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研究

合集下载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辛弃疾研究报告》一、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君实,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擅长诗词创作,尤以其豪放派的词作闻名。

其作品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对政治动荡、家国兴衰的悲愤之情。

本报告以辛弃疾的生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生平1. 出生和家庭背景:辛弃疾出生于南宋官员之家,父亲辛彦杲是举人出身的进士,给予他良好的教育背景。

2. 官员生涯:辛弃疾通过参加科考,取得了进士资格,开始了政治生涯。

他历任著作郎、观文殿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等职务,但由于与当时统治者钱惟演的政治分歧,多次被贬谪。

3. 流寓生涯:辛弃疾在贬谪期间游历多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士,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人际资源。

4. 世态炎凉:辛弃疾亲眼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衰落和北方侵略的悲苦历程。

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家国兴衰的忧愤情绪。

三、创作特点1. 创作题材:辛弃疾的词作以咏史抒怀、离散愁思、壮志难酬等题材为主。

他从自身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写出真挚、激情、深沉的作品。

2. 语言风格:辛弃疾的词作语言通俗易懂,用词丰富多样,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对仗、比兴、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魅力。

3. 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情感丰富,既有对时事的激愤之情,也有对爱情的思念哀怨之情。

他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对家国政治和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影响1. 文学影响:辛弃疾是南宋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开创了以个人遭遇为中心的闺怨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影响:辛弃疾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事的批评,对南宋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时局的限制,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 群众影响:辛弃疾的词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激发了人们对时局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以自身的遭遇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重和崇敬的文化偶像。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作文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作文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辛弃疾词典故的研究中,五感法阐释其内容和目标,将学术探索化繁为简,直抵本真。

视觉:词中画卷辛弃疾词以其恢弘气魄和壮丽景象著称。

通过视觉捕捉,我们可以清晰感知词中描绘的壮美画卷。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宛若一幅清逸雅致的山水画,引人入胜。

听觉:词中音律词作为一种声律艺术,听觉尤为重要。

辛弃疾词讲究平仄抑扬,节奏明快,旋律悠扬。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读来气壮山河,令人耳目一新。

嗅觉:词中香气辛弃疾词中亦不乏对香气的描写,营造出意境深远、情趣盎然的氛围。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雨后清新怡人的气息仿佛扑面而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触觉:词中质感触觉在辛弃疾词中表现为词人的真切感受。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轻盈的脚步声、朦胧的灯光,刻画出词人难以释怀的思绪。

大脑:词中思想大脑是五感之首,掌管着思考和判断。

对辛弃疾词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感官体验,更要深入挖掘词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生哲理。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凭高目断,鸿飞冥冥,去何之",表现了词人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发人深思。

五感法将辛弃疾词典故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清晰呈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借鉴之法。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风独特,以豪放、激昂、悲愤为主要特色。

通过对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时代背景。

首先,辛弃疾的诗风豪放激昂。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激情、豪情和豪迈的气息。

他对于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描绘都非常激烈,充满了对于世俗的无畏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例如《临江仙·金陵饭店落景图》中的“碎湖荷影青烟里,轻蛾扇扇掩映障”的描绘,形象神秘而又豪放,使人充满了对于自然的仰望和对于世俗的厌恶。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痛楚和悲伤的情感表达,这也是他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辛弃疾的诗作充满了悲愤之情。

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南宋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内乱的困扰,国家形势非常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的诗作也充满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描述,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于社会的痛心疾首。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也是辛弃疾诗风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辛弃疾的诗作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抒发,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真实和真挚的力量。

例如《青玉案·向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绘,展示了辛弃疾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个人情感的深挚表达。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更具个人独特性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诗风独特,以豪放、激昂、悲愤为主要特色。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豪情和豪迈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不满。

而他的作品中还包含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得他的诗作更富于个人特色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的诗风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民众的苦难与愿望。

辛弃疾展开拓展阅读、资料搜集,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写一篇研究

辛弃疾展开拓展阅读、资料搜集,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写一篇研究

辛弃疾展开拓展阅读、资料搜集,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写一篇研究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宋代文学的瑰宝。

在研究辛弃疾的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和资料搜集,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感悟,深入探索他的创作背景、文学风格以及对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辛弃疾的诗词集,如《青溪集》、《稼轩长短句》等,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昂、真挚深情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他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抱负为主题,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细致研读,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战乱、官场腐败、民生困境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对于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辛弃疾的生平和政治经历,来了解他的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他曾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过丰富的经验,因为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民众的关怀,他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出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研究他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独特视角。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辛弃疾的批评评论和学术研究,来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辛弃疾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家和学者的追捧,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者们对于他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文学风格的独特之处,以及他的作品对于后世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对于辛弃疾的作品进行个人的解读和评价。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人生观。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和角度出发,对于辛弃疾的作品进行个人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将他的作品与当代的社会和时代联系起来,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南宋辛派词人研究南宋辛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派,以词人辛弃疾为代表,对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南宋辛派词人的背景、作品风格以及其对词的发展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南宋辛派词人及其背景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辛弃疾作为南宋辛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词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辛雍是北宋文豪辛文房的后裔。

辛弃疾自幼聪颖博学,在南宋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他的词作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抒发。

二、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风格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风格独特,其中以辛弃疾的词作最为负盛名。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词,又有表达政治抱负的辞章词。

他的词作豪放奔放,表达了时代的矛盾和人们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神采飞扬,充满激昂的力量,散发着悲壮和豪情的气息。

三、南宋辛派词人对词的发展的影响南宋辛派的词人们对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风格,突破了传统词的形式,给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新。

其次,他们对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词人,并且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们产生了引导作用。

四、南宋辛派词人与其他词派的对比南宋辛派和其他词派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区别。

与柳永、李清照等源自晚唐五代的词派相比,南宋辛派的词作更加奔放豪放,更具有政治抒发的特点。

与陆游等南宋陆派相比,南宋辛派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现实。

南宋辛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当时文坛上引人注目,成为南宋词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综上所述,南宋辛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派,其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抒发使其成为南宋词坛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诵,对于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回顾与思索

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回顾与思索

一 清末至民国初期(1908—1918):传统方法与现代视野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关于辛弃疾研究的单篇论文几乎没有。此期的研究仍以传统的词话、印象评点的批评范式为主。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受到新文化、新思潮、新学说的影响,辛词研究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基本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师承传统,乃朴学的延续和常派词学的余波。论词重视寄托之旨,带有儒家功利色彩。晚清四大家郑文焯、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致力于词籍的整理与校勘、词律研究和词论探讨,《村丛书》、《四印斋所刻词》等大型丛书的校刻扩大了辛词的传播,促进了学界对辛词的关注,为20世纪词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尽管四大家均过世于民国时期,但由于他们自视清朝遗老,他们的研究恪守清朝学术风格,故不将四人的辛词成就纳入20世纪的研究视野。
其三、艺术方面的探索。学界关注辛词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辛词艺术精神的探讨。介西《稼轩词意境》(《新苗》14期,1937年1月)专力分析辛词的意境特色。缪钺《论稼轩词》(《思想与时代》23期,1943年6月)较早对辛词作了全面的艺术考察。两文均发表于抗战期间,在抗战救国为举国口号的前提下,专注于研究辛词的艺术成为与时代精神不和谐的“异类”。但在辛词的研究中,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由上可知,20世纪初近二十年的辛词研究既有传统的评点、词话、考据等方式,亦有新科学、新方法的初步运用。但总体上较为松散自由,缺少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缺少理论系统性、整体性,未能产生现代学术层面的研究文章,因而亦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严谨的辛词研究阶段。但其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百年辛词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开启了辛弃疾研究的方向和道路。
辛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作者屡屡提及古代隐士陶渊明,并表示对陶潜之隐的由衷敬佩和著力仿效。陶潜成为辛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古代文人。辛氏钟情于陶潜的原因成为20世纪辛词研究中的持续话题。邹啸《论辛弃疾之崇拜陶潜》(《青年界》1934年第6期)最早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认为厌倦官场、向往乡野是辛氏倾慕陶潜的根本缘由。其后,周幼农《辛稼轩与陶渊明》(《文艺月刊》9卷5期,1936年11月)、郑骞《辛稼轩与陶渊明》(《天下》周刊1卷2期;1946年5月)等分别对此作深入剖析,从而证明了陶潜情结成为辛弃疾农村词诞生的一个艺术渊源。

辛弃疾研究

辛弃疾研究

辛弃疾词的分类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 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 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 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 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 遣兴》和《祝 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 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 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 但不拘一格。 (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 (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 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 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 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 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 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 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 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 间赋闲在家。 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 郁郁而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特色
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能负,膂力过 人,审稿体硕,壮健如虎。性格开朗,热 血赤心,能文能武。 慷慨好义。为朱熹送葬。送吴交钱等。 始终怀抱抗敌救国之心。侦察、建言。
作品
《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版。 存词620多首。
邓广铭:《辛稼轩诗文钞存》,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年版。

全词的结构章法十分奇特,它打破了一般作词以一 片为一个段落的成规,而是从上片起句一气贯注到下 片“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成为一个段落。下片的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单成一段,一声浩叹,作大 反跌。如此一来,对比强烈,鲜明地突显了理想和现 实的矛盾。辛弃疾运用这样的手法,并非故意卖弄技 巧、追求新奇,而是真情所致,心头百感喷薄而出, 便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常规。
四、辛派爱国词人
陈洵《海绡说词》: 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龙洲、 后村、白石皆师法稼轩者也。二刘笃守师 门,白石别开家法。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 稼轩词派显然是一个以辛弃疾为圆心的三 圈同心圆围成的团体:内圈是辛氏私交最密 切、思想最一致且风格最合拍的陈亮、刘过 等数人;中圈是虽不像‘二龙’那样与辛氏 关系密切,但与辛氏有过直接交往和唱和的 一大批政友兼文友;外圈是与辛氏并无直接 来往、但向慕其人其词、作词追随‘稼轩风’ 的许多同辈与后代词人。
5、刘辰翁 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词作 家,以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既流露出英 雄末路的悲凉,更反映了眷恋故国的哀思。 【永遇乐】(璧月初晴) 【柳梢青】(铁马蒙毡)
结束
号“稼轩”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宋 史· 本传》
早期
15岁、18岁两度赴汴京考试,其实是受祖父之 托前去探听金人虚实。 宋高宗绍兴31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60万 大军发动南侵战争。 21岁在家乡组织两千义军起事,后加入太行山 耿京的大部队。杀“义瑞” “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辛建议与 南宋取得联系,南北呼应。 活捉张安国。 洪迈《稼轩记》:“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 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 三叹息。”
苏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时空的观点来体验 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 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 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 悲愤。 ③手法上:苏词以诗为词,辛词以文为词。
(四)辛弃疾的影响 辛派词人: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 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 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 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 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 【清平乐】(茅檐低小)p82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p84 三、其他感事抒怀咏情之作。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p81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稼轩体
一、题材、内容的深广、丰富 二、艺术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 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 三、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 婉约之作妩媚缠绵。刚柔相济,亦刚亦柔。 诙谐
五、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
比兴寄托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
评论
范开《稼轩词序》: 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 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 变态,无非可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 稼轩横竖浪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 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史· 陆游传》: 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陈亮“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 且多次以布衣上书皇帝,“在廷交怒,以为狂 怪”。(皆见《宋史· 陈亮传》) 刘过“酒酣耳热,出语豪纵,自谓晋、宋 间人物”。亦曾以布衣上书,直陈北伐恢复方 略。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 刘克庄则被权臣丁大全攻击为“恃才傲 物”。(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延伸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同: ①风格多样,皆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 代表人物。 ②内容、词境的开拓。苏对词体进行了全 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 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辛继承 并发展。 ③手法的革新。

①内容上,辛比苏更广。政治、哲理、友情、恋
情、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受等 皆入词。 ②词风:苏旷辛豪。王国维《人间词话》:“东 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陆游: 倚疏狂、驱使青春。(《风入松》) 尊前消尽少年狂。(《好事近》) 老来驹隙骎骎度,算只合、狂歌醉舞。 (《杏花天》)
陈亮: 何处寻狂徒?可能著意,更问渠侬骨。 (《念奴娇》) 酒圣诗狂,只遣愁无计。(《点绛唇》)
刘过: 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 (《贺新郎》) 谪仙狂客何如?(《水龙吟· 寄陆放翁》) 刘克庄: 平生痼疾是清狂。(《鹧鸪天》) 少狂误发功名愿。(《贺新郎》)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满江红》) 佯狂太白。(《沁园春》) 清狂浑不如旧。(《摸鱼儿》)
2、“以文为词”,议论纵横
陈亮作词,“每一 章就,辄自叹曰:‘平 生经济之怀,略已陈 矣!’”(叶适《书龙 川集后》)
2、陈亮
以词抒写平生经济之怀,表现抗金救国之 志,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政治 功利性。 【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念奴娇】(危楼还望)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 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 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 尧之 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 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晚年
1203年任绍兴知府及浙东安抚使,次年改 任镇江知府,1205年被罢免。 43岁到53岁,56岁到65岁,辛被迫闲居, 偏偏辛弃疾又矢志不忘北伐大业,人生的悲 剧因此形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题解 特色
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词内容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一、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 ①追忆当年战斗生活,抒发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热情。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p83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p87 ②深情缅怀神州沉陆。《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其他 ③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焦虑。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p7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90 其他 ④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摸鱼儿】p76

3、陆游 (1)激昂慷慨、沉郁雄放的爱国词作。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恬淡飘逸、孤高自许的词篇。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纤丽婉约、缠绵执着的爱情词作。 【钗头凤】(红酥手)
4、刘克庄 以抒写爱国深情和报国壮志为主,在艺术 上,他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 其词议论恢宏,激情昂扬,风格豪迈奔放, 雄健疏宕,惜豪放有余而深婉不足。 【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清平乐】(风高浪快)
Hale Waihona Puke 南渡初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 南渡后,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曾 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议》。
任地方官
1172,知滁州。“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1175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建地方部队“飞虎 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 史· 辛弃疾传》)平定了赖文政率领的茶商叛乱。 认为农民起义是横征苛敛的结果。 后知潭州、湖南路安抚使,改任隆兴府(南昌) 知府、江西路安抚使。解决灾荒,“强粜者斩, 闭粜者配”(布告)。 乾道六年(1170)、淳熙元年(1174),皇帝两次 召见辛弃疾。后一次还得到宰相叶衡的特别赏识, 开始出任地方要职。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 后改自幼安,号稼轩, 济南历城(今属山东) 人。
一生可分为四期
1162年以前为沦陷及起义期。 1162—1170年为南渡初时期。《美芹十论》《九议》 1170-1182,为地方官期。 1182-1203年为闲居时期,江西上饶、铅山。 1203-1207年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葬铅山南 15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赠少师,谥号 忠敏。
1、忧心如焚,狂放自任
“辛派词人”的政治抱负始终难以施展, 且与偏安现实相冲突;但他们又性格刚毅, 矢志不渝……以狂放的形式表达自我,表 现为忧心如焚的精神状态和狂放自任的性 格与行为特征。

狂放:个性鲜明、有个人抱负,不愿循规 蹈矩和混同于世俗。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 “辛派词人”,是悲愤已极的心理宣泄, 是“笑他磊磈欲成狂” 的情绪转化……是对 现实的蔑视,是与统治者的不合作。
刘克庄《一剪梅》: 束緼(wēn)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 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刘过《沁园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 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 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 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 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 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 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