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文

合集下载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之核心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之核心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之核心论文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极为深刻。

其性善论思想体系内在地涵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性本善;其二,从修养论的角度提出“存其本心”、“求其放心”的向善之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及其言论的分析,挖掘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体系的内涵以及它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能使我们对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孟子人性性善论一、孟子时代关于人性的论辩孟子所处的时代,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不同的思想家们各执己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下三种人性观:即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言性恶,孟子言性善。

(一)告子:人性无善无不善告子指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在他看来,人性,亦即人的自然生理本能或欲望,“饮食、男女皆性也”。

所以,在他那里,人之本性实质上无异于动物之性,因而人性也就不具备任何的道德属性,当然也就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

(二)荀子:人性恶对于人的本性的善恶,荀子主张“人性恶”,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这里,他所谓的“性”是指人自然禀赋的性情,“伪”即人为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天然所禀赋的性情是恶的,至于后天的善言善行,是由于后天个人的努力、环境的熏陶、教育的感化而造就的。

(三)孟子:人性善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作出了异于前人的解释,他批驳了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认为人性异于兽之性,人性亦即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

孟子认为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并不是人的本质特性,仅凭这些并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只有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及以心思维的能力,才可谓物类之分,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亦即人的本性。

基于此,他指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四心”,这些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并非外力强加的,而是人先天所禀赋的,从而赋予人性以“善”的道德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这是他构建性善论体系的基础。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

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5篇关于孟子的议论文800字精选篇1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

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

《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

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

《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论文2 性善论

论文2 性善论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一)性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社会分工的思想家。

他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分工的论述揭示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现状,孟子还对社会分工的现象的必要性和其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因此,对孟子学说的解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分工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孟子社会分工学说的基本内容孟子对社会分工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说明,通过其详细的论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孟子对社会分工必要性的认可,并且还可以透视社会分工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一)社会分工现象阐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卜之通义也。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是孟子有关社会分工的集中论述。

其中,“君子”指官吏,即劳心者、治人者,即我们所说的脑力劳动者;“野人”指居住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即劳力者,治于人者,即我们认为的体力劳动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劳心、有劳力之分,劳心者治劳力者,劳力者被劳心者统治。

劳力者依靠劳心者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吃饭,劳心者依靠劳力者生产的食物而养活。

孟子认为,这就是天卜通行的原则。

孟子的这些阐述指出劳心者与劳力者是社会最基本的分工,分工的基本内容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问的差别,而分工的依据则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二)社会分工的功能“或劳心,或劳力”“天卜之通义也”。

“劳心”“劳力”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也是必要的。

孟子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同样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有从事于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而且也要有从事于“仁义”之类的劳心者,两者同样都对社会有所贡献,都是在“食功”。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乘}l 余,于是一少部分占有更多生产资料的人脱离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他们就是“劳心”者。

而大部分仍然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们就是“劳力者”。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o夏长榛:‘其尤病诸——论孟子的圣人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孟苟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4年,第7l页。

前言
袁同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宏大刚强、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势,必须有个承载的 主体,即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①
唐凯麟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个不同的层次,他们都是 人生的范型,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君子是“温、良、恭、俭、让’’的“文质 彬彬"的人格范型,是遵循礼,追求仁德的人,它具有克己复礼、恭敬谦让、诚 信和顺、仁为己任。豪杰是一种杰出的、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有 德之人。如果说君子集中反映了恭谦守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便表现出胆识 超人、直道而行的气概。孟子以推行王道于天下为己任,要求人们知义、求义、 履义他所设计的“大丈夫’’人格形象,就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豪杰人格具有 义以为上、独立特行、刚毅浩然、自强任道的特点。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 善尽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美的人格,是人生可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他具有 谐天至善、民胞物与、法天立道、继往开来的特点。@
concepts Chinese philosophy Jiang Bichun
Wu Jingdong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values the ideal personality,Regardless of
taking the counter-view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tudy as the branch Chinese tradition theory culture,or inspects of the etiquette principles

孟子论文

孟子论文
在孟子的思想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人性之善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此,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圣人,与我同类者。”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孟子议论文[修改版]

孟子议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孟子议论文千年孟子心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

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

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

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

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

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

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

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

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

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

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

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

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

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

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论礼义昔仲尼学富五车,周游列国。

人美其游乎?人美其言。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然八佾止于庭乎?然人皆耻于犯上乎?后,国衰。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不悦,孔子遂行。

后,国衰。

齐景公问道,孔子对以君臣父子之序,景公弗以为然。

后,国衰。

孔子过境,民皆愤起而砍其所乘之树,趋之若鹜。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

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社会分工的思想家。

他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分工的论述揭示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现状,孟子还对社会分工的现象的必要性和其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因此,对孟子学说的解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分工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孟子社会分工学说的基本内容孟子对社会分工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说明,通过其详细的论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孟子对社会分工必要性的认可,并且还可以透视社会分工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一)社会分工现象阐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卜之通义也。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是孟子有关社会分工的集中论述。

其中,“君子”指官吏,即劳心者、治人者,即我们所说的脑力劳动者;“野人”指居住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即劳力者,治于人者,即我们认为的体力劳动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劳心、有劳力之分,劳心者治劳力者,劳力者被劳心者统治。

劳力者依靠劳心者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吃饭,劳心者依靠劳力者生产的食物而养活。

孟子认为,这就是天卜通行的原则。

孟子的这些阐述指出劳心者与劳力者是社会最基本的分工,分工的基本内容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问的差别,而分工的依据则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二)社会分工的功能“或劳心,或劳力”“天卜之通义也”。

“劳心”“劳力”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也是必要的。

孟子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同样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有从事于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而且也要有从事于“仁义”之类的劳心者,两者同样都对社会有所贡献,都是在“食功”。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乘}l 余,于是一少部分占有更多生产资料的人脱离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他们就是“劳心”者。

而大部分仍然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们就是“劳力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1、【摘要】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

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仁政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
孟子教育仁政思想影响
2、正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

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

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

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一句话,统治者必须考虑人民疾苦,关心民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成为“有产者”,而不能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更不能“陷溺其民”。

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上轨道。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
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他身处战国中期,七雄争霸,长时期的大厮杀,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所以孟子作为思想家,才有这样的针锋相对的话。

孟子关于其“仁政”的具体方案,诸如经济方面的实行“井田制”等等,世易时移,已不必再拘泥,也不必多说。

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确是历千载而葆其光芒。

我们固然可以批评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君权,是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但是在客观上,“制民之产”、“政在得民”、“民贵君轻”,总要比严刑峻法、巧取豪夺、与民争利、不管人民死活的暴政、苛政更好吧!人民只有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国家的强有力的保护之下,只有感到在这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是有保障的,才能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和亲和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惜它常常被君王们所忽略。

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现代意义,现代实行“仁政”,应当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在孟子的思想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人性之善也。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

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因此,他认
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

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

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

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圣人,与我同类者。

”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如何充分扩充人的善端呢?孟子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

孟子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是:“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人也同样如此,“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也。

”同样的子弟,在丰年和凶年表现不同,并非其天性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可观环境造成的。

当然,他又认为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舜所处的环境和深山野人几乎没有甚么不同,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而野人屈服于恶劣环境,缺乏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其固有的善端不能加以扩充,“自暴自弃”、“言非礼义”,使“善端”遭泯灭,走上“为不善”的歧途,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河人格,不能成为圣人。

那么,如何才能把生而就有的“善端”变成现实的伦理道德呢?他的“人性之善”与生具有的观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人性“可使为不善”的观点,则为其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

“孟子主张用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扩充先天的‘善端’。

因此,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

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明人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个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三代的共同教育经验。

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核心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还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使“五伦”“仁义”深入人心。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深刻阐述了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性和任务。

【参考文献】
《孟子》作者:余非鱼:出版社:吉林出版社:2006年1月:
《孟子说》作者:蔡希勤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