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工程水文学

工程水文学
《工程水文学》考试范围参照书目
第 2 章流域径流形成过程;河流与流域;降水、下渗、蒸发散、径流观点。
第 3 章水文信息收集与办理;测站与站网;降水观察、水位观察、流量测试泥
沙测试及计算;
第 4 章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流域降雨径流因素计算;蓄满产流计算;流域汇
流计算;河流汇流计算。
第 5 章水文预告;短期洪水预告;水文预告精度评定
第 6 章水文频次计算;有关剖析
第 7 章设计年径流剖析及径流随机模拟;拥有长久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计算;拥有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计算;缺少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枯水径流量剖析计算
第 8 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洪水资料的剖析办理;设计洪峰流量及洪量
的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的制定;设计洪水的地域构成;
第 9 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设计面暴雨量;设计暴雨时空分派的计算;
可能最大降水计算;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
参照书目:《工程水文学》(第四版)主编:詹道江、徐朝阳、陈元芳,中国水利水电第一版社, 2010
1 / 1。
第3章_流域汇流计算

流域汇流计算
4、单位线的时段转换
实际采用的降雨时段如果与现有单位线的时段 不同,就需将单位线的时段加以转换。
q
(m3/s)
3小时单位线 6小时单位线 9小时单位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 (h)
流域汇流计算
P91 假定时段单位净雨连续不断,则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
200
(m3 / s)
9 9 0 25
10
12 0
2 0
q3
(940 5 200) 10
10
15
560
(m3 / s)
合计
3740 20 1870
3.6qt 10mm F
q 10F 10 8080 1870(m3/s) 3.6t 3.6 12
流域汇流计算
流域汇流计算
分析法的原理是的递推求解。已知地面径
流过程Q1,Q2,Q3…,时段净雨h1,h2,h3…,则:
Q1
h1 10
q1
Q2
h1 10
q2
h2 10
q1
Q3
h1 10
q3
h2 10
q2
h3 10
q1
q1
Q1
10 h1
q2
(Q2
h2 10
10 q1) h1
q3
(Q3
h2 10
h1=10
0 430 630 400 270 180 118 70 40 16 0
部分径流(m3/s)
h2=10
产流与汇流

一、流域降雨分析
(一)单站降雨特性分析 1、降雨强度过程线 降雨强度过程线就是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过程线。
10
通常以时段平均雨强 i 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的柱 状图表示,当 t 取很小并趋于零,过程线变为光滑 曲线,即为瞬时雨强i过程线。
11
2、降雨量累计曲线
以雨量累积值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
17
(1)算术平均法 当流域内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 变化不大时,可根据各站同时段观测的 降雨量用算术平均法推求:
18
(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当流域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为了更 好地反映各站在计算流域平均雨量中的 作用。 假设:流域各处的雨量可由与其距离最 近的雨量站代表。
19
先用直线连接相邻雨量站(包括流域周边外的雨 量站),构成若干个三角形,再作每个三角形各边 的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n个多 边形,流域边界处的多边形以流域边界为界。每个 多边形内有一个雨量站,以每个多边形内雨量站的 雨量代表该多边形面积上的降雨量,最后按面积加 权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
i dt
而曲线上任一时段的平均坡度即为该时段平均降雨强 度 ,即 P
i
i
t
14
3、降雨强度~历时曲线 统计降雨强度过程线中各种不同历时 的最大平均雨强。
15
最大平均雨强与历时的关系即为降雨强 度~历时曲线。
16
(二)流域降雨特性分析 1、流域平均降雨量 由雨量站实测雨量记录,计算流域的平 均降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算术平均法 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3)等雨量线法
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的差值称
流域蓄水容量(Wm )。土壤含水量与前期降 雨有密切关系,可以用参数 前期影响雨量 (Pa )来反映。
(完整)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第四章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第一节概述根据第二章的论述,由降雨形成流域出口断面径流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为了进行定量阐述,将这一过程概化为产流和汇流两个阶段进行讨论。
实际上,在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中,产流和汇流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这里提到的所谓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并不是时间顺序含义上的前后两个阶段,仅仅是对流域径流形成过程的概化,以便根据产流和汇流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分别进行计算。
产流阶段是指降雨经植物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过程.降雨扣除这些损失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净雨,净雨在数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量,净雨量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由流域降雨量推求径流量,必须具备流域产流方案。
产流方案是对流域降雨径流之间关系的定量描述,可以是数学方程也可以是图表形式。
产流方案的制定需充分利用实测的流域降雨、蒸发和径流资料,根据流域的产流模式,分析建立流域降雨径流之间的定量关系。
汇流阶段是指净雨沿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并经河网汇集形成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过程。
由净雨推求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称为汇流计算。
流域汇流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净雨经地面或地下汇入河网的过程称为坡面汇流;进入河网的水流自上游向下游运动,经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过程称为河网汇流.由净雨推求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必须具备流域汇流方案。
流域汇流方案是根据流域净雨计算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应根据流域雨量、流量及下垫面特征等资料条件及计算要求制定。
就径流的来源而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是由地面径流、壤中流、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径流组成的,这四类径流的汇流特性是有差别的.在常规的汇流计算中,为了计算简便,常将径流概化为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两种水源。
地面径流和壤中流在坡面汇流过程中经常相互交换,且相对于河网汇流,坡面汇流速度较快,几乎是直接进入河网,故可以合并考虑,称为直接径流,但在很多情况仍称为地面径流。
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径流合称为地下径流,其特点是坡面汇流速度较慢,常持续数十天乃至数年之久.目前,在一些描述降雨径流的流域水文模型中,为了更确切地反映流域径流形成的过程,采用了三水源或四水源进行模拟计算。
4 流域产汇流计算

例题:某流域经分析求得 ,5月份多年平 均的流域日蒸散发能力为5mm,6月份为6.2mm, Pa计算示例 由此算得:
月.日 (1) 5.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Pt(mm) (2) 78.2 35.6 10.1 1.2 K (3) Pa(mm) (4) 月.日 (1) 28 29 30 31 6.1 2 3 4 5 7.6 32.6 16.0 11.3 0.5 Wm=10 0mm Pa为一 日开始 时的前 期影响 雨量 (mm) Pt(mm) (2) K (3) Pa(mm) (4) 备注 (5)
R = ( P − E ) − (WM − W0 )
1.蓄满产流模型认为,在湿润地区,降雨使包气带未 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2.按蓄满产流的概念,仅在蓄满的面积上产生净雨。 3.按蓄满产流的概念,当流域蓄满后,超渗的部分形 成径流,该部分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4.对流域中某点而言,按蓄满产流概念,蓄满前的降 雨不产流,净雨量为零。 5.净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的部分形成地下径流,小于 的部分形成地面径流。 7.在湿润地区,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i大于稳渗率fc, 则此时下渗率f为[____] a、f > i b、 f = i c、f = fc d、f < fc
4 流域产汇流计算
1. 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内容与流程 由流域降雨推求流域出口的河川径流,大体上分为两 个步骤: 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发等 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净雨,在数量上等于它所 形成的径流深。在我国常称净雨量为产流量,降雨转 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关于净雨的计算称之为 产流计算。 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然后 经河网汇流形成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关于流域汇流 过程的计算称之为汇流计算。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简明地表示成图7-1-1所示的流程 图。
产流与汇流

第二节
降雨径流影响要素计算
产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蒸发和
径流资料,分析确定降雨量、土壤含水 量和径流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汇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和流量资
料,推求净雨和出口流量之间的关系。
8
P(t)
R(t) P~R Q(t)
R ~Q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P(t) P~R
R(t)
R ~Q Q(t)
流域产流方案与汇流方案制定
30
退水曲线是流域蓄水消退曲线,对同 一流域的各次洪水,将若干条流量过程线
的退水部分绘于透明纸上,然后沿时间轴 左右移动,使退水线尾部重合,其下包线
可作为标准的地下水退水曲线。
Q (m3/s)
地下水退水曲线
t 退水曲线
地下水退水满足线性水库微分方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W Q dt
消除 W 得 从0~t 积分
37
方法2:根据退水方程
Qt Q0 e
t Kg
有
1 ln Qt ln Q0 t Kg
由若干个Qt 点绘 lnQt~t 图,直线的
斜率为-1/Kg,从而定出Kg。
LnQt
1 ln Qt ln Q0 t Kg
1/kg 1.0
t
Q
R
t 退水曲线 次洪水过程线划分
t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流特性不
若第t日内无雨,则
Pa,t+1= K Pa,t
若第t日内有雨无径流,则
Pa,t+1= K(Pa,t+ Pt )
上式限制条件: 当Pa,t+1≥Wm 时, Pa,t+1=Wm
Pa,t kP 1 k P 2 k P 3 k P n
水文学第3章第2节流域产流与汇流

式中:rss为壤中径流产流率(mm/min); rsat为饱和地 面径流产流率(mm/min); fb为土壤入渗能力 (mm/min)。
17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前提:产流界面-包气 带下界面(或下弱透水层上界面)。 注意:饱和后是地表产流。
11
fA rss
fB
带
12
13
壤中径流产流前提:产流界面-相对不透水层或弱 透水层。
必要条件:供水水源-上层有下渗水(fA)。 充分条件:fA>fB 产生临时饱和带;
侧向动力条件-坡度。 壤中径流产流取决于fA,与雨强不直接相关。
14
(3)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
是指包气带较薄、地下水位较高时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包气带下界面,在均质、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风化裂 隙中均可发生: 对于均质土壤:
故,影响产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降 水特征。
24
二、流域汇流分析
1.流域汇流过程与汇流时间 流域汇流过程:流域上各处产生的各种成分的
径流,经坡地到溪沟、河系,直到流域出口的 过程,即为流域汇流过程。
25
净雨量
地表水流
河
网
汇
地下水流
流
槽面降水出流过程 地表水流出流过程
地下水流出过程
(坡地汇流) (河网汇流)
必要条件:供水水源-降水(i)
充分条件:包气带全部饱和(i > fb+rss)
18
上述四种产流机制共同规律:
1)供水:i 、f 2) i > fA 超滲地面径流;fA>fB 壤中径流
流域产汇流的计算过程

到田间持水量,故不产生RG,这种产流方式称为“
超渗产流”。
35
对某个具体的流域,这两种产流方式是相对的 。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在长期干旱后,若遇 到雨强大于下渗能力的降雨,即使此时包气带未蓄 满,也会产生超渗的地面径流。同样,在干旱地区 ,以超渗产流为主的流域,在多雨的季节也可能在 流域的局部甚至全流域出现蓄满产流现象。
K 1
EM WM
Pa,t 1 K ( Pa,t Pt )
K 1
EM WM
WM 100 mm
K6=1-5.6/100=0.944 Pa=0.944*(100+14.7) =108.3>WM(100) Pa=0.944*100 =94.4 K7=1-6.8/100=0.932 Pa=0.932*89.1=83.0 Pa=0.932*83.0 =77.4 Pa=0.932*(77.4+20.2 =90.9
18
19
也可用经验公式确定从洪峰流量出现时刻至 直接径流终止点的时距N,由此确定B点。
N 0.84F
0.2
20
Q(m3/s) B
N
N 0.84F 0.2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
直接径流C B’来自IAC’ D D’ t(h)
E
G
21
地下径流
F
三、前期影响雨量 降雨开始时, 流域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 壤的含水量大小)是影响降雨形成径流过程的 一个主要因素。 如何来表示流域的土壤含水量? 前期影响雨量Pa、流域的蓄水量W
29
一、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
(一)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以流域内某一单元土柱为例,设某一时刻地面 的下渗能力为 fp ,降雨强度为 i 。若 i fp ,则实 际下渗率为 fp ,其余部分( i fp )形成地面径流; 若 i fp ,则实际下渗率为 i ,全部降雨都渗入土 壤中。 因此,按降雨强度和下渗能力的大小,包气 带地面把其所承受的降雨划分为下渗的水量和地 面径流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 Em Et Pat Wm
无雨日:
P a, t 1 P a,t Et
P a,t Em P a,t Wm
Em (1 )P a,t Wm
故
Em K (1 ) Wm
递推公式起始日的Pa是假定的,但起始日 从何时开始呢?例如,Pa起始计算时间相隔30
P(t) P~R
R(t)
R ~Q Q(t)
流域产流方案与汇流方案制定
一、降雨量
以时段雨量为纵坐标,时段的时序为横坐
标绘成时段雨量直方图,也称雨量过程线。 单位时段的雨量称降雨强度 i =P /Δ t , 雨量过程线可以转换成雨强过程线。 以雨量累积值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 标,点绘的曲线称累积雨量曲线。
t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流特性不
同,一般还要划分地面径流和地下径 流。
斜线分割法: 从起涨点A到地面
径流终止点B绘制直线AB ,AB线以上 为地面径流,以下为地下径流。
N = 0.84F
N
0.2
起涨点
地表径流 B A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停止点
地下径流分割示意图
三、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是表示包气带土壤湿润程度
t (h)
Q (m3/s) Qi
R
Qi+1
3.6
n
Q i Q i 1 t 2 i 0 F
n i 1
3.6 Q i t
F
△t
Q1
Qn
径流深计算
t (h)
2、流量过程线分割
地面径流退水较快,而地下径流退水历时 较长。实测流量过程线往往是由若干次暴雨所 形成的洪水径流组成。
为了研究暴雨与洪水之间的关系,必须流
的物理量,土壤保持水分的最大量称为田间
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的差值称
流域蓄水容量(Wm )。土壤含水量与前期降 雨有密切关系,可以用参数 前期影响雨量 (Pa )来反映。
土壤含水量变动地带
包气带
包气带 浅层地下水层
不透水层 深层地下水层 承压水层
潜水层
不透水层
不透水层
前期影响雨量计算采用递推形式:
Pa,t+1= K(Pa,t+ Pt - Rt )
简化形式:
Pa,t+1= K(Pa,t+ Pt )
上式限制条件:
当Pa,t+1≥Wm 时, Pa,t+1=Wm
在实际工作中,Wm 可看作流域十分干旱 情况下降雨产流过程的最大损失量。 对于包气带不厚且雨量充沛地区,可选取
久旱不雨(雨前Pa = 0)后一次降雨量较大资
量过程线加以分割,可采用退水曲线方法。
退水曲线是流域蓄水消退曲线,对同 一流域的各次洪水,将若干条流量过程线
的退水部分绘于透明纸上,然后沿时间轴 左右移动,使退水线尾部重合,其下包线
可作为标准的地下水退水曲线。
Q (m3/s)
地下水退水曲线
t 退水曲线
地下水退水满足线性水库微分方程
dW Q dt
向下游流动,形成流域出口流量 Q(t),其
计算称为汇流计算。
第一节
降雨径流影响要素计算
产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蒸发和
径流资料,分析确定降雨量、土壤含水 量和径流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汇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和流量资
料,推求净雨和出口流量之间的关系。
P(t)
R(t) P~R Q(t)
R ~Q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取若干计算值的平均值作为流域的Kg。
方法2:根据退水方程
Qt Q0 e
t Kg
有
1 ln Qt ln Q0 t Kg
由若干个Qt 点绘 lnQt~t 图,直线的
斜率为-1/Kg,从而定出Kg。
LnQt
1 ln Qt ln Q0 t Kg
1/kg 1.0水过程线划分
消除 W 得 从0~t 积分
W K gQ
dQ 1 Q dt Kg
Q
Qt
0
1
Q
dQ
1
Kg
dt
0
t
地下水退水方程
Qt Q 0 e
t Kg
Q0
Qt Q 0 e
t Kg
Qt
0
t
地下水退水方程
从t~t+△t 积分
Q
时段退水方程
Qt t
t
1
Q
dQ
1
Kg
t
料(雨后Pa = Wm ),则
Wm = P - R - E雨
流域日蒸发量 E 是该日气象条件和土壤 含水量的函数。当 Pa = 0时E = 0;当Pa =
Wm 时,E = Em。
Em称为土壤日蒸发能力,常采用下式推求 E m= α E 水
式中,E水-水面蒸发量,mm;
α -经验系数。
假定Et与Pat 成线性关系,则
第三章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第一节 降雨径流影响要素的计算 第二节 蓄满产流与降雨径流相关图 第三节 下渗曲线与超渗产流 第四节 流域汇流计算
流域产流与汇流概念
在一次降雨中,地面径流、壤中径流和地
下径流量值称为径流量R(t)或净雨量h(t)
,径流量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到河网后,自上游
K6=1-5.6/100=0.944
t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7.1 7.2 7.3 7.4 20.2 21.9 2.2 P (mm) 60.3 78.8 14.7 K 0.944 0.944 0.944 0.944 0.944 0.944 0.932 0.932 0.932 0.932 100 100 94.4 89.1 84.1 78.4
t t
dt
Qt t Qt e
t
Kg
Q
Qt t Qt e
Qt
Qt+△t t t +△t
t
Kg
0
t
地下水时段退水方程
确定Kg的方法 方法1:根据地下水退水曲线上每隔
△t的流量值Q(t)、Q(t+△t),可算出
Kg
t ln Q(t ) ln Q(t t )
P (mm)
90 80 70
ΣP
(mm)
450 400 350
60
50 40 30 20
300
250 200 150 100
10
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雨量直方图与累积雨量过程线
二、径流量
1、径流深计算
Q (m3/s)
W
流量过程线
天,当K=0.90时K30=0.04,说明最大误差不
到起始误差的5%。
长时间无雨时,可取起始Pa 值较小些,
或令Pa = 0 。
一次大雨后,土壤比较饱和,可取起始
P a=W m。
【例】某流域Wm=100mm, 6月份Em=5.6mm/d,7月份Em= 6.8mm/d。推求7月2日-3日的P和雨前Pa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