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诗 唱诗班 - 当邓丽君遇到辛弃疾

合集下载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1.《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2.《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给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朱庆馀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3.《酬朱庆馀》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4.《落第长安》唐·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唐代诗人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落第长安》是他落第失意之作。

考场失意,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

常建的《落第长安》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无颜归家的无奈与悲伤。

5.《放榜日》唐·徐夤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喧闹的车马声中人们准备上朝,听说考进士已发榜了。

皇亲贵族们坐着饰有金凤凰的车子,大官们骑着快马,老远赶来看榜。

新科进士们在花下欢宴,酒中映出灿烂如红霞的花影,那照在新进士衣衫上的太阳,也闪着吉祥如意的光辉。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古诗清平乐·少年痛饮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少年痛饮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少年痛饮翻译赏析《清平乐·少年痛饮》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

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赏析】四卷本《稼轩词》丙集题作《谢叔良惠木樨》。

叔良即余叔良,与稼轩有唱酬,《沁园春·答余叔良》云:“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

”可知是一位声气相应的朋友。

“木樨”为桂树学名,又名崖桂。

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词题虽曰“赏木樨”,并非只是咏物,而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上片忆昔。

少年时曾于秋夜开怀痛饮,醒来后,面对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

那时候,一轮明月正映出岸上桂树高大的影子,那浓郁的香味仿佛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弥漫在江面和山岭。

“痛饮”,尽情喝酒。

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意。

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

“团团”,圆形。

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这里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

“水沉”,即沉香。

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词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意脉不断”转入下片。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

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

”《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

至六朝乃兼尚黄。

”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黄色的桂花不过像妇女涂额的“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它却使人间这般芬芳。

写于逆境中的励志经典诗词

写于逆境中的励志经典诗词

写于逆境中的励志经典诗词《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元和元年,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失意的柳宗元,将目光转向了永州的山水。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

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这如画的迷人山水晨景,透出了他的释怀与悠逸。

永州美丽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6年,快六十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众所周知,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一般人被贬到岭南,多是愁苦,而苏轼却处之泰然。

他爱了惠州的荔枝,他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被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实在难得。

有人说,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 * 的勇士。

《鹤冲天·黄金榜上》宋代: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考试落第后,写下此词。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可见柳永的傲气与不平。

确实,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都如人意。

正如俄国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经此失败,柳永无法逆转,也只能安慰自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人生,快乐的时候少,痛苦的时候多,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平,或许,在某一次失败后,你可以开启另一个扇门,如仕途失意的柳永成了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梅花》宋代: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 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 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 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2024/10/20
23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眼在哪里?它的含 意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围绕它展开描写的?
2024/10/20
24
1.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 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 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5
阮郎归 辛弃疾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 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 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解】招魂:《楚辞》名篇,屈
原为楚怀王招魂。儒冠多误身:杜
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诗
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赏析】淳熙六年,作者任湖南转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 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 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 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 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 雄热泪?
2024/10/20
10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辛弃疾自江北来南宋已有 十多年。因他身份特殊,朝廷一直不重用他。 辛弃疾是仕金官员后代,曾参加农民义军,还 是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犯了当 权者的忌。朝廷只给他地方官职,决不肯让他

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赏析

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赏析

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赏析《鹧鸪天》朱敦儒唱得梨园绝代声。

前朝惟数李夫⼈。

⾃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新。

秦嶂雁,越溪砧。

西风北客两飘零。

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

李师师是北宋后期汴京著名的⼩唱艺⼈。

宋徽宗时,民间传说师师曾被召⼊宫中,封为瀛国夫⼈,故⼈们习惯都尊称为李夫⼈。

南宋初年,⼈们谈到李师师总是与徽宗皇帝的昏庸荒淫致国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联系起来。

师师是令⼈同情的,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北宋国势危急,以钦宗为⾸的统治集团接受了⾦兵议和退兵的条件,为缴纳⾦兵的巨额⾦帛在汴京城内⼤肆搜刮,师师被抄家。

第⼆年北宋灭亡了,徽宗和钦宗被俘北去,李师师同中原许多居民⼀样,历尽艰⾟逃到了江南。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作者南奔⾄吴越时,在湖湘与李师师偶遇,有机会听到李师师的歌声,不禁悲从中来,泪满⾐襟,写下了这⾸词。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

”这⾸词开头两句是说,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

词⼈对李师师的⼩唱艺术是衷⼼赞美的,并对她有着⼏分敬意。

“前朝”,前任皇帝在位时期,这⾥指宋徽宗时。

师师本是汴京民间歌妓,由于与徽宗皇帝有⼀段不寻常的风流遗事,在⼈们看来她的⾝份有些尊贵了。

“⾃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新。

”上⽚后两句是说,⾃从惊破了朝廷的霓裳⽻⾐曲,李师师也流落到江南,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这两句正⾯表述了师师在靖康之际的遭遇。

“霓裳”⾄唐代宫廷的“霓裳⽻⾐舞”。

⽩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动地来,惊破霓裳⽻⾐曲”,即指唐⽞宗与杨⽟环的骄奢淫乐致有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在历史教训⽅⾯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词⼈借“惊破霓裳”以喻北宋灭亡。

“⾃从惊破霓裳后”,师师⽣活发⽣剧变,忽然失去皇帝的宠幸,再度流落民间卖艺。

歌妓们演唱时以曲名书于歌扇,由听众点唱,所谓“歌尽桃花扇底风”即唱完扇上列出的歌曲。

为适应南⽅听众的趣味,师师已经习唱南⽅流⾏的新曲了。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文及赏析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文及赏析《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是南宋词人姜夔所写的一首词。

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

本次店铺为大家带来这首词的原文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学习。

原文: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译文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

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

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

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

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注释永遇乐:词牌名,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

仄韵体始自北宋,见于柳永《乐章集》。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上片第三句较下片第三句少二字,上片结句较下片结句多二字,其余句式相同。

平韵体是南宋陈允平创制,句读及平仄与苏轼词相同。

又名《消息》。

次韵:用原作之调、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

与北固亭隔江相望。

楼回环四合,工巧闳丽,自古无有。

楼成之日,隋炀帝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

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

罗隐诗:“紫髯桑盖两沉吟,很石空存事莫寻。

南乡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南乡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南乡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朝代:宋代作者:黄庭坚原文:诸将说道封侯。

短笛长歌富豪之家倚楼。

万事天下随风雨回去,丹氏。

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

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

白发篸花不解愁。

译文及注解:译文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自得高楼,和着竹笛,手舞足蹈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殁,刘裕在重阳驻跸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解①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黄钟宫”。

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可以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诗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③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④簪(zān)花掉:簪花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做首饰穿在妇人头上。

赏析:这首词就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

词的结尾两句就描写了一组矛盾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单一制,和着笛声,倚楼长歌。

对照何等独特,小存有“举国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

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

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天下随风雨回去,丹氏,戏马台南金络头。

”一切的是非得失、昔年荣辱,都冲走时光流逝的波涛中。

“丹氏”,算了吧,除了什么可以说道呢!即使就是像是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谈笑重阳的盛会,也沦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诗唱诗班| 当邓丽君遇到辛弃疾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所唱全是古典诗词,配上现代音乐,满是婉约流转,温柔多情。

王国维说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这种长处,大概就在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这样的环境,营养出李煜的细腻敏感,即思维的敏锐度。

后来由帝王陡降为囚徒的巨大落差,又为李煜提供了思维的厚度。

思想感受的锐度和厚度的累积,才终于成就了一个杰出的作家。

这一切,还不是全部的答案所在。

并不是所有经历亡国之痛的帝王都可以有这样杰出的文学成就。

另一个后主,刘备的傻兮兮的儿子刘禅刘阿斗,留下来的只是一个“乐不思蜀”的令人笑骂的故事。

不过,刘后主是一位精明过人的现实主义者也说不定,否则怎么居然可以苟全性命于乱世。

陈朝后主陈叔宝、北宋的徽宗赵佶,都兼有亡国之恨和文学素养之精深,却都没有这样的文学成绩。

宋徽宗有一篇《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写被掳北去之路的遥迢之苦。

描画并不精彩,意脉尤不连贯,在杏花之美到风雨凋零的愁苦之间生硬组接,甚至句式都有些拗折。

放过这些不提,也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不过自道身世之戚耳”,没有向大处落墨的手眼。

总之,要紧的还在于才性禀赋和心中的境界。

一个作家所以成为他本人,我们永远无法作出最彻底的解读,只有他的作品,可以由得我们拆解分析。

李煜的《一斛珠》写他的正妻大周后,《菩萨蛮》写小周后,《玉楼春》写年轻的帝皇李煜,
《破阵子》写中年亡国的李煜。

通常我们熟悉的李煜之词都是直吐兴亡之叹,景语被情语笼罩,景物不过为抒情做一点依托,感情的奔泄才是光彩之处。

比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过铺垫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如许深愁。

这几首词则可以看出李煜的另一种白描功夫。

《一斛珠》从晨妆写起,伊人涂了口红,轻露舌尖润了嘴唇,张开小口唱歌,唱完了歌喝了酒,酒沾了罗袖污了口,酒喝多了就娇困地靠在绣床上,“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笔墨很经济,集中特写女性唇吻的动作,便勾画出调情撒娇的闺房之乐。

《菩萨蛮》写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与李煜的幽会。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淡月迷雾之夜,一个赤脚跑出来偷情的少女,她的羞怯和火热,全在白描中出来了。

《玉楼春》写宫娥鱼贯,
凤箫吹,霓裳舞,甚至风飘香屑,都不过渲染了通常的宫中风景,独有末两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描写之中透出少年皇帝风流清雅的情趣,于浓艳中另外枝生一种格局。

李煜不仅为骑马踏月,不准点燃红烛,而且亲自设计,以销金红罗罩壁,绿钿刷隔眼,外种梅花,内悬大宝珠之类,是一个格外留心居室环境讲究情调氛围的雅人。

雅人也难免有狼狈时刻:“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将亡国之慨隐藏在一副画面之后了。

这首《破阵子》的收束是在一个特写镜头里,起首却是从广角镜开始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作烟萝。

”这是大场面大手笔,但是“几曾识干戈?”到底是一个文弱君王。

所以,苏轼批评李煜不该挥泪对宫娥,听教坊离曲,“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这样正大凛然的要求,也太难为李煜了。

至少李煜没有伪装自
己,他尚有一个“真”。

因为李煜擅用白描,后人觉得李煜词近于赋体,长于直陈其事,不用比兴。

实际上,比兴亦是李煜之长。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是暗比,“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是明喻。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烦乱心绪的象征,也是“兴”。

李煜的文学技术成熟,思想经历沧桑,加上帝皇的格局和文学天才的手眼,终于成就了一个不灭的亡国之君。

李清照说李煜词是“亡国之言哀以思”,这一点尚不足以不朽,是亡国之思深且长,才所以不朽。

圈点·后主之死
李煜被赐牵机药毒死只有一个原始出处,宋代王铚的《默记》,罪状却有三个,与旧臣说悔杀当年的主战大臣;七夕之夜故伎作乐;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

辛弃疾的诗推究起来,恐怕还是文人杜撰,不肯李煜死得没有力度,配不上其满腔血、眼
界大感慨深的词作。

辛弃疾有多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遥。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遥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个为飞红断肠、恼恨莺啼、用簪花卜问情人归期、在梦中幽怨的女子,何其幽婉动人。

有这样纤细工笔的,有这样细腻精神的,不是温庭筠、韦庄,不是李煜,也不是柳永、晏殊,倒是那个豪气冲天的辛弃疾。

中国文学尽是文人之作,即便有壮语连篇,也难脱文人嘴脸。

辛弃疾词是
武人词,兀立文学丛林,独具一副嘴脸,真正难得。

不过,虽是武人词,也并不一味气昂昂雄赳赳,也有种种颜色,比方“红巾翠袖”。

这原因,我想其一,词的常路为写男女情事的艳科,辛词既是词,难免要回到这条路子一试身手。

其二,辛固然是英雄,英雄也不妨男女,不背人的天性;英雄总有不平时,不平时便可能在情感中找寻慰藉“,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但前提是,英雄,或许还有泪。

但既是英雄,其儿女情长也会与常人有所不同,有自己的手眼。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的一次艳遇,在辛弃疾笔下,也那么清心雅致,别具怀抱,意味深长。

毛晋跋稼轩词,说他“绝不作妮子态”,显然绝对了一些,但辛词的柔美也与别人不尽相同,而且这一类艳词比重极小,辛词现存六百余首中不过二十分之一。

辛弃疾的第一等形象,还是他的
英雄气,他的豪放。

这是辛词最震撼人心处。

辛弃疾虽“慷慨有大略”,但平生不得展其长,所以傲世一变至于愤世,多慷慨悲歌之作。

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的诗看试手,补天裂”,到“老大那堪说”、“可怜白发生”;从“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到“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从“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是最为我们熟悉的,是沉郁苍凉之作,是英雄挥泪之作。

又有挥泪已定之作。

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欲说还休,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所有的辛酸、愁苦、无奈、欲说还休,都从曾经沧海后的淡语中不绝地渗出来。

人的心思向高处大处走过,再回过头来看世间万物,便无处不可以放下精神。

境界大也罢,境界小也罢,总是自成格局。

所以辛词,又有诸般无泪之作。

看稼轩写山林:“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青松,成了十万军汉;山峰,如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是说山的潇洒、巍然、博大。

比喻之新奇,前所未有。

比喻之切题,又是辛的本色英雄行当。

《清平乐·村居》又是一种精神。

篇幅小,可以全部抄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对白发老人醉中戏语,三个孩子各自西东,最小的最顽皮也最生动。

一副乡居风情,是稼轩老人居稼轩的收获。

辛弃疾是武人,却不是武夫,亦是
读书万卷之人,是以“功名必显真儒事”的真儒自许的人。

所以在辛词中,不仅刀兵之辞用得多,书卷旧语也用得多。

而且,不论经史百家,拉来便用,大致是能够活学活用,凭着豪气驭典排兵,自成体统。

比方《贺新郎》一口气用了五个送别典故。

比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七典:孙权迁都,刘裕北伐,霍去病“封狼居胥”,王玄谟伐北魏大败,北魏拓跋焘反击王玄谟至长江北岸,建“佛狸祠”,廉颇晚年“一饭斗”仍不得重用,“金戈铁马”一语又出自五代后唐李袭吉《谕梁书》。

这都属于“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的范畴,气韵意脉尚能将典故笼罩得住。

但有的时候,典故堆垒得多了,又没有练成一旅精兵,就凝滞不堪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