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影像学检查教案
《影像专业授课教案》课件

《影像专业授课教案》课件一、第一章:影像技术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像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对影像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a. 影像技术的定义b. 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c. 影像技术的应用领域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影像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影像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4. 教学评估: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影像技术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掌握程度。
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章:影像设备与原理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影像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对影像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a. 常见影像设备:X光机、CT机、MRI机、超声波仪等。
b. 影像设备工作原理:电磁辐射、声波传播等。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常见影像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b. 实地操作法:安排学生参观影像设备,了解设备结构和操作方法。
4. 教学评估: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常见影像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b. 实地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地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影像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三、第三章:影像诊断与分析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影像诊断与分析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影像诊断方法:直接观察、影像分析软件等。
b. 影像诊断技巧:影像解读、病灶识别、影像分析等。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影像诊断方法和技巧。
b. 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实践,培养其影像分析能力。
4. 教学评估: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影像诊断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b. 实践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影像诊断与分析能力。
四、第四章:影像技术与临床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影像技术与临床关系的认识。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第一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述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定义与分类1.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1.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1.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第二章:X射线成像技术2.1 X射线成像原理2.2 X射线摄影技术与参数调节2.3 X射线CT成像技术与参数调节2.4 X射线成像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第三章:超声成像技术3.1 超声成像原理3.2 超声设备与探头选择3.3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流程3.4 超声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实例第四章:磁共振成像技术4.1 磁共振成像原理4.2 磁共振设备与参数设置4.3 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流程4.4 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实例第五章: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5.1 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概述5.2 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5.3 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5.4 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的利与弊第六章:核医学成像技术6.1 核医学成像原理6.2 核医学显像剂与放射性药物6.3 核医学成像设备与操作流程6.4 核医学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实例第七章:荧光透视成像技术7.1 荧光透视成像原理7.2 荧光透视设备与操作流程7.3 荧光透视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实例7.4 荧光透视成像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第八章:介入放射学技术8.1 介入放射学概述8.2 介入放射学设备与器械8.3 常见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8.4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的应用实例及发展前景第九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9.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质量控制的意义9.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9.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9.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前沿与发展趋势10.1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的应用10.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10.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精准医疗中的作用10.4 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分类与发展历程补充和说明: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X射线、超声、磁共振、核医学等,并理解每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影像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见影像诊断技术,如X线、CT、MRI等;(3)熟悉影像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影像诊断技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影像诊断思维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影像诊断专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影像诊断基本概念及原理2. 常见影像诊断技术:X线、CT、MRI等3. 影像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阐述影像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讲解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详细介绍常见影像诊断技术:X线、CT、MRI等;(3)分析影像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影像学表现;(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病例的诊断结果;(3)讨论影像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观看典型影像学图片,识别病变部位和性质;(2)要求学生分析病例,提出影像诊断意见。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像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反思影像诊断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像诊断新技术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诊断思维和判断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影像诊断教材;2. 影像诊断图片和视频资料;3. 影像诊断相关网站和数据库。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让学生掌握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影像诊断思维和判断能力。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一、第一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熟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a.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c.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重要性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b. 案例分析法:分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4. 教学评估: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题,检查学生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临床应用的掌握二、第二章:X射线检查技术1. 教学目标:掌握X射线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学会X射线摄影和造影的技巧。
了解X射线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a. X射线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b. X射线摄影和造影的技巧c. X射线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X射线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b. 实践操作法:演示X射线摄影和造影的技巧,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4. 教学评估: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X射线检查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b. 实践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巧掌握情况三、第三章:超声检查技术1. 教学目标:掌握超声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学会超声检查的技巧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了解超声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超声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b. 超声检查的技巧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c. 超声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超声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b. 实践操作法:演示超声检查的技巧,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声检查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b. 实践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巧掌握情况四、第四章: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1. 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七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第七章一、学习目标1.掌握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细胞癌、肾盂癌、膀胱癌、肾上腺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以及腹膜后间隙的概念;肾损伤的影像学表现;腹膜后间隙良恶性肿块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2.熟悉泌尿系统基本病变;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影像学表现;单纯性肾囊肿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腹膜后间隙感染、腹膜后脂肪肉瘤、转移瘤、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3.了解泌尿系统常用影像检查技术;泌尿系统常见先夭发育异常、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表现。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1.各种疾病首选、常用和优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何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评估疾病预后有帮助。
(二)泌尿系统及肾上腺、腹膜后间隙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细胞癌及肾盂癌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2.先天发育异常,包括马蹄肾、肾旋转不良、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及输尿管囊肿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3.膀胱结核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4.肾上腺基本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5.肾损伤、腹膜后感染、腹膜后肿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一)名词解释1.马蹄肾2.肾旋转不良3.输尿管囊肿4.肾自截5.复杂性肾囊肿6.腹膜后间隙7.主动脉淹没征(二)填空题1.肾与输尿管常用的造影检查包括2.肾脏增强扫描一般包括三个期相,即3.肾脏核素检査主要包括、和。
4.输尿管基本病变包括、、和。
5.肾旋转不良可以分为、、和。
6.典型输尿管囊肿静脉肾盂造影表现为患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征或球状扩张7.我国泌尿系结石以和为主的混合结石最常见。
8.肾细胞癌主要来源于,组织学上分为透明细胞癌、和等类型,其中透明细胞癌最常见。
9.膀胱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主要用于诊断。
10.膀胱基本病变主要包括、和。
11.膀胱结核多由肾结核、输尿管结核向下播散引起,最先发生于和。
12.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下移,好发生于。
13.正常肾上腺右侧呈 ,左侧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本科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本科)一、前言1. 教学目标: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熟悉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
2. 教学对象:本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
3. 教学内容:十个章节,分别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X射线摄影技术、CT扫描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等。
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1. 教学目标: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
掌握医学影像的产生、显示和记录过程。
2. 教学内容:医学影像的产生:X射线、超声、磁场等。
医学影像的显示:荧光屏、X光片、CT片、MRI片等。
医学影像的记录:数字化影像、胶片影像等。
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
演示:展示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
三、X射线摄影技术1. 教学目标:熟悉X射线摄影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X射线摄影设备的结构:X射线发生器、X射线探测器等。
X射线摄影的操作方法:曝光参数设置、图像处理等。
X射线摄影的应用:胸部摄影、四肢摄影等。
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X射线摄影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X射线摄影操作。
四、CT扫描技术1. 教学目标:掌握CT扫描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熟悉CT扫描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CT扫描设备的结构:X射线发生器、CT探测器等。
CT扫描的操作方法: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重建等。
CT扫描的应用:头部扫描、胸部扫描等。
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CT扫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T扫描操作。
五、MRI检查技术1. 教学目标:熟悉MRI检查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MRI检查设备的结构:磁场发生器、MRI探测器等。
MRI检查的操作方法: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重建等。
MRI检查的应用:头部扫描、腹部扫描等。
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MRI检查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第七章-放射线的测量 第三节》

测定。 了解高能电子束能量的测定
第一页,共七页。
射线的质即射线的能量,它决定了射线在物质中的穿透力。根据 其能量的不同,将射线质的测量分成三种情况。
一、400V以下线质的测定 低能线其穿透力的大小用半价层表示,所谓半价层是使原射线强度衰
减一半所需要的目中吸收材料的厚度。半价层的值越大,射线 的穿透本领越强
第六页,共七页。
内容总结
教学目标:。熟悉400v以下射线质的测定及高能射线能量的测定。射线的质即射线的能量,它决 定了射线在物质中的穿透力。根据其能量的不同,将射线质的测量分成三种情况。低能线其穿透力的 大小用半价层表示,所谓半价层是使原射线强度衰减一半所需要的目中吸收材料的厚度。半价层的值 越大,射线的穿透本领越强。采用水体膜中1/2最大剂量深度〔也称办值深度用HVD表示〕法,即用 水体模中射线中心轴上50%剂量深度来确定射线的质
第七页,共七页。
第五页,共七页。
小结
• 射线的质即射线的能量,它决定了射线在物质中的穿透能力, 在放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射线能量的大小不同,其表征的 方法也有所不同
• · 400V以下射线质的测定:半值层
• ·高能射线能量的测定:半值深度
• ·高能电子束能量的测定:最大能量、对应于能谱峰位的最可几 能量、平均能量
测定半价层时应注意:测定的半价层必须针对直接用于治疗的射 线,也就是说要明确所使用的管电压,过滤板条件,测量装 置的几何安置,尽管管电压相同,假设过滤板不同,半价层 也不一样。
第二页,共七页。
二、高能射线能量的测定 采用水体膜中1/2最大剂量深度〔也称办值深度用HVD表示〕法,
即用水体模中射线中心轴上50%剂量深度来确定射线的质。 或用测定在10cm, 20cm两m 15.5cm 17.1cm 18.1cm 18.8cm 20.0cm 21.3cm 21.8cm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a. 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b. 掌握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流程。
c. 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2. 教学方法:a. 讲授:讲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b. 演示:展示医学影像检查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图像。
c. 实践:学生参与医学影像检查的实际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概念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定义:通过医学影像设备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检查方法。
2. 医学影像检查的目的:辅助诊断疾病、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3. 医学影像检查的类型: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4. 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和原理:X射线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CT 扫描仪、MRI扫描仪等。
三、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技术1. X射线检查技术:X射线发生和接收原理、X射线摄影和造影检查。
2. 超声检查技术:超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超声成像原理、超声检查的适用范围。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CT扫描原理、CT图像重建、CT检查的适用范围。
4.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MRI的原理、MRI图像的产生、MRI 检查的适用范围。
四、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流程1. 检查前的准备:患者的准备、设备的准备和环境的准备。
2. 检查中的操作:患者的体位摆放、设备的操作和图像的采集。
五、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1.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骨折、肺炎、肿瘤、心脏病等。
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手术计划的制定和手术过程中的实时影像引导。
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未来发展: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应用、无创和无辐射的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
六、X射线检查技术的高级应用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绍DSA的原理、操作流程及其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讲解CAD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应用,如何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龛影
充盈缺损病变向腔内突出使局部造影剂不能充满而形成缺损,称为充盈缺损,常见于消化道肿瘤。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简称CT)
(一)CT图像特点及CT值
(一)CT图像特点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更高的密度分辨力
灵敏度高 检查方便
(二)CT值
以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表示组织密度高低具有量的概念
3)纤维性病变:
4)钙化:表现密度增高、边缘锐利的斑点状、块状或球形致密阴影。
5)空洞与空腔:表现为密度减低的透光区。坏死组织未完全排出时则可见长短不一的液平面。
6)肿块: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晰锐利或呈毛刺状,可单个或多个存在。(3)胸膜改变:1)胸腔积液;2)气胸;3)胸膜增厚、粘连和钙化
3)造影检查(1)对比剂(2)造影方式: ①直接引入 ②间接引入
5. 造影检查前准备及反应的处理
1)检查前准备:
①胃肠钡餐②钡剂灌肠③口服胆囊造影④心血管造影⑤脑血管造影⑥静脉肾盂造影。
2)造影反应的处理
6.X射线分析与诊断
1)诊断原则:
以图像为基础,综合X射线的各种病理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 Nhomakorabea分析推理。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1.方向性
2.反射、透射、绕射、折射与散射
3.吸收与衰减
4.多普勒效应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人体脏器的回声性质
1.无回声型
2.低回声型;
3.强回声型;
4.全反射型。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诊断设备及成像原理
2.超声诊断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准备
(1)心理准备;
(2)预约登记;
(3)携带相关资料。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2.注意事项
(1)按要求提前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2)增强扫描时,检查前须禁饮食4小时以上。
(3)女性盆腔扫描前,应在阴道内置阴道塞或纱布填塞,以标记阴道位置。
3.X射线成像基本原理
X射线能使人体形成像的原因:
1)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2)人体组织之间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组织密度与X射线成像的关系:
4.X射线检查方法:可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类。
1)普通检查 (1)荧光透视(2)X射线摄影
2)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 (2)软线摄影(3)放大摄影 (4)荧光摄影
(三)消化道
消化系统X射线检查主要用于消化道,方法主要为钡剂造影。
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
胃的四种形态
胃的形状随体型和胃的紧张力不同而分为四型:牛角型;鱼钓型;无力型;瀑布型。
消化道病变的基本X射线表现
消化道病变可归纳为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 (1)形态改变:
1)位置
2)黏膜皱襞
3)狭窄与扩张
与难点
重点:常见影像学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难点: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
使用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健康评估》徐新娥,董红艳主编,华中科技大出版社
参考书目:《健康评估》吕探云,孙玉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健康评估》刘成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CT设备及检查方法
CT设备:扫描部分 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存贮系统
(二)CT设备及检查方法
CT检查方法
1.普通CT检查
2.高分辨力CT检查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临床应用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
2.头颈部疾病检查
3.胸部疾病检查
4.心及大血管疾病检查
5.腹部及盆腔脏器疾病检查
6.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检查
2)左心房增大:右前斜位及左侧位食管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中段或略偏下的局限性压迹和压迫移位。
3)右心室增大:主要为向前及向左、右方向增大。后前位表现为心脏横径增大,左心缘向外隆出,心尖多高于膈面上,相反搏动点下移,右心缘下部外隆。
4)右心房增大:
5)全心增大:表现为心脏向双侧扩展,横径显著增宽,各弓消失, 食管普遍受压向后移位。
(4)肺门改变
1)肺门增大:表现为肺门血管阴影旁突出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块影,一般无搏动,或仅表现为肺门阴影增大,结构不清。
2)肺门缩小:肺门阴影细小,外周血管变细和稀疏。
3)肺门移位
(二)循环系统
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射线表现
(1)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右前斜位上的影像:
(2)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左侧位上的影像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1.A型超声诊断仪
2.B型超声诊断仪
3.M型超声诊断仪
4.D型超声诊断仪
(二)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超声检查前准备
及注意事项
1.腹部检查
2.盆腔检查
3.心脏及大血管检查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常用影像学检查的特性和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应用、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检查前指导,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配合检查;并会分析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报告单,并能向病人解释检查结果
《诊断学》万学红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
1.记忆本章重点内容.
2.完成本章课后能力检测。
教学内容
情景导入
患者男,35岁,高热寒战,咳嗽,胸痛2小时入院。患者昨天从外地出差回家,身感不适,畏寒,今天早晨突起寒战、高热,咳嗽,咳痰,左侧胸痛急诊入院。体检T39.5℃,P110次/分,R28次/分,Hp110/75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口角可见单纯性疱疹,左胸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音钝,律齐,心率110次/分。血常规WBC20.0×109/L,N85%,L15%。
(4)做头颅CT者,扫描前一天洗净头发。
(5)做胸、腹、盆腔CT者检查时,须穿无金属扣子的棉布内衣。
(6)肺与纵隔扫描者,应训练被检查者吸气与屏气的控制,以免呼吸移动造成影像模糊。
三、 磁共振成像(MRI)
(一)MRI成像原理与设备成像原理
(一)MRI成像原理与设备
(二)MRI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3)工作人员的防护: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护规定。
(2)定期做所受X射线量的监测和体格检查。
X 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一)呼吸系统
1.胸部正常X射线表现
(1)胸廓:软组织、骨 骼
(2)纵隔
(3)膈
(4)肺部:肺野、肺纹理、肺门
1)肺野:含气肺泡呈均匀一致的透亮阴影为肺野。
2)肺纹理:在肺野背景的衬托下,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管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而细自肺门向外周延伸为肺纹理。
教 案
系部:
教研室
课程名称
健康评估
学时
2
层次、专业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章节
第七章影像学检查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影像学检查前准备与处理
熟悉:常见影像学检查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了解:常见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七章 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
第二节 超声检查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教学重点
工作任务1.患者可能是什么疾病?
2.为明确诊断还应做何种检查?
3.此患者做相关检查前应如何准备?
1.X射线的产生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自由运动的电子群;②电子束的高速运行; ③高速运动的电子束在运动中被突然阻挡。
2.X射线的特性
与X射线成像和X射线检查相关的特性有:
(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感光效应(4)电离效应
(3)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左前斜位上的影像
2.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X射线表现
心脏增大: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X射线判断心脏是否增大,最简单的是正位心胸比率法,即心脏横径与胸廓横径之比。正常成人应小于0.5,矮胖型者不超过0.52。
心脏增大
1)左心室增大:表现为心脏向左、向后、向下 增大。后前位左心室段向左下延长突出,心尖向左向下移位。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变明显,心影横径增大。
2.体内检查法:微量的放射形核素
探测器追踪
(二)放射性药物及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示踪剂:非显像检查的放射性药物
显像剂:显像检查的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仪器
(三)核医学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1.体外检查的临床应用
2.体内检查的临床应用
3.放射性核素治疗
4.科学研究
核医学检查前准备
1.体外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正确采集标本;
(2)标本保存及送检。
2.体内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
(2)脑代谢显像;
(3)心、肝胆、肾、肺、甲状腺及骨显像
五、 超声检查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概念: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机械振动波;临床应用的超声波振动频率在1~20MHz;
低于1 MHz的超声波分辨率差。
四、核医学检查
(一)核医学检查的方法及原理
1.体外检查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CPBA)
放射受体分析法(RRA)
放射酶学分析法(REA)
2.体内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引入体内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脏器和病变显影
(一)核医学检查的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