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福建莆田第二十四中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莆田第二十四中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12 月)试题语文学科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题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说说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 ,交流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确立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拥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此后变得相貌一新:不单由“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达成了一次崭新的变换;并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 ,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涨为“文学” ,则又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绚烂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花怒放” 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打破!在散文里,真切而独到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 ‘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 ,散文自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色,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 ,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
散文是一种“实” “虚”联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 ,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切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围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觉,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 反应。
所以,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照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需;它实在是创建作品精神家园不行或缺的“基石” ,是修建整座感情大厦必不行少的“铺垫”。
莆田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分科考试试卷

莆田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分科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1. (6分) (2018高二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什么是经典?尽管我们首先会想到文学经典,但不应该忘记也有宗教经典——不同宗教的不同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法律经典以及经济经典,它们分别表达并阐明各领域里的通行的惯例。
文学传统之外的经典文本的存在使得重新评价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变得具有相对性。
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因为文学经典既关注人们的个人生活如爱情、孤独和死亡,同时也关注个体同他人的关系,比如他和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以及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来说,所有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构成——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支持下选出的文本。
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这些文本被认为能够满足特定的需要,它们为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提供选择,它们提供着针对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案。
这些选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并被应用于教育。
然而,经典不能只被描绘成一组文本,它的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也一定要被说明。
我们不能只是表述为一个文学经典,即使是现代作品,因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心中指的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或者二者都是,即世界文学经典。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考虑的是出于学校教育目的的相对严格意义上的选本,还是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选本,还是只是小说和诗歌中偶尔提到的文本。
往往还会有一个由出版社和书店提供的更为宽松的选本,因为总有一些不受机构权力干涉的非主流作品的印刷和买卖。
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谁的”经典。
每一个经典都有自己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有它自己的市场,在那个范围里,它自己的些许僵化的规则调整着文学权威(教育者、批评家或其他专家)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 篇增加到了 72 篇。
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
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
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 都能背诵下来。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
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
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有着14亿人的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的源泉所在。
如果说,过去的40年,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满天下。
那么,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中国具有这么大的内在消费动力,再过30多年,就完全可以成就一个“世界消费市场”。
显然,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符合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也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取向。
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行进在这条转换的路途上。
然而,在未来十年,中国要真的能够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重要消费市场”的跳跃,受到挑战的因素还会很多。
依笔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家庭居民消费升级还必须跨越三个“坎”,还要完成一段比较艰辛的爬坡过坎过程。
一是必须解决好消费结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城镇房价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
这几年居民家庭房贷负担不断加重,居民加杠杆有增无减,而收入远远被家庭债务抛下。
2006年,负债收入比还只有18.5%,2018年已经高达77.1%。
住房消费支出产生了对消费明显的挤出效应。
2018年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远远低于预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
住房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失衡,这透支了居民家庭社会购买力,未来几年还存在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通胀的趋势。
如果处理不好结构性平衡问题,消费市场或存在一定的“断层”。
二是必须解决好社会保障账户充实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无疑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养老市场的发育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最新-福建省莆田市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精品

2018—2018学年上学期语文必修一考试(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古诗文阅读(40分)(一)名句默写(7分)1 ①,问苍茫大地,谁注沉浮?(《沁园春·长沙》)②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③我挥一挥衣袖,。
(《再别康桥》)④复位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⑤撑着油纸伞,又寂寥的雨巷。
(《雨巷》)⑥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雨巷》)⑦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二)文言文阅读(27分)阅读课内文言选段,完成2-5题(12分,每题3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素善留侯张良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焉用亡郑以陪邻C.不如因善遇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D.君安与项伯有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良曰:“长于臣。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
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
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
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
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
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
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
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稹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
中国古代,士大夫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
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
《尚书》中的那些典、谟、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
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
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
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答谢。
《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遣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A.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 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 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 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 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 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 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 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 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
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 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 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本项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故选D。
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说法不正确,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理解错误,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说法错误,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故选B。
点睛: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考题形式一般是单项选择,也有简答题。
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故选A。
点睛:“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是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则是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
这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4. B 5. C 6. C7. (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