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生平简介 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温体仁简介对温体仁的历史评价

温体仁简介对温体仁的历史评价温体仁简介温体仁(1573年—1639年),字长卿,号园峤,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辑里村人。
明末大臣,崇祯年间朝廷首辅。
尽管他身居高位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举措,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明朝政局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编修官,累任到礼部侍郎。
崇祯初年升为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务。
崇祯三年(1630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入阁后他逼迫周延儒引退,自己成为首辅。
崇祯十年(1638年),请辞获批,第二年在家中病死。
温体仁有何成就之处温体仁是崇祯年间任期最长的首辅。
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中,内阁大学士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前后达五十人次。
但温体仁却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稳居内阁首辅要职达八年之久。
温体仁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体禄,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对温体仁的历史评价温体仁是万历年间进士,后担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成为崇祯崇祯年间首辅。
温体仁虽然身居高位却毫无建树,且为人狡诈颇有心机,因逼迫周延儒引退而当上了首辅,最终也难逃倒台的命运,甚至被后人称作是“误国误民的奸臣”。
温体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温俨、温侃、温佶。
其中温侃和温佶都因为父亲的缘故当上了中书舍人,,不过,历史上对他们的记载并不多。
温体仁执政期间,不管是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还是南下的清兵,都从未有什么好的策略;而且他推荐的人都是平庸之辈,可以说他在政治方面碌碌无为,对明末政局无能为力。
《明史》曾评价他:“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三垣笔记》:“崇祯时,误国辅臣皆指周延儒、温体仁杨嗣昌简介,误国枢臣皆指杨嗣昌、陈新甲。
然历数前后辅枢杨嗣昌简介,其智睿优长,又推四人最。
盖将相乏才,故众口所诋,犹居然冠军,此国事所以不支也。
”御史陈以瑞称他:“故辅温体仁之清忠,与周延儒悬殊。
即当天启朝故辅魏广微亦自矫矫,因逆珰逮杨涟诸臣于诏狱,独揭球珰怨,拂衣去;亦岂得与卑秽顾秉谦同日而语。
温烈士事迹

温烈士事迹
温烈士,原名温永圣,出生于1953年,是中国农民革命家、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模范,也是“六一五”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温烈士的模范事迹被称为“先进的教育之源”,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备受尊崇。
温烈士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但他父亲是一名先进的农民。
温烈士从小学习党的教育和中国革命史。
温烈士14岁就参加了“七七”运动,他参加了改革党内制度和新中国建设的多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国民党“反革命”运动。
他参加了农民运动,反对私有化,从而成为当时农村革命的特代。
温烈士参加了新中国建设的多项活动,也参加了许多文化组织,积极推动文化发展。
他把党的教育融入到文化中,并在文化中激发爱国精神,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提高农民素质。
此外,温烈士也是“六一五”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和他的同志们在支持民主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了第二代领导人的培养。
他为中国开拓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多年来,温烈士一直以惊人的勇气积极参与党的运动,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温烈士的事迹被记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被尊崇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模范。
温烈士一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农民革命家、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模范,他的模范事迹激励了无数
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人们,也让无数中国共产党员更加坚定地走着正义之路。
今天,温烈士仍被中国人民尊为先进的教育之源,他的故事传承着一代代人的激情和拼搏精神。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朋友,你好!你准备这个资料是要考试么?我给你把,虽然已经超过了60字,但都是精髓。
如果不行,自己也可以删掉一些。
刘备登场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弘。
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家住本县楼桑村。
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
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关羽登场(刘备张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 张飞登场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计,曹公拜飞为中郎将。
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
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温峤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峤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导读:温峤画像温峤(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县人。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等率兵横行中原,北方士族纷纷南迁避难,只有平北大将军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刘聪、石勒苦苦相持。
刘琨对温峤十分器重,将他请来并州,任为参军。
温峤经常率军为前锋,讨伐刘、石,屡立战功。
当时并州土地荒凉,城池残破,外有强敌环伺,内则寇盗蜂起,形势十分险恶。
二十几岁的温峤,成了刘琨倚凭的得力助手。
公元316年,匈奴兵破长安,掳晋愍帝,西晋灭亡。
温峤奉刘琨之命,渡江南下,劝镇守建康(今南京市)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以系民心。
温峤慷慨陈词,深得司马睿与王导、庾亮等朝士的器重。
不久,司马睿称帝,是为东晋元帝。
温峤完成使命后,多次要求回并州复命,都被东晋君臣留住。
不久,即传来了刘琨遇害的噩耗。
温峤悲愤异常,上书元帝,要求褒奖刘琨,以慰海内之望。
元帝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
温峤也就一直留在江南。
永昌元年(322年),拥强兵、居武昌上游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军直扑建康。
此时,战功卓著的大将陶侃被远迁至广州,王敦的族弟、前锋大都督王导首鼠两端,大将周札、刘隗等或开门迎敌,或大败而逃。
王敦很快便攻陷了都城建康,晋元帝实际上成了俘虏。
城破之前,元帝之子、年方二十三岁的太子司马绍气愤难忍,欲驾车出城,率少数士兵与叛军拼命。
这时,身为太子中庶子的温峤急忙死死地拉住马络头,苦苦劝谏道:“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司马绍不听,温峤情急,抽剑砍断马肚子上的皮带,这才劝住了他。
王敦攻下建康后,一时尚不敢取代司马氏称帝。
司马绍“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素来为王敦所忌惮。
于是王敦大会百官,欲诬以“不孝”的罪名,将他废了,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德称,而居此大位?”温峤丝毫不为王敦的淫威所屈,从容答道:“太子既有钩深致远之才,又有事亲尽孝之礼,可谓贤孝双全了。
”百官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历史趣谈醉酒耍酒疯竟救了国家 这个卧底太牛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醉酒耍酒疯竟救了国家这个卧底太牛了导语:温峤,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司徒温羡之侄。
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曹魏扬州刺史温恢曾孙。
温峤17岁出仕,温峤,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司徒温羡之侄。
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曹魏扬州刺史温恢曾孙。
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
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
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
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
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
温峤是华夏文明衣冠南渡的股肱之臣。
29岁时,温峤受命到南京。
322年,志在篡权的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现湖北鄂州起兵攻破南京,司马睿忧愤中病死。
温峤力保之下,太子司马绍顺利即位,因此被王敦视为眼中钉。
后来王敦退回鄂州,为了让温峤不再捣乱,就逼迫朝廷将他调到自己部下。
温峤假装恭顺,实则“卧底”。
到了324年,温峤已经获得王敦的信任。
为了监视南京,王敦派温峤担任镇江地方长官,但又派自己的心腹钱凤同行。
温峤知道这是监视,因此在临行前的宴会上,故意装醉,要跟钱凤敬酒。
钱凤举杯慢了点,温峤马上翻脸,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嘴里还说着胡话。
王敦以为他发酒疯,就没有怪罪。
钱凤被打伤不能同去,就怀疑温峤此举动机并告诉王敦,反被责怪“诬告”。
温峤离开鄂州,没有去镇江,而是一头扎进了南京城,并把两年多来,在王敦阵营打听到的情报,悉数报告给皇帝。
王敦得知上当再度发兵,他知道自己被温峤那张嘴坏了大事,扬言要亲手拔掉他的舌头。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东晋名臣温峤当卧底救国 上演“虎口脱险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晋名臣温峤当卧底救国上演“虎口脱险记”
导语:尤其是从王敦眼皮底下逃往建康这出戏,可称为“虎口脱险记”,虚实之间,表演得恰到好处,让人真假难辨。
温峤就像三国时的徐庶,身在曹营
尤其是从王敦眼皮底下逃往建康这出戏,可称为“虎口脱险记”,虚实之间,表演得恰到好处,让人真假难辨。
温峤就像三国时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他比徐庶更有演员天赋,把“卧底”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从王敦眼皮底下逃往建康这出戏,可称为“虎口脱险记”,虚实之间,表演得恰到好处,让人真假难辨。
温峤得到王敦信任
王敦把温峤从司马绍身边抢过来后,让他任左司马,类似于秘书角色。
在王敦眼里,温峤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每天准时上下班。
不仅起草所有文书,是个任劳任怨的码字员;时而还灵光一闪,兼职手摇羽扇的谋士,想出的金点子让人拍案叫绝。
王敦大喜:这是我的张良、诸葛亮啊。
在王敦的心腹钱凤眼里,温峤是一个心直口快、讲义气的铁哥们。
每天下班以后,两个大男人坐到一起,几杯酒下肚,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事。
越谈越投机,大有高山流水、相见恨晚的感觉。
钱凤经常听王敦说:今天温峤又夸赞你了。
钱凤大喜。
在江东士族中,钱凤顶多是二流人物。
温峤论实力在北方可以排到一流,得到他的高度评价,钱凤的排名当然要上升很多位了,虚荣心瞬间爆棚。
钱凤不缺钱、不缺势,缺的就是声望,因此喝醉了对温峤反复就一句:我永远都感激您。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东晋名将温峤的简介 温峤娶妻的故事具体内容

东晋名将温峤的简介温峤娶妻的故事具体内容导语:温峤别名温泰真、温太真,东晋名将,今山西祁县人。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生于公元288年即为西晋太康九年。
他是温襜和曹魏司空温峤别名温泰真、温太真,东晋名将,今山西祁县人。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生于公元288年即为西晋太康九年。
他是温襜和曹魏司空崔林孙女崔氏的儿子。
温峤一生为东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军事将领,关于温峤,在晋书温峤传有关于他比较完整的介绍。
晋书温峤传中,温峤十七岁的时候进入官场,在最开始的时候跟随者刘琨,担任他的参军,一直做到司空府左长史。
在这期间温峤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与石勒的战役中温峤更是屡建奇功。
在建兴三年温峤升为右司马。
当时并州受到了石勒、刘聪的威胁,狼烟四起,烽火燎原,温峤作为刘琨的谋士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温峤后来和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敦以诛杀起义军为名,逼近京城。
当时温峤还为王敦说他有自己的苦衷,结果遭到了斥责。
之后不久王敦就攻入京师,想要废除当时的太子,就在这个时候温峤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最终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在平定王敦期间,温峤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假装投靠王敦,实际上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计划,他深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最终保住了东晋王朝。
温峤为东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晋书温峤传中都有相关的记载,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自己忠于的王朝,一生服侍了三任皇帝,最终因病逝世,值得受到后人的崇敬。
温峤娶妻温峤是东西两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可以说出将入相、文要武备,虽然不能和蔺相如相比,但是他也是文武兼备,德才两全的。
温峤又名温泰真、温太真,生于公元288年,于公元329年,享年四十二岁。
传言温峤去世之后,百姓闻之落泪。
可见温峤本人是深得民心的。
温峤娶妻其实又名温峤却扇,讲述的是温峤娶自己表妹的故事。
当时温峤的妻子去世了,恰好他的堂姑刘氏和自己的亲人们失散了,这个刘氏有一个女儿和她一起生活。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

2015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诗考略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本文导读: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
他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
他先后担任曹操的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郡守。
他举荐贤能,招揽人才,出谋献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温恢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温恕,为东汉末期涿郡太守。
汉献帝初平三年(193年),温恕病死于任上,为了安葬父亲,温恢同家人一起,由涿郸回到故乡。
是年,他才刚满15岁。
但他少年有志,不以守财治业为生,决心投入当时纷争的社会之中,实现自己济世匡国的志向。
因此,他将家财倾散于同宗,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的这一举动,恰巧与西汉时他的同乡清名之士郇越相仿佛,州里将他比之为郇越。
步入仕途
后来,温恢得举孝廉,便历经三县县令,两郡太守,被曹操选任为丞相府主簿,监察吏治。
曹操方与群雄角逐,意在统一全国,渴望得到—批辅弼之才。
温恢深明曹操的用心,多方招贤引士,帮助曹操建立自己的基业。
在温恢看来,凡能扶危济困、有节又孝行者,即使因此而犯法,也可举荐为官为吏,甚至可以重用。
丞相府的司空军谋椽孙礼,于汉末丧乱中与母亲离散,后得知其母为同郡人马台奉养,对马台
十分感激,就将其全部家财赠予马台。
不久,马台犯法当斩,受押于县牢,孙礼便利用自己的职权,打通县令的关节,纵放马台越狱。
马台虽然得救免死,但他认为自己奉养孙母,是义气所使,而并非图得日后报答,因此,他并不感激孙礼救他越离死地。
孙礼的孝母、忠友,与马台的义胆侠肠,都深为温恢赏识,他便将这些情况详细秉告了曹操,两人都得到曹操的宽免,并且,孙礼还得到曹操重用。
忠友孝亲,见义勇为,本质上都与忠君思想是一致的。
忠友孝亲是忠于君主的保证,侠肠义胆,恰可以为君王死心踏地尽力。
这正是曹操以及历代封建君主所需人才的起码道德标准。
温恢所以赏识孙、马二人的行为,正是以这一道德标准为依据的。
尤其是在曹操求才若渴的情况下,温恢能使孙、马得到宽免,甚至重用,更说明曹操的用人标准,以及温恢对曹操的深切了解。
曹操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温恢出任扬州刺史。
扬州即今安徽淮南地区,南与孙吴对垒,又是曹操东南粮仓,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曹操才把他派到这里。
正象赴任前曹操对他说的那样,曹操本想温恢留在亲近,但以此州事大,需重臣镇守,只好派他前去。
临行,曹操又用“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的话来勉励他。
这句话山自《尚书·益稷篇》,原意是歌颂伯益与后稷辅左大禹洽国的功绩,说只是由于有了伯益与后稷这样
的良臣作为股肱,才使大禹的事业成功。
曹操以此作为对温恢的勉激,说明对他寄予厚望。
温恢到任之后,曹操又将楚地名士蒋济推荐与他,作为他的副手,并特意关照当时驻守于扬州的大将张辽,乐进等人,要他们多与温恢商议军事方面的事情。
所有这些,既说明他与曹操政治关系及个人感情的密切,又充分说明他本人多方面的才能。
远在扬州的温恢,确实没有忘记曹操对他的慰勉。
他身在边州,心怀全局,为曹操的整个军事行动操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历七月,孙权举兵进攻曹操领地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企图夺取淮南之地。
为防御孙权的进攻,曹操方面除张辽等将领率7千人军队戍守淮南之外,还调集各地州兵在此屯成。
曹操亲率主力西出汉中,荆州以北只有曹仁,于禁等屯集于襄阳、樊城,而荆州正在蜀汉大将关忌羽的掌握之中。
对曹操来说,正形成两翼强大,中间空虚的局势。
温恢深为这种局势担忧,他预料,关羽必会乘曹军襄、樊弱势,北上进攻;而时值盛夏,曹军又不熟悉水性,—旦关羽真的北上,曹军就要陷入困境了。
果然不出温恢所料,不久,襄、樊即被关羽围围。
襄、樊被围后,曹操京畿之地颇受震动,曹操亦感局势严重。
然而,他唯恐军心摇动,只是密令戍守淮南大军及各地州兵火速赴援,以解襄、樊之围。
曹操这—用意,温恢也是心领神会。
他在淮南,祁助曹操组织援兵,督促诸路州兵
急速上道,前往襄、樊。
当时,率兵于淮南屯戍的兖州刺史裴潜开始接到曹操宜他晋见的诏书后,颇不解其意。
温恢对他说:“这必定是为了襄阳方面的军事,你需赶快动身。
”果然,就在裴潜刚要起程时,曹操第二道密旨又到,裴潜急令军士放弃辎重,轻装就道。
襄、樊被围数月,最后终于得以解救。
从局势的前后发展变化来看,都与温恢所料情形相差不远。
这除了说明他对曹操整个战局的关心之外,更说明他聪明睿智,具有统观全局的见识和多谋善断的才华,足堪将佐帅辅之任。
正象他死后魏文帝下诏褒奖他时所说,他“有柱石之质”,服事曹操“功勤名著”。
魏文帝即位后,温恢为侍中,不久又出任魏郡太守。
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凉州刺史张既病卒,温恢被任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于上任道中病卒。
文帝为之深为惋惜,特下诏悼念他。
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
太祖创基,迄终魏业,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
咸精达事机,威恩兼着,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
”(《三国志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太祖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温恢)晓达军事,动
静与共咨议。
”
文帝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着。
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
如何不遂,吾甚愍之!”(《三国志魏书十五温恢传》) 史书记载
三国志·温恢传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
父恕,为涿郡太守,卒。
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於财。
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
州里高之,比之郇越。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
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
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
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
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
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於是有樊城之事。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
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
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
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
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
及为朕执事,忠於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
如何不遂,吾甚愍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
生早卒,爵绝。
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
魏略曰: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
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书,使杜子绪宣意於公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