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水》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基本概念,提高其水的认知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学生。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有趣的水”为主题,通过听故事、观察实验、实践应用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水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其语言表达、观察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用品:透明杯、水、食用色素、盐、糖等。

2.准备故事书籍:《小水滴历险记》等。

3.准备教具:图片、讲解卡片等。

4.提前准备好教学环境,确保安全。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1)引入故事:播放或讲述《小水滴历险记》。

(2)问答交流:让孩子们讲述小水滴历险记中的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水的特性和性质,如颜色、气味、温度等。

步骤二:观察实验(1)展示实验材料:透明杯、水、食用色素、盐、糖等。

(2)问答交流:让孩子们猜测色素、盐、糖等的作用,并预测实验结果。

(3)实验展示:将食用色素滴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加入盐和糖,观察是否产生反应。

(4)总结:让孩子们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出结果,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步骤三:语言表达(1)目睹现象:通过图片、卡片等形式展示“水的性质和特征”,让孩子们观察、记忆、形成印象。

(2)比较对策:引导孩子们比较水的特征和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3)语言表达: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特性,如颜色、气味、质地、温度等。

步骤四:实践应用(1)理解交流: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让孩子们理解水的重要性,并了解怎样节约水资源。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开展“关爱水资源,从我做起”主题的活动,如勤洗手、勤刷牙、节约用水等。

总结反思1.教学活动设置能够引导孩子们关注水的性质和特性,增强了其对水的认知能力。

2.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过程紧凑,保证了教学效果。

3.建议在实验环节中增加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展示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水》,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水的奥秘”以及第四章“水的乐趣”。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生活中的水、水的作用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有三态变化,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水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有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性质,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冰、水、水蒸气)、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玻璃片、毛巾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水杯、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冰、水、水蒸气,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讨论: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PPT讲解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2)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水》2. 板书内容: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的用水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2. 答案:观察记录:洗手、洗澡、洗菜等用水情况节约用水建议:关闭水龙头、用盆洗脸洗手、洗澡时减少用水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和三态变化,提高了他们对水的认识。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还需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幼儿安全。

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让家长参与幼儿的作业,共同关注家庭用水情况,培养幼儿的节约用水意识。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立节约用水角,提醒幼儿节约用水。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有趣的水》,教学内容选取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

具体内容包括:1.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2. 水的变化:蒸发、沸腾、凝固;3. 水的利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变化和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性质、变化和利用。

难点:水的蒸发、沸腾、凝固过程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热水、冰块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龙头、饮水机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变化。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水的性质、变化和利用,讲解相关知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沸腾、凝固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水的性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板书设计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水的变化:蒸发、沸腾、凝固水的利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水的蒸发过程。

(2)请说明水沸腾的原因。

(3)请阐述水凝固的条件。

(4)请举例说明水在生活中的利用。

2. 答案:(1)水的蒸发过程:水在常温下,分子不断运动,逐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2)水沸腾的原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形成气泡,水沸腾。

(3)水凝固的条件:水在降温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形成冰晶,水凝固。

(4)水在生活中的利用:饮用水、洗涤衣物、灌溉农田、发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水的性质、变化和利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有趣的水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水是什么,水的性质和特点。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的观察和实验。

3.培养幼儿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的意识。

4.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图片:水滴、自来水、河流、雨滴等。

2.实物:水、杯子、塑料瓶等。

3.实验工具:水管、漏斗、吸管、塑料袋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给每位幼儿分发一张图片,让幼儿发言,说一说图片上的东西。

然后提问:“你们最喜欢什么东西?”引导幼儿说出“水”。

2.探究水的性质和特点(20分钟)a.带幼儿观察实物水,并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问:“水是什么样的?”“水是液体还是固体?”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流动性、透明性和无色性等特点。

b.引导幼儿感受水的温度。

教师可以倒一些水在盘子中,然后让幼儿用手指轻触,感受水的温度。

3.进行简单的水观察实验(30分钟)a.实验一:水和油的实验。

1)教师倒一些水和油在两个不同的容器中。

2)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两者的不同,发现油浮在水上。

3)解释原因:油比水轻,所以油会漂浮在水面上。

b.实验二:水和土的实验。

1)教师在两个透明的容器中倒入相同量的水和土。

2)观察和比较两者的不同,发现水能渗透进土壤中。

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能渗透进土壤中?c.实验三:水能流动的实验。

1)教师准备一个长形容器和一张纸。

2)将纸卷成筒状,一端放在容器内,另一端伸到容器外,使纸的一端贴近地面。

3)倒一些水在纸的一端上,观察水能流动到容器外的现象。

4)引导幼儿发现:水会顺着纸的缝隙流动。

4.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出以下问题,让幼儿回答:a.水是液体还是固体?b.水有什么特点和性质?c.油能溶于水中吗?d.为什么水能渗透进土壤中?e.水能顺着纸的缝隙流动吗?5.反思(10分钟)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引导幼儿总结水的性质和特点。

并提醒幼儿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三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三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这是幼儿园优秀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活动目标: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

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

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

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

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

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水》,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水的奥秘”及第六章“水的作用”。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特性以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水特性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水特性的能力,教育幼儿珍惜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冰、热水、玻璃瓶、气球、图片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冰、水、热水三种物质,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状态。

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沸腾、蒸发、结冰等现象,加深对水三态变化的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画笔记录下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组织幼儿讨论: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4. 活动拓展(10分钟)(1)让幼儿动手制作小船,观察船在水中的浮力。

(2)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冰、水、热水2. 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具有浮力3. 水的作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下家中水龙头的水流,描述水的特性。

答案示例:水从水龙头流出时,呈液体状态,无色、无味、透明,具有流动性和浮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针对本节课,教学难点为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特性的理解,这是因为幼儿在这一阶段对物理变化的认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幼儿园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水》,教材章节涉及水的特性、水的用途、节约用水等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形态、水的浮力、水的溶解、水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性,提高他们对水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浮力原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水的特性、水的用途、节约用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容器、浮力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杯、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水龙头、水池等,引导幼儿关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水的形态、水的浮力等特性。

3. 例题讲解:(1)水的浮力: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并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节约用水:讲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4. 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水的用途、节约用水的方法。

(2)绘画活动:让幼儿用水彩笔画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场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水》2. 内容:(1)水的特性(2)水的用途(3)节约用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或幼儿园的水龙头,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节水标语。

2. 答案:(1)关好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等。

(2)例:珍惜水资源,从我做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节水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组织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浮力原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水龙头、水池等,引导幼儿关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水》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水》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水》教学目标1.激发幼儿对于水的兴趣,了解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2.让幼儿了解水的各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4.安全意识教育:让幼儿明确水是危险的,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学内容1.深入研究水的三态,让幼儿实践体验水的变化规律;2.学习水的本质特征,如透明、无色、可溶、流动、千变万化等;3.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强幼儿对于水的认知;4.识别危险及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靠近深水坑、不要随意接近陌生水域等。

教学准备1.水杯、纸巾、水壶、盆、桶、水滴等水相关物品;2.绘画用品、手工材料等;3.游戏道具:拼图、磁性水滴等;4.有关水安全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手拿一杯水,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幼儿们自己想想水有哪些特征。

先让孩子们描述水的外观,问:这杯水有色吗?有没有味道?等等。

其他孩子的回答老师可以一一问到,再简要解释一下。

然后提问,水这东西有什么用?或是,人如果不喝水会怎么样?引出水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讲述人体水分的重要性。

2. 主体教学2.1 水的三态首先,让小朋友们了解水的三态,将水给各自发一份,让孩子们来感受水的温度,感觉到是液体状态。

再接着将一杯水分别加热和放冷,孩子们观察水受热与降温的变化,亲手体验水的三态。

2.2 水的特性在水桶内放些小道具,这样的水看起来还是普通的水,但它却同一般的水不同,孩子们可以尝试添加一些醋、漂白水等让水有某种变化。

最后借助其他辅助资料,向幼儿们传递水的基本特性,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水的外表和它的各种变化。

2.3 水的绘画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一些模仿,为水下生物涂上颜色。

老师在介绍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时,可以帮助孩子们描述它们。

在完成涂色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想一下家里的洗衣洗澡、喝水等生活中发生在水里的事件。

2.4 水的游戏让幼儿们通过游戏活动感受水的流动,让孩子自由玩耍,学习水的各种规律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有趣的水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有趣的水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利用幼儿喜欢水,对水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活动准备1、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

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

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过程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

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

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

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
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

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

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教学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

《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

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

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

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