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服准则

合集下载

52. 材料的屈服准则如何影响力学分析?

52. 材料的屈服准则如何影响力学分析?

52. 材料的屈服准则如何影响力学分析?52、材料的屈服准则如何影响力学分析?在力学领域中,材料的屈服准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进行准确的力学分析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什么是材料的屈服准则。

简单来说,屈服准则就是用来确定材料从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条件。

当材料所受到的应力达到或超过这个特定的准则时,它就不再能够完全恢复其原始形状,而会发生永久性的变形。

材料的屈服准则在力学分析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材料是否会发生屈服以及何时发生屈服的标准。

这对于设计各种结构和机械部件至关重要。

例如,在设计桥梁时,工程师需要知道所选用的钢材在多大的应力下会屈服,以确保桥梁在承受预期的载荷时不会发生过度变形甚至坍塌。

不同的屈服准则会对力学分析的结果产生显著的差异。

常见的屈服准则包括 Tresca 屈服准则和 von Mises 屈服准则。

Tresca 屈服准则认为,当材料中的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固定值时,材料就会发生屈服。

而 von Mises 屈服准则则基于能量的观点,认为当材料的畸变能达到一定值时发生屈服。

在实际的力学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屈服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这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加载条件以及分析的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

如果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那么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屈服准则来准确描述其行为。

屈服准则还影响着我们对材料强度和稳定性的评估。

通过确定材料的屈服点,我们可以评估其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从而判断结构的强度是否足够。

同时,屈服准则也有助于我们分析结构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

例如,在考虑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时,屈服准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何时会出现局部屈服从而导致结构失稳。

此外,屈服准则对于模拟材料的塑性变形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值模拟中,准确的屈服准则能够使我们更真实地预测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模式。

这对于优化设计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0
m

0 0 m
Uv
1 3 ( m m m m m m ) m m 2 2 1 m ( 1 2 3 ) 3
1 m ( 1 2 3 ) 3
弹性与塑性 力 学 基 础
第五章 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积之和的一半(主坐标系中)
U
1 ( 1 1 2 2 3 3 ) 2
1 0 ij T 0 2 0 0
0 0 3
1 0 ij T 0 2 0 0
0 0 3
弹性与塑性 力 学 基 础
第五章 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5-2 米塞斯屈服准则
5.2.1 米塞斯屈服准的物理意义 米塞斯屈服准则 5.2.2
由广义虎克定律
1
1 2 [ 2 ( 1 3 )] E 1 3 [ 3 ( 1 2 )] E
式中, 为波桑系数,于是可得
弹性与塑性 力 学 基 础
第五章 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5-2 米塞斯屈服准则
5.2.1 米塞斯屈服准的物理意义 米塞斯屈服准则 5.2.2
单位体积变化位能Uv确定
取应力球张量及应变球张量
m T0
由此得
0
m

0 0 m
m T0
§5-10 全量理论
5.10.1 问题的背景及引出 5.10.2 亨盖理论(1924年) 5.10.3 那达依理论(1937年) 5.10.4 伊留申理论(1943年) 5.10.5 全量理论的问题与发展
弹性与塑性 力 学 基 础

屈服准则简要说明

屈服准则简要说明

屈服准则简要说明屈服准则是指在表面或内部应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发生变形或破坏的临界条件。

当物体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时,会引起内部应力的产生,若这些应力超过了物体的屈服准则,就会导致物体的塑性变形或破坏。

屈服准则是材料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材料力学中,常用的屈服准则有两种,分别是塑性屈服准则和破坏屈服准则。

塑性屈服准则是指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状态。

常用的塑性屈服准则有屈服强度理论和Tresca准则。

屈服强度理论a(YS)是指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的特征应力状态,是材料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可以通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或者屈服强度等进行表征。

塑性屈服准则是指当材料受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就会发生可见的塑性变形。

Tresca准则是指当材料受力时,如果材料中任意剪切面上的最大剪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就会引起材料的塑性变形。

破坏屈服准则是指材料在受到极限载荷时发生破坏的应力状态。

常用的破坏屈服准则有最大剪应力理论、最大正应力理论和最大扭矩理论。

最大剪应力理论是指当材料中任何一个剪应力达到或超过破坏强度时,材料就会发生破坏。

最大正应力理论是指当材料中任何一个正应力达到或超过破坏强度时,材料就会发生破坏。

最大扭矩理论是指当材料中任何一个扭矩达到或超过破坏强度时,材料就会发生破坏。

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采用不同的屈服准则。

例如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常用的屈服准则是屈服强度理论或Tresca准则。

而对于混凝土材料来说,常用的屈服准则是最大剪应力理论。

此外,不同的材料也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屈服准则,以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

总的来说,屈服准则是材料力学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破坏行为。

掌握和了解不同材料的屈服准则对于材料的设计和使用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屈服准则——精选推荐

屈服准则——精选推荐

一.屈服准则的概念1 .屈服准则A.受力物体内质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时,只要单向应力大到材料的屈服点时,则该质点开始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即处于屈服。

B.受力物体内质点处于多向应力状态时,必须同时考虑所有的应力分量。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下,只有当各应力分量之间符合一定关系时,质点才开始进入塑性状态,这种关系称为屈服准则,也称塑性条件。

它是描述受力物体中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质点进入塑性状态并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所必须遵守的力学条件,这种力学条件一般可表示为f(σij)=C又称为屈服函数,式中C是与材料性质有关而与应力状态无关的常数,可通过试验求得。

屈服准则是求解塑性成形问题必要的补充方程。

2 .有关材料性质的一些基本概念A.理想弹性材料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完全成线性关系,并可假定它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是突然的。

B.理想塑性材料(又称全塑性材料)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这种材料在进入塑性状态之后,应力不再增加,也即在中性载荷时即可连续产生塑性变形。

C.弹塑性材料在研究材料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塑性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的材料这里可分两种情况:Ⅰ.理想弹塑性材料在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塑性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硬化的材料,也即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应力不再增加可连续产生塑性变形。

Ⅱ.弹塑性硬化材料在塑性变形时,既要考虑塑性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又要考虑加工硬化的材料,这种材料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如应力保持不变,则不能进一步变形。

只有在应力不断增加,也即在加载条件下才能连续产生塑性变形。

D.刚塑性材料在研究塑性变形时不考虑塑性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

这又可分两种情况:Ⅰ.理想刚塑性材料在研究塑性变形时,既不考虑弹性变形,又不考虑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的材料。

Ⅱ.刚塑性硬化材料在研究塑性变形时,不考虑塑性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但需要考虑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材料。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及某些简化形式二.屈雷斯加( H.Tresca )屈服准则当受力物体(质点)中的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定值时,该物体就发生屈服。

5屈服准则解析

5屈服准则解析

5屈服准则解析屈服准则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况下,受到外界巨大压力或者权威的影响而放弃个人的判断,为了避免处于孤立状态或者获得他人的认可而选择顺从的行为准则。

在社会心理学中,屈服准则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非常关键。

以下将对屈服准则进行解析。

首先,屈服准则与权威的影响密切相关。

当人们面对权威或者具有威信的他人时,往往会出现屈服的倾向。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进行的经典实验显示,当被试者接受一个“教师”的指令,要求给予一个与他人电击的“学习者”惩罚,即使电击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试者选择顺从。

这一实验揭示了在存在权威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顺从于权威的要求。

其次,社会影响是屈服准则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影响是指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群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当个体感受到强烈的社会压力,为了获得群体认可或者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就会出现屈服的行为。

社会影响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模式。

此外,信息有选择性加工也是屈服准则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在接收、处理和记忆信息的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歪曲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加工方式会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判断,从而出现屈服的行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不确定或压力大的情境下,往往更容易出现屈服。

不确定性和压力情境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决策,来减少自身的不确定感和压力。

这种情况下,屈服准则会起到一种心理安抚的作用,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与不确定性。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也会对屈服准则产生影响。

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会影响他们对顺从与抵抗的选择。

例如,有些人更为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更容易产生屈服行为。

而有些人则比较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更难产生屈服行为。

屈服准则与失稳准则介绍

屈服准则与失稳准则介绍

在平面应力状态下 ( 3 0)
2 12 1 2 2 s2 2 2 2 2 ( 1 ) 3( 1 ) 1 2 s 2 s
e2
s
2 s 3
物理意义:材料处于塑性状态时,其等效应力是一不变 的定值,该定值只取决于材料在塑性变形时的性质, 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1 2 2 K s 2 3 2 K s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2 K 1 s 3
对于平面变形以及主应力为异号的平面应力问题,则用任意坐标系应力分量表示的 Tresca屈服准则可写成: 2 2 2 2

x
y 4 xy s 4 K
物理意义:材料处于塑性状态时,其最大剪应力是一不变的定值。该定值只取决于 材料在变形条件下的性质,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2018/2/28
3.各向同性屈服准则
3.1Tresca 屈服条件(最大剪应力不变条件) 在主应力空间等式给出一个正六边形柱面,母线平行于L,这就是Tresca条件对应 的屈服曲面。 2 N

其中
2 2 2 2 2 a ( bi ) m ( bi ) m / 4 b ( bi ) m ( bi ) m / 2 ( bi ) m 0 90 45 90 0 m bi 2 bi m ln 2(1 r45 ) ( ) 1 m 2 m 45 ln bi
3.3两种屈服条件的比较 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2 由Lode参数 2 1 3 (1 1) 1 3
( 1 2 ) 2 ( 2 3 ) 2 ( 3 1 ) 2 3 3 = 1 (1 ) 1 (1 ) ( 3 1 ) 2 2 2 1 2 = ( 1 3 ) 2 (3 ) 2 s2 2

工程塑性力学-屈服准则

工程塑性力学-屈服准则

Mohr-Coulomb 准则
Drucker-Prager 准则
Rankine 准则
1876 年,Rankine提出:一点的最大主应力 达到拉伸强度时,材料发生拉伸破坏。 用于确定脆性材料是否会发生拉伸破坏。 可用来判断混凝土拉伸开裂的起因。 屈服面:拉伸破坏面
1
max(1 , 2 , 3 ) ft ft 由简单拉伸试验确定。
2
那么Tresca准则变为:
xx yy 2 xy k 2
2


xx
yy 4
2 2 xy
2 s
上式分别代入yy = -s , 0, s,得到xx-xy 平面 上的屈服轨迹。
xy
xx
Mises 屈服准则
轴向拉伸试验:
1 s , 2 3 0
1 3 s , 2 0
s k 2
k s
纯剪试验:薄壁圆筒扭转试验
1 s s 2
s 与 s 均可由试验测定,常用钢材的试验 结果与上式不完全符合,说明Tresca屈服准则 是近似正确的。
Tresca准则是分段线性的,简化计算;适用 于主方向已知且不变的情况下;
Mises 、 Tresca 准则分别对应于材料力学中 的第三、第四强度理论。
例3:闭端薄壁圆筒受内压 p 的作用,理想 塑性材料,屈服极限为s = 245 GPa。 用Mises、Tresca准则求最大许可的内压 p。 解:首先确定危险 点的应力状态(远离 封头的筒身位置):
Drucker-Prager 准则
1952 年提出,是对 Mises 准则的修正,它考 虑了静水压力对屈服的影响:

屈服准则

屈服准则
是否能同时满足?为什么?
Mises屈服准则 1913年,德国力学家Mises提出。
定义
当等效应力 达到某定值 C 时,材料即
产生屈服。 表达式
=C
对于单向拉伸
1 s
2 3 0
则有
=σ1= σs 即
C=σs
可以通过单向拉伸试验确定Mises屈服条件
C(临界等效应力)。
两种屈服准则的比较
这三个式子中有一个满足即进入塑性变形状 态。
对于单向拉伸
1 s
2 3 0
则Tresca屈服条件为:
max K
可以通过单向拉伸试验确定Tresca屈服条 件K(剪切屈服强度)。
思考:
Tresca屈服条件的三个式子 σ1- σ2 =±2K σ2- σ3 =±2K σ3- σ1 =±2K
屈服准则(塑性条件) 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变形体内某点进入塑性
状态并使塑性变形得以继续进行,各应力分量 与材料性能之间必须符合一定的关系,这种关 系称为屈服准则,一般表示为:
f( ij ) = C
式中C是与材料性质有关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的常数。
主应力状态下
f(1,2,3 )= C
讨论:
f( ij ) C f( ij ) C f( ij ) C
1 相同点 (1)都是与应力状态无关; (2)都与静水压力无关; (3)进入塑性状态,都为一固定常数。 2 不同点 (1)Mises屈服准则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2)Tresca屈服准则不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 响。
质点处于弹性状态 质点处于塑性状态 在实际变形中不存在
屈服准则 变形体发生塑性变形时应力与材料性能之间
的关系。
两种主要屈服准则
■ Tresca屈服准则 ■ Mises屈服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性材料试样拉伸时拉力与伸长量 之间的关系
f( σ x , σ y , σ z ,τ xy ,τ yz ,τ zx ) = C f( σ 1 , σ 2 , σ 3 ) = C f(I1 , I 2 , I 3 ) = C
' f(I 2 , I 3' ) = C
屈服准则与应力和材料有关,C是与 材料性质有关而与坐标系的常数. 屈服准则是求解塑性成形问题必要 的补充方程 。
二、关于材料性质的基本概念
a)实际金属材料
b)理想弹塑性 c)理想刚塑性
d)弹塑性硬化
e)刚塑性硬化
讨论: 1、实际金属材料在比例极限以下——理想弹性 一般金属材料是理想弹性材料 2、金属在慢速热变形时——接近理想塑性材料 3、金属在冷变形时——弹塑性硬化材料 4、金属在冷变形屈服平台部分——接近理想塑性
σ1 = σ s σ 2 = σ 3 = 0
1⎡ 2 2 2 2 ⎤ σ σ σ σ σ σ σ − + − + − = ( ) ( ) ( ) s 1 2 2 3 3 1 ⎦ 2⎣
Mises屈服准则在纯剪切应力状态时:
σ2
O
σσ 1
τ xy = σ 1 = −σ 3 = k
2
得:
k=
Mises屈服准则又可以表示为:
第5章 屈服准则
本章主要内容
5.1 5.2 5.3 5.4 5.5 5.6 基本概念 屈雷斯加屈服准则 米塞斯屈服准则 屈服准则的几何描述 屈服准则的实验验证与比较 应变硬化材料的屈服准则
5.1 基本概念
金属变形:弹性+塑性
一、屈服准则(塑性条件):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各应力 分量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时,质点才开 始进入塑性状态,这种关系称为屈服 准则。
2
1 σs 3
2
M(0,-τ1)
2 2 2 2 2 (σ x − σ y ) + (σ y − σ z ) + (σ z − σ x ) + 6 (τ xy + τ yz + τ zx = 2 σ = 6 k ) s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2σ s2 = 6k 2
则Mises屈服准则为:
σ e =σ s
需注意的是: 1) 应用密赛斯屈服准则时,单向拉伸时屈服剪应力为 σ s / 2 ,在纯 剪时屈服剪应力增大至 k = σ s / 3 = 0.577σ s ,是 σ s / 2 的1.155倍。这 和屈雷斯卡屈服准则认为剪应力达到 σ s / 2 为判断是否屈服的依据是不 同的; 2) 密赛斯当初认为,他的准则是近似的。由于这一准则只用一个式 子表示,而且可以不必求出主应力,也不论是平面或空间问题,所以显 得简便。后来大量事实证明,密赛斯屈服准则更符合实际,而且对这一 准则提出了物理的和力学的解释; 3) 一个解释是汉基(Hencky)于1924年提出的。汉基认 为密赛斯屈服准则表示各向同性材料内部所积累的单位体积变形能达到 一定值时发生屈服,而这个变形能只与材料性质有关,与应力状态无关。
证明:
在弹性变形时有下列广义虎克定律:
单位体积的弹性变形能可借助于这个式子用应力表示为:
其中与物体形状改变有关的部分,可将此式中的应力分量代以偏差应力 分量而求得:
于是,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单位体积形状变化能达到的极值是: 所以,密赛斯屈服准则也称为变形能定值理论。
当主应力不知时,上述Tresca准则不便使用
对于平面变形及主应力为异号的平面应力问题:
τ max
⎛σx −σ y ⎞ 2 = ⎜ + τ xy ⎟ ⎝ 2 ⎠
2
屈雷斯加屈服准则可写成:
2 2 2 σ − σ + 4 τ = σ = 4 K ( x y ) xy s 2
5.3 Mises屈服准则
1913年,德国力学家米塞斯: f( σ ij ) = C 与坐标的先择无关,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屈服函数式 ' 有关。 与塑性变形与应力偏张量有关,且只与应力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I
用主应力表示 : y 1 2 2 2 I ' 2 = ⎡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 C ⎦ 6⎣ 求C: 对于单向拉伸 : Mises屈服准则:
σ 1 = τ 1 σ 2 = −σ 1
τ1 τ1 x τ L(0,τ1)
O
1 2 得 : C = σs 3
2 2 2
与等效应力比较得 :
2 1 2 2 2 2 2 σe = + τ yz + τ zx = σs (σ x − σ y ) + (σ y − σ z ) + (σ z − σ x ) + 6 (τ xy ) 2
用主应力表示为 :
1⎡ 2 2 2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 σ s σe = ⎦ 2⎣
2
在一定的塑性变形条件下,当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偏张量的第2不 变量 I' 达到某一定值时,该点就进入塑性状态。
2
屈服函数为:
′ )=J 2 ′ =C f (σ ij
应力偏张量第二不变量为 :
2 2 1⎡ 2 2 2 2 ⎤ I 2 = ⎢(σ x − σ y ) + (σ y − σ z ) + (σ z − σ x ) + 6 (τ xy + τ yz + τ zx =C ) ⎥ ⎦ 6⎣ '
σ
σs
5.2 Tresca屈服准则
1864年,法国工程师屈雷斯加: 当材料中的最大切应力达到某一定值时,材料就屈服。即材料处于 塑性状态时,其最大切应力是一不变的定值, ——又称为最大切 − σ min
2
=C
C为材料性能常数,可通过单拉求得 :
材料单向拉伸时的应力 : K为材料屈服时的最大切应 力值,即剪切屈服强度
σ max = σ 1 = σ s σ min = σ 2 = σ 3 = 0 σs σs C= τ max = = K
2 2
σ max − σ min = σ s = 2 K

σ1 > σ 2 > σ 3
σ 1 − σ 3 = 2K
如果不知主应力大小顺序,则屈雷斯加表达式为:
max { σ 1 − σ 2 , σ 2 − σ 3 , σ 3 − σ 1 } = 2 K = σ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