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提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o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在自然界的印证。
二)德育渗透点力现象背后都有支配它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地方时差的产生和计算。
疑点: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真会偏向吗?解决办法:绘图理解和演示。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时差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地转偏向力原理和自然现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定一个红点,旋转地球仪,观察并说出一个人在地表随地球自转所发也理现象(昼夜更替;产生时差;水平移动物体的偏向),逐…分析。
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殳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方时12 h0°I 15** I I 脸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I II I ---------------- ► I II I 7:5 7:5 ! II I I II I I I[西一区区时1祁零时乱区时12比东一建区时渺加清学生画一张表达地球昼夜半球的图。
(注意:黄赤交角的度数,黄道与太阳光线的平行关系,晨昏线垂宜于太阳光线,把夜半壬月影)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M 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卫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与兰州的地方时差是49分44秒,己知兰州的地理经度为103。
53,,北京的地理经度是多少?计算49分44秒的经度差:活15度/ 1小时;经度1度/ 4分钟;经度1分/ 4秒钟;分钟/ 4分钟=12度余1分钟秒+44秒=101秒秒/ 4秒二26分经度占在兰州的东边故加上经度差° 537(兰州)+12° 26'(两地经度差)二116° 19'(北京经度)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学生能够阐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动画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绘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演示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状态。
(2)提问学生:“你知道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并通过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3.针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等内容,采用图示、案例等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4.组织课堂提问、小组竞赛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政策,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
6.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拓展知识视野。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观察报告、短文等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3.思维导图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提高学习效果。
3.针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地转偏向力对以下地理现象的影响:
a.风向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表水系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自转对以下方面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a.航空、航海
b.天文观测
c.农业生产
d.日常生活
5.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所学,制作一份地球自转知识思维导图。
4.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分析地球自转相关问题的技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学过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基本特点?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速度有何特点?学习知识1 .地球的自转方向思考:日常我们为什么看到的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小结:以上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运动的结果。
自我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你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运动方向。
小结: 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
2.地球自转周期经科学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小时分秒。
3 .地球的自转速度计算:(1)地球自转一周360 °需要23小时56分4秒,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那么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读教材P11图1 —2-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观察分析:(1)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知识1. 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B. 地球自转360°,需时间23时56分4秒C.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 /秒D.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秒2. 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A.赤道B.极点C.回归线D.极圈3. 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A.济南B.海口C.武汉D.北京♦自主探究二: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学习知识1 .昼夜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讨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能够发光吗? ___________ ;地球透明吗?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
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昼夜更替的演示
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
昼夜产生
自转
周期
昼夜更替
太阳日
意义
调节地表温度
原因:地转偏向力
规律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