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滨江湘水岸——昭山湘江风光带景观方案设计
长沙湘江风光带特色景观设计研究

长沙湘江风光带特色景观设计研究作者:石媛沈守云廖秋林来源:《绿色科技》2012年第12期摘要:研究了长沙湘江风光带的特色景观设计,从特色定位、整体空间特色营造、特色植物选择和特色城市遗迹保护这四方面进行了研究,使湘江风光带更趋于科学性、艺术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滨水景观;沿江风光带;景观;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52-021引言湘江风光带位于长沙市,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部,古时称为“潭州”,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山水洲城和娱乐之都。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具有三千年灿烂的古城文明史,是楚汉文明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
同时,长沙致力于打造中部最开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
湘江风光带中沿湘江南起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km。
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小品、雕塑和植物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1]。
它是长沙城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和游客晨练、散步、休憩观看橘洲烟花和麓山美景的好去处。
2长沙湘江风光带特色景观设计分析2.1特色定位2.1.1特色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2]。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尤其是受左宗棠,毛泽东等历史名人影响,长沙人民都受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主的湖湘文化的影响。
长沙湘江风光带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已提前将湖湘文化的因素融入在内,将浓重的文化气息与风光带结合,重点突出城市独特的品味和生动的形象。
2.1.2特色城市格局的影响长沙的城市格局是由“山、水、洲、城“四部分组成。
湘江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扮靓新湘潭融通长株潭“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从一大桥沿湘江风光带开车去昭山上班。
”9月20日,家住体育中心附近的王涵谈及湘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号工程——湘江风光带的建设,面露喜色。
他说,风光带不仅道路通畅,而且一江两岸风景尽收眼底,他的每一次出行都像是一次郊游。
湘江风光带集防洪、交通、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于一体,不仅仅是湘潭确保防洪安全的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核心工程,更是文化传承、“两型”展示的平台。
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实质性推进的首个项目,湘江风光带又融通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见证长株潭一体化“关于湘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最早要从10多年前说起。
”湘潭市“两型”办副主任、市湘江风光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龙正辉介绍,早在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就进入了规划先行的阶段,编制了长株潭三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单线规划;到了2003年,省里组织编制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整体规划》,作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两大重要规划之一予以重视。
(另一个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4年,项目建设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
“湘江生态经济带”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实质推进的第一个项目启动。
随后,引进世行贷款、设计、招标、施工有序进行。
“如今,长株潭湘江风光带被列入全省重点推进的13个重大项目和重点调度的50个重大项目,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该项目作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工程。
”龙正辉告诉我们,风光带建设见证了湖南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到2020年全面建成湘潭段风光带湘江风光带在长株潭三市的建设快慢不一,长沙最早启动,2004年就利用世行贷款,推动了沿江风光带的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湘潭到2007年才正式编制整个湘江风光带的概念规划。
2008年,风光带作为市重点项目,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加快了建设防洪景观道路步伐,吹响全面建设的号角。
以人文理念解读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西岸景观设计

以人文理念解读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西岸景观设计摘要:现今讲究“人文”的设计已成为许多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西岸景观的建设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文从人文理念出发,主要在心理感知的延续、生理行为的尺度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对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西岸的景观设计进行解读。
探讨景观设计师如何从人文理念出发挖掘更深层面的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营造。
关键词:人文理念;以人为本;株洲市;湘江风光带Abstract: Nowadays, pay attenti on to “humanity” desig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a lot of city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Zhuzhou City,Xiangjiang scenery belt wes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s als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n such a large background. This paper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of Zhuzhou City, west of the Xiangjiang scenic zone in three aspects mainly in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the continuation of physiological behavior scale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ers how to start digging deeper from humanity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Key words: humanistic ideas; people-oriented; Zhuzhou city; Xiangjiang scenery步入二十一世纪,“寻求高品质生存,打造全新设计理念,将人文理念融入自然,谋求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在磨合与整合中共同长远发展”。
休闲中心的文化建造_昭山生态景园策划设计_吴越

1 序言 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 席在考察中国之后曾对我们说过:“现在全世界 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 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 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 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 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 没。”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跨越时空。在 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挖掘地方特 色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延续传统历史文脉,是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 虑的重要课题。 昭山生态景园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 汇中心,是未来长株潭三市融城的核心地段。她 西临湘江,北依群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 ——“山市 晴岚”留下了系列的人文史迹,虎形山、凤形山、 湘江、仰天湖等名山名水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在 民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规划 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在此建立 长株潭三市的休闲中心,打造长株潭三市的后 花园。为了突出特色,营造休闲中心的文化氛 围,规划“以昭山风光、佛教文化和湖湘文化为 特色,配套完善,建设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休闲度 假胜地”。“昭山风光”强调景园的自然景观;而 “佛教文化”、“湖湘文化”则指的是人文景观和
《佛苑》创意:运用传统园林手法,利用植物雕 塑 与 山 水 构 景 ,巧 辟 游 线 ,顺“ 佛 ”造 景 ,形 成“ 四 谛”景观、“缘起”景观、“五明”景观、“六度”景观、 “八正道”景观。并借用西方园林的现代雕塑手法, 将有关主题内容提炼为抽象雕塑,辅以文字解说, 形成有关主题内容。使人们在游山玩水、赏心悦目 之时,不知不觉了解佛学的基本内容。力求做到虽
之下,潭水如墨”的描述;清时《长沙府志》、《湖南 通志》、《湘潭县志》对昭山的方位、环境和风光都 有详细的介绍,清嘉庆丁丑岁(1718 年)湘潭县人 还绘测了《昭山全景图》。昭山旧时有八景:“屏风 夕照”、“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 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 湘江绕山而过,江中一潭古为“深不可测”的昭潭, 江 心 一 岛 ,历 称“ 兴 马 洲 ”,这 些 景 点 都 有 遗 址 可 寻,少数至今犹存。规划结合历史景点的挖掘,精 心组织历史文化景观。
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正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昭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科学管理昭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本风景区),协调本风景区与昭山旅游经贸开发区城市建设区的关系,实现本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以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为依据,结合昭山风景名胜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并经多轮专家、领导论证评审后编制完成,是指导本风景区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和经费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条本风景区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严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变更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四条本风景区建设管理部门,要坚决维护本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要大力宣传本规划及各项规划管理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规划的义务,都有对违反本规划建设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五条指导思想: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从风景区发展条件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将昭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长株潭三市的生态核心和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六条规划原则:本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和发展地方文化原则,最大综合效益原则,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原则,风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超前性与操作性并重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第七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 2004年-2010年; 远期为 2011年-2020年.第二章风景资源分类与评价第八条本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本风景区风景资源分为二大类、八中类、十九小类。
计74个景观单元。
包含虹霞蜃景、物候季相、山景、江河、湖泊、生态类群、古树名木、泉井等自然景观类型;专题游园、风景建筑、纪念建筑、名人宗词、宗教建筑、遗址遗迹、游乐文体场地、宗教礼仪、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类型(详见下表)。
某市湘江沿岸城市设计与控规调整方案

1.1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对接
《湘江株洲段旅游发展规划》(2013-2030) 古桑洲作为株洲四秀岛之一,为旅游发展 的引擎项目 古桑洲为水上游线和水陆游线的起点 古桑洲为多条主题游线的起点
注重对接湘江旅游规划
基 地 依 托 古 桑 洲 , 旅 游发展优势明显 基地属于多条旅游线路 的起点站,应承担一定 的旅游服务功能
分合互融的滨江景观大道,
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堤路高差关系,极大地 丰富了沿江空间层次。
2.2沿江风光带——内外渗透的风光带
沿滨江大道两侧形成并行的双层风光带:内外双层风光带的无障
碍穿行,从而消除滨江大道的阻隔性。
2.2沿江风光带——内外渗透的风光带
I 堤外滨江风光带:充分尊重现有堤岸的地形、地貌,保
2.1沿江堤路——分合互融的滨江大道
滨江典型断面分析:节点段
新马水街段:以下沉广场,半地下活动空间等错层形式,消化高差
2.1沿江堤路——分合互融的滨江大道
上下错层与下沉广场结合,双首层处理
滨江典型断面分析:节点段
栗雨节点段:以大型商业建筑双侧错层,形成双首层与下沉广场形式,消化高差
2.1沿江堤路——分合互融的滨江大道
1.1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对接
公共服务匹配分析
从四个滨江板块总体功能布局看,落在滨江区域的公共服务包括:商业服务(2个市级 服务中心)、公共服务(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居住服务功能(含5处基础教育设施)
1.2现状调研思考
现状地形起伏较大,存在土方平衡问题
控规用地需进一步优化 现状堤路与原有控规需要调整
堤路分离模式
2.1沿江堤路——分合互融的滨江大道
堤路合一道路总长8.7千米,占总路段73%。
2.1沿江堤路——分合互融的滨江大道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调研分析

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调研分析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调研分析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具有文化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综合效应。
鉴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沙沿江风光带成为长沙建设绿化城市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滨水景观;沿江风光带;景观分析;特色一、调研目的通过考察长沙湘江滨水区,调查沿江风光带的景观规划布局,学习园林设计中的原则、依据与理念,更好的了解园林景观规划。
二、调研内容(一)调研地点简介湘江风光带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古时称为“潭州”,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山水洲城和娱乐之都。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具有三千年灿烂的古城文明史,是楚汉文明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
同时,长沙致力于打造中部最开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
湘江风光带中沿湘江南起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km。
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小品、雕塑和植物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它是长沙城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和游客晨练、散步、休憩观看橘洲烟花和麓山美景的好去处。
有长沙“外滩”之称的长沙湘江风光带,已经成为长沙继湖南烈士公园之后的第二大市民公园。
湘江风光带由十余个休闲健身广场、绿化带以及历史文化景观组成,集防洪、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风车、酒吧、各色游人,成了潇湘大道上一处独特的风景,这里是欣赏直爽的长沙人生活的好地方!(二)景观调研分析从地形上看,长沙沿江风光带位于湘江沿岸,江边地形较为平坦,土质疏松,不宜设置较多大型建筑物,所以风光带主要以结合地形,在狭窄的带状空地内,以为市民提供休憩的舒适环境为主旨。
从水体上看,风光带本身沿江打造,毗邻奔涌的湘江,这是大型水体景观。
游人走近,临江眺望,胸中顿生豪迈之情,工作学习的压力顿时消失。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范文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前言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强化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功能。
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城市建设思路。
同时株洲湘江经济带作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已经启动,而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
为力争将株洲湘江风光带打造为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剖析总体规划要求,针对株洲市和滨水区的自身特点,融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城市生态学的原理,探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活力体现。
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地带——展现城市魅力的滨水走廊——连续有机的整体城市空间——安全、宜人的城市生活场所和景观环境——……为此,我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且全力以赴。
1.规划区现状概况与分析1.1地理位置湘江,江涛如雪,白沙如玉的自然风光带,她滔滔南来,又汩汩北去,是湘楚文化的历史之源。
株洲,中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一个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一条集自然、人文、城市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风光经济带,她的建设,将伴随着株洲的发展,成为株洲辉煌未来的见证者。
1.2自然条件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分,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湘江河床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1.3规划背景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莱茵河经济带、塞纳河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等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沿江城镇群的快速崛起,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