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德谈洪传太极拳
太极拳,缠法也——太极基本功,还说正反圈

沉丹⽥。
同时以膝的上下提垂带动丹⽥部位的左右旋转,这种左右的旋转,看上去是腰部的左右旋转,其实是发⾃膝的上下提垂运动。
这样全⾝整体就构成了⼀个左右,前后,上下旋转的鸡蛋形太极圈。
在划这个⽴体圈的过程中⼿和臂的⾃转是藏⽽不露的。
它只是随着公转的太极圈⽽作被动的调整。
这种调整,就能达到交⼿时的随遇平安,它在交⼿时能(转)化对⽅的来⼒。
这个圈周⽽复始,中间没有曲折和停顿;⽽且具有阴阳相济的特点,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退中为进,进中寓退,完全符合“ ⾛即是粘,粘即是⾛” 曲中求直、蓄⽽后发的要求。
练法在练习正反太极圈时,要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
由脚⽽腿、⽽腰,要完整⼀⽓,虚实分清,周⾝节节贯串,不要有丝毫间断。
为了能够使由脚腿产⽣的上下动能完整地经腰胯躯⼲传递转换到形于⼿的鸡蛋形太极圈的园形运动中,要蹬之于⾜,⾏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关节如同机械齿轮⼀样精密配合,不得有丝毫松懈(摇摆或移位)才能将动能完整地贯串于太极圈中,从⽽能达到车轮飞转,中不离轴,螺旋万转,⽆往不利的境地。
要想顺利地完成以上的步骤,还要将脚、头、⼿三者定位,其他⾝体部位只能在不偏离此三者45°的条件下进⾏合理的调整。
这也是能将⼰⾝之⼒发到对⽅⾝上的关键所在。
作⽤通过以上的办法练习太极拳的圈,就会使习练者步步提⾼。
步骤如下:配合因为这个太极圈要求⾝体的每个部位都要按照它的具体分⼯去做所以坚持按照它的要求去练就能逐渐的使⾝体的每个部位知道它的规律和要求。
⼿与⾜、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从看似简单的正反太极圈练起,这样练下去⾝体各部位就会逐渐开始配合。
⾝体部位配合了拳就能开始做到完整⼀致、⼀⽓哈成。
在正反太极圈中,⼿在鸡蛋形线上⾛平圈,肘在直线上竖直上下运动,肩⾝腰构成的板块中⼼只能膝部的上下提垂的带动下上下螺旋围绕中轴转动。
所谓中轴,是指⼈体头定百会⽳与长强⽳的连线;即由⿐⼦、⼼⼝窝和肚脐为连线的⼈体中⼼线。
洪式太极拳

洪式太极拳“洪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但未正式确定,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
因此,洪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驻军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称。
该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原理,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根据实战作用改变了套路动作及练法,同时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洪老师著书《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目录1创始人2拳法风格3拳法特点4“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5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1. 5.1 (预备式略)第一动作2. 5.2 第二动作3. 5.3 第三动作4. 5.4 第四动作5. 5.5 第五动作6. 5.6 第六动作7. 5.7 第七动作1.2.3.4.5.6.7.1.2.3.4.5.1创始人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县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
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
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
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
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
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
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
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
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另有电影以此为名。
2拳法风格运用自如,神呼奇乎,外柔内刚,精巧轻灵,宛转含蓄,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奔腾雄壮。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划圈是洪氏太极拳的独特功法,也是洪氏的核心基本功法。
洪氏太极拳的演练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地球公转自转原理。
是洪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太极拳的基本锻炼中,强调其技击作用,和整体的配合。
这使洪氏太极拳变得有迹可循,容易理解,也成为所有太极拳中最科学的最符合生活习惯的拳种。
公转可分正手圈与反手圈,也称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
右正手圈:(面南为例)1、步法:侧马步站好,两脚分开约一肩半宽。
2、身法:身子正直,小腹下倾,尾骨微微后翻;腰活、裆圆、胯松、膝合。
3、眼法:眼看西南,平视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右手指呈瓦楞状,收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腰微向右转,右手原地自转。
紧接着自转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经下颌开向西南45度右上方;开到中指与眼平齐时(注意手臂不要挺直),松肩拐肘手掌变顺缠外下弧线,腰往左转,收肘贴肋,最后前臂和手掌随腰的旋转收于胸前,正好一圈,故称划圈。
此圈形状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如同鸡蛋。
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反手圈时大头在内,小头在外。
划圈时中指始终要斜向上扬,腰左右立体旋转。
洪式太极拳之正旋单手圈讲解(洪公讲解,刘秀文整理)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
(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
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
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
练好洪式拳 功夫在拳外

,
加 深 了 对 这 句话 的理 解
。
子 在 洪式 太极 网 上 公 布 出来
,
我 们是 因 为
,
写 文 章 管 理 网站 没 有
、
一
台属 于 自己 的 电脑
纵 观 洪 式 太 极 拳各 代传 人 中
凡在 拳
洪 式 太极 拳 而 成 为师徒 的 这 பைடு நூலகம் 缘 分 拳 是
,
时
,
赶 到学 院 门 口 农 行 存 到 老 师 银 行 卡 里
,
广 泛 从 没 门 户 之 见 恩 师 与 大成 拳 王 宏 宇
老先 生 如 此 的欣赏 和 信 赖 做到的
。
,
不是
一
般人 能
先生
、
轨 迹 拳 创 始 人 李 紫 剑 先 生 等都 是 好
一
朋 友 经 常联 系 讨 论
,
、
些 问题 和交换
一
一
些
在 练 拳 的空 隙
,
恩 师 经 常 对 我们说 起
一
、
一
赢得 了许 多学 员 的赞 扬 他 们
,
一
提起 宫 师 兄
随 恩 师 李 驻 军 先生 学 拳 两 年 多 的 时 间 里 根 据 自己 的所 见 所 闻 和 亲 身感 受
,
些 沽名 钓 誉 者
,
我会 把 那 些 不 练拳
,
进
一
步
的 徒弟 从 入 门 帖 上 删 去
把 那些 合格 的弟
。
都 竖 起 大拇 指 喷 喷称 赞 ;2 0 0 6 年 国 庆 节 培 训 班 上 的 江 苏常州 王 镇 师 弟 在 得 知老 师撰
洪式太极拳三字经

洪式太极拳三字经(一)总论洪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二)缠法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面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裆开圆;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随身转,互落提;杠杆理,支重力;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使重心,得随遇,守中立,莫挪移。
(五)步法步进退,随身转,斜或正,因势变;论步型,马弓盘,虚与实,互转换;动如水,流曲弯,静止处,稳如山;沉着中,有轻便。
(六)手法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肘收沉,贴肋边,手开合,胸前变;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正小头,心口前;反小头,齐眼变;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手逆出,后外偏,变顺回,经耳边;另一圈,八法含,基本功,莫轻看。
(七)配合讲配合,更重要;上下随,在于腰,眼指挥,手步到;内外合,上下照;手配步,分顺拗,里外弧,看需要;或斜正,或大小;灵而沉,劲才巧;变万端,似奇妙;守规矩,熟生巧;百炼功,莫辞劳。
洪式太极拳 转关技术的要点及训练方法2021

洪式太极拳转关技术的要点及训练方法引言洪公讲,“陈式的任何动作都是螺旋形的”(由此可见,自转自成螺旋,公转也成螺旋),“公转的弧线是配合自转形成的,公转不是只有弧线,而是‘反S’,‘S’运动,如同螺旋桨的形式”。
“凡是与对方接触的任何肢体的任何部分,立刻顺着来力的方向用自转的顺逆和公转的正反随着变化方向。
”一、转关与转关技术上述三句话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太极拳的转关及其技术这一核心技法。
尝试定义如下:太极拳转关,指螺旋旋向转折改变的那一时刻。
转关技术,指通过螺旋运动技法施加“反S”、“S”螺旋划弧运动使对方来脉动向改变的螺旋变向技术,包括转关过程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的配合要求。
陈鑫前辈讲“得势挣来脉,出奇在转关”。
洪公讲“来脉,指的是对方着法的劲路;转关,指的是顺逆自转和正反旋法在变化转折那个时间、方向、角度的配合问题。
这是关系技击方面怎样借劲、或变为截劲的方法。
”太极拳转关之所以出奇,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却由于这一转而胜,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岂不令人拍手称奇。
由着熟而懂劲而神明,需要熟练掌握转关技术,离不开对转折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等配合的把握,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
掌握太极拳转关技术是太极拳习练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下面仅就有关的基本方法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转关技术,涉及处理转关过程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配合等方面,包括顺接技术和S变向技术。
接手时,按螺旋运动原则,掌握“顺变”二字。
“顺”是“指顺接技术,即顺对方来力方向应用顺缠或逆缠的螺旋运动技法来施加侧向力的技术;“变”是指S变向技术,转关变向时施加“S”和“反S”螺旋划弧运动,即循“S”或“反S”运动路线应用顺缠或逆缠的螺旋运动技法来改变螺旋旋向的技术,是借或截的技术。
方位上,可描述为如“左-中-右”或“右-中-左”等等的过程,其中的“中”即是转关,S变向过程的操作技术即是转关技术;形象上,俗称“打对号”或“走U形”的要诀,可谓是转关技术的形象表述。
洪式太极拳——精选推荐

承国粹,彰显太极神功:——记“太极明师”李驻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据艺秘守而不传于弟子者有之,以己之昏昏而欲令人昭昭者有之,以拳功敛财者有之,以至令今之传统功夫难现其光彩。
而太极拳流传最为广泛,得道者更为稀少,当年无敌之雄风难现。
究其因“名家、大师”多而明师寡矣!明其理法而又善教者更少,驻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少有的明师,是为记。
今年9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驻军老师“十•一”长假期间在山东菏泽举办“洪式太极拳首期全国培训班”。
我本已对传统武术失去希望,但心底又对传统功夫的神奇“割舍难放”,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曾走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几位练习形意、大成、太极、浑圆功等拳派的名家拳友,恕我直言,许多功夫说的神奇,事实却让学者伤心。
上辈的传奇功夫,现今成了某些人挣钱的金字招牌,自己到底继承了多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现存的那些真正大家只能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武迷“望门兴叹”了,我这次下决心做最后一次对传统功夫的探寻,如果还是“天桥把式”的话,从此免谈传统功夫,此行也就当做一次假期旅游吧。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我于9月30日凌晨2点30分到达菏泽,菏泽天气不好,下着小雨。
驻军老师冒雨到车站迎接我和一位威海来的拳友(李老师为了接我们一夜都没有睡好)。
驻军老师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但并没有消除我心中的疑虑,可侧面我感觉到李老师对人的真诚。
10月1日上午李老师开始讲课,他首先为学员讲了太极拳的传承、洪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及其风格特点、练拳与做人之间的关系等。
随后开始进入正题,教学员进行洪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学习----划圈,李老师说“划圈”是洪式太极拳的核心功法,它是以手部的自转运动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运动轨迹,又称作“公转”,公转又分为正反旋,平时都叫“正反圈”。
划圈可以单手划,也可以两手同时划圈,在划圈时要配合腰裆转动,也就是腰裆劲。
它是洪式太极拳缠法的体现,更是获得缠丝劲的根本,我想这也是李老师将它定位于“核心功法”的原因吧。
刘成德谈洪传陈式太极拳

刘成德谈洪传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
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
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
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
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
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
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成德老师谈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
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
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
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
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
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
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道以拳显,拳以求道。
太极拳是小道,他和太极比起来是雕虫小技,我们追求的是太极这个大道。
太极着,无极而生。
无极是混沌,太极是什么?是阴阳。
太极图中用黑白两个“鱼”来表示阴阳。
学习、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充满乐趣,又十分艰苦的过程,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太极拳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一种文化,当成一种真理的求索,谦虚谨慎,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充满激情地投入进来,经过日积月累地磨砺,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太极拳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练习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异,因人而异。
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经过两代人的研究整理,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我在几十年的练习和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热爱太极拳的同志有所启发。
一、划圈和手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
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
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
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
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
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
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
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动作要到位。
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
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是错误的重复。
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
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
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规律。
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
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正。
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
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断地改正动作。
三、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
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
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
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
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
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
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
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
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
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
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
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
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
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
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
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
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
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
内外都要圆。
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
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
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