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值影响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201X年至201X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未变。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农业经济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希望从理论方面研究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国内对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状况来看,影响因素有:信息化、农村金融、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国内政策、农业进出口等。
李向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信息化对农业具有正向的影响,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普及教育,并建立农业信息化金融平台,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董鸿鹏则一辽宁省为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信息化的贡献进行量化,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辽宁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资源。
而曾祯、杨帆等人通过构建层级模型和结构等价模型对我国的涉农信息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整体围绕信息权利和行政权利较高节点呈中性化,而较低的节点信息化程度较低。
而万众、朱哲翼通过投入产出函数和拓模型展分析了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有地区差异。
田杰、陶建平采取了我国1883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密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处于倒U型左边,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的金融贷款数量和贷款配置效率提高农村经济增长。
禹越军、王菁华运用RAV模型,用1978-201X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农业发展效益低的原因

农业发展效益低的原因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效益却逐渐下降,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农业生产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导致农业发展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操作,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比之下,现代农业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精细的管理方法和高效的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然而,由于技术转化的滞后和农民对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很多地区的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导致效益低下。
农产品市场不完善也是农业发展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波动较大,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农民往往无法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决策,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
另外,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也存在问题,导致农产品的损耗增加,降低了农业发展的效益。
第三,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化肥农药等投入,但由于农民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农田的土壤退化、水体的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农业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农业发展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然而,在一些地区,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另外,一些农业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和方向。
农业发展效益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产品市场不完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农业政策的不完善等。
要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并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同时也需要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农业政策,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农业经济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1990年至2008年的农业领域的相关的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我国农业中资本投入、劳动力及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大小。
通过回归结果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养育着中国13亿人口。
有史以来,农业便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的发展。
1956年农业哺育工业,进行大跃进、农村农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我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改革,突破了传统体制束缚,使得农业的发展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开始面向世界,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正式拉开了帷幕。
马上面临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和改革的工作势在必行,给无数的农民带来了可喜的成果。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只有弄清楚农业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大力发展、努力协调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和安全的供应,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进一步的发展,趋近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也有了巨大的增长。
一、经济原理分析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及技术的进步。
其原型为y=ak?%zl ?%[,其中a为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参数,?%z、?%[表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也表现了对产出的贡献率。
最早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认为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z+?%[=1,这表示没有技术进步的显著影响。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生产规模报酬一般都会变化。
对于n个要素的投入,相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变为多个要素的指数形式相乘。
本文中,我们为了研究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程度,选取了农业从业人口数,农业总耕地面积数,农业机械总动力。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起着无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和保障作用。
本文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总也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STATA、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农业进行研究,不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于充分发挥农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数据(一)变量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市2018年农产品的相关数据,数据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1.数据整理本文共设置了13个变量,分别是城市、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把这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V1~V13,并分别给这些变量加标签说明。
样本是我国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的相关数据。
图1 录入完成后数据三、回归分析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建立线性模型:Var2=a*Var3+b*Var4+c*Var5+d*Var6+e*Var7+f*Var8+g*Var9+h*Var10+i*Var11+u图2是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业总产值分析摘要: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属于第一产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着占了世界20%的人口,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095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农,林。
牧,渔对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分配不均,因此作出此分析以便为以后农业的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004年——2009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412.7亿元,22420亿元,24040亿元,28627亿元,,33702亿元,35226亿元建国以来,只要农业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一旦农业受到挫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大国里,农业这个基础能否得到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就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农业总产值受到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的影响。
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耕地资源日趋减少 2.自然灾害增加 3.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 4.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两方面入手。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未来展望看好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认识到农业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国农业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农民增收、农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意识、影响因素、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创新、未来展望、政府政策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 引言1.1 我国农业经济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逐渐减少,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涵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多个品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居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呈现出一些积极因素和发展动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意识在我国农业经济现状中,虽然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农业依旧是农村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计。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解决。
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够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严重,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转变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评估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中所有可量化的产品的总和。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资源配置、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等。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
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得出。
三、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五、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投入等都是决定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而北方地区则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七、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等。
八、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机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积极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效益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效益分析一、背景介绍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要议题之一。
其中,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效益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二、农业效益的定义农业效益指的是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包括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收入等多个方面。
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效益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效益逐渐提高。
首先,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其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用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业效益与城市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出的稳定性、销售渠道和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
四、影响农业效益的因素1. 自然因素:天气、地理位置、土壤肥力等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农民素质: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验对农田的管理和农业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3. 农业资金投入:适度的农业资金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4.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起着决定性作用。
五、提高农业效益的途径1.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发展智能农业、精细化管理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加强农民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农业效益。
4. 调整农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
六、农业效益带来的好处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2. 保障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效益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提高农业效益,可以使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七、农业效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1. 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业效益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总产值计量经济学合理施肥回归分析经济模型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总耕地面积142439万亩,约占世界的7%,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占有量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达3061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的10.3%,比1990年产值增长了五倍之多。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农业基础是否稳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农业产量稳定且满足人民需要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才能稳步进行。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计量经济学实验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组员:
中国农业产值影响因素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本文根据1978-201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及相关指标,主要运用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的数据构建理论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模型,从而了解影响中国农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若干建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经济学原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借助EViews软件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研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和特征。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仍有提高的空间,如何使得农业产量稳步提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影响因素的选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现选择其中几个比较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因素选取如下:
(一)中国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对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十分明显。一般反应其总效用的指标有总产值和增加值,在此我们以总产值作为模型分析的因变量来研究不同自变量对它的影响。
*式与#式比较可知, 为最优,拟合效果也最好。
结果
参考文献:
(四)化肥施用量(单位:万吨)
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是直接影响农业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内容
(1)数据:
表1
说明:Y表示农业产值X1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公顷)X2表示化肥施用量(万吨)X3表示乡村办水电站个数
(2)建立多元回归方程:ls log(e2) c log(x1) log(x2) log(x3) log(x4) log(x5) (log(x1))^2 (log(x2))^2 (log(x3))^2 log(x1)log(x2) log(x1)log(x3) log(x2)log(x3)
图1
(3)检验异方差:
图2
点击gener输入e=resid得出残差序列e
点击gener输入e2=resid^2得出残差序列的平方e2
图3图4
图5
图6
图7
输入ls log(e2) c log(x1) log(x2) log(x3) log(x1)*log(x2) log(x1)*log(x3) log(x2)*log(x3)
图10可知:
-11.33849 12.441
=0.875551
图11可知: ,其中可决系数 =0.96175
图12可知: ,其中可决系数 =0.586490
图13可知: *
-6.6 5.43 11.96401
=0.984078
图14可知: #
-3.5 14.97944 1.303243
=0.964612
图8
(4)多重共线性检验:
选QUICK→GROUP STATICS→CORRELATION,在series list对话框时,直接输入log(x1)、log(x2)、log(x3)
图9
分别作log(y)与log(x1) log(x2) log(x3)间的线性回归:
图10
图11
图12
可见农业产值受x2影响最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选用x2做初始的回归模型。
(二)乡村办水电站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机械化生产成为了不可阻止的潮流趋势。水电站发电带动机械化的发展,乡村办水电站数越多说明机械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逐步回归:
图13
图14
(5)序列相关性检验:
分析
建立回归方程:图1可知,log(y)与log(x1) log(x2) log(x3) log(x4) log(x5)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6.674550 5.188243 9.96375 1.05344拟合优度比较好,除估计值除了log(x3)外,均显著。F=435.2675> =3.01故认为农业产值与上述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图8可知:log(e2)与log(x1) log(x2) log(x3)及其交叉项做辅助回归得
=0.481875则 =5.572884375该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6的 分布的相应临界值12.59,因此接受同方差的假设。
检验多重共线性:由图9可知,x1与x2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即cov(x1,x2)=0.88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