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山水画临摹中,很容易出现的几种问题

山水画临摹中,很容易出现的几种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新手来说具有共性。
下面分别列举这些问题:1、作画顺序不对导致构图失利。
初学者往往画好画面的上半部分,却把下面要用的空间占用了,安排不下原作的景物。
这一方面是起草不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顺序不对的问题。
正确的顺序是先画前景,然后中景再而远景,这样就会主动些,免得该画的景物画不上。
2 、墨色与笔法的问题。
用墨太浓或者太淡,画上一笔就蘸一次墨,看一笔画一笔,没有整体理解笔意,笔法和墨色都不连贯。
解决的办法是仔细分析临本的墨色和蘸墨用笔的顺序角度及变化,把握画面气息,而不是只着眼局部的某一个笔划。
虽然某一个笔划是需要看明白,但是不要脱开前后左右的笔意。
解决的办法是下笔前可以在其他纸面上试验几次,一连串勾出相关的数笔实验一下,调好墨色的干湿浓淡再下笔。
3、画面线条的的粗细掌握不准。
这是一个很普遍而又难以很快解决的现象。
由于现在使用的临本都是印刷品,画面都很小,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正确估计出原作的笔法有所难度。
初学者一般很容易就把笔划线条画得很细、气弱、没有精神。
解决的办法:其一,是训练分析能力,充分估计笔触在画面中的粗细程度。
其二,是借助放大镜来分析笔法,逐渐建立起分析观察的能力。
放大镜倍数不要太大,约五、六倍或多点就差不多了,倍数太大会使画面失真,离原作效果甚远,达不到学习的要求。
4 配景的大小及用笔问题。
往往由于配景中景物的大小画不合适,使得原来辛辛苦苦画好的画面被破坏掉,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譬如大的山川结构都完成了,最后在中景部分画了一叶扁舟,意愿是画的小船,但看起来就像一艘轮船的大小,不伦不类很奇怪,破坏了画面。
还有,亭台楼阁的画法,普遍的问题都是偏大或者偏小。
用线也会很细、很工整,不协调。
还有配景大了,境界就小了,这是肯定的。
当然,配景也不能画得太小,用线也不能太细太工整,这都是比例问题。
关于比例要牢记古人的山水口诀: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是行之有效的尺度参考。
学习山水画起步阶段临摹的几点问题——兴趣临摹范本方法

歧途 的。二要 “ 由近及远 ”根据 自己的喜爱 、 , 先学 近代某一家的 作品。 自己喜爱则 易有兴趣 , 时代相 近则易接受。如果能从师学
习, 有老师 当面指点就更好 了。在笔 墨技 法上 , 到一 些门径以 摸
应对中国历代名家山水 画作一番认真的研究 ,研究他们 的艺术
道路 , 研究他们 的独到贡献 , 吸收一切可能吸收 的好 的东西 。不 然心里没底 , 底气不足 。不知道古人 的短长 , 怎么谈超越古人 、 扬 长避 短?好 比说 , 我们要通过古代 山水 画的封锁 线 , 却不知道历
由简 到繁 , 序渐进 , 循 先临一些 构图简单 的 , 有了经验 后再 临复 杂的。对 临时也可将一幅画分解开来 , 专画某一部分 , 先 如树 、 山 石 , 峰峦 等 , 或 然后合为全幅 。在临本选择上 : 一要 “ 先工后写 ” ,
必须从笔 墨工整 的画迹 开始临 , 山 、 的结 构 , 把 石 材木 的穿插弄 清楚 , 老老实实地学会各种笔法 、 墨法 , 打下扎实 的基础。切不可 好高骛远 , 一开 始就学写意 山水 , 求所谓笔 墨情趣 , 追 那会 误人
画 。 如果 有 几 十 幅 名 画烂 熟 于胸 中 , 么进 行 创 作 时 就 能熟 练 地 那
史上有几员大将 , 靠什么本事扼守要津 , 哪能通得过?下面从 山
水 临摹阶段的几个 问题 出发 。
一
、
临摹 的 兴 趣
这 是 个 比较 主 要 的 问题 。很 多人 在 临 摹 一 段 时 间 以后 就 索
意临是临摹与创作 良好 的衔接 。创作乃 至创新是必须 建立 在对传统绘画经典深层 次的把握 与理解 的基础 之上的 ,通 过不 断地临摹 、 会 , 能较好 地实施意 临 , 到承接传统 , 体 才 达 并恰 当地 过渡 、 演变 , 最终 形成个人 的创 作风格。
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若干维度

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若干维度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若干维度探讨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要点。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中国绘画的源流、经典作品的欣赏与研究,以及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等。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并能够通过实际创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绘画技法的训练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法的训练和指导。
这包括水墨画的笔墨运用、构图技巧、画面的空间对比和层次的表现等方面。
学生应该掌握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从而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自然观察与写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生。
学生应该通过实地写生和素描训练,提高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细节,以及景物的形态、色彩和光影等特点,并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和感受。
四、诗意与意境的追求中国山水画创作强调意境与诗意的追求。
学生应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思考,追求画面的意境和诗意。
他们需要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寓意,并通过创作进行个人的表达和感悟。
五、创新与个性的培养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风格。
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创作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山水画的创作实践,通过进行现代题材的表现和尝试,将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
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绘画技法的训练、自然观察与写生、诗意与意境的追求,以及创新与个性的培养等多个维度。
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若干维度

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若干维度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山水为主题,以意境为核心,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教学中,有着若干维度需要考虑和关注,包括技法维度、审美维度、情感维度、传统与现代维度等。
本文将对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的若干维度进行探讨。
一、技法维度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各种技法的运用。
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主要包括笔墨、用墨、水墨、皴法、泼墨、点染、勾勒等。
在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技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韵味。
除了传统的技法外,现代山水画在技法上也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采用水粉、彩墨、水彩等新材料和新技法,从而开拓出更多的表现手法和可能性。
二、审美维度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主要包括"气韵生动"和"意境空灵"。
"气韵生动"要求画作能够表现出山水自然的生动之美,通过笔墨的运用,使得山水画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意境空灵"则要求画作能够呈现出山水自然的空灵之美,通过意境的营造,使得山水画更有灵性和超脱感。
在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这些审美追求,并通过实际的创作实践来体会和表现。
三、情感维度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情感投入。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感受和对艺术的深刻体会,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情感态度。
因为情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底色,它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体现在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中。
通过情感的投入,学生的创作才能更加饱满和深刻,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四、传统与现代维度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绘画特色是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所在。
在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绘画理论和经典作品,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个性风格。
现代山水画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学生需要了解并融合现代绘画理论和技法,从而开拓出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
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 国 山水 画 的 教 学 ,大 体 说 来 分 为 , 临摹 、写 生 、创 作 三 位一 体 教学 原 则 ,因 此 ,这 个三 位 一体 教 学原 则 中 的临摹 课 ,在 山水 画 的整 个 学 习过程 中 占据 着 重要 位 置 。临 摹 ”是 对古 人 作 品 进 行 研 究与 学 习 ,熟 悉掌 握 山水 画笔 墨 语 言 ,在技 术 曾面 认识 其 法 度 ; “ 生 ”就 是在 自然 面前 对笔 墨 语 言形 式作 出新 的探求 ; 写 而真正的 “ 创作 ”就 是 “ 以技 进 道 ” 、 “ 中得 心源 ”,它 最终 归 山水 画和 其他 画 种 不 同的地 方 。从 古至 今 ,许 多优 秀 画 家都 是通 结为 画家 的 人格 、 学养 、 智 慧、 精神 等诸 多因 素 的综合 。只有 通 过 临摹进 入 中 国画 的艺 术殿 堂 ,步 入伟 大 艺术 家 的行 列 。学 习 山 过 写 生才 能积 累 形象 ,把 真 山真 水变 成笔 墨 语 言 ,才 能认 识掌 握 水 画 , 临摹 是必 不可 少 的学 习途 径 和方 法 ,也 是 山水 画 学习 最重 自然规 律 , 体会 前 辈画 家用 笔 用 墨 的用意 所 在 , 了解 现 实 生活 中 要 的 内容 。古 人 在 总 结 中 国 画 的 学 习 步 骤 时 说 : “ 以古 人 为 的各 种 物 象 是 如 何 转 化 为 绘 画 形 式 语 言 的 ,最 终 “ 古 法 为 我 先 化 古 师 ,再 以造 物 为 师 , 最 终 当 以 心 为 师 。 ” ( 董其 昌 )就 是 说 学 法 ”, “ 为今 用 ” 。山水 画 创 作 就 是用 自己 的视 角 ,用 自 己 画 ,首先 要学 习前 人 的传 统 和方 法 ,掌 握形 式 ,然 后 再 向大 自然 的体验 经 历和 感情 ,用 自己 的艺术 语 言画 出一幅 具有 个 性特 色 的 学 习,最 后 将 两者 综 合 起 来表 达 自 己, 是 古人 学 习方 法 的经 验 山水画 作 品 。 山水画 学 习不 但 需要 临摹 ,而 且还 要 画写 生 ,在 山 这 总 结 。研 究 中国绘 画 发展 史 ,我 们可 以看到 历代 大 师没 有 一个 人 水 画学 习 的初 级 阶段 ,通 过 临摹 可 以深 入 研 究和 掌握 前 辈 的绘 画
山水画临摹时的不足之处

山水画临摹时的不足之处
山水画临摹时的不足之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法上的不足:山水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都需要一定的功底和经验,如果临摹者的技法不够熟练,就难以表现出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2. 意境上的不足:山水画的意境往往是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而形成的,如果临摹者没有深入理解和感受,就难以真正表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3. 个人风格上的不足: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风貌,如果临摹者只是简单地模仿,而没有加入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表现方式,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4. 素材上的不足:有些山水画的原作可能已经丢失或无法取得,临摹者只能通过照片或其他形式的复刻来进行临摹,这样就难以准确地还原原作的细节和特色。
总之,山水画临摹需要全面考虑画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技法娴熟,还需要深入理解和感受原作的情感和意境,才能达到真正的临摹效果。
临摹山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点。
(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用笔、用墨、设色等基本技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临摹名作,提高学生对山水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山水画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2.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3. 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设色技法4. 名家山水画作品欣赏与临摹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一幅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的特点。
2. 讲解与示范(1)教师详细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用笔、用墨、设色技法,并结合实际作品进行示范。
(2)引导学生分析示范作品,总结技法要点。
3. 实践与临摹(1)学生根据所学技法,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进行临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临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相欣赏、交流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山水画艺术。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临摹过程中的表现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临摹作品,包括构图、用笔、用墨、设色等方面。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山水画技法教程》2. 作品:《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3. 教具:画纸、毛笔、墨、颜料等六、教学时间本次教学方案共需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 导入:1课时2. 讲解与示范:1课时3. 实践与临摹:2课时4. 作品展示与评价:1课时。
山水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 7卷
第 2期
株洲 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学 报
J U RN A T ) () [ .( F ZH U Z H () T E A C H E R S O L L EG E U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0 2 L 7 No
A p. O 2 r2 0
整体人手 , 抓住对象的总体 气势 来组织画面 , 整幅 使 的丘壑变化 和细节造型协调统一 , 然后 再刻划局部。 画一棵树有它 的整体姿态 , 树枝 的分枝穿插 、 密有 疏
一
整体与局 都的关 系 问题
写生作 品完成是否顺利, 效果 是否满 意 , 重视整 间并有局部 的变化 , 整体与局部必须互相协调统一 。
学生处理整体 与局部 的关系存 在 问题 , 关于 空
俯视结台得 自然, 巧妙 。2 落墨 时犹豫 不决 , 、 谨小慎 白, 学生同样存在各种映路 比如 , 对大 自然的景物
微 , 知 从何 人 手 迟 不 敢 下 笔 ; 相 信 自 己观 察 采 用何种符号来 表现 盲然无 择。树 叶 的概括 、 不 迟 不 山石
20 0 2年 4月
山水 画教 学 中应 注 意的 几个 问题
苏 厂 元
( 洲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美术 系 , 南 株 洲 4 2 0 ) 株 湖 10 7
摘 要 : 年 国画 专 业 学生 在 山 水 画写 生 中常 在 整悻 与厨 郜 的 关 系处 理 、 白的 处 理 、 色等 方 所 空 设
山水 画是 我 国 传 统 画科 之 一 , 水 画 写 生是 目 笔 不 统一 , 山 线条 不谐 谓 在 粗 犷 的树 、 中用 根 细 弱 石
前大 多数 目画专业学生最为关注 的问题 率文就历 的 线 条 勾 画 点 景 , 一 气 贯 串 之 势 , 视 整 体 比 无 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夏万杰(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江苏盐城224001)[摘要]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为学生精心选择确当的山水画临本,要循序渐进,适时地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要引导学生悉心解读山水画临本,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教学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而言,只有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才能知晓其精髓,从而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要掌握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摹在山水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摹课作为山水画教学安排的基本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临摹的山水画范本在山水画临摹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山水画临本。
特别要注意选择古代经典作品作临本。
古语讲“取法乎上,得法于真”。
在为学生选取山水画临本时,所选的范本必须要具有严谨质朴、纯正宽厚的品质,笔墨合于法度,章法构成得于中正。
这样才能便于学生从作品中学到规范得山水画语言技法,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和法度。
选临作品只有是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经得起推敲的的精品之作,而且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特征、笔墨语言、流派风格进行深入分解、辨析和精深把握。
例如在临习龚贤的山水画作时,要重点选取《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苍秀浑沉、清寂幽深风格的作品,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用墨求繁,层层积染,苍苍茫茫[1]。
学生通过对龚贤作品的研究为其对山水画面皴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对积墨山水画的技法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名作繁多,浩如烟海。
如此之多的画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幅临摹一一顾及;否则,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临摹研习的目标。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是山水画临摹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则必须选择经典作品遴选精品范作,为学生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山水画临本,使之入手就能感受到纯真中正的笔墨手法,领略山水画的艺术精髓,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譬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着宋以来的山水画雄强浑厚的风格,学生从此入手,采用精读的方式细细辨析其笔墨手法,深入领略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精髓。
当学生再临摹元代绘画时,他们便会有比较和联系,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宋元山水画技法的衍变和发展脉络,直至沈石田、董其昌、龚贤、石涛等诸位大家是如何将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推至表现极致的[2]。
目前,高校国画教学临摹范本选取基本相近,通常选用像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层峦丛树图》,北宋代表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还有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经典画作;其后还可以延伸到临习元代画家的作品,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吴镇的《渔父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等;顺次而下则可至明清的沈周、董其昌、龚贤和石涛等画家的作品。
二、循序渐进,适时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山水画临摹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
学生开始接触山水画,只对作品表象有浅层的认识,一笔一划地临习,初步达到形似相像。
经过数遍临摹感受,才能逐渐对笔墨技巧有一定了解。
如此渐次深化,渐入佳境,这对学生掌握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规律是有好处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在每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由笔墨形似向气韵意趣过渡。
这种由简单向复杂的渐进转换变化过程,对临摹教学是极为重要。
根据渐进渐高的各个学习阶段,分别采用对临、背临、意临等临摹方法教学,引领学生逐渐进入师古不惑的正确门径[3]。
对临是临摹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的山水画学习入门的基本方式。
它的基本步骤是观察、分析、表现三个环节。
在正式临摹范本之前,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认真读画,对整幅作品有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做到胸中有数,了然于心。
然后从细节到全局,从外观到内涵,从笔墨技巧到风格精神,逐一分析,反复揣摩,深入理解,领悟精髓,做到胸有成竹,下笔不惑。
所以,对临是对学生观察、理解、表现等多方面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临特别强调“读画”,重视“读”的重要性。
“读画”的过程以及“读”之前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临摹的目标,主动表现,这样会使学生临摹学习事半功倍,收效明显,有益于提升临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临摹之前详尽周密的安排范本讲解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范本分析其具体文化背景、笔墨技法、审美感受等等,同时教师要作具体规范的临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上对临习对象有完整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到正确的方法。
背临是通过对临之后,学生有了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对范本画面的谋篇布局、笔墨技巧和用水用色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不看范本,仅仅凭借记忆或临摹印象,背画出原范本的风格、技法与结构特征等。
背临是对学生观察、理解、表现、记忆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训练。
背临更强调抓住作品的精神实质,以神似为要义表现最具作品风格特征的用笔用墨、造型布白等因素。
背临可以检验对范本笔墨技巧、精神气韵的把握程度,能够在背临中能果断、深入并充分表现出来的是已掌握的内容,而忽视的部分则需要仔细研习,寻找还没有体会到的地方,再反复对临、背临,如此不断深化,直至与范本神韵相随,气息相通。
所以,背临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范本,有益于对原画的布局、笔墨、神韵的消化和吸收。
意临是以原画的笔墨特征和造型规律为基础,独立创作与范本风格近似的画作。
意临是具有创作特征的较高层次的临摹,它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是半创作式的。
是学生对范本掌握到一定程度技和艺得升华。
学生根据范本中笔意、气息、意境等因素,脱离原画进行主动地创造,直接能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
意临最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以及取舍组合的能力,难度较大,是考验学生能力高下的一种能动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具体限定的范围,利用业已掌握的笔墨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仿作。
在教学时,临摹时段安排与技法训练阶梯也应该服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前期课程基本是采用对临的教学模式,以形似为目标,要求与原画的笔墨越接近越好。
随着临习的进展,结合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逐渐穿插进背临的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范本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临作中。
到后期,以意临为主,力求“中得心源”,融入学生自己业已掌握的笔墨造型语言进行组合或再创,主动与写生和创作教学接轨。
有时,根据学生对范本理解水平或教学需要,对临、背临和意临也可以轮流穿插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临摹实践、笔墨规则与山水画理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山水画笔墨语言表现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其艺术审美力、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悉心研读山水画范本读画是学习经典范本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范本的悉心体会和研读,琢磨其笔法、墨法及其与造型的关系,体悟画幅构图和意境表达,揣摩其笔墨语言结构、造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特征,从中窥探出笔墨意境的规律性,作为临摹的指导与借鉴。
我们知道,山水画临摹学习并不是临习简单的作品照抄,也不是对一家一式的机械模仿,而是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的全面的认识和深刻掌握。
只有通过对历代精品名作的反复研读,才能形成清晰的关于山水画的发展内心脉络,更全面地掌握山水画经典技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写生、创作等艺术实践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思考。
所以,引导学生悉心研读山水画范本,可以使临摹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临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山水画经过长期发展演进,将人与天合一,心与象互通,形成独到的画法和画理,诸如黑白、大小、方圆、虚实、奇正、动静、苍润等相依相生的作画法则,“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等守克互化的思维方式,这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表现模式和审美精髓。
临摹课其实就是“溯本求源”,“揣析高古,求得真法”。
在临摹教学时,教师应对临摹范本的时代风格、审美趣味、师承关系、笔墨技法,及画面构成规律进行分析、梳理,帮助学生养成读画的习惯和自觉悟“道”的学习方式。
还应着重通过对不同笔墨形态的组合、编排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中点线形状的关系、笔墨语言的秩序,以及布白构图的规律等等,使学生在研读范本时有明确方向、具体目标和方法途径,从中获得表现山水画的语言图式[4]。
在引导学生读画过程中,临摹不仅要重视技术层面的学习,更要重视精神内涵的体会。
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
面对浩瀚如烟海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既要从有形的技法上分析出运笔的规律、用墨程序以及画面构成等可视的层面解读作品;更要从无形的意蕴精神层面解读,深入理解画面的文化背景,作者的艺术思想及其语言风格。
此二者不可分离,如果具体可见的视觉笔墨痕迹失去内在精神依托,再好的视觉效果也是扁平的,空泛的,经不起艺术推敲。
只有在充分解读画面的有形与无形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山水画笔墨精髓,使其笔墨水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技术和精神上有了保障,使笔墨表达成为可能。
所以,就绘画的解读而言,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更应该成为学生文化熏陶的习惯,但凡经典作品,应有可读之处,要多解读,细品味,深思考,勤实践,洞悉作品率性见性的超妙之处。
读画训练在山水画学习任何阶段都是有必要的,不论是在临摹还是写生、创作时,都应养成良好的读画习惯。
四、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就是通过临习经典范本的去理解其笔墨特点及造型技法,深入感受范本的思想禀性、艺术审美。
感悟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内涵,并以此作为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指导原则。
“临摹古画,现须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有逐次改观之效。
”[5]在临摹范本时,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笔墨技巧上得到相应的训练。
临摹教学除了指导写生对范本的笔墨形迹进行有效描绘,还要让学生在笔墨精细微妙处下功夫,“以迹师心”,领悟笔墨语言的审美认知和艺术生命力。
仔细分析笔法墨法构成的内在规律。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达到笔墨化境的地步,不只是外在的形貌上的笔墨痕迹的相似,而是笔墨精髓充溢其中。
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符号体系。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是变幻纷呈的自然世界,山河树木、烟云雨雾无所不包,季节、地域、气候不同,山水特征也各具情态,历代画家将纷繁复杂的自然造化凝练为生动形象的笔墨语言,当然其形其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
而每一时代自有迥异的文化、审美习惯,给山水画打上明显的特征烙印。
由此,造就了山水画众多的流派,丰富的笔墨语言以及深邃博大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