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材料三《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吸取历代王朝特别是隋亡的教训。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

2.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唐太宗——魏征;唐玄宗——姚崇。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4)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科举制度。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

(5)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是谁?隋炀帝。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6)结合本主题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

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

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

后传人中国。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

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

史人物。

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

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

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

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

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

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

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

录取,……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二:如必谓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由一二皇帝的私

意所造成,这更不合理……若谓此乃皇帝欺骗民众,而且凭此欺骗,便

能专制几百年,古今中外,绝无此理……凭实事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

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四:《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

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

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国家

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1)对比材料一的两个文段,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才能)。

(2)材料二主要批驳了哪两种观点?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的内在

意义和精神生命是什么?(3分)

观点:一是愚民政策,二是皇帝的私意造成的。开放政权。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唐朝时科举制得到怎样的发展和完善?

(3分)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创设殿试制度和武举,唐玄宗时

将诗赋作为进士科重要考试内容。

(4)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

请举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什么经济政策。(2分)

思想:以民为本。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等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5)请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

主要原因: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

(答出两点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

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

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

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

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

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

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

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

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

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

《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

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

概括其作用。(4分)

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

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5分)

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

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3分)

共同点: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6.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唐玄宗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

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

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

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

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

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

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

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

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

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

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

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1

2

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朝文化传播四方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汉藏民族之间那一段历史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

(3)材料三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哪些形式?请列举“这一群人”的相关史实两例予以说明。

形式:引进来、走出去;相关史实: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大量的佛学经典,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

(4)据材料三的史实,请你谈谈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的启示。

我们要尊重各国文化独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

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唐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2)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这件事有何历史作用?

藏族;文成公主入藏;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吐蕾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哪些?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4)列举唐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人。

鉴真,玄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五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 杜甫。

(2)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开元盛世。 (3)这种全盛局面是在何时,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

唐玄宗;安史之乱。

(4)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诗圣。

(5)该诗作者的诗因为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而被后世称为什么? 诗史。

(6)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

10.唐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和谐盛世篇】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2分)

“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篇】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的这句话体现了唐朝政府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对外关系篇】 完成下列表格(6分)

①天竺或古印度(2分)②玄奘(2分)③鉴真(2分) 【文化昌盛篇】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许多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是?(2分)杜甫。

【影响深远篇】

今天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结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谈谈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2 分)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深远;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等。(任意回答两点即可,2分)

10.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贞观之风】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令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盛世经济】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对农业工具进行了改造。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1)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1)虚心纳谏(答出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1分)完善科举制。

(2)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改进?(至少举出两例,2分) 曲辕犁;筒车。

(3)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三件史实,3分)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时的某些风尚;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等。

(3)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列举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一首。(6分)

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科第之设,草泽[贫困老百姓]望之起家,簪绂[富贵官宦]望之继世。”——《唐摭言》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四:“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和二回答:(10分)

①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4分)

①科举制;隋炀帝

②该制度在唐朝得到不断完善,开创殿试是哪个皇帝?(2分) ②武则天

③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问题二:根据材料三回答: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问题三: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哪个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4分) 唐太宗、唐玄宗。

12. 以下是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那时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方式?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①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②和亲。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图中民族是今天哪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呢?

吐蕃——藏族回鹘——维吾尔族

南诏——彝族和白族靺鞨——满族

(3)赵明想通过浏览古迹来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团结的历史.请你给他推荐两个旅游景点,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日的见证;渤海石灯塔,是唐朝和粟末靺鞨友好关系的见证:千寻塔,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见证。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唐太宗看见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1)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隋朝。

(2)根据材料,指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进士科。

(3)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阅读下列诗句,找出相关诗句,将代号填在括号内。

A.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D.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E.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诗句(B)

与科举考试落榜有关的诗句(D)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如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回答:(10分)

①下令开凿这一大运河的皇帝是? 2分)隋炀帝(

②运河两端城市的名称(4分):A .指涿郡 B. 指余杭

③运河是最北段 C 和最南段 F 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

C 是永济渠 F 是邗沟

(2)问题二:据材料二此河开通有什么作用?(2分)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5.结合如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问题一:图一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它是哪

个国家铸造的?(2分)日本

问题二:图二安放着唐朝哪位高僧的坐像?(2分)鉴真

问题三:图三描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一史实?由他口述,弟

子记述的著作是?(4分)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问题四:根据三幅图,说说唐朝对外交流的两种形式。(4分)

向外国传播先进文明;主动学习外国先进文明。

16、诗词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

生活。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唐诗]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

珠,请在下面方框空白处填写正确的内容,并简述图一历史人物的两部

代表作。(4分)

图一

李白、诗圣、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

(2)[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

就。下图所发映的宋词的两种类型,请写出他们词风上的不同点。 (4分)

答:

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

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

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风格豪放豁达。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交流进步是人类历史的客观准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

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

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

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1)材料一中的高僧是谁?他的东渡有何历史作用。 (4分)

鉴真、把中国唐文化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

民族乐团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盛大上演。该作品由中央民族乐团制作、演出,著名作曲家姜莹担任作

曲、编剧、总导演。此次演出将由青年指挥家程晔执棒。

(2) 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述玄奘西行的故事情节(4分)

玄奘从唐朝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印度,带回了印度

的佛经。并根据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称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东亚

的重要史料。

材料三: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展现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千年传承的历史演进,以重现历史的方式

来纪念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为此,日本角川文化

振兴财团投入巨资,领衔推出了“‘遣唐使船’再现计划”,依据历史资

料、按当年尺寸和结构仿制的“遣唐使船”已在张家港市长明造船有限

公司建成,经水上调试后将于近日运回日本。

(3)材料三中遣唐使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分)

答: 说明了日本在学习中国的隋唐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18.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研究性学习,请

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1)图1和图2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隋的富庶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隋朝大运

河的开凿为隋朝的经济发展(富庶)创造了条件)。

[角色扮演]

(2)假如家住余杭的你,唐朝贞观年间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长安参加

科举考试。根据上图你必须先后经过隋朝大运河的哪几段运河?

先后经过江南河;刊沟;通济渠三段。

[论从史出]

(3)古人评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它说明隋朝大运的主要

功能是什么?

运输(或沟通南北交通)。

●唐朝被誉为诗仙的是“▲”号青莲居

士,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感染力。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情况,

他被誉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3

[理解学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4)你同意诗人皮日休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仅列举即可)同意。理由:大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毛泽东请回答:

(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

安禄山和史思明。755-763年。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材料四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概述朱温的主要事迹。

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蒲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试说明理由。

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蒲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蒲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6)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

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注:指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千里长河是指什么?它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隋大运河,隋炀帝

(2)图中②、④指是运河那两段?通济渠、江南河

(3)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对该河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的交流,认为隋炀帝开大运河功大于过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隋的大运河对历史和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今天仍然发挥着南北交通动脉的交通作用

4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3课 盛唐气象 知识点整理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整理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________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_和________。 2.手工业: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商业:都城_______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________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4.________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________两族的友好关系。 5.唐太宗实行________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_”。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6.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7.唐诗: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________多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书法绘画: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和欧阳询。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________、吴道子等。 答案: 一、 1.垦田曲辕犁筒车 2. 唐三彩 3. 长安国际性 二、 4. 唐蕃和亲汉藏 5. 开明天可汗 三、 6.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四、 7. 唐朝50 000 李白杜甫白居易 8. 颜真卿阎立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历史速记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北周。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编订户籍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统一南北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605开始,历时六年(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 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吏选拔有上层贵族垄断,选官只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确立。 4、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 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 侈无度。起义军首先在山东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2、李世民的治国思想:他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把魏征比作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5.李世民改革的措施: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决策程序、制定 法律、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重要的 科目、注重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军事: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李世民发兵反击,击败东西突厥。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 观之治”。 7.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打击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鉴真;事迹: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玄奘;事迹: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2016-2017七下历史材料题复习卷(答案)

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卷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唐朝的繁盛。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答:①意思: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航行,也能够把船掀翻。 ②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①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②具体体现: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机构,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等等。 (3)在唐太宗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①统治局面:贞观之治;②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著名宰相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开元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因为唐初的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此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统治初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所以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下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隋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 ⑶概况:①三点: ②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③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⑷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 ⑸影响 | 3.科举制 ⑵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 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 1. 2. ⑴ 名臣:镜子) 谋杜断) ⑵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治上: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 贡献|措施的作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 女皇武则天 ⑴统治措施:①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⑵作用: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⑵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的表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 ⑴背景|原因:①唐玄宗后期,朝政日益腐败(根本原因) 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⑵时间 :755年——763 (3)影响:① 2、黄巢起义 ⑵结果: 3、五代十国: ⑴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称“五代十国”。 ⑵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 总结 1.隋朝繁荣的史实:1)统一天下;2)经济繁荣;3)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唐朝繁荣与开放的史实: 1)经济繁荣的史实:①农业发达:改进曲辕犁、发明筒车 ②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 商业: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2)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被尊为“天可 汗” 3)开放的社会风气 4)文化发达的史实: 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 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 5)对外友好活跃的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6)治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1 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材料三: 1 人教版七年级 2 复习资料(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 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上图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 人教版七年级 3 复习资料(3)他的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 材料三: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知识网络】 一、隋朝 1.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 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来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5.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唐朝治世 ⑴“贞观之治”——唐太宗 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⑶“开元盛世”——唐玄宗 3.盛唐气象 ⑴经济繁荣 ①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的推行 ②手工业发展水平高,以唐三彩为代表;商业繁荣 ⑵民族交往与交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⑶多彩的文学艺术 ①文学:唐诗盛行,诗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 ②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③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4. 中外文化交流 ⑴中日交往 ①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术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⑵唐与新罗的交往: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学习;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⑶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并将见闻记录而成《大唐西域记》 5. 衰亡 ⑴安史之乱:755~763年,使唐朝由盛转衰 ⑵黄巢起义:黄巢率领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⑶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6.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1.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的发展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 41.(2019·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依据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 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 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 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 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 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 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 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 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 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