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对策浅谈

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对策浅谈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合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表现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中学音乐合唱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资源不足、合唱指挥水平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资源丰富和合唱指挥力量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对策探讨。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提高学生参与度,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合唱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选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能够引起共鸣的曲目。
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曲目的选择,充分了解其兴趣所在,使得学生更有参与欲望。
2.加强教师引导: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和艺术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组织相关活动:通过组织合唱团演出、音乐会、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还能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合唱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丰富度对中学音乐合唱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丰富教学资源,是当前中学音乐合唱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音乐、视频等形式,丰富合唱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世界各国的合唱曲目、表演方式、音乐会等,通过视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设音乐资源库:建立或购买丰富的音乐资源库,包括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合唱曲目,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使合唱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供更多选择。
3.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音乐节、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的音乐专家或合唱团来校交流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多方合力,提高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水平

多方合力,提高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水平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中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
为了提高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水平,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努力。
一、学校和教师1.建立完善的音乐合唱教学计划学校应当制定中学音乐合唱教学的长期教学计划,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表和教学日程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2.配备专业师资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合唱指导老师,他们应当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学校应当为音乐合唱教学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齐全的音乐教学设施和器材,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家长和社会1.支持学校音乐合唱教学工作家长应当理解和支持学校的音乐合唱教学工作,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音乐合唱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和态度。
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鼓励孩子多听音乐、学习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三、学生1.积极参与音乐合唱活动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音乐合唱活动,如合唱比赛、演出等,通过参与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之外,积极参加音乐培训班、合唱团等,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改革1.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合唱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兴趣。
2.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五、资源共享1.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合作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合作,共享音乐合唱教学资源,如音乐教材、乐器设备、演出场地等,为中学音乐合唱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唱,学生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让合唱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方法,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一、声乐基础训练要想让学生们取得良好的合唱效果,首先需要进行声乐基础训练。
声乐基础训练包括发声、发音、音准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日常的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发音练习、音准训练等,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歌唱水平,为合唱奠定基础。
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练习曲目,引导学生们进行声乐训练,例如选拔一些简单的歌曲或音阶练习来进行训练。
二、分声部训练在合唱中,分声部训练非常重要。
不同的声部有不同的音域和音色,合理地分配声部可以让整个合唱效果更加丰富。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音域和音色特点,将他们分成高音、中音、低音三个声部进行训练。
在分声部训练中,教师们需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们的曲目,引导他们熟练掌握各自的声部,然后再进行合唱练习。
三、齐唱训练齐唱是合唱的基础,也是合唱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齐唱训练,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合唱的基本技能,如节奏感、和声感、团队协作等。
在齐唱训练中,教师们可以采用分节教学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们掌握曲目的内容和唱法,然后再进行整体的齐唱练习。
在齐唱训练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唱歌时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发音清晰、声音饱满、节奏准确等。
五、情感表达训练合唱不仅仅是简单地唱歌,更重要的是要表达情感。
通过合唱,学生们可以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情感表达训练中,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故事背景的介绍等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然后再加以表达。
情感表达训练要求学生们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和表现力,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合唱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乐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方法。
一、选曲合唱曲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音域比较狭窄,音色也比较单一,因此在选曲时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曲目,避免音域过大或过难的曲子。
曲目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声乐训练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学生需要进行声乐训练,包括呼吸训练、音准训练和发声训练等。
呼吸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增强他们的肺活量和吐字力度;音准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音高,避免跑调和走音;发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发出清晰、洪亮的音色。
这些训练都是合唱教学的基础,必须要进行有序、系统地训练。
三、分声部排练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常根据自己的音域和音色被分成不同的声部,如女声、男声、女中音和男中音等。
每个声部都需要进行独立的排练,包括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等。
而在实际的排练中,为了提高声部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也需要进行声部合并的训练。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声部特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四、节奏训练合唱曲目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因此在合唱教学中需要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
这包括节奏的划分、节拍的把握和节奏的转换等。
学生需要通过打击乐器、手拍、口型等方式来进行节奏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学生还需要学会分析曲目的节奏结构和节奏模式,理解曲目中的节奏要求,从而更好地演绎合唱作品。
五、语言训练合唱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因此在合唱教学中需要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这包括发音准确、词语清晰和语调自然等。
学生需要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进行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下面是几种培养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学生进行合唱的基础。
教师应该通过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如音域、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合唱音乐的要素。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进行声乐训练。
声乐是合唱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放松、呼吸训练、发声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嗓音,培养出清晰、舒展的音质。
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唱法,化解喉部的紧张感,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进行技巧训练。
合唱技巧培养是提高学生合唱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对节奏感的培养、和声训练、调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配合度。
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让他们在集体中培养出相应的技巧和经验。
还需要进行情感表达训练。
合唱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情感沟通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感知和表达。
要鼓励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合唱的感染力。
重视演出实践。
演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演出活动,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通过反复演出和台上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合唱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需要多方面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声乐训练、技巧培养、情感表达和演出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音乐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全面提高合唱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合唱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享受集体协作的快乐。
浅谈中学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

浅谈中学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中学合唱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文艺活动,它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艺术水平。
然而,要想让合唱团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第一,选好曲目。
曲目是合唱团训练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训练的效果。
在选曲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合唱团成员的水平、学校的音乐教育方向和表演场合等因素。
对于初中合唱团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明快、欢快、易唱的歌曲,例如《中国功夫》、《中国情歌》等,这些歌曲节奏明快,歌词简单易记,适合初中生的水平。
第二,突出节奏。
合唱训练中,节奏掌握是基础。
在训练中,应该注重节奏感的培养,尤其是初中生在音乐方面往往容易疲劳,需要通过增强练习趣味性和变换练习形式,培养旋律感和节奏感。
第三,高度重视声音技巧。
声音技巧是合唱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训练中,应该注重基本、细致的声音技巧训练,例如声音的气息、音高的掌握、音准的调整等,以保证合唱的声音是洪亮而富有感染力的。
第四,注重团队配合。
合唱团的训练需要注重团队配合。
在训练中需要高度重视各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互相理解,通过相互配合,形成致胜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要注意细致入微的合唱分部,重视声部练习,使所有声部无论在音乐上还是视觉上形成一个饱满的综合整体。
第五,注重表演训练。
合唱是一个充满表演的艺术形式,训练时需要充分注重表演技巧的培训。
在表演训练中,需要从动作、情感、表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以形成旋律与人的生活情感的融合,从而增强合唱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感受力,达到更完美的表演效果。
总之,中学合唱训练需要采取全面系统的策略,注重曲目选择、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表演训练、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使合唱团成员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进而形成稳定的声乐团队,以此为基础,在校内外举办合唱比赛和音乐会等活动,体现出中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水平。
浅谈中学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

浅谈中学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合唱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要想让合唱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就中学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与总结。
一、建立良好的合唱氛围在中学生中开展合唱训练时,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唱氛围。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氛围。
老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组织合唱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唱训练。
老师也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与鼓励,让他们在合唱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
二、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唱训练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需要老师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唱目标,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内容,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利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训练计划还要注意循序渐进,注重练声、要领、意境等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生们在合唱训练中获得良好的素养和技巧。
三、重视基础训练中学合唱训练中,基础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只有打好基础,学生们才能在合唱中有所表现,才能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基础训练主要包括音准、节奏、声部与和声练习等,这些训练是合唱技巧的根基,是学生们能否在合唱表演中胜任的关键。
老师在合唱训练中要注重基础训练,确保学生的基本功扎实。
四、注重团队合作五、注重情感表达除了技巧和配合外,情感表达也是合唱训练中需要注重的一点。
人声合唱是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和感染力的,学生在合唱训练中需要注重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尤其是对于含情含义的歌曲,更应注重情感的投入与表达。
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情感训练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合唱表演中更具感染力。
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合唱训练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
借助录音设备来帮助学生纠正音准问题,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合唱技巧、配合音乐教学等,都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合唱技术。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

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
合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音乐素养和团队意识。
为了达到有效的合唱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指导。
1. 基本唱功训练
唱功是指歌唱的艺术技巧,在合唱表演中非常重要。
基本唱功训练包括音准、节奏、气息控制和咬字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拍器、调音器等工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唱功技巧。
2. 合声技巧训练
合唱表演中,合声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增强合唱的音乐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视唱练耳、谱写训练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合声技巧,并通过个别演唱和小组合唱来检验训练成果。
除了唱功和合声技巧,表演技巧也是影响合唱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舞台动作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表演技巧,增加视觉效果和音乐表达力。
4. 合作精神培养
合唱表演是一项团队合作的工作,它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唱排练、互相协作和角色分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之间的互信与团结。
5. 名曲欣赏
通过名曲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提升音乐修养。
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引导学生欣赏合唱经典作品,如巴赫的《圣诞歌》,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声音和和谐的合唱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综上所述,合唱教学中有效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教师需要培养细致入微的耐心和全面的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合唱作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多声部的音乐感觉,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唱兴趣,增强学生个人自信心,令学生的演唱以及表演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合唱作为一门需要群体合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合唱,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合唱意识,培养学生一定的合唱能力。
但是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一、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老套,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的合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以往并没有什么改变。
在针对合唱训练中对于气息的控制、音准的掌握以及多声部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因循守旧,沿袭以往单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无限重复循环的教学策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合唱的能力与技巧,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烦闷,产生厌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
合唱课堂与其他音乐课堂相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难以掌握。
因为合唱不仅对每一个音节的音准、节奏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各个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统一。
只有每个环节都完整准确才能够合唱出一首完美的歌曲。
对于缺乏音乐基础的初中生而言,本就相对困难,而单调的重复练习就更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使其产生畏难情绪。
3.音乐教师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较为困难复杂的部分,因此对于学生以及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从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在初中任教的音乐老师自身能力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初中学校中的音乐老师往往由非专业的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
从而出现了一些初中音乐教师不愿意教授合唱歌曲的情况,即便是课堂教授,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提高合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激发学生对合唱的热情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与热情,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观看一些优秀精彩的合唱作品,并加以点评与解释分析。
以简单浅显、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佳。
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将自己学校
或者与学生距离比较近的学生合唱作品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也能够认识到合唱就在自己身边,其实并不困难。
通过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也能够建立学生的多声部概念与和声概念,令学生能够对合唱本身有一定认识,对合唱表演有一定体会。
同时,也需要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与教学水平。
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来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重视度,因此学校应当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也应当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音乐修养与教学业务能力,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与组织,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取多维教学方法
合唱训练的起步阶段就是合唱的基础训练。
教师可以摒弃过去单一枯燥的重复练习,将采用合唱队中常规的放松训练。
例如,让学生站成两列,让后一位同学为前一位同学依次进行头、颈、腰、背的“按摩”,或是与教师一起做放松的“体操”等等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颌,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声系统。
其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掌握控制气息的正确方法,要求学生身体直立挺拔、面部放松、使气息从腹部出来,用收腹动作来调节吸气与呼气的转换;还需要训练学生对于呼
吸的控制能力,在换气时也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的强度。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呼吸的轻柔均匀与自然,要不断地纠正学生中错误的调节气息的方法。
再次,也要对学生进行加强音准的练习。
音准是歌唱的基础,尤其在合唱之中,如果某个声部有或高或低的杂音,那么整个合唱都会显得非常失败。
因此,教师可在每节课抽取几分钟时间进行音阶的练习。
只有训练好了基本功,对于合唱的练习才能顺利地进行。
基础训练之后就是二声部的训练。
二声部的歌曲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涉及的歌曲有七年级上册的《小鸟,小鸟》、七年级下册《剪羊毛》和八年级上册的《踏雪寻梅》等等。
初次接触二声部的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也不能立即感受到和声的美妙之处。
而且二声部的训练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因此太过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对于一首新的二声部歌曲,教师可以将其两个声部分离开来,各自独立地作为一首歌曲进行教学,等到熟练之后,在引导学生分声部地合唱起来,从而成为一首完整的二声部合唱歌曲。
良好的听力能帮助学生听清楚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层次分明的歌声,并时刻注意使自己声部的速度与其他声部
保持一致。
如:
4/4
5 3 1 3 |5 ― ― ―|3 5 2 3|1 ― ―|0 0 0 0‖
0 0 0 0|5 3 1 3|5 ― ― ―|3 5 2 3|1 ― ― ―‖
此类曲子应该没有音准问题,容易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避免产生唱合唱的恐惧心理。
为了消除第二声部曲调对于学生的陌生感以及恐惧感,教师可以先教学第二声部的旋律,学生掌握之后,再教学第一声部的旋律,然后再进行统一协调的衔接。
轮唱是合唱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轮唱中,各个声部有规律地相互模仿重复,后一个声部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轮番模仿前一个声部的旋律。
在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中,可以使用轮唱作为过渡,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声部的把握不受干扰的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
为两个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述的方法较之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综上所述,合唱教学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分析,然后进一步加以完善,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珏.论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3(8).
[2]李海燕.刍议新课改形势下改善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J].音乐大观,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