标本,低于10份的全部采集,标本采集率100%;(3)对采集所有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标本核酸检测率100%。

截止到项目期满,全市范围内未接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1。

2011年-2012年大连市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2011年-2012年大连市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2011年-2012年大连市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2012年大连市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了解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为科学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大连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本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12年度共监测到流感样病例101195例,其中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共监测35599例,市级哨点医院监测65596例,14岁以下年龄段流感样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0.53%(81493/101195),病毒的流行株以H3亚型和B亚型为主。

结论大连市2011 年-2012年流感的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和中小学生;应密切注意流感活动情况,加强监测。

【关键词】流感监测分析【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187-0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最早实行全球监测的疾病之一[1]。

为了解大连市近年来流感流行概况, 及时掌握病毒的活动规律,现将2011年-2012年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监测点设立根据国家流感监测方案[2],选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儿童医院为国家级监测哨点医院,同时选取 16 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为流行病学监测医院;各医院的内科门(急)诊、儿内科门(急)诊、发热门诊为监测诊室。

1.2 监测对象在监测医院进行就诊的发热,体温超过 38℃,伴有咳嗽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流感样病例(ILI)。

1.3 监测内容与方法1.3.1 流行病学监测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生负责诊断、登记,专人负责每周数据统计上报,国家级哨点医院进行网络直报。

1.3.2 病原学监测每周在2家国家级哨点医院对发热3d 或3d 以内,体温>38℃,未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4℃条件下送大连市疾控中心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检测。

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 PPT

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 PPT
标本准备 检卵 标本接种于9日龄鸡胚 33℃~35℃培养72小时
鸡胚分离方法-试剂准备
鸡胚分离方法-标记鸡胚
鸡胚分离方法
■ 接种病毒方法
◆ 单腔接种
盲种
◆双腔接种
灯下接种
开窗接种
鸡胚分离流程(1)
◆将标记好的鸡胚的气室朝上放置在蛋盘上,通常每个样 本接种3个鸡胚
◆用70%~75%酒精消毒鸡胚,在气室端钻孔,开10x6mm 窗口 ◆用注射器吸200µl处理过的临床标本,装上16 号针头 ◆从窗口中滴入无菌的液体石蜡,然后轻轻晃动鸡胚,让 液体石蜡在鸡胚壳膜内层铺开,此时在照蛋灯下即 可清楚 的看到鸡胚胎的位置。将注射针头刺入胚胎的 鄂下胸前, 用针头轻轻拨动下颚及腿,当进入羊膜腔时,能看到鸡胚 随着针头的拨动而动,即可注射100µl标本。将针头退出至 ½ 寸,将另外100 µl标本 注入鸡胚尿囊腔
咽拭子采集
• 咽拭子

用灭菌棉签(最好用聚丙烯纤维头的
塑料杆拭子)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
将棉签头部浸入含3-4ml采集液的管中,尾
部弃去,旋紧管盖。
• 标本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尽快(哨点监 测48小时疫情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 络实验室
• 未能送至实验室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一周内送实验室
标本的接收
• 接收标本时必须核对送检表 •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到标本
后,24小时内将“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病例 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表2)录入到“监 测信息系统”
标本的处理
• 标本送至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处理,未加 抗菌素的加入适量的抗菌素。
• 将原始标本一分为三份,一份(1ml)用于
MDCK细胞病毒分离
CPE出现时间与感染病毒的型别、毒株的差 异、感染量的大小和MDCK细胞的敏感性 有关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实施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含漱液、咽拭子以及鼻样本合理展开微生物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实施微生物检验后发现,经含漱液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8例,经咽拭子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9例,经鼻拭子检出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7例;总检出患者24例,检出率为80.00%(24/30)。

结论: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可通过含漱液、咽拭子以及鼻样本检测,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进行有效筛查,获得检验结果较为理想,可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早期确诊、有效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流行性感冒病毒;检查结果流行性感冒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一种,主要因为人体呈现出流感病毒感染导致。

其表现出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染能力强特点,以飞沫传播为主[1]。

对于流行性感冒病毒而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甲型、乙型以及丙型[2]。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而言,抗原性变异发生率显著;对于乙型流感病毒而言,其呈现出相对较低致病性;对于丙型流感病毒而言,其呈现出稳定抗原性[3]。

为对流行性感冒特征进行直观了解,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病毒检验,意义显著。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含漱液、咽拭子以及鼻样本合理展开微生物检测,旨在探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实施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为达到促进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早期确诊、有效治疗目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30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接受微生物检验;对于研究要求均知晓,并同意;排除标准:存在意识、精神方面障碍;对于微生物检验不配合;男、女各19、11例;年龄25~39(30.25±1.19)岁。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流感监测结果分析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计算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并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ILI%平均为4.93%,高峰出现在2009年第43~45周;1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较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3.86%,甲型H1N1亚型最多占55.73%,但不同时期优势型别不同。

结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造成了流感流行强度的大幅波动,流行强度与病毒型别及人群免疫力有关,防控重点为青少年、儿童。

Key words Huludao,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nalysis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起人类流感流行的主要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其中A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形成大流行[1],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造成了新的大流行。

葫芦岛市于2009年加入了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按照卫生部《2009年扩大流感监测网络项目管理方案》要求,开展了流感样病例报告和病原学监测工作,现将2009-2010年度流感流行期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包括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标本检测情况。

1.1.1 流感样病例报告于2009-08-31(2009年第36周)至2010-03-28(2010年第12周),葫芦岛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按照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的定义,对所有因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的就诊病例进行登记,并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1.1.2 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采集在发病3d内且未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

标本采集后在4℃条件下,24h内运送至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3年辽阳市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9T14:43:0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刘婧媛
[导读] 2011-2013年两年间辽阳市均有流感病毒流行,通过实验室检测得知两年的流行病毒毒株型别不同,证实了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特性。

刘婧媛 (辽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管理科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传播迅速,常会引起暴发,甚至造成世界大流行。

上世纪流感病毒就引起四次世界大流行,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1]。

目的为了探究流感病毒流行和变异规律,了解其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M1蛋白抗原性和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2],病毒具有抗原性变异的特性,提供控制流行的科学依据,对 2011—2013年度辽阳市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 time-PCR进行核酸检测,分别用人红细胞、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A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

结果 2011年4月~2012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388份,核酸检测PCR阳性13例,分离到流感病毒10株,阳性分离率为2.58%,经分型鉴定A型H3N2亚型2株(20%),B型Victoria5株(50%),B型Yamagata3株(30%),A型H1N1亚型、新H1N1未检出;2012年4月~2013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593份,核酸检测PCR 阳性40例,分离到流感病毒30株,阳性分离率为5.06%,经分型鉴定A型H1N1亚型2株(6.67%),A型H3N2亚型,15株(50%),新H1N112株(40%),B型Yamagata,1株(3.33%),B型Victoria未检出。

结论:2011~2012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B型,同时有A型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2012~2013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A型H3N2亚型和新H1N1,同时有A型H1N1亚型、B型Yamagata毒株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79-02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
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采集的辽阳市中心医院咽拭标本388份;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采集的辽阳市中心医院咽拭标本593份。

1.2流感病毒核酸 real time-PCR
1.2.1采用Quant One step RT-PCR kit 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流感病毒样本核酸。

1.2.2QIAGEN real time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试剂盒扩增病毒核酸,反应体系见表1
组分体积(μl)
2×QuantiText Probe RT-PCR Master Mix12.5×
上游引物(40μM)0.5×
下游引物(40μM)0.5×
Probe (10μM)0.5×
QuantiText RT Mix0.25×
Rneasy Free Water UP to 25
病毒核酸RNA 5.0×
1.2.3将上述加好的反应体系的反应管放于PCR仪进行反应,反应程序如下:见表2
步骤反应温度(℃)时间(min)是否采集荧光循环数
逆转录酶605否1
5030否1
预扩增9515否1
950.25否45
扩增及荧光收集550.5否45
720.5是45
725否1
1.2.4结果判定及标准
对照:阴性对照无CT值或CT值为零,阳性对照CT值<30。

样品:CT值≤35报告为阳性。

样品:37≤CT值≤40为灰区,需重新采样检测。

样品:无CT值或CT值为零报告为阴性。

1.3流感病毒分离
上述PCR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接种培养好的MDCK细胞生长液,观察细胞病变情况。

1.3.1将已长成单成的MDCK细胞生长液,用DPBS液洗两遍。

1.3.2每瓶接种标本0.5ml,每个标本接种1瓶,轻摇,使标本完全覆盖细胞,置35℃吸附2小时。

1.3.3倒掉感染液,用DPBS液洗两遍,每瓶加入含2μg/ml胰酶的病毒维持液10ml,35℃培养。

1.3.4次日起每天观察有无细胞病变(CPE)并记录,如病变明显细胞脱落可收获并做血凝,如未有病变,继续观察7日收获做血凝。

1.4血凝实验
1.4.1取聚乙烯96孔板。

1.4.2从第二排起每孔加50μL生理盐水。

1.4.3第一排每孔加入待测物100μL。

1.4.4从一排取50μL向后微倍比稀释至最后一排50μL,弃去。

1.4.5每孔加1.5%豚鼠血球50μL,混匀,置室温1小时看结果。

2.结果
2011年4月~2012年3月共检测咽拭子标本388份,核酸检测PCR阳性13例,分离到流感病毒10株,阳性分离率为2.58%;2012年4月~2013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咽拭子标本593份,核酸检测PCR阳性40例,分离到流感病毒30株,阳性分离率为5.06%。

2011~2013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均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不同,2011~2012流行的优势毒株为B型,同时有A型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2012~2013年度流行的优势毒株为A型H3N2亚型和新H1N1,同时有A型H1N1亚型、B型Yamagata毒株的存在。

详细情况见表3:
年份标本数
量(份)PCR
结果
分离毒
株数
分离率型别
甲1甲3新H1N1BV BY
株%株%株%株%株%
11-123881310 2.58%00220%00550%330% 12-135934030 5.06%2 6.67%1550%1240%001 3.33% 3.讨论
2011-2013年两年间辽阳市均有流感病毒流行,通过实验室检测得知两年的流行病毒毒株型别不同,证实了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特性。

2011年-2012年采用人红细胞做的血抑实验,分离率为2.58%;2012年-2013年采用豚鼠红细胞做的血抑实验,分离率为5.06%。

两年分析比较得出,采用豚鼠血做血抑实验明显优于人红细胞做血抑实验。

参考文献
[1] Lamb R, Krug RM. Orthomyxoviridae; the Viruses and their replication[M]. In: Fields BN.3r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2001:1487-1532 .
[2] WS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