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率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本文旨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中国农业生产率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率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劳动力投入下的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1.总产值法总产值法是通过测算农业总产值与投入资源之比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和农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从而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贡献。

2.边际产量法边际产量法是通过测算单位投入资源所能增加的产量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和边际分析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和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全要素生产率法全要素生产率法是综合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并找出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农业生产率实证研究1.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农业人力素质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人力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人力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优化。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一、背景介绍我国是13多亿人口的大国。

如果我国的农作物歉收了,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我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

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二、变量的选取、来源及解释模型分析主要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农作物播种三、模型分析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关系如下:由上图可知4个解释变量基本呈线性异方差不存在1.预估出模型y=b1x2+b2x3+b3x4+b4x5+c 用eview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从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方值很大,F检验通过拟合优度很高。

但有重要变量的p值均过高,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接下来进行自相关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发现x2 x3 x4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度。

说明存在共线性问题。

3.逐步回归法分析选取最高的x2作为第一个解释变量接下来选取第二个解释变量选取X5作为第二解释变量在加入第三个变量后,无论x4,x3 p值均高于0.05故舍弃第三解释变量。

以上是x2,x5 作为解释变量的残差图。

所以最终确定的模型为+.0-=x547989xy55.120335667116.02四、结果分析根据最终的模型分析整个中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因素在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反之化肥农药的在单位面积农田上的使用已经很充分,再增加供应。

也很难达到增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一、总体统计方法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农林牧渔业各项产品的实际产出值和农林牧渔业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值,加上农林牧渔中介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农林牧渔业准则产品的生产总值减去其折旧和损耗等,计算出来的最后结果。

总的来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就是衡量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系统总量。

2、统计方法
(1)静态统计法:是指以已知农林牧渔业经济活动的实际产出值,主要以实物计量的方法,反映各个产业产出值的基本情况,进行计量,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供经济决策参考。

(2)动态统计法:指以基准年的农林牧渔业经济活动的实际产出值,主要以价格计量的方法,反映各个产业的实际产出值,如按价值比消费指数、价格指数或价格比重计算各产业的总产值、实际产出值等,以此来反映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的变化情况,供经济决策参考。

二、实施细节
1、统计对象
统计对象包括:农林牧渔业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农林牧渔业加工企业实际产值;农林牧渔中介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林牧渔业的准则产品的生产总值减去其的折旧和损耗等
因素所计算出来的最终值。

2、统计时段
统计时段按照正常业务的年度进行,一般以一年为一个时期,即每年的同一日期进行统计。

3、统计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主要反映的是农林牧渔业总的实际经济产出量和结构,其统计指标包括:
(1)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
(2)农业生产总值;
(3)林业生产总值;
(4)畜牧业生产总值;
(5)渔业生产总值;
(6)农林牧渔业实际产出值。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起着无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和保障作用。

本文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总也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STATA、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农业进行研究,不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于充分发挥农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数据(一)变量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市2018年农产品的相关数据,数据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1.数据整理本文共设置了13个变量,分别是城市、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把这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V1~V13,并分别给这些变量加标签说明。

样本是我国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的相关数据。

图1 录入完成后数据三、回归分析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建立线性模型:Var2=a*Var3+b*Var4+c*Var5+d*Var6+e*Var7+f*Var8+g*Var9+h*Var10+i*Var11+u图2是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业总产值分析摘要: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属于第一产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着占了世界20%的人口,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095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农,林。

牧,渔对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分配不均,因此作出此分析以便为以后农业的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004年——2009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412.7亿元,22420亿元,24040亿元,28627亿元,,33702亿元,35226亿元建国以来,只要农业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一旦农业受到挫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大国里,农业这个基础能否得到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就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农业总产值受到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的影响。

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耕地资源日趋减少 2.自然灾害增加 3.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 4.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农业分析中,定量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一、农业生产力的定量评估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定量评估农业生产力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农户调查、农田试验和遥感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准确测量出土地利用率、农作物产量等重要指标,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农业投入产出分析农业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通过统计农业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情况,可以计算出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从而评估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精确测算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

三、农业资源评估农业资源评估主要包括土地评估和水资源评估。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和使用数学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准确评估。

例如,可以通过土地调查和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通过多指标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估,通过水文模型对水资源进行评估。

四、农业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农业的研究和决策而言,了解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气候数据和农作物产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产量变化,以及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五、农业市场分析农业市场是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农业市场分析可以帮助农业经营者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有助于做出合理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市场数据和应用市场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的市场战略。

六、农业风险评估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风险,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

为了降低风险并保障农民利益,需要对农业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不同风险因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减轻风险的措施。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的农业最终产品的价值的
总和,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财政收入。

它是农业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

计算农业总产值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价值法和产量法。

价值法是指以农业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将农业生产品的货币价值累加,最后得到农业总产值。

这种方法受到地理环境和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产量法是指以农业生物量为基础,将各种农产品的物质产量乘以单价,最后得到农业总产值。

这种方法忽略了农业产品价格的变化,同时受到农业生物量变化的影响较大,所以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

在实际计算农业总产值时,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各有利弊,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比较,得出比较接近正确答案的数据。

要想正确计算农业总产值,必须准确收集和汇总有关数据,确定统计范围和统计时间,同时考虑所有的因素影响,最后合理判断结果,得出客观、准确的数据。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农业总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发展的正确性。

正确地计算和分析农业总产值,是确定农业生产计划和调整农业政策的基础,用于形成客观、准确的经济数据,进而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指导。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评估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中所有可量化的产品的总和。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资源配置、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等。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

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得出。

三、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五、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投入等都是决定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而北方地区则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七、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等。

八、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机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小组成员:朱莹、黄志瑛、顾昕、施政保险02级1班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员、户均生产原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总动力、灌
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出口额、进口额。

[内容提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目前“三农”问题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在近几年中,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一些波动,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因素及其在这些变动中所起的作用,并对这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2003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52.85亿元。

农业总产值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很大。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一些波动。

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4241.88亿元,14106.22亿元,13873.59亿元,14462.79亿元,14931.54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几个因素可能对此产生影响:第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耕地正因各种原因,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因此,地少人多这一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粮食生产。

第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行列,农村留守从事种植业的人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

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肥料,新型的灌溉方式,农机具的使用也对农业总产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在各种农作物中,有些是优良品种很受市场欢迎,但是有些品种却乏人问津,比如,近年来,由于籼型杂交水稻的口感比不上很多优质的新品种,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由于我国国产的黄豆品质价格与美国的同类产品相比不占优势,造成国内黄豆的减产,同时大量从美国进口黄豆。

由此可以看出,粮食的市场需求和进出口都对粮食的产量有影响。

第五,灌溉的面积、病虫害波及范围、程度,各地区土地的种类和分布等都会对粮食的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
为了验证在我们能够考虑到的范围内的各种因素对某一时点上农业总产值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我们引入如下变量:
设定模型如下:Y=β
0+β
1
X
1

2
X
2

3
X
3

4
X
4

5
X
5

6
X
6

7
X
7

8
X
8
+U
通过分析2003年我国31个省市农业总产量的历史资料可建立模型如下:Y为2002年农业总产值(亿元)
X1----农业从业人员(万元)
X2----户均生产原值(元/每户)
X3----为耕地面积(千公顷)
X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X5----灌溉面积(千公顷)
X6----化肥施用量(万吨)
X7----出口额(万美元)
X8----进口额(万美元)
设定模型的函数形式如下:Y=β
0+β
1
X
1

2
X
2

3
X
3

4
X
4

5
X
5

6
X
6

7
X
7

8
X
8
+U
三.具体分析过程
分析:
由上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84.52395>F(8,22)=2.40,表明模型整上看农业总产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但是X4的系数为负,与其经济意义相悖,而且常数项、X1、X2、X3、X4、X5、X8的T检验值都不显著,因此需要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

(一)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计算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可以看出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表明模型中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修正:
1 运用OLS法逐一求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

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经分析Y对X6的线性关系强,如下图所示,两者趋势较一致,拟合程度最好,所以从X6开始进行逐步回归。

2 利用EVIWS逐步回归修正
Y=64.47880+2.989894X6
(2.465609) (20.90158)
Adjusted R-squared=0.935605 F-statistic=436.8761
再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添加,由T-检验值,Adjusted R-squared值,F-检验值综合评估,得到以下的模型拟合效果为最优:
Y=48.83128+0.032959X5+2.640594X6
(1.782918) (1.571097) (10.05940)
Adjusted R-squared=0.938709 F-statistic=230.7323
Y=36.34899+0.0282845X5+2.489372X6+0.001063X7
(1.604827) (1.643220) (11.39764) (3.846975)
经上述逐步回归分析可知Y对X5,X6,X7以及常数项的回归模型为最优。

(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
由于我们获得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无法采用ARCH检验,又因为该模型有3个解释变量,不适用于需要排序的Goldfeld-Quandt检验,所以我们采用WHITE 检验对该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WHITE 检验
可知Obs*R-squared=14.56767<x(9)=16.9190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三)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性的检验
由D-W=1.931630,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durbin-watson表,n=31,k=3得下限临界值dL=1.229和上限临界值du=1.650由du<1.931630<4-du,所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模型确立:
综上所述,模型经过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修正,自相关、异方差的检验后可以确定为:
Y=36.34899+0.0282845X
5+2.489372X
6
+0.001063X
7
修改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是不错的。

四.模型解释及存在问题
(一)经济解释
经过分析我们所确立的模型,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出口额都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并且它们与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灌溉面积每增加1单位,农业总产值增加约0.03单位;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单位,可以使农业总产值增加约2.5单位;另外出口额对农业总产值也有一定影响。

从模型还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农业从业人员”对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不高,因此,可以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制约今后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验证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现实。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结构是不合理的。

原因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对其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化肥的施用量在我们采用的变量中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化肥的采用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提高总产值,但是化肥对土地和生态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从长远来看,如果靠不断增加化肥的施用量来提高农业总产值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资源消耗大产出却相对较低的国情,今后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还是应该多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产出。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先验信息,户均生产原值及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应该是显著的,对它们的删除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由于数据的缺失以及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如果不删除该变量,多重共线性又无法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解释效力。

另外由于我们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使模型本身具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影响我们的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计量经济学》主编:庞皓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中国统计年鉴2003》
3、《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