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练习题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第一部分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综合探究五走进台湾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宝岛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暖湿②东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③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称④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如图是台湾省部分地区年均温的分布,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3.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多,交通运输落后.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正确描述台湾经济特点的是()A. 台湾旅游业落后B. 主要出口农产品C. 出口导向型经济D.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5.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A. 农产、森林的分布B. 作物、矿产的分布C. 矿产、林地的分布D. 林地、河流的分布6.图中“母”欢迎“子”回家,关于“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岛上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B. 位于板块边缘,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和雪灾等C. 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居民以高山族为主D. 主要发展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为主的经济7.小华据图中信息判断,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他判断的依据是()①森林分布②纬度位置③农产品种类④地形.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8.下列关于台湾岛地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B. 交通线分布受地形影响,呈网状分布C. 台湾岛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D. 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9.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的“植物王国”B.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C.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两熟D.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10.台湾气候宜人,冬无严寒,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树木常绿,素有“天然植物园”、“水果之乡”之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能力培养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包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能力培养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包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能力培养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2.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出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学生用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学生用卷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人称颂它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古人评论它说:“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料三它的《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2)“它”开凿于何时?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请你说出“它”的中心A地名是______,南起B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北至C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4)结合三则材料,如何评价“它”的开通?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扰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年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唐太宗时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盛世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2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2分)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3)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4)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治世局面?(2分)(5)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速,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攀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数耳,若兵戈屡动,土水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煸万绪,颓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含解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含解析)一、选择题1.隋唐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A.繁荣与开放B.民族政权对立C.君主专制加强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隋朝大运河【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在:①盛世局面的出现。

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②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

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③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

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④辉煌的隋唐文化。

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A.秦灭六国B.西晋C.隋朝D.元朝【答案】C【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隋朝。

589年,隋朝隋文帝灭掉南方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朝,统一全国。

所以C是正确的。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公元前221年,是在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出现之前;西晋是三国统一归晋后出现的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元朝在中原建立统治是在结束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之后。

所以A、B、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择C。

3.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隋朝1 / 17B.秦朝C.西汉D.东汉【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用人做官的制度,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择优录用,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4.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81年建立隋朝B.589年实现国家南北统一C.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D.统治时期国泰民安【答案】C【详解】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班级: 姓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沟通哪些河流?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涿郡指今北京;江都指今江苏扬州;余杭指今浙江杭州。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洛阳。

⑸隋朝创立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制。

)2、材料一:舟可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贞观之治》请完成:①材料一是哪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唐太宗)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魏征)②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那些措施避免覆舟?(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③注意“戒奢从简”;④合并州县;⑤任用贤才和虚怀纳谏。

) 3、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10分)材料一:《举子看榜图》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①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隋朝)。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

②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前有效性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 4、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43.2%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662429637.1%材料二:朝廷奏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完成:①从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人口南迁)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北宋时国家财政主要依赖东南)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

②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图 (玄奘西游图)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请完成:⑴材料一的唐朝文化使者是谁?(玄奘)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天竺)⑵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日本) 其中的“道艺”指什么?(鉴真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 ⑶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开放或开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材料分析题 第9课: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宋皇帝”是指赵匡胤;“北朝”指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称为“岁币”;“岁币”指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这一规定始于“澶渊之盟”。

(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价: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作者是北宋时期的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议论的是秦王扫六合时的历史。

)(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苏洵“证史”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

)第10课:材料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苏州、湖州)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南宋)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

②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第11课: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答:⑴这是王安石的诗;⑵春节;习俗有: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⑶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元旦。

第12课:元世祖上位之初,首昭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请回答:⑴以上说明了元世祖采取什么政策?(元世祖采取重视发展农业的政策)⑵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终的结果如何?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是: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最终的结果是: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⑶元世祖在交通运输业上,开通了哪两段运河?后来使粮食运输逐步以何种方式为主?开通了通惠河、会通河;后来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⑷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对中央、地方有何规定?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第13、14课: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答:⑴材料一反映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材料二反映了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a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c航海经验的积累;d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材料分析题第15课1.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

问题: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指谁?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八股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材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

这句话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危害很大。

第16课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答:(1)郑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答:①航海者能取得成功的原因:a.明朝国力强盛;b.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c.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材料反映了郑和的船队克服种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3)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答:原因有A.规模大:郑和船队的规模在当时举世无双;B.设备先进:郑和船队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如指南针;C.时间早:郑和船队远达亚非30多个地区,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影响):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

这句话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第17课“雍正皇帝时,一位进士因‘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而被斩首。

”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什么做法?答: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盛行于那几个皇帝时期?答:这样做的目的是清朝政府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这种做法盛行于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时期。

③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答: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的影响是:A.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B.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它归还原主”。

请回答:(1)此话出自何人之口?如何评价他?答:(1)此话出自郑成功之口。

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他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作出了辉煌贡献。

他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又是团结各民族,发展生产,开发祖国台湾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