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合集下载

历史: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历史: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日本出土 “开 元 通宝” 通宝”; 中国出土 日本银币
西汉时,日本有 西汉时, 三十多个小国和 汉朝有来往; 汉朝有来往;东 汉初, 汉初,日本倭奴 国王遣使来汉, 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 光武帝赠“汉倭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遣使 印度
以佛教为纽带; 以佛教为纽带;送来郁金 菩提树; 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 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大竺; 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大竺; 玄奘、义净。 玄奘、义净。
波斯
大食
唐高宗时 与中国通 使 与唐朝有 使节来往
中国造纸术 在唐朝时传 到大食 中国的丝绸 东罗马的医 瓷器大量运 术、杂技传 入中国 往欧洲 甘英出使大秦(97年 甘英出使大秦(97年) 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 166年 华(166年)——直接 直接 往来最早记载
东罗马
拓展】 【延伸·拓展】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 延伸 拓展 (1)共同点: 共同点: 对象; 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经济技术交流 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陆路为主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东罗马与唐朝有使节来往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甘英出使大秦97年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华166年直接往来最早记载延伸拓展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1共同点
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扫描考点
唐朝对外交往远远超过以往各代的原因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唐朝对外交往的作用和启示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及原因 关于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比较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2)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2)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教学目的
1、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 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 (2) 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3) 日本留学生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 (4) 玄奘西游 (5) 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由于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 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 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新罗、日本等国产生了句、巨大影响。同 时,提出唐朝也吸收了各国的长处,从人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 的发展 (3) 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上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 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象的能力。 (2) 识别鉴真塑像。
(二)学生学习难点
1、教材内容方面:地名、国名较多而且地域跨度大、涉及地理区域、世 界历史等学生不易掌握。 2、学习方法方面:对外关系史课型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掌握知识 结构。 3、能力培养方面:掌握对外关系课型的框架结构、学习方法。对具体知 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 请你说出民族关系史课型最关键的问题? (2) 唐时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唐和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请用具体史实说明! (3) 请总结唐政府的民族政策及结果!(开明、和同为一家。) 2、历史小论坛:学史一得(以史为鉴) 3、导入新课:隋唐时期不仅边疆和内地联系大大加强,而且中国和邻邦 的友好往来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关系也日益密切。我们引用唐代诗人王勃 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一句作为课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讲授新课: (1)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你认为对外关系史课型最关键的 问题是什么?。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三、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遣唐使”就是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臣。
当时,随同遣唐使一起到中国的还有一 些学者、工匠、学生等。他们中有一部 分人又随同遣唐使一起回国,也有一部 分人留在中国继续学习。随同遣唐使回 国的就叫“还学生”,留在中国继续学 习的就叫“留学生”。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四、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 国的往来
1.唐与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隋炀帝时曾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唐朝中期,骠
国歌舞团的演出轰动长安。 当时与唐朝来往最密切的是——天竺。 天竺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因为印度半岛上
的国家今天有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在唐朝,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 斯坦、孟加拉统称为天竺。)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陆路
海路
向 东
到达朝鲜
从登州、 扬州出 发
到达韩国、 日本
从长
经“丝绸之
安出
路”,可
发 向 到印度、
西 伊朗、阿
拉伯以至
欧非国家
经海上
从广州出 发
“丝绸 之路”, 可到波
斯湾
登州是今第七天节隋的唐山时期东对外蓬友莱好交往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印度 B.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伊朗 C.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阿拉伯各国 D.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朝鲜 答案为D。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早在秦汉之际,
双方就发生了友好的关系。当时的朝鲜 半岛上有哪些国家?他们与我国有怎样 的友好交往? 当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叫马 韩、辰韩、弁韩。都曾多次派人赴汉, 加强联系。其中的辰韩更是引进中国的 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他们和汉 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有檀弓、 果下马等特产输往中国,而我们也有铜 镜、漆器、铁第制七节隋生唐时产期对工外友具好交往等输往朝鲜。

高中历史人教版: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

高中历史人教版:4.7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2.掌握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和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3.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了解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掌握中印文化交流。

5.了解唐朝和波斯、东罗马的往来。

6.掌握与大食的友好交往。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原因,认识国力强盛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是促进对外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

2.学习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认识到,通过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应向在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1.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2.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1.古今地名和国名的对照。

2.认清古代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3.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交通情况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比较唐朝与各国交往的共同点和唐朝与这些国家交流的具体表现。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在指导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叙述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唐朝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东罗马等国家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 往全面展开。两汉基本没有使臣交往。唐时与朝 鲜、日本、印度等互有使臣来往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 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不仅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2)汉唐中外交往特征不同的的原因:

伯、欧非
(2004年广东)唐代中日交通的 主要港口城市是
A. 明州 C. 泉州
B. 扬州 D. 广州
答案: B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印度 B.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伊朗 C.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阿拉伯各国 D.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朝鲜
答案: D
二.隋唐对外友好交往发展的表现
五.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对 今天的启示:
2.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 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
五.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对 今天的启示:
3.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 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 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 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 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 作。

高三历史:4.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4.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4.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旧人教版)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崔致远崔致远(857—?),字孤云。

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中国唐朝留学,并中进士。

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12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平城京平城京即今日本奈良,位于本州中西部。

710~784年,日本曾建都于此,日本史称这一时期为奈良时代、奈良朝。

建筑仿中国的长安。

城内东大寺是唐朝鉴真到日本后的最初居住处,唐招提寺为鉴真设计创建,也是鉴真的圆寂地。

吉备真备吉备真备(约693—775),日本奈良时代学者。

717年与阿倍仲麻吕等作为留学生来到唐朝,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

十多年后携大量历学、音乐等文化典籍回国。

752年,以遣唐副使身份再度来中国,后官至右大臣。

他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军事、历数、音韵之学,著有《私教类聚》50卷。

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

鉴真鉴真(688—763),扬州人,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始祖。

俗姓淳于,4岁出家,法名鉴真。

后到长安等地遍研佛经。

26岁在扬州专修戒律。

742年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教。

5次渡海均受挫,致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

753年第6次航行于次年初抵日本九州,随后在平城京东大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

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广为介绍中国的建筑、雕刻和医学知识。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赤土国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

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

简称“赤土”。

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派王子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骠国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境内。

《新唐书》《旧唐书》中说它位于“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

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人教版

第四章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人教版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

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经济文化交流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遣唐使和留学生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频繁的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的往来3.和大食的往来4.和东罗马的往来5.和非洲的往来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唐朝与东罗马、非洲的交往 在两汉时,我国称罗马为——大秦。 大秦与汉朝的关系:班超出使西域时,曾派甘 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后来,大秦 王安敦派出的使者曾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 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 唐朝时,唐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 术、杂技传入中国。东罗马的皇帝和贵族都爱 穿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 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 另外,中国史书上还记载了唐朝与非洲的来往。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早在秦汉之际, 双方就发生了友好的关系。当时的朝鲜 半岛上有哪些国家?他们与我国有怎样 的友好交往? 当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叫马 韩、辰韩、弁韩。都曾多次派人赴汉, 加强联系。其中的辰韩更是引进中国的 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他们和汉 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有檀弓、 果下马等特产输往中国,而我们也有铜 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往朝鲜。

三、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遣唐使”就是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臣。 当时,随同遣唐使一起到中国的还有一 些学者、工匠、学生等。他们中有一部 分人又随同遣唐使一起回国,也有一部 分人留在中国继续学习。随同遣唐使回 国的就叫“还学生”,留在中国继续学 习的就叫“留学生”。

两汉时期的中日交往是怎样的?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的策动下,日本进行了大 化改新,新政中的制度,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 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 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 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 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 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 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 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 等。 另外在文学艺术、生活习尚、节日风俗等方面,日本 也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 当时,中日之间的贸易极其频繁,由中日两国出土的 文物作证。





2.唐与印度经济文化的交流 表现 : 政治方面,双方互派使臣。 经济方面,双方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运来 了菩提树、郁金香和棉布,我们运去了绢和瓷 器。唐太宗还派人去学习熬糖法,提高了我国 的制糖技术。 文化方面,我国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 学的发展;造纸术的传入,使他们结束了用树 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而我们敦煌、云冈、龙 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 艺术风格的影响。
1.唐朝对外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 答案:B A.封闭 B.开放 C.武力征服 D.联姻 2.下列表述,不是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有 答案:C A.唐朝经济文化发展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疆域广阔 D.统治者的开明态度 3.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C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 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4.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 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互派使节
互遣使节
使节往还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分析出现不同的 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 开。两汉基本没有使臣交往。唐时与朝鲜、日本、印度等互 有使臣来往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先进的唐朝文化对新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哪里?可以从政治、经济、文 化、生活习惯等方面概括说明。 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 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 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文化上,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欢读唐 诗、写唐诗。 生活习惯上,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 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新罗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 他们的音乐就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 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3.吉备真备和鉴真(在中日交往中,有突出贡 献的人物 ) 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学成回国后,他根 据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 有关鉴真,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先后六次东 渡,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东渡成功,他 先后在日本的九州、奈良等地传播佛教,并将 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这两人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陆路 向 到达朝鲜 东 从长 经“丝绸之 安出 路”,可 发 向 到印度、 西 伊朗、阿 拉伯以至 欧非国家
海路 从登州、 到达韩国、 扬州出 日本 发
经海上 “丝绸 从广州出 之路”, 发 可到波 斯湾
登州是今天的山东蓬莱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印度 B.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伊朗 C.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阿拉伯各国 D.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朝鲜 答案为D。

四、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 国的往来
1.唐与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隋炀帝时曾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唐朝中期,骠 国歌舞团的演出轰动长安。 当时与唐朝来往最密切的是——天竺。 天竺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因为印度半岛上 的国家今天有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在唐朝,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 斯坦、孟加拉统称为天竺。)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 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原因:汉朝江南相对落后,海上通商的条件不是太好,唐
朝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造船业发达,国力强大, 经济文化发达。
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吸收唐朝的优良技术,织出精美的朝霞锦、大花鱼 牙锦的国家是( B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C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3.唐朝时,海路从哪儿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 C ) ①泉州 ②登州 ③广州 ④扬州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稳定,国家强盛(基础)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世界上有 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2、政府鼓励、重视
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为对外交 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政府还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 构——市舶使 3、交通发达见《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五、唐朝和中亚、西亚欧 非各地的交往

8世纪时,在亚洲广大的领土上, 东方崛起了大唐帝国,西方也有 一个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 当时唐朝与阿拉伯以及中亚、西 亚欧非的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友好 的往来。
1.唐朝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中亚一些国家处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因此早在西汉时就与我国有密切的交往, 在隋唐时期往来更是密切,双方互派使 臣,也经常有贸易往来。 在唐朝刚建立时,西亚较强大的国家是 波斯帝国,大家还记得吗,在西汉时我 们称之为——安息。 不久,波斯就被大食所灭,大食就是— —阿拉伯。

27.唐朝与日本、天竺、大食往来
的相同之处( ) ①都派使臣到长安通好②都吸收了 唐朝生产和手工业技术③都有商人 在中国定居④都曾使用中国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1、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C
D.天竺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 “新罗馆”,主要反映了: C A 唐朝建筑技术的提高 B 唐朝对外政策倾向 C 新罗商旅来唐很多 D 唐朝城市的发达 3、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 ①崔致远 ②吉备真备③ 义净④ 鉴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
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 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 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 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 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 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唐朝对外交流
主要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 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 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 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 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 次派出遣唐使.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 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 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到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仍有三
个国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 隋唐同这几个国家都有往来。隋 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 都兵败而返。后来,新罗的势力 逐步扩大,并统一了朝鲜半岛上 的大部分地区。新罗积极发展同 唐朝的友好关系。
2.双方频繁的交流 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 谁来归纳一下,双方的交流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唐朝的留学生中,新 罗人最多。崔致远 第二,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 很多。“新罗坊”“新罗馆 ”
D
国家
官方交往(使节)
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1、互派使臣 2、日本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经济文化交流
(1)朝鲜传入; (2)中国输出: 钱币;文化使者 (1)天竺传入; (2)中国输出 (1)波斯店; (2)造纸术 (1)东罗马传入: (2)唐朝输出:
朝鲜 日本
东南亚 (天竺) 中、西亚 (大食、波斯) 欧洲非洲 东罗马

2.唐朝与波斯、大食的交往 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与我国一直有较密切的 交往,班超出使西域时,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隋朝时,双方政府互派使节。7世纪中期,波 斯遭到大食的侵扰,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前来 求援,后两人定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 开设“波斯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 药品而闻名。 大食灭了波斯后,也立刻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 系。8世纪中期,大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双方的交往开始于651年,在此 后的148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穆罕 默德的话“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生动地反映 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中国的纺织、 造纸等技术都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亚、欧洲和 非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