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教学素材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6第六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文档

高三历史教学素材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6第六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文档

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6第六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对外交通1、丝绸之路对外交通唐鼎盛,海陆丝路来往频。

长安西行欧亚非,登扬①乘舟到日本。

广州南行波斯湾,亚洲中华为中心。

2、开明外交唐朝外交超前人,招引外商唐开明。

来华经商又通婚,长安洛阳聚贵宾。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使节往来中朝来往源先秦,隋唐友好亦睦邻。

设立机构“新罗坊”,接待商旅留学生。

2、文化交流新罗立国仿唐制,设立国学授儒经。

始传汉学崔致运,《桂苑笔耕》吟诗文。

新罗国人喜唐诗,唐风唐俗到如今。

印刷制瓷制铜术,跨江东行促兴盛。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使节往来隋唐中日互遣使,遣唐使者频西行。

中日交流多典型,吉备真备与鉴真。

2、贸易往来中日贸易往来频,出土货币为见证。

3、文化交流大化改新仿唐制,都城建筑仿唐城。

鉴真东渡传文化,各级学校授儒经。

四、和印度半岛的往来1、使节往来中印使节往来频,郁金菩提②馈赠品。

玄奘取经那烂陀③,翻译佛经《道德经》。

义净浮海到天竺,途经印尼取佛经。

撰写大唐高僧传,南亚诸国史料存。

2、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中华,十位纪数南传印。

五、与中西亚的交往1、与波斯关系秦汉中亚来往频,安息大国史有名。

隋朝波斯互遣使,名马异药馈赠品。

唐时大食灭波斯,赴唐求援有君臣。

唐城胡商“波斯店”,定居中华成回民④。

2、与大食关系三洲帝国阿拉伯,击败波斯拜占庭⑤。

与华通使百多春,造纸西传促文明。

六、与欧非的交往1、与东罗马的交往三洲帝国拜占庭,西罗⑥灭亡东罗⑦兴。

唐使西赴东罗马,丝绸瓷器欧洲行。

医术杂技传中华,中欧交往渊源深。

2、与非洲的交往唐人杜环非洲行,著书立说写风情。

来华使者索马里,太宗皇帝迎贵宾。

非洲出土唐瓷器,贸易频繁有见证。

[注释]①登扬:指登州(今山东蓬莱)和扬州。

②郁金菩提:指天竺特产郁金香和菩提树。

③那烂陀:指当时天竺的佛教中心。

④回民:指回族。

⑤拜占庭:指东罗马,首都拜占庭(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又称拜占庭帝国。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高中历史人教版: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

高中历史人教版: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2.掌握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和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3.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了解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掌握中印文化交流。

5.了解唐朝和波斯、东罗马的往来。

6.掌握与大食的友好交往。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原因,认识国力强盛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是促进对外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

2.学习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认识到,通过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应向在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1.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2.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1.古今地名和国名的对照。

2.认清古代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3.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交通情况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比较唐朝与各国交往的共同点和唐朝与这些国家交流的具体表现。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在指导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叙述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唐朝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东罗马等国家的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双方 贸易频繁:日本出土大量 日本出土大量“ 往来 贸易频繁 日本出土大量“开元通 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 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 币 政治:由留学回国人员策动大化改新 由留学回国人员策动大化改新, 政治 由留学回国人员策动大化改新 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唐文化 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日本 对日本 文化 学校教授儒学 建筑艺术深受 文化:学校教授儒学 学校教授儒学;建筑艺术深受 的影响 唐朝影响 生活习惯上也受唐影响 生活习惯上也受唐影响 双方交往中有 吉备真备 突出贡献人物 鉴真
遣使隋唐:隋时互遣使 遣唐使十多次 遣使隋唐 隋时互遣使,遣唐使十多次 隋时互遣使
政治上:互派使节 与东南亚 政治上 互派使节 的 往 来 经济上 交换土特产品 经济上:交换土特产品 与东南
亚、印 度半岛 各国的 与天 往 来
竺的 往来
天竺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印度半岛 天竺的概念 相当于现在的印度半岛 相当于现在的 政治:遣使来唐 政治 遣使来唐
7.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 .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 重要贡献,他们是( 重要贡献,他们是( D ) ①一行 ②义净 ③玄奘 ④法显 ③鉴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 . C.①③⑤ D.②③⑤ . . 8.在汉唐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B ) .在汉唐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瓷器 B.丝绸 C.纸张 D.茶叶 . . . . 9.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C )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民间商贸交往 B.使臣互往通好 . . C.以佛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 .
10.唐朝时 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B) 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唐朝时 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A.制瓷技术 B.造纸术 . . C.雕版印刷术 D.冶铁技术 . . 11.隋唐时 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隋唐时 (B) A.民间商贸交往 B.互通使臣 . . C. C.以宗教为纽带 D. D.技术交流 12.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 .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 度影响较大的是( 度影响较大的是( C ) A.日本、天竺 B.新罗、东罗马 .日本、 .新罗、 C.新罗、日本 D.天竺、大食 .新罗、 .天竺、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ppt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ppt

大食旅行者陶俑
陕西省西安市出 土高27厘米
唐朝与大食往来 关系密切
新罗
波斯
拂菻
唐朝
天竺
日本
大食
三.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发展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交往范围广,出现前 所未有的盛况。 2.海陆两路并举,交通发达。 3.对外开放政策更加开明。
4.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 ① 使节往来。(日、天、骠、波、大、 东罗马等) ② 派留学生:新罗最多。(崔致远) ③ 技术交流:十进位记数法→印度 造纸术→大食 雕版印刷术→新罗 东罗马医术→中国 ④ 宗教交流:中印以佛教为纽带;伊斯教 传入中国。 ⑤ 制度借鉴:对日本、新罗的影响。 ⑥ 艺术交流:东罗马杂技传入中国。
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发展的原因:
1.唐朝的统一和繁荣、强盛 2.唐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3.发达的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的路线

从 长 安 出 发



向 到达朝鲜 东
从登州、 到达韩国、 扬州出发 日本
向 达到印度、 从广州出 达到波斯 西 伊朗、阿拉 发 湾 伯、欧非
(2004年广东)唐代中日交通的 主要港口城市是
A. 明州 C. 泉州
答案:
B. 扬州 D. 广州
B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印度 B.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伊朗 C.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阿拉伯各国 D.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朝鲜

答案: D
二.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发展的表现
墨尔本 的 唐人街
旧金山的唐人街
五.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对 今天的启示:
1.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 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 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3、对外开放政策 并非每个发达的国家都在对外交往上有所成就,原因 一大方面就在于统治阶级的政策。
4、海陆交通发达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
交往
唐朝从陆路可以到达的国家
• 向东可以到达 新罗
• 向西可以到达 波斯 天竺 大食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 交往
唐朝从海路可以到达的国家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 交往
唐与日本的交往
• 政治交往:日本派出 遣唐使(13次)
• 文化交往:日本派出 留学生 留学僧
至今还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 经济交往:日本大量出土唐货币“开元通宝”
中国境内发现日本银币“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 交往
中日交往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从扬州出发)向东可以到达 日本 (从广州出发)向西可以到达 天竺
大食
高二历史 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 交往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与东亚的交往:
1、隋唐和新罗的交往
人员往来方面:一是许多朝鲜音乐家来到长安,新罗留学生也不 少,在各国中,新罗派往唐朝的使者、留学生及商人的人数是最 多的,著名的是崔致远。
对外贸易方面:朝鲜输入唐朝的有马、牛、麻、人参等,唐输入 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唐有许多“新罗 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文化交流方面:参用唐朝制度,设国学,教授儒学,引进雕刻印 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写唐诗,用唐俗。朝鲜的音乐受到我国 的欢迎,唐太宗时定的“十部乐”中就有“高丽乐”等。
展开。西汉没有使臣交往;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有使臣往来
通好。
③汉朝以丝、丝织品为主,唐朝有丝绸、瓷器、纸张、茶 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加。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来华的使者和商人日益增多。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商人商贸很多
A、双方交流频繁
留学生中新罗最多:崔致远最著名。 阅读课本79页,找出…的表现和影响
想一想,唐朝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何启迪?
启迪一 我们也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经济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启迪二 我们必须学习唐朝有着广博的胸怀,同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B、对新罗的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生活习惯: 在唐朝以前,中朝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A、人民迁徙 B、使节往来 C、文化影响 D、贸易往来
秦汉之际,燕齐赵数万人避难朝鲜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指马韩、辰韩和弁韩(biàn)
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
中国 朝鲜
拓展二. 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①交流频繁,盛况空前; ②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先进新鲜事物.
原因:
领先地位,巨大吸引力
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
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路 海路交通发达
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疆域辽阔,民族关系和睦
特点:
秦汉对外关系开拓的基础
拓展三.汉唐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从对外交通、对外交往类型、贸易内容、及是否相互促进等角度思考) 分析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不同特征: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四、与中亚、西亚欧非国家的交往
01
02

高三(上)历史1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高三(上)历史1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高三(上)历史1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主讲教师:李文雄学习目标提示目标一:隋唐对外友好交往有何条件? 把握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以及对外友好交往发达的原因。

目标二:隋唐是如何与东亚各国交往的? 把握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史实以及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目标三:隋唐是如何与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交往的?把握唐与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交往的史实以及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一、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繁荣,政治长期稳定,文化先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周边各国都很希望与隋唐交往。

2.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允许他们做官、居住,与中国人通婚。

3.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和国际地位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新罗,即今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这说明,唐朝是当时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当时的长安、洛阳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三、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新罗地处朝鲜半岛,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朝建立时,朝鲜半岛上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立。

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这三个国家都有交往,隋炀帝曾远征高丽。

直到7世纪后半期,新罗才统一了朝鲜半岛。

2.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唐朝与新罗的交流极为频繁: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新罗商人来华贸易的很多。

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

3.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

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经济文化交流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遣唐使和留学生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频繁的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的往来3.和大食的往来4.和东罗马的往来5.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二、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的对外交往,尽管发生过战争,但总的来说,和平友好方式是主要的。

关于导入新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的情况,然后指出中国和亚、欧、非地区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当时外国人把中国人开始称为“唐人”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几张现在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图片或录像片断,从“唐人”“唐人街”的来历着手,导入新课。

三、发达的对外交通关于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层层进行分析。

1.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来华的使者和商人日益增多。

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对外交通路线,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陆路、海路方面归纳。

教师应利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最好是制作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指明线路,以及到达的国名、地名。

关于空前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教师应指出除了交通的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是促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超过以往各代的重要原因。

国际大都会是指长安、洛阳,可让学生回顾《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所讲的“城市的兴旺”中有关长安和洛阳的内容,教师强调这两个城市当时的国际地位。

四、和新罗的友好往来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国家。

隋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兵败而返。

新罗势力逐步壮大,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积极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

教师讲述时可启发学生回忆世界史上有关三国形成和统一的内容。

关于经济文化交流。

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归纳表现:1.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

仅848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

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曾留在唐朝做官。

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有关崔致远的小字,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

2.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

北起登州,南至扬州,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在唐都长安、楚州(江苏淮安)、莱州(山东莱州)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

新罗的特产、工艺品、药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唐朝外贸输入总额中,新罗物产居各国首位。

唐朝的丝绸、茶叶、书籍、手工技艺等,大量输出新罗。

关于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

教师在讲述时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和日本的友好交往关于遣唐使和留学生,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

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

2.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

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

2.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

3.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关于贸易往来,教材利用考古成果,即在日本出土的唐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出土的日本的银币“和同开(bǎo)”来说明当时贸易往来的情况。

教师无需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

教材介绍了两位人物。

其中,日本的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深通经史,回国时带回大量书籍。

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说明他到唐长安研究中国文化,学成归国后根据汉字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

关于鉴真,可启发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强调他们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象征。

鉴真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六、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关于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两汉时,我国就已和东南亚各国有了交往。

隋时日益发达,到唐时使节的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应先介绍基本情况: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

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

与尼泊尔的交往,教师可略作补充,尼婆罗和唐朝地方政权吐蕃毗邻,双方学者经常互访,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玄奘西游印度时曾到尼婆罗探求佛学。

与天竺的往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

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

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

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

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关于高僧玄奘和义净:应指导学生读小字,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让学生了解,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是我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

应主要介绍玄奘,突出他潜心研究、翻译佛经,并为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南洋、印度半岛等各国历史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古以来民间的友好关系。

七、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国的交往此目内容涉及的国家较多,教师讲授时应以大食为重点,中亚国家、波斯、东罗马和非洲只需作一般介绍。

关于中亚国家,让学生了解:今阿富汗在隋唐称为吐火罗,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是丝绸之路的南路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就和中国有密切关系。

唐太宗时,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高宗时曾派出使者到那里访问。

玄宗时,双方往来尤为频繁。

吐火罗曾送来名马、玻璃、玛瑙等。

关于波斯,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波斯即是今伊朗,在我国古书中也称之为安息。

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同中国交往密切。

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班超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其次,应让学生了解:7世纪中期,波斯被大食灭亡,波斯国王卑路斯和王子先后定居长安,后来都客死唐朝。

许多波斯商人到唐朝经商,开设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药品而驰名。

关于和大食的交往,教材内容主要涉及:1.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

7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国势日增,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

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

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话语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3.因为唐将高仙芝率领的援外唐军在中亚被大食打败,不少唐兵被俘,于是中国的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从此传入西亚以及欧洲、非洲。

关于和东罗马的交往,应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隋唐时称东罗马为拂。

唐以前中国史书上称罗马为大秦,大秦人把中国丝绸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应让学生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在唐前期,东罗马来使达五次。

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喜爱穿戴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

东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治疗痢疾和眼病等医术也传到了唐朝。

关于和非洲的交往,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早就结下了友好关系。

八、本节内容涉及的国家(古今异名)多,头绪多,地域跨度大,建议教师在讲授时侧重分析、综合:1.引导学生分析对外交往繁盛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归纳对外交往的表现,串联已学的中外历史知识,对照古今地名、国名。

可按国家分别讲授教学内容,然后按“人员往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三类进行综合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2.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3.往来是双向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