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201X年至201X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未变。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农业经济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希望从理论方面研究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国内对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状况来看,影响因素有:信息化、农村金融、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国内政策、农业进出口等。
李向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信息化对农业具有正向的影响,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普及教育,并建立农业信息化金融平台,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董鸿鹏则一辽宁省为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信息化的贡献进行量化,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辽宁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资源。
而曾祯、杨帆等人通过构建层级模型和结构等价模型对我国的涉农信息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整体围绕信息权利和行政权利较高节点呈中性化,而较低的节点信息化程度较低。
而万众、朱哲翼通过投入产出函数和拓模型展分析了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有地区差异。
田杰、陶建平采取了我国1883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密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处于倒U型左边,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的金融贷款数量和贷款配置效率提高农村经济增长。
禹越军、王菁华运用RAV模型,用1978-201X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在文章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将分析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并重点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农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将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影响因素、现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农业政策、建议、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省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加大,贵州省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贵州省农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讨影响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贵州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研究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贵州省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贵州省农业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保障农民的生计稳定,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当前贵州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具体包括:1. 分析贵州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挑战;2. 探讨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为对农业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估提供参考;3. 分析影响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和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4. 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寻找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路径;5. 探讨农业政策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政府部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业总产值分析摘要: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属于第一产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着占了世界20%的人口,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095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农,林。
牧,渔对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分配不均,因此作出此分析以便为以后农业的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004年——2009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412.7亿元,22420亿元,24040亿元,28627亿元,,33702亿元,35226亿元建国以来,只要农业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一旦农业受到挫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大国里,农业这个基础能否得到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就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农业总产值受到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的影响。
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耕地资源日趋减少 2.自然灾害增加 3.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 4.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今年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镇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农业大镇,地形以丘陵为主,70647人,水田面积为59000亩,水面面积6732亩,农业人口62310人。
200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确保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收情况如下:1、粮食增产,农民丰收。
按一号文件精神,我镇落实早稻种面积52800亩,比去年增加3528亩;中稻200亩,春玉米3450亩;晚稻57620亩,比去年增加了4073亩,合计增加了7601亩。
全年优质稻面积是7.5万,其中高档优质稻是1.5万亩.根据镇农技站产量实际测定,今年早稻产量平均可达440公斤,总产量达到21125吨,比去年同期17442吨增收了3683吨;晚稻产量平均可达500公斤/亩, 总产量达到27520吨,粮食总产量共达55808吨,创农业总产值7800万.另外,今年的早晚稻粮食价格基本在70元/100斤,比去年的46元/100斤和58元/100斤分别多了24和12元/100斤;其中还有1.5万亩高档优质稻,签订了定单合同,预计可高出15%的收购价,在这个项目上农民又可增收不少;综合增收各项因素,与去年相比我镇单粮食生产这一项增加收入1240万,人均可增加收入185元。
Word资料2、税率降低,粮食“两补”,农民增收。
今年我镇农业税减少156.87万,农业特产税减少15.924万元,粮食直补61万,良种补贴55万,多予少取共达到290万元,农民可减负290万,人均减负42元,从另一个角度上农民人均又增收42元.3、畜牧业发展迅速,收入明显提高。
今年我镇的畜牧业——生猪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立了石潭镇生猪协会,并被市政府评为了无公害生猪基地,生猪品牌效应进一步打响。
截至10月份共出栏生猪24.7万头,比去年同期多出栏94000头,创出栏产值21580万元,此项产值可比去年多增加6400万;存栏猪达16.36万头;同时价格与去年同期比高出了0.5--1.0元/斤,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可增加1750万,人均增收249元。
影响种植农户收益的投入因素及潜在环境影响分析——以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种植业为例

从 20 0 7年 开始 ,国 际 国 内市场 粮 食 价 格持 续 攀
升 。20- 2 1 07 0 0年粮食 价格 涨幅分别达到 了 63 . %、
7 56 1.%[ 与 此 同时 , 国农资 价格 也 在大 幅 %、. %、18 3 1 。 我
云南 大理 市 、 源 县位 于洱 海 流 域 , 方 面 其 具 洱 一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 理 环 境 , 大理 苍 山洱 海 国家 地 有
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模型参数及变量解释见表 1 。
对数 形 式 , 的是 除去不 同变量 间计 量单 位 不一 致 的 为
影 响 , 映投 入 成本 与 收入 之 间 的弹 性关 系 。模 型形 反 式 如下 :
I ( ) O4 触 rn z +2 ( ) rn P +4 n -r - + j ( ) rn F +3 ( ) rn I 1 1 l ( +5 ( + D)rn )£ l
成本无显著影响 , 这与 当地选择常规 品种并倾 向于施
用农 家 肥而 少施 化 肥 有关 ; 同时 , 户耕 地 面 积小 , 农 粮
食作物 比较效益低 , 粮作生产主要满足 口粮 , 户家 农
庭 劳动 力数 量 多并 不 能带来 粮 食 收 入 的增 长 ,相 反 ,
有限耕地面积上增加劳动力只能是收益下降 , 即自家 劳动力数量增长 1 其粮食种植收益下降 01%。 %, . 4 而对非粮食作物的投入进行 回归分析 , 发现模 型
全 省 1 5个 农 业 县 ( 、 ) 区 面 积 均 达 到 7 %以 2 市 区 山 0
本 文 以云南 大理市 、洱 源 县实 地入 户调 研 数据 为
依据 , 运用统计分析 的方法 , 分析农 民生产投入要素 :
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是山东省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山东省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深入研究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山东省农业面临着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技术创新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
需要深入探讨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及测算方法,探讨当前测算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 分析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3. 探讨影响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生产率的具体影响。
4. 提出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方案,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5. 展望未来,预测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
1.3 研究意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关乎到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精准施策、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率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农业分析的主要指标解读

农业分析的主要指标解读一、引言农业分析是评估农业发展状况和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工具。
对于理解农业发展趋势和问题,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指标,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农业分析中的主要指标以及如何解读这些指标。
二、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农产品总产量以及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农业生产的规模在扩大,经济效益在提高。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以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三、农作物产量农作物产量是评估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农民的种植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的质量。
农作物产量的增长可以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品种和科学施肥等方式实现。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农业用地面积农业用地面积是评估农业生产资源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农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
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用地面积的压缩和土地质量的退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五、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调整是指改变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和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的过程。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种植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向,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六、农产品贸易额农产品贸易额是评估农业外部交流和市场竞争力的指标。
它反映了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情况。
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表明农产品贸易活动的规模在扩大,市场竞争力在提高。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对农产品贸易额的影响,以评估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七、农业劳动力就业率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是评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
它反映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参与度和就业机会的供给情况。
农业劳动力就业率的增加表明农业劳动力市场活跃度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摘要】在前人的分析基础之上,选取农用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为影响因素,采用eviews6.0对农业总产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剔除财政支出因素,农业总产值与农用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极大的关系。
由此可知,发展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农业的装备程度,优化农业劳动力的水平和农机设备操作技能。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机械总动力劳动力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继而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果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将得不到发展,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农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渔、副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通过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揭示农业现存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各种模型分析和研究。
其中主要有: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政府的农业生产和事业财政支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农业的收入、经济增长等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孙扬、胡治文、郑素芳的《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机
械总动力为影响因子》,,选取1993-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解释变量,建立线性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大于农业资金投入的影响。
廖翼、周发明的《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文,洞庭湖区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涵盖农、林、牧、渔业,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
文章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和化肥施用量4个变量构建多元对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1986-2008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上升1.17%、0.83%和0.40%,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湖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吕银娥、刘俊清的《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中,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受灾面积、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和机械用量五个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实证分析1990-2009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检验并修正模型后,得出农业总产值与化肥用量、灌溉面积、机械用量存在线性关系。
二、研究思路及目标
综合考虑结论中各变量的影响,选定本次选取的解释变量及模型。
运用eview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农业总产值与各解释变量数据存在的关系,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无设定偏误、经济意义合理的模型。
利用模型进
行必要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或政策评价。
三、建立模型
在回归分析中,采用多元对数计量经济模型可以使数据拟合得更好,因此,采用多元对数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计量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变量选取及定性说明。
被解释变量y为农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渔、副业全部产品的总量,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解释变量x1为农用机械总动力,其系数符号应为正,表示农用机械使用越高,农业总产值应越高。
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农用机械总动力。
解释变量x2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样本数据,近年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逐年下降,且由于机械化程度上升,有可能出现成反比的情况。
其符号系数可能为负。
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解释变量x3为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用以表示政府的农业生产和事业财政支持,其符号应为正。
政府投入资金越多,农业总产值越高。
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
样本采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与《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据的可信度较高,样本区间为1996-2011年。
四、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经过经济计量检验及修正后,最终模型如下:
lny = 21.7335 + 0.861884 lnx1 - 1.962743 lnx2
t:(8.569)(11.70348)(-10.18039)
r2=0.991225
从模型来看,农业总产值与农用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极大的关系。
从lnx1前参数看,在1996-2011年间,农用机械总动力关于农业总产值的弹性为0.86,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86%,因此表明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可使农业总产值提高,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应该大力发展。
lnx2前系数为负,表明在农用机械总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精简优化可使农业总产值增加,分析可知,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集约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促进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由上分析可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装备程度,精简结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农机设备操作技能,能使劳动力与技术更加有效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杨,胡治文,郑素芳.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
[2]廖翼,周发明.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湖
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吕银娥,刘俊清.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