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二、讲授新课(一)遣唐使“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篇一:人教版历史七下《对外友好往来》word教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师寄语:和平友好是世界交往的前提。
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对外友好交往的情况,主要与日本、天竺。
2.分析隋唐出现频繁交往的原因。
比较玄奘和鉴真的共同点。
3.比较日本与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日本使:日本先后次派出遣唐使或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学习仿唐制进行唐与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参考汉字,创建的关系在、、、等方面保留唐的风尚时间:东渡经过: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
影响:人员往来:、唐与新罗贸易往来:的关系新罗用制选官文化交流新罗引入、、等科技传入唐朝唐与天竺友好往来唐与天竺时间:的关系玄奘西游经过:从出发,到达天竺,遍访名寺,并在寺游学。
归国后,写成一书。
影响:二、记忆擂台1.天竺是的古称,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汉朝杰出的使者,并开辟了闻名,中印史上杰出的使者,中日交流史上传播者。
4.佛教发源地在,传入中原,北朝为宣扬佛教,开凿石窟著名的、,唐朝时西游天竺,并写成《》成为研究、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早在朝时,日本派遣隋使来到中国,在中日交往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时期)设计的。
三、合作探究1.看P28、P2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分析归纳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2.P29—P31分析归纳唐朝与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史实(从次数、规模、影响来对比)。
3.对外交往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及事迹。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舞》,未知秦王何许人,有何功德?”你能帮助他吗?四、达标检测1、唐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A、鉴真B、崔致远C、遣唐使D、玄奘2、玄奘前往印度时,印度半岛被称为()A、印度B、印尼C、天竺D、孟加拉3、玄奘回国后,以其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A、《西游记》B、《桂苑笔耕》C、《老子》D、《大唐西域记》4、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A、高丽B、西域C、天竺D、日本5、玄奘西行的出发点是()A、逻些B、长安C、涿郡D、洛阳6、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A、隋朝B、西汉C、唐朝D、秦朝7、“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B、日本C、波斯D、天竺8、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1)李冰(2)李春(3)玄奘(4)鉴真A、(1)(2)B、(3)(4)C、(1)(4)D、(2)(3)9、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A、朝鲜B、阿拉伯C、日本D、印度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目标解读】【课程标准】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中日文化交流。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
难点: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
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让我们一起进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了解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1.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制作简单的对外交往示意图(如下图)(2)观察下列图片,感受唐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2.遣唐使(1)概念: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史料链接: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派遣唐使来中国的原因。
答案提示:密切中日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3)依据下列图片并根据所学,概括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城市建筑:日本的京都、寺院建筑、雕刻绘画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
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依照唐朝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②文学艺术: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诗为日本人民喜爱。
日本天皇、士大夫还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日本原没有自己的文字,官府文告、文人们的诗赋文章都使用汉字。
后来仿照唐朝文字创造了日文,日文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③生活习尚:日本铜钱的样式,与唐朝铜钱相仿。
日本人民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
日本人当时的衣、裙、带、鞋等服饰及发型,饮茶习惯多仿唐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阅读《隋唐史》、《唐朝史》等相关的史书,以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视频资源:《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的纪录片,以直观地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给予学生的时间太少,导致部分小组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下次我应该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成果。
此外,我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候过于严格,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我应该更加注重营造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怕犯错误。
最后,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个别关注不够。下次我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板书设计
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重要性: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是唐朝繁荣与开放的重要体现。
②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竞赛、撰写历史论文等活动,以提高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历史解释:通过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培养学生的History解释能力。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事件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
不息的精神动力。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因初中学生年龄较 学生学习能
小,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形象思维占主导 力分析
地位,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仅停留在
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应从 直观形象入手,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整节课师生倾
心投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互
动,与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好!
4.(ppt 展示鉴真铜像、展示日本奈良招提寺和鉴 真手迹)
想一想:鉴真为促进中日友好交往中做出了什么贡 献?
答:鉴真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 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二)简介唐与新罗的关系(略) (三)玄奘西行 1.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他不畏艰险, 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 的寺院,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ppt 展示玄奘西行图、玄奘画像) 2.简介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 作,根据的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 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ppt 展示大唐西域记封面) 3.动脑筋: 问题: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 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称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
隋唐初中历史教案

隋唐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对外交往。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2.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
3. 隋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 隋唐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统治。
2. 唐朝的兴起和盛世。
3. 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4.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和影响。
三、讨论(2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练习(10分钟)
1. 学生完成一份隋唐时期的历史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该时期的了解。
2. 老师批改练习题,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隋唐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隋唐时期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隋唐时期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不足之处,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件 解 说 做一个文明的人,
请你保持教室卫生清洁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天祝三中党文叁《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习重点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中如何分析对外交往的条件
2.掌握隋唐时期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的表现、影响
3.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4.掌握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种途径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对外交往的条件1.政治:2.经济:3.政策
:4.
交通: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对外政策开放
海陆交通发达思考?联系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析
中国古代史中统一时期对外交往的条件有哪些?
对外交通的路线
从出发向西到达向东从出发从出
发海路陆
路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长安朝鲜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
登州、扬州广州韩国、日本波斯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友好往来:
(1)留学生:(2)商旅:新罗最多(崔致远)
“新罗坊”、“新罗馆”
(3)贸易往来:新罗唐朝
特产、工艺品、药材
丝绸、茶叶、书籍、
手工技艺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
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教科书
政治
经济
习俗
文化
1.友好往来(1)使臣(2)贸易
(3)突出人物隋朝: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中国出土日本
银币
日本:吉备真备
中国:
鉴真(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此像是鉴真弟子
忍基等人按其真
容制作。
此像至
今供奉在唐招提
寺开山堂内,被
视为日本的国宝。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2)科学技术:(3)文化教育: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仿照长安
教授儒学、创立文字等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往来:
2.和天竺往来:
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⑷人物:天竺派遣唐使
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
推动了天竺数学发展
玄奘、义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四)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往来:
2.和波斯(伊朗)往来:
中亚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
⑵唐时波斯王及儿子来求援
⑶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⑴隋与波斯互派使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波斯琉璃盘
是唐朝与波斯交往的见证
3.和大食的往来:⑴唐高宗时与大食通使⑵中国造纸术传到大食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大
食
旅
行
者
陶
俑
求学问尤当去中国。
——穆罕默德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4.和东罗马(拂菻)往来:
⑴使节往来
⑵拂菻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唐朝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5.和非洲往来:
中国史书有记载(杜环)
新
罗日
本
天竺
波斯大食
拂
菻
三、对外交往的特点
交流频繁盛况空前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
形式更加多样
政策更加开明,交往内容明显不同
地位更加崇高
交往领域全面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四、对外交往的启示 1.政治稳定2.发展经济
3.对外开放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种途径1、贸易(官方与民间)
2、留学生,派遣使节
3、宗教人士(法显玄奘
义净鉴真)4、战争(唐朝与大食)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知识拓展 1、两汉和隋唐时期,都有海上丝
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进行联系,两个
时期丝绸之路的终点分别是: ( )
A 、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B 、波斯湾、罗马
C 、波斯湾、印度半岛南端
D 、印度半岛南端、安息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2、(2010年上海历史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
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
A .西域、大食、波斯
B .大食、波斯、新罗
C .西域、日本、大食
D .波斯、新罗、日本
A
A
3、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主要是因为(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A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4、唐朝对天竺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
)A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制计数法传到天竺B 、在姓氏、服饰、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C 、玄奘将四书五经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D 、天竺都城的建造完全仿唐长安城的样式
A 5、(2010年四川文综—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
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B
5、汉唐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分
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两汉基本没有使臣交往。
唐时与朝鲜、日本、印度等互有使臣来往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不仅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原因:汉朝江南相对落后,海上通商的条件不是太好,唐朝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造船业发达,国力强大,经济文化发达。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
东南亚---------拂菻天竺
---------波斯-----------
大食-----------中亚日本
新罗
文化交流贸易交往人员往来国家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